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错车狗在哪集死的:揭秘雷电蛙足攻击机:苏联对比美A10研制苏25-战机-首页-军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1:50:06
      结构简单,维护性能好是A-10雷电攻击机的一大特点,据称在海湾战争中有10架飞机负伤后,在一天之内就修好了,并重返战场。
      苏-25蛙足在性能水平和攻击能力方面,与雷电相比都不逊色,维护性能也不错。虽然它采用了P-95涡喷发动机,但飞行速度比A-10更快。
      雷电II攻击机的机载设备比较简单,但配备的武器装备却是一流的。图为机头下方的GAU-8A型3-毫米七管机炮。

  2007年8月9日至17日,“和平使命一2007”联合反恐军事演习圆满结束。在这次堪称上海合作组织参加国最多、规模最大,也是最成功的联合军演中,最引人注目的飞机是首次走出国门的“飞豹”歼击/轰炸机和成熟、老练的苏一25攻击机。

  在世界攻击机的队伍中,能与俄罗斯的苏一25“蛙足”比肩的,当属美国的A一10“雷电”。关于它们的成败优劣,谁也没有分析比较过。在这里,我们尝试着把它们放在一起,品头论足,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一番比拼,成败优劣自然也就分明了……

  设计思想大同小异

  美国的A一10“雷电”是由越南战争、印巴战争、中东战争等现代局部战争催生的。尤其是越战中的经验教训,导致了美军作战飞机设计思想的蜕变。

  美国空军在越南遇到的一个棘手问题是,复杂的喷气式战斗机的速度太快了,因此,在对地攻击时,散射面很宽,常常给友军和无辜的平民造成伤亡。其症结在于,喷气式飞机因速度太快而导致机动性变差。后来,美军将老式的螺旋桨飞机A一1“空中袭击者”投入使用,结果证明,这种1945年设计的低速、高机动性攻击机非常奏效,其摧毁地面目标的概率要比喷气战机高出3倍,而它们出击一次所消耗的费用仅为喷气式战斗轰炸机的1/5,成本效率高达15倍。

  战争的实践,使美军意识到:在进行低空战术攻击时,高速与其说是优点,不如说是缺点。用超声速战斗轰炸机执行快速近距空中支援、对地面点状目标和活动目标实施精确攻击等任务,并不太合适。其作战效果不佳,损失却很大。于是,美国空军决定开发一种专用的、低空性能好的喷气式攻击机,这就是A一10“雷电”飞机的由来。

  五角大楼当时对新型攻击机的基本要求是:不追求高速度(巡航速度480千米/时、最大速度700多米/小时即可),但要具备精确的火力打击能力,特别强调机动。性、可靠性、生存性、短距起降能力和低成本等指标。

  A一10(包括A一9)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空军研制和装备使用的第一种喷气式攻击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美国空军对发展专门的、用途单一的攻击机并不热衷,他们更重视多用途的超声速战斗轰炸机的研制和使用。这一思想也间接地影响了当时的苏联空军高层和政府的决策。

  前苏联是研制和使用攻击机(或称强击机)比较早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伊柳申设计局研制的伊尔一2型和苏霍伊设计局研制的苏一2型攻击机,都曾在苏德战场上大展拳脚,给来势汹汹的德军坦克集群以沉重的打击,功彪史册。

  战后。苏联空军与美国空军一样,将注意力更多地投入到飞行速度高、机动性好,主要用于夺取制空权的战斗机身上,而攻击机则备受冷落。苏联人在差不多20年的时间里几乎就没有认真地研究过攻击机。

  与前苏联的核战略思想不同,其空军和防空军的航空装备发展战略相对而言比较保守,政府和军方领导层一向采取跟踪战略(而不是对策战略),即美国人搞什么,他们就对等的搞什么。一般不别出心栽地设计前景不明的作战飞机。

  20世纪60年代末,美军根据越战的教训,提出了发展新型的亚声速单座近距支援攻击机计划,随后不久就研制出了A一9和A一10攻击机的原型机。上世纪70年代中期,A一10“雷电”开始装备部队使用。

  与此同时密切关注着美国航空技术发展动向的苏霍伊设计局的总设计师奥西波维奇.苏霍伊,经过认真研究后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设计一种既能在防空火力较强的地域执行作战任务,又可对己方地面部队难以摧毁的目标实施突击的新型攻击机。

