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声优见面会:黄慎《神龙仙道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4:48:57
【保护视力色】 【打印】 【字号大中小】编辑:ww 2011-06-10

清朝中期所谓“雍乾盛世”,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相对稳定繁荣的局面。扬州依长江运河之利,成为水陆交通的枢纽。皇粮、海盐出入聚散,富商大贾四方云集。一时间“烟花三月下扬州”,文人学士、画坛名手,纷纷来扬。
扬州这一特定环境给文人墨客造就了生存和回旋的余地。附庸风雅的鹾贾粮商在政治、经济上的自由,导致了文化艺术的自由。这种自由有其时代性的因素,即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西方传教士进入清廷、科学技术的引进、反程朱的东林学派的流衍,造成了文化思想的空前活跃。还有其地方性的因素,即当时两淮盐商纷纷在扬州建诗会林园、筑书画楼馆,出资刊印诗文,一时以购藏书画为风流雅事。绘画作品的高度商品化,造成了品类纷呈的竞争局面。“扬州八怪”正是在这种气候下应运而生。他们各人的出身、素质、修养虽各有不同,但却都具备了识时的慧眼和吐纳的襟怀。于是在众多属于庸庸之辈的画家中,脱颖而出。一时画坛震动,目之为怪。而黄慎,身份最为特别,作品最为复杂,受褒贬争议也最大。两百多年来众议纷纭,莫衷一是。有赞佩他“书卷之气溢于行墨”、“终无俗韵”者,有轻贬他“惜少士气”,“非雅构也”者。时至今日,对黄慎作品的雅俗之争,仍有天壤之别。这显然有其历史原因和画评标准回题。笔者以为,在今天,当我们对文人画进行再评价的时候,重新研究黄慎其人其画,还他应有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是有时代意义的。
黄慎(1687—1770),初名盛,字恭寿、恭懋,号瘿瓢子,别号东海布衣,福建宁化人,为“扬州八怪”之一。自幼家贫,放弃举子业的愿望,学画谋生。初随上官周学画。早年笔墨工细,中年后专作粗笔法入画,以简驭繁,于粗犷中见精练。黄慎擅长人物、山水、花鸟,并以人物画最为突出,题材多为神仙佛道和历史人物,也有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因其出身平民,用自身体会表现出他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他擅草书,渊源于“二王”,更得怀素笔意,从章草脱化而出,点画纷披,散而序,其栖劲运笔亦用于绘画之中,故画面多干枯、飞白和迅疾之迹,用笔生涩而流畅,结体奇崛而平淡,章法跌宕而收留,一如“疏映横斜,苍藤盘结”,丰富其绘画性的表现。黄慎的绘画创作在雍正年间名扬于世,“尺纸容缣,世争宝之”。书画流传较多,大多藏于国内各大博物馆内。
衢州博物馆收藏的这幅《神龙仙道图》作于公元1757年,为黄慎70岁所作,属于笔法风格成熟期的佳作,画幅为水墨设色,此画作奇特之处在于经营位置的处理,人物神兽只占画面的四分之一,而大面积的乌云分布尽显磅礴之势。人物刻画细致入微,笔写而意工,于迷离扑朔中见形象神韵。他因以狂草笔法入画,用笔迅疾,衣纹顿挫,线条硬折,笔致抖动,显得狂放恣肆。胯下神龙双眼炯炯有神,长长的龙须在潮水中飘动,龙爪忽隐忽现,四周云雾翻腾,海水溅起万道光芒。整幅画纵横排奡,气象雄伟,为其成熟后的代表画风。款“乾隆丁丑年写于期江墨耕堂瘿瓢黄慎”。并钤有朱文“瘿瓢”,白文“黄慎”两方印章。1987年被国家书画鉴定组确认为真迹,成为馆藏的珍贵文物。
从黄慎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一种人性化的超越,在于他使升华到极点的文人画思想,实现了一次回归。那就是他企图唤起人类的最淳朴、天真的感情。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了一种纯真之爱,表达人对自然的改造与和谐,而不是被动的寄托。正是这种感情的注入,使黄慎作品同“普通人”之间,如亲如故,息息相关。他把对生活美、自然美,人性美的感受都不加掩饰地表达在自己的作品中。
黄慎正是这样一反常态地在超凡入圣的文人画领地上,竖起了一面凡夫俗子的旗帜。他笔下的人物作品,力图剥去自命清高的“人格”面纱,也都是为了求得这种精神上的解放。马克思说:“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黄慎作品中流露出来的非神无佛、还尊于卑的情调,就是“把人的尊严还给人自己”的信念的表达。这个倾向,使黄慎的许多作品,成为一种介于文人画和民间风俗画之间的新模式。这不能不说是黄慎的一种价值体现。
