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企优贷款骗局:“干得多,挣得少”的数据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1:28:50
            年终将至,《人民日报》记者在探访了不同人群生活状态后指出:由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过低,“干得多,挣得少”,制约着百姓消费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可是另一方面,你可能发现,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已经超过美国,跃居全球第二(日本第一)。

    我们被告知,中国是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数据显示,1999-2007年,中国GDP年均增长9.8%,即使国际金融危机,今年的GDP仍然能够保持8%的增长,即将超过日本,已列全球第二。与此同时,国家财政收入每年更是两位数的增长。中国税收从1999年的1.1万亿元上升为2007年的4.6万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率为16.2%,远高于GDP年均9.8%的上升幅度。如此漂亮的经济数据,照理说,劳动者的收入也应该快速增长。

    统计数据似乎支持上述说法。今年4月,国家统计局公布2008年中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9229元,较2007年的年平均工资24932元增长17.23%。

    但是,许多网友质疑,称自己工资“被增长”,拖了平均工资的后腿。因此有必要分析另一组同样呈趋势性的数据。

    今年10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白重恩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举办的长安讲坛演讲中提供的数据表明,中国劳动收入占GDP的比例(简称劳动收入占比)从1995年以后就在逐渐下降。1995年,劳动收入占GDP的比例是51.44%,到了2007年就下降到39.74%。短短12年间,劳动收入占比下降了12.4个百分点,也就是每年下降超过1个百分点。而发达国家的劳动收入占比通常为55-60%。白重恩专家认为,人类历史上可能都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上述的数据对照似乎有矛盾,但是如果以更宏观的数据来对照,你就发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国民收入一次分配比例中,财政收入占35%,资本所得40%,而劳动收入仅为25%(有文章将三者之比分为28:50:22)。简单地说,三者的关系是此消彼长。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分析不同群体人员的收入差距。

    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在编人员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财政税收,因此与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直接相关,因此随着GDP、特别是税收年均16.2%的高速增长,他们的收入也大幅增加。这也就是近几年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工资大幅增长的原因。他们分享了经济以及税收高速增长的成果。当然,由于公务员与事业单位在编人员的地位或者说身份不同,我们看到,二者收入的增长不在一个档次。

    垄断型国有企业。经历了“抓大放小”以后,相当一批大型国企通过下岗分流,剥离了企业办社会的功能,继而主业、辅业分离,员工大幅减少,企业负担大大减轻。在此基础上,由于政策扶持,资本和资源向大型国企逐步集中,经营方面的垄断日益加强,逐渐成为规模快速扩张,业绩高速增长的垄断型国企。与此相应,垄断国企的员工收入也就相应增长。总体而言,垄断国企员工也能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其收入水平,与经济的高速增长是相适应的。当然,由于分配机制问题,其内部决策层、执行层和操作层的收入增长大不一样,少数高管人员的天价薪酬,导致外界的普遍质疑;其内部的临时工,能否分享业绩增长的成果也是可疑的。

    再看体制外。外资、民企等竞争性企业员工(包括农民工)属于体制外人员。照理说,国家财政、税收的高速增长,其前提是国民经济和财富的增长,当然应包括体制外的外资、民企等大量竞争性企业的效益增长。当然,这类企业之间的效益增长差异较大,但是总体呈增长或高速增长之势,也基本属实。不过笔者注意到,体制外企业的效益增长,主要体现为资本收益的高速增长,分享其收益的主要是老板,而员工很少能够分享企业增长的收益;如果说能够分享,那也主要是员工加班加点的收入。上述现象,在劳动密集性企业更加明显。

    更糟糕的是,如今不少民营企业效益下滑,体制外老板的资本收益受到很大影响,甚至关门倒闭;与此相关,员工收入也跟着打折,以致下岗失业。可见,体制外的普通工薪阶层,很少能够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倒是经济下滑,收入直接受损的是他们。可谓一荣俱不荣,而一损俱损。

    综上所述,在体制内,公务员、事业单位及垄断国企的在编员工,其收入与GDP以及财政税收呈同步增长之势。而且,相当一些单位,可以通过对权力、资源和资本的垄断,取得额外收入。顺便说一句,垄断形成的额外收入,又是财富二次分配的特殊形式。

    而在体制外,工薪阶层的收入水平与GDP的增长基本没有关系(应该承认,经济发展,个人收入水平未必提高,但是就业人数相应增加),与财政税收收入、资本收入的关系表现为负相关,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趋势很能说明问题。另一方面,在当今劳动力价格市场化的情况下,可能与就业市场的供大于求的现状有相当的关系,否则没法解释,经济增长,而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不涨反跌的现状和趋势。

    上述财政收入、资本所得和劳动收入中,未能区分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的收入比例。但是体制内、外的不同劳动收入已有数据;2008年中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9229元,同年的全国城镇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为17071元,相当于前者的58.4%;2005年,电力、电信、石油、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垄断行业共有职工833万人,不到全国职工人数的8%,但工资和工资外收入总额估算相当于当年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

     可以看出,在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财政税收、资本所得与劳动收入的分配关系基本为负相关关系。基于上述认识,再谈如何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增加内需的问题。有专家不加分析体制的制约因素,笼统建议大幅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在目前的二元体制下,因政府占有大量社会资产,提高的只是体制内在编人员的收入,从而加剧了分配不公。就像当下我们经历的一样,一方面中国内需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奢侈品消费全球第二。

    真正提高劳动者、特别是体制外劳动者的收入,恐怕需要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动作,也是一场激烈的博弈。否则不会拖到今天还在坐而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