  由于有了美国空军的A一10这一“靶标”,该建议很快就被莫斯科的最高决策者们批准了。

  1968年,苏霍伊设计局开始着手设计一种与美国的A一10相对应的双发、单座、亚声速、近距支援攻击机。首架原型机的编号为T8—1,其动力装置为两台非加力型的RD一9涡喷发动机。T8—1于1975年2月22日首飞成功。从第二架原型机开始,换装了推力更大的P一13发动机。后来,该型机被定名为苏一25,西方国家取绰号为“蛙足”。

  可以说,“蛙足”的出现是“跟着走”的结果。没有美国空军的A一9和A-10,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苏一25。 
  俄空军地勤人员正在为苏-25UB攻击机加挂制导炸弹  性能水平各有千秋

  A一10“雷电”攻击机的模样非常奇特。乍一看,不像是一架拥有强大杀伤力的作战飞机,倒与普通的民用飞机和二战时的活塞式战斗机有许多相似之处。

  它采用了双垂尾正常式气动布局,其外形设计颇具“古典”风范,线条简练,棱角分明,方正规矩。可以说,它的几何外形既复古又夸张。这种对地攻击机采用低空亚声速特性较好的平直式下单翼,其机翼的内翼段和整个水平尾翼的翼弦均为等弦长,呈标准的矩形翼形状,而大部分机身也是等截面的。费尔柴尔德公司的设计人员将A一10的两台涡轮风扇发动机拉开一段距离,用水平挂架将发动机舱支撑在后机身的两侧。此类分置式的双发布局方案,虽然迎风阻力偏大,但每台发动机都进气顺畅,推力损失较小。而且,它们与外界冷空气的接触面积较大,动力系统和尾喷口的散热条件好,降温速度快。

  双垂尾的平面形状也为梯形,分别置于水平尾翼的外端,垂尾与平尾构成H形。这种略显老旧的尾翼布局,却有着全新的含意:不但生产工艺简单,负伤时的安全裕度较大,还相当于给动力装置加上了一个屏蔽罩,可从侧方和下方等角度遮挡住发动机的喷口和尾焰,使飞机的红外信息特征大幅度减弱。

  “雷电”的主起落架采用宽胎面低压轮胎,以保证该机能够在前线简易机场起降。飞机升空后,主起落架直接向前收入翼下的短舱内,应急时,可依靠重力自由落下,并利用前方来流的吹袭作用,将起落架锁死。由于机轮的直径较大,主起落架收上后,仍有半个轮胎暴露在短舱外。这样做,虽然会使阻力略增,但有利于提高飞机迫降时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与一般的战斗机和攻击机相比,A一10的翼展相当宽,达17.25米,机长约为16.26米,机高4 47米,翼面积47平方米。其动力装置为两台F34一GE一100高流量比涡扇发动机,该型发动机的耗油率较低,但推力不算太大,单台推力仅4175千克,这在现代作战飞机中是比较小的。不过,A一10的起飞重量和外挂能力可不低,该机的空重只有9770千克,而最大起飞重量却达23150千克,最大外挂重量超过7000千克。许多全机推重比和发动机推力比它大得多的战斗机都达不到这一水平。这主要得益于A一10独特的外形设计、大面积的机翼、简单结实的结构和良好的起降性能。

  不追求高速度。但强调较远的航程、较大的外挂、较强的火力和较好的防护能力,是A一10的主要特点。其全部装甲的总重量为550千克,驾驶舱的风挡采用防弹玻璃制造,座舱周围呈浴盆状,由3.8厘米厚的防弹装甲构成。机身腹部等要害部位的装甲厚达5厘米,足可承受23毫米炮弹的攻击。该机的作战半径约为1000千米,转场航程4860千米,实用升限9100~11000米,起飞滑跑距离610~1370米,着陆滑跑距离325~760米。它的巡航速度和作战飞行速度不算高,每小时不过六七百千米。

  上述这些技术方案和基本措施,处处体现了A一10飞机的设计宗旨:在保证飞机具有良好的作战性能的前提下,简化生产工艺、降低制造成本、方便部件更换、提高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增强生存能力和抗毁伤能力。应该说,美国人的这一设计思想也影响了苏一25的研制工作。

  苏一25的设计时间比A一10晚,研制进度也明显比美国人慢,因此,有充裕的时间进行修改和完善。有人认为,苏一25的设计参考了美国落选的A一9飞机的方案,因为二者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其实,苏一25并没有完全效仿A一9,而是根据苏联的国情,并参考A一10的方案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