(2011年2月23日4版)
采编:管理员 中国文物信息网
黄慎《神龙仙道图》
【保护视力色】 【打印】 【字号大中小】编辑:ww 2011-06-10

清朝中期所谓“雍乾盛世”,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相对稳定繁荣的局面。扬州依长江运河之利,成为水陆交通的枢纽。皇粮、海盐出入聚散,富商大贾四方云集。一时间“烟花三月下扬州”,文人学士、画坛名手,纷纷来扬。
扬州这一特定环境给文人墨客造就了生存和回旋的余地。附庸风雅的鹾贾粮商在政治、经济上的自由,导致了文化艺术的自由。这种自由有其时代性的因素,即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西方传教士进入清廷、科学技术的引进、反程朱的东林学派的流衍,造成了文化思想的空前活跃。还有其地方性的因素,即当时两淮盐商纷纷在扬州建诗会林园、筑书画楼馆,出资刊印诗文,一时以购藏书画为风流雅事。绘画作品的高度商品化,造成了品类纷呈的竞争局面。“扬州八怪”正是在这种气候下应运而生。他们各人的出身、素质、修养虽各有不同,但却都具备了识时的慧眼和吐纳的襟怀。于是在众多属于庸庸之辈的画家中,脱颖而出。一时画坛震动,目之为怪。而黄慎,身份最为特别,作品最为复杂,受褒贬争议也最大。两百多年来众议纷纭,莫衷一是。有赞佩他“书卷之气溢于行墨”、“终无俗韵”者,有轻贬他“惜少士气”,“非雅构也”者。时至今日,对黄慎作品的雅俗之争,仍有天壤之别。这显然有其历史原因和画评标准回题。笔者以为,在今天,当我们对文人画进行再评价的时候,重新研究黄慎其人其画,还他应有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是有时代意义的。
黄慎(1687—1770),初名盛,字恭寿、恭懋,号瘿瓢子,别号东海布衣,福建宁化人,为“扬州八怪”之一。自幼家贫,放弃举子业的愿望,学画谋生。初随上官周学画。早年笔墨工细,中年后专作粗笔法入画,以简驭繁,于粗犷中见精练。黄慎擅长人物、山水、花鸟,并以人物画最为突出,题材多为神仙佛道和历史人物,也有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因其出身平民,用自身体会表现出他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他擅草书,渊源于“二王”,更得怀素笔意,从章草脱化而出,点画纷披,散而序,其栖劲运笔亦用于绘画之中,故画面多干枯、飞白和迅疾之迹,用笔生涩而流畅,结体奇崛而平淡,章法跌宕而收留,一如“疏映横斜,苍藤盘结”,丰富其绘画性的表现。黄慎的绘画创作在雍正年间名扬于世,“尺纸容缣,世争宝之”。书画流传较多,大多藏于国内各大博物馆内。
衢州博物馆收藏的这幅《神龙仙道图》作于公元1757年,为黄慎70岁所作,属于笔法风格成熟期的佳作,画幅为水墨设色,此画作奇特之处在于经营位置的处理,人物神兽只占画面的四分之一,而大面积的乌云分布尽显磅礴之势。人物刻画细致入微,笔写而意工,于迷离扑朔中见形象神韵。他因以狂草笔法入画,用笔迅疾,衣纹顿挫,线条硬折,笔致抖动,显得狂放恣肆。胯下神龙双眼炯炯有神,长长的龙须在潮水中飘动,龙爪忽隐忽现,四周云雾翻腾,海水溅起万道光芒。整幅画纵横排奡,气象雄伟,为其成熟后的代表画风。款“乾隆丁丑年写于期江墨耕堂瘿瓢黄慎”。并钤有朱文“瘿瓢”,白文“黄慎”两方印章。1987年被国家书画鉴定组确认为真迹,成为馆藏的珍贵文物。
从黄慎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一种人性化的超越,在于他使升华到极点的文人画思想,实现了一次回归。那就是他企图唤起人类的最淳朴、天真的感情。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了一种纯真之爱,表达人对自然的改造与和谐,而不是被动的寄托。正是这种感情的注入,使黄慎作品同“普通人”之间,如亲如故,息息相关。他把对生活美、自然美,人性美的感受都不加掩饰地表达在自己的作品中。
黄慎正是这样一反常态地在超凡入圣的文人画领地上,竖起了一面凡夫俗子的旗帜。他笔下的人物作品,力图剥去自命清高的“人格”面纱,也都是为了求得这种精神上的解放。马克思说:“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黄慎作品中流露出来的非神无佛、还尊于卑的情调,就是“把人的尊严还给人自己”的信念的表达。这个倾向,使黄慎的许多作品,成为一种介于文人画和民间风俗画之间的新模式。这不能不说是黄慎的一种价值体现。
(2011年2月23日4版)
采编:管理员 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