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秦时明月好看吗:陶世龙:战胜了,为什么还要感到痛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23:55:28
陶世龙:战胜了,为什么还要感到痛苦? 作者的话:本文作于1998年8月,收在1998年9月15日我所编印的TAO's NEWSLETTER中,那时还没有办五柳村网站,是复印出来寄给亲友。写这篇文章,是读〈大成教之远源〉有感的继续,还是如何认识中国的文化的问题。特别是在政治文化中,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尽管不合逻辑,仍为社会崇奉。于是争斗不已,你死我活,成为传统。至今还没有补上欧洲文艺复兴那一课。--2012年2月17日。

哲 学 之 思

陶世龙
 
在本通信发刊时,曾转引了罗曼罗兰的一段话,讲的是人的意欲不得不屈从现实的痛苦。罗曼罗兰这番话,是从密开朗基诺的著名雕塑“战胜者”引起的。当时想,要能附上一张图就好了,可惜手头没有。近日有幸从国际互联网上取得了现仍保存在弗罗伦萨博物馆中的这尊雕塑的照片,赶快把他印在新编的通信上。原图很清楚,这里印出的差多了,但我们仍可看出如罗曼罗兰所描绘,这战胜者“在要鞭捶(失败者)的瞬间,他停住了。转着忧愁的嘴和犹疑的眼。他底臂膊向肩折回,仰身向后。他不复欲胜利…。”
战胜者 意大利弗罗伦萨博物馆收藏


战胜了,为什么还要感到痛苦?这里面有个用什么哲学来看待人生的问题。处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密凯朗基诺,对摧残人的尊严的斗争表示厌倦,正代表了当时呼唤人性的潮流。而这对长期生活在斗争不已的社会环境中的人们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

近见张岱年先生的『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中说:“中国文化有两个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一是以人为本,一是以和为贵。”(七月二十六日的人民日报电子版)张先生引了不少古书中的话,证明言之有据。但我觉得还是鲁迅把这中国的古书看得透。看出了在通篇的仁义道德背后。写的是吃人!中国的文化特别是政治文化有一大特点,就是说的和做的不一样。仅从书本来理解中国文化是不够的。中国过去几千年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在中国,人的生命:是不值钱的,更谈不上对人格的尊重;也不是以和为贵。文革中在这些方面有最清楚不过的表现,而这一切绝不是少数人所能煽动起来的一时的狂热,而是我们的文化传统长期孕育的结果。斗争的哲学支配着中国的历史,从来就不讲宽容的,虽然圣贤们在讲“不嗜杀人者能能一之”,但在中国历史上那一个统一天下的皇帝不是靠杀人即用武力来统一!在中国历史上大概就出过一个春秋时的向戎,经过他的奔走,居然说服诸侯在公元前546年开了一次“弭兵”大会,然而和平仅仅保持了五年,号称礼义之邦的鲁国就用武力抢夺起莒国的地盘来了,这种理想主义的行为,只能如肥皂泡般一瞬间就破灭,此后无人再干这种蠢事,现在大概也少有人知道,中国古代还有过这样一位致力于和平的人士。

中国的文化很少谴责对人的暴行,特别是政治文化传统更是崇尚暴力,讲妥协从来是受到贬斥的,象一之先生在三十年代就介绍罗曼罗兰的这些观点,长期以来是少有受到注意的,也幸亏没被注意。因为这样的观点,不要说在文革中,在平时也是不会见容的。所以张先生的文章今天能发表出来,也令人高兴。而且他说的是理论价值,抛开开实际来谈,倒也无可厚非。虽然我不同意他加给胡适“全盘西化”的帽子。

由此,我又想到了一之先生,他是治哲学的,在巴黎和柏林留学多年,对西方文化有深刻的体验和理解,所以他能感受到密凯朗基诺对人性的呼唤,服膺罗曼罗兰见解的精辟。他说:“在名人传记中,笔者最爱此本。它最能吐露观念生活者之矛盾与悲哀,世人多少都有一点密氏底气质,不过减去他的天才罢了。”他高度同情和惋惜密氏的身世,写道:“他虽常为王公底座上客,颇受优遇,但有时连狗也不如。他性格孤冷而又热烈,高傲而有时又极卑鄙?被自己造成的苦恼暗影追逐,毕生无一刻舒心喘息的时候。他蕴蓄着骇人的的精力和天才,把非人力所能达到的课题来耨苦自己。他要雕刻山,从搬运夫石匠以至雕刻师,都要自己一手来包办,他毁去了他底青春和健康,结果他所要完成的杰作,没有一件是完成了的。”一之先生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是充满了理想的青年时代,所以他在对密氏底身世不胜其钦仰与惋惜与同情之余,对罗曼罗兰以之为人生之极则,又表示了异议。然而不幸的是,一之先生后来的境遇,竟和那么多和密氏相似之处。他和他的哲学仍难容于世。 

以上引文均转引自杨一之『罗曼罗兰之密凯传序』,原载三十年代初的舆论周刊

1998年8月陶世龙记于加拿大之弗雷德里克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