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婚男说你是我的女人:“困境”与“突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7:18:50
论薄弱学校的“困境”与“突围”2007-03-07 11:12, 周彬, 4742 字, 56/487, 原创 | 引用[温馨提示,本文应《福建教育》约稿而作]穷人越穷,富人越富,这似乎成了一个定律;如果说这个定律例外的话,也就是富不过三代了,但绝没有穷不过三代的说法。因此,当我们将视野聚焦在薄弱学校突围这个话题上时,的确有点想创造“穷不过三代”的勇气。

论薄弱学校的“困境”与“突围”

穷人越穷,富人越富,这似乎成了一个定律;如果说这个定律例外的话,也就是富不过三代了,但绝没有穷不过三代的说法。因此,当我们将视野聚焦在薄弱学校突围这个话题上时,的确有点想创造“穷不过三代”的勇气。其实这种勇气绝大多数身处薄弱学校的学校管理者与教师都有,或者都曾经有过,但之所以薄弱学校仍然存在,则是因为缺少创造“穷不过三代”的策略与条件。可事实上穷人有穷人的活法,富人有富人精彩,我们真正思考的问题并不是如何让穷人超过富人,而是穷人如何活出自己的精彩。之所以薄弱学校的突围长期困挠大家,就在于我们总是以重点学校为自己的标杆,反而失去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第一,薄弱学校就是“薄弱学校”

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明确地认识到自己所在学校属于薄弱学校。在很多学校管理者看来,这并不是一个问题;可事实上这却是一个“天大的问题”。什么是薄弱学校,在学校管理者眼中,甚至在整个社会看来,办学条件差与教育质量低成了薄弱学校的代名词。不管是学校管理者还是教育行政部门,都认为薄弱学校是应该消灭的,至少是应该由其的名校来带动与支持。可事实上呢,薄弱学校总是存在的。名校之所以有名,就是因为他在教学质量上的相对优秀,也是因为他生源特征与办学条件的特殊性;薄弱学校之所以薄弱,是因为他在教学质量上的相对低劣,也是因为他生源特征与办学条件的特殊性。因此,要认识到薄弱学校就是“薄弱学校”,并不是简单地给学校定位,而是从教育学的意义上分析薄弱学校的生源特征与办学条件的特殊性。

薄弱学校最大的困境,就是生源太差。每当我们与薄弱学校的管理者或者教师交流时,他们对生源质量的抱怨都不绝于耳,尽管他们对具体的学生并没有给予太多的歧视,也没有放弃自己对学生的教育责任。对于生源的抱怨是一种态度,但承认生源的现状却是一种理性。的确,谁都愿意“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可英才毕竟不多呀,而且还没有机会轮到你去教他们。因此,意识到认可薄弱学校就是“薄弱学校”的前提,就是要理性地分析学校生源的特征,比如他们的学习能力如何,以前的知识结构如何,对待学校的态度与兴趣如何,他们对学习的基本定位是什么等等。抱怨现实只可能让现实变得更需要抱怨,而乐观地面对现实反而能够让现实变得更乐观,当然在乐观的背后更需要理性的态度与科学的研究。

薄弱学校之所以是薄弱学校,还在于办学条件太差。对于每位在薄弱学校工作过或者正在薄弱学校工作的教师来说,都能够体会到学校教育资源的匮乏。可是,对于薄弱学校的管理者来说,我们是否真实地明白,为了建好一所学校,我们究竟缺乏哪些教育资源;在缺乏的教育资源中,哪些教育资源是学校发展必须拥有的,哪些教育资源是学校努力可以获得的,哪些教育资源是集中现有教育资源可以弥补的?的确,薄弱学校之所以是薄弱学校,就是因为办学条件太差,就是因为教育资源过于匮乏;可是,当我们面对这个现实时,除了积极争取更好的办学条件与更多教育资源的同时,我们更应该考虑如何更有效地配置稀缺的教育资源,考虑如何更高效地使用稀缺的教育资源。

因此,越是贫穷的人,越应该盘点自己的财富,越应该科学地配置与使用自己的财富,而不是天天抱怨别人有多么的富有,更不是天天希望天上掉陷饼来拯救自己。作为薄弱学校的管理者与教师,我们应该坚持现实主义态度来面对自己的学校与学生,并客观地分析学校在生源上的优点与缺点,根据生源的优点与缺点确定学校特有的教育目标;科学地分析学校拥有的教育资源与缺少的教育资源,从而更高效地配置与使用好教育资源,为学校走向中兴提供切实的保证。

第二,薄弱学校要有“不薄弱的发展思路”

人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穷人的生活思维。人之所以成为穷人,可能是因为家庭出身,也可能是因为生活机遇不好,这都是个人无法控制的原因。但如果人因此而顺从于贫穷的生活,认可自己的贫穷是必然的,并将自己走出贫穷的希望寄予他人或者外在的事件,这就让人觉得失望与可怕了。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人穷但志不能穷,人穷是可以原谅的,而“穷志的人”却是不可以原谅的。对于学校来说,虽然不存在志向问题,但在学校发展思路上,仍然存在价值导向的问题。

自助者天助,是故薄弱学校的发展只能寄希望于自己,也只有自己发展强大了,才可能赢得更多的他助。希望借用或者借助其它名校的力量来发展自己,是当前薄弱学校改造的重要举措,虽然这种方法在短期内的确可以提高学校的声誉,借助于名校的品牌也可以提高生源质量,吸收一部分优秀的教师加盟,可通过对这类学校的长期观察不难发现,这种方法并不能真正地带领薄弱学校突围出来。目前江浙一带盛行用名校来带动薄弱学校,将薄弱学校改名为某名校的附属学校或者分校,并用名校的管理资源与人力资源来支持薄弱学校。毫无疑问这种方式的短期效应是明显的,可同时也使得这类薄弱学校永远都陷入了“薄弱学校”的困境,因为学校往往因为与名校的联姻而丧失了自己的办学宗旨。