  经过多年的精心设计,1975年,苏一25攻击机开始试飞。该型机于1 978年投入批生产,1980年,第一批装备部队的苏一25随苏军开赴阿富汗,进行实战测试。直到1984年,这种攻击机才形成全面作战能力。在时间上,大约比美国的A一10“雷电”攻击机晚了五年。

  与A一1O相比,专为前线航空兵量身打造的苏一25,外形显得更常规一些,风格冷俊、粗犷它采用悬臂式上单翼、后尾式布局;机翼的平面形状为梯形,前缘带有20度左右的后掠角。两台发动机安装在机翼下方的机身两侧。该机的翼展为14 36米,机长15.53米,机高4.8米,翼面积33 7平方米。动力装置为两台P一195或P一13—300的无加力型(P一95III)涡喷发动机,单台推力大约为4500千克。这种发动机是由米格一21的动力装置改进而来的,对各种状态的飞行适应性较好。造价也较低,但耗油率偏高。其最大推力超过A一10配装的TF34一G E一100涡轮风扇发动机,但总体技术水平要比TF34差一代。

  苏一25将两台涡喷发动机并列安装在后机身内,且发动机的直径相对较小,因此,它的零升阻力要比外形“不利索”的A一10低一些,再加上涡喷发动机单位面积推力大,它在海平面的最大平飞速度可超过970千米/小时,在低空时也可达880千米/小时左右,使用时的限制速度为M0.82。这些都是“蛙足”比“雷电”强的地方。但是,由于该机的机内空间较小、载油系数低、发动机油耗高,因此其最大航程、作战半径和最大载弹量均比A一10差许多。“蛙足”的空重为95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约19500千克,最大载弹量4400千克。该机带副油箱的转场航程只有2500千米,远不如“雷电”。它在满载武器并外加两个副油箱时的航程更短,仅为750~1250千米。

  苏一25的其它性能指标亦不算突出,例如,该机的起飞滑跑距离在600~1200米之间,着陆滑跑距离在600米左右:其作战机动时的限制过载为5.2~6 5g;无外挂状态的实用升限7000米,满载武器的升限降至5000米;改进后的苏一25TM,实用升限虽有所提高,但也就刚刚达到10000米。

  不过。在主要对地攻击能力方面,它绝对不比A一10逊色,在某些方面还要强于A一10攻击机。

  影响作战飞机综合性能的要素是:气动外形、动力装置、机载设备、武器系统等。A一10与苏一25相比,在基本的战术技术指标的确定和方案设计上各有特点,性能也各有千秋。以动力系统的选择为例,可以看出这两者不同的考虑,并导致性能上的差异。在飞机方案设计之初,首先需要确定的就是采用什么样的发动机,选择“涡喷”还是“涡扇”、单发还是双发、大推力还是小推力、新动力还是老动力?

  无论是A一1O还是苏一25,这两款攻击机都有一个成本控制的问题,而发动机对飞机的性能影响很大,在飞机购置费中所占的比重也比较高,自然不可掉以轻心。从二者的发动机选型上.可以看出它们之间不同的研制思路。费尔柴尔德公司采取的对策是,简化机体的结构设计和制造工艺,将省下来的钱,投到发动机上。而且,为了提高飞机的生存率,采用双发分置方案。因此,他们为A一10配备了先进的高涵道比的中等推力涡扇发动机。当然。光是发动机好还不足以达到载弹量大、航程远、起降滑跑距离短等指标要求,“雷电”的解决办法是,增加机翼的翼展和翼面积。当然,这样做也有代价:影响高速性能。好在攻击机不像战斗机,它们更强调的是低空、低速的机动性能和良好的操稳控制能力。A一10将设计重点放在性能包线的左下角。自有其道理。

  前苏联在开发先进涡扇发动机技术方面,要比西方国家落后一段时间。设计苏一25时,还没有搞出像美国的TF34、英国的RB一199那样的中等推力的涡扇发动机。“蛙足”的动力系统是建立在米格一21的基础上的,P一95 III等型涡喷发动机虽然较老,但生产量很大,价格非常便宜,维修保障也容易,从而可大大降低全机的价位。选装P一95 III发动机虽然会损失某些性能(如作战半径、留空时间等),但在主要的空对地作战能力方面,采用涡喷发动机并不差,许多方面(如最大速度等)甚至更强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