决战黎明之前剧情介绍: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面神经痉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01:22:43

        面神经痉挛临床并不少见,多以单侧面神经抽搐为主要临床表现,睡眠不足及情绪波动则症状加重。临床常与针灸、理疗、局部封闭或予缓痉药物作为治疗之法,但收效颇微。

        芍药甘草汤源于《伤寒论》,为阴津不足,筋脉失养所致双脚拘挛而设。但许多医家紧抓“挛急”之症,用于周身各处肌肉痉挛,无论是中枢性或末梢性的,均可缓解其挛急,止其疼痛。白芍味酸,得木之气最纯;甘草味甘,得土之气最厚,二药伍用,有酸甘化阴之妙,阴液得复,筋脉得养,挛急可止;白头翁苦寒,清热凉血;蜈蚣善通经络,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无处不至,为搜风止痉之药。诸药相参,酸甘化阴,养血柔筋,熄风止痉,效果颇佳。

        患者尹某,女,38岁,2010年2月初诊。患者有左侧面瘫病史。左眼睑跳动半年余,每日除睡觉外,少有停歇。睡眠不佳及情志不舒则症状加重,他人肉眼可见。患者情绪低落,曾到多家医院求诊,均诊为面神经痉挛,先后给予针灸、局部封闭,及缓痉药物(药名不祥)治疗,收效甚微。给予芍药甘草汤加味:白芍40克,炙甘草12克,白头翁20克,蜈蚣3条(研冲)。日1剂,6剂后症状消失。上方不变,继服6剂加以巩固,随访两周未复发。

针刺+闪罐治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是一侧面部不自主阵挛性抽动。特发性病例多见,或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暂时或永久性后遗症。本病的病因未明,可能为面神经异位兴奋或伪突触传导所致。

  面肌痉挛在治疗上常用药物、针灸、理疗、A型肉毒毒素注射疗法、封闭疗法及手术治疗等。笔者采用针刺配合局部闪罐治疗面肌痉挛,以疏风理血为原则,促使局部气血调和,经筋得养,则痉挛自止。

  取穴:翳风、听会、耳禾髎、颧髎、合谷、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操作:穴位皮肤作消毒后,针刺翳风、听会、耳禾髎、颧髎用轻手法,平补平泻,合谷、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施以补法,留针30分钟,起针后,在患侧面部及前额等部位进行快速闪罐,约操作2分钟,以局部皮肤充血为度,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面肌痉挛应属中医风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风胜则动”之论,历代医家也均从此说,并有阴虚及血虚之偏重。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提到:“脾轮振跳……脾不待人之开合,自牵拽振跳也,乃气分之病,属肝脾二经络牵振之患。血虚而气不顺,非纯风也。”由此可见,面肌痉挛多因血虚、虚风内扰所致,故在选穴上以多气多血的阳明经为主,意在养血调血,通过治血以达到熄风之效。局部加用闪罐法,可调和面部气血,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以达到舒筋缓急的作用。

治面肌痉挛验方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其症状表现为患侧表情肌麻痹,如眼睑闭合不全、口角向健侧歪斜、病侧面肌不自主抽动。多因感受风寒、情绪激动而诱发。中医治疗面肌痉挛,早期以祛风活血为主,病程较长的治宜滋养肝肾、平肝息风解痉。笔者推荐几则行之有效的中药验方,供患者参考使用。

  1.麻黄3克,防风10克,川芎15克,赤芍10克,全蝎10克,胆南星9克,白芷9克,红花10克,地龙10克,菊花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此方适用于面肌痉挛早期发病,初受风寒者。 

  2.天麻10克,钩藤5克,川芎20克,生地12克,赤芍12克,葛根20克,夏枯草15克,蝉蜕12克,僵蚕10克,全蝎10克,生石决明20克,代赭石30克,丹参15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此方适用于面肌痉挛,病程长,反复发作,情绪激动即病情加重者。

  3.生黄芪15克,防风10克,川芎20克,当归12克,赤芍12克,制首乌15克,白蒺藜30克,葛根20克,蜈蚣2条,水蛭6克,全蝎10克,升麻3克,甘草6克。加减:若血压偏高、头晕头痛者,可加天麻10克,钩藤18克,夏枯草15克,生石决明20克;抽动严重者,加地龙15克,蜈蚣2条,蝉蜕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此方适用于面肌痉挛属体虚受风,日久不愈者。

颜面抽搐中医辨治

        颜面抽搐,即眼睑、口角、或面颊肌肉因痉挛而发生跳动之谓。此病多发生颜面一侧,且以中老年为多。轻者仅有眼睑或口角痉挛,发作次数不多,病重者,一侧颜面频繁发生痉挛。本病初发,治之较易,久发者,难于治疗。中医药辨证治疗,还是可以收到良好效果的。兹浅谈如下:

        颜面抽搐常由情绪波动引起,且伴胸胁不适,沉默不语,或情绪激动,食少乏味,苔薄,脉弦等。此为肝气郁结。应疏肝解郁,用逍遥散化裁:胸胁胀痛者,加香附、佛手、川楝子;心烦易怒者,加丹皮、栀子;手足心者热,加生地、胡黄连,每收良效。

        肝气郁结,久而不解,或失血,均可导致肝血不足,血不养筋而颜面抽搐。前者先有肝气郁结之证,后者先有出血史,进而继见头晕目眩,视物不清,或肢体麻木,舌淡,脉弦细等。笔者遇此,常用自拟的加味芍药甘草汤(白芍18克,首乌、木瓜、酸枣仁、丹参各15克,香附、佛手、甘草各9)或补肝养荣汤(熟地24克,白芍15克,川芎、当归、菊花、陈皮各12克,甘草6)治之。效果较好。

        外风侵袭阳明络脉致颜面抽搐,大多伴有头痛,恶风寒,患侧面部有冷风吹感,舌淡苔白,脉浮紧等表现。应发表散寒、祛风解痉,用菊花茶调散加减治之,效果满意。

        肝气素旺,化风而扰及面部络脉引起的颜面抽搐,常常伴有头晕目眩,头胀头痛,苔白或黄,舌质红,脉弦等,当平肝息风。笔者用自拟的平肝息风汤(珍珠母30克,白芍24克,钩藤、地龙各15克,天麻12)加味,颜面发红者,加生赭石;失眠者,加酸枣仁、远志;肢体麻木者,加当归、生地。

        久病气虚,又风痰客于面部络脉致颜面抽搐者,常伴周身乏力,精神不振,眩晕,面部皮肤有虫行感,舌胖苔腻,脉弦滑等,宜补气祛风涤痰。用四君子汤加黄芪、胆南星、白僵蚕、半夏治之,其效也佳。

总之,治疗颜面抽搐,关键在于认真辨证。否则,欲求良效,是绝对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