即使是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也不可能通过等、靠、要来获得超额的教育资源。尽管教育行政部门控制着绝大多数的教育资源,也决定着教育资源有不同学校间的配置,而且学校向教育行政部门的“诉苦”与“诉穷”也可能会争取到一定的教育资源,但教育行政部门向各所学校配置教育资源的基本原则并不是“可怜”与“同情”,而是希望自己向学校配置的教育资源能够产生最大的教育效用,也就是说他们始终希望向最好的学校配置最多的教育资源,因为这些学校使用教育资源的能力去薄弱学校好。因此,如何提高有限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让自己在同类学校中享有较高的教育声誉,就意味着可以凭学校的教育实力逐渐地赢得更多的资源。

在学校内部,也存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与使用问题。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学校是应该尽可能地消费教育资源,还是将有限的教育资源继续用于教育过程的支出,这成了考验学校决策者的难题。在教育资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是继续支持教师学习与接受培训,继续在学校中搞好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还是将有限的教育资源用于教师福利与学校办公条件的改善?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是更强调教师的教学力量,还是更强调学生的学习动力?对于薄弱学校,尤其是教育资源匮乏性学校,更应该集中资源去帮助学生,通过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积极性的提高来促进学业成就的获得,通过学业成就的获得来激发教师的教学信心,通过教师教学信心的增进来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通过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来赢得更为充足的教育资源,从而最终摆脱学校在教育资源上的困境。因此,越是薄弱的学校,越是资源匮乏的学校,越有必要将资源配置给学生,将资源配置给教学,而不是将教育资源用于教师与学校的当前消费。

第三,从“薄弱”走向“优秀”的突围之道

每一所薄弱学校都希望成为名校,可不管薄弱学校怎么努力都不可能成为名校,因为薄弱学校只能成为一所优秀的薄弱学校,至少薄弱学校在短期内的目标只能如此。名校并不是薄弱学校的未来,走向优秀的薄弱学校才是薄弱学校的真正目的地,正如杜朗口中学不可能成为上海中学一样,洋思中学也不可能成为金陵中学,不管是杜朗口中学还是洋思中学,他们都只能是薄弱学校中的标杆学校,也因为成为薄弱学校中的标杆学校而享有盛名,并赢得更为充裕的教育资源。那么,薄弱学校又如何才能成为优秀的薄弱学校呢?当我们不断地读到洋思中学的神奇,看到杜朗口中学的奥妙时,不自然地认为从薄弱走向优秀是神秘而少有的。其实,当我们仔细地分析洋思中学与杜朗口中学的成功之道时,也就很自然地得出他们的成功是科学的,而且这种成功也是人人都可以学来的,问题在于我们想不想学与敢不敢学。

对于薄弱学校来说,危机感是学校走向优秀的第一步。对于已经优秀的学校来说,可能机遇是走向卓越的第一步;但对于薄弱学校来说,得到机遇垂青的概率很低,但危机却是时时紧逼的。对于绝大多数学校来说,虽然时时面临着危机,可学校管理者,尤其是学校教师却没有“危机感”,这成为薄弱学校面临的难题。记得有这样一个说法,当我们把青蛙直接放到七十度的水里时它会马上跳出来,可如果把青蛙放在三十度的水里,再慢慢加热到七十度时,青蛙反而会在极其享受中死去。对于薄弱学校来说,由于长期认为教育是事业单位,不会因为改革而逝去;可正是这种心理,使得学校与教师很少直面学校的生存危机,错失产生“危机感”的机会。其实当我们去阅读洋思中学与杜朗口中学时,在他们拥有辉煌之前,洋思中学是典型的“三流学校”,即“三流的硬件”、“三流的师资”、“三流的学生”组成的农村联办初中;当崔其升校长到杜朗口中学时,教育行政部门更是有将这所学校撤并的准备。不敢说正是两所学校的“危机感”催生了今天的洋思中学与杜朗口中学,但没有这种“危机感”是不可能有他们的今天。

对于薄弱学校来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是走向优秀的第二步。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是稀缺的,但有一点是与所有学校公平的,就是学生对待学习的情感。薄弱学校可能缺办学资金,可能缺优秀的师资,但并不缺学生丰富的情感生活,因为在情感面前人人平等。因此,这一点成为学校从薄弱走向优秀的基石。于是,凡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的教学策略我们都采用,凡是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的教学策略我们都放弃。在杜朗口中学变革之前,虽然教师们讲得很辛苦,可学生们学而无趣;于是崔其升校长毅然地在学校推行“10加35”的做法,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只能讲十分钟,其他的时间用来调动学校的学习积极性并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无独有偶,洋思中学也提倡“先学后教”,使得教师在课堂上从过去“满堂灌”的“第一线”退到第二线为学生在自学、思考、讨论、答疑中当“参谋”、“顾问”。

对于薄弱学校来说,学校管理创新是走向优秀的第三步,是整个过程得以完成的基本保障。学校管理并不仅仅是对学校常规工作的监督,更重要的职责是对学校教育资源配置的重组。越是科学的教育资源配置方案,执行得越到位效果就越好;可越是无效的资源配置方案,执行得越到位效果反而越差。因此,学校管理者首先要就当前学校的资源配置方案进行审查与优化,当认定了新的学校资源配置方案与发展规划之后,就需要执着地并富有勇气地予以捍卫与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