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的妻子于凤至:茶陵青霞观、云阳仙道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22:43:52
道文化与云阳山
  
  云阳山是因为人们对南岳神的信仰而兴起的宗教名山,道教文化源远流长。
  
  云阳山南岳神是公众广泛认同的圣神,而云阳山有“古南岳”的渊源。因此,自古道家对这座山都情有独钟,这使云阳山道教文化悠久鼎盛。由于云阳仙主殿是南岳宫,因此上山进香的香客很多,逐渐形成了“六月七月朝云阳,八月朝衡山”的民间习俗。每到农历六七月,香客云集,宛若闹市。
  
  元代被称为“诗文大家”的著名学者、江西人虞集,是力主独尊儒术、倡导程朱理学的学者,可他在《青霞观记》中对云阳山“百神引从,以作民祉”的宗教文化现象也作了这样的阐述:“祝融之墟,炎帝所理,百神引从,以作民祉。若火之明,无隐弗彰,敬祠弗怠,谓之福乡。云阳之山,岳神来位,云气上腾,茶源百出,杨清抱和,郁为望州,神人接居,孚惠则周。”文中所提“祝融”即南岳神,“墟”即故址。因为这里是古南岳,又是神农故邑,神为众生带来福祉,惠泽无处不在,自古以来,祈福酬神的香客信士络绎不绝。
  
  自南北朝梁天监年间起,道教人士先后上山兴建道观。道教文化的积淀,云阳山成为辐射湘赣粤闽数省近10个县的重要宗教圣地。每年农历六、七月两个月的朝拜旺期,四面八方的香客接踵而来,上山敬香朝拜。
  
  据古籍记载,南北朝梁大同年间,庐山道士陆执朴来到云阳山紫微峰的老君石屋辟谷,被人们称为“紫微真人”。茶陵人饶道亨上云阳山跟随紫微真人学道。紫微真人“授以斗极天心之法”。饶道亨“归行五、七年,救人危难不可胜记”。他羽化后,宋代赐封“真人”。他开辟的洞真观一直是茶陵的重要道教场所。宋代,洞真观改为青霞观,元延祐四年(1317)奉旨扩建改造为青霞万寿宫。扩改后的青霞万寿宫,是当时全国五大宫观之一。竣工后,元仁宗谕示时任集贤院编撰的虞集撰写了《青霞万寿宫记》(即《青霞观记》)。元末,毁于火灾。明洪武五年(1372)修复。明、清两朝,道正司也设在青霞观。
胡元雅是宋初道士,主持茶陵县洞真观时,将观扩建改造,更名为青霞观。胡冲举后,于南宋景定年间(1260—1264),被封为显佑真人     胡真官祠在炎帝陵殿旁,始建于宋代淳熙年间。


渊泓。陵园不是桃源路,也许寻津渔父行。杨洲春芳沙平如掌近函台,环拱江流景作堆。石似蛰龙时奋起,宛然图西自天开。鹿禽和叶山林吏守推衡麓,仙兽灵禽护更奇。奠绰和鸣声隔水,令人疑是奏扶黎。河涧游鱼秋汀澄彻辨鲂鲭,鼓沫摇鲁遍不惊。宁是全忘罾罟虑,临流无复羡鱼情。异树飞香异植由来未许窥,天香仿佛绕坛埋。千秋媲美惟神桧,为兆文明叶载坡。虬张古木双干扶疏不记年,龙潜蛰伏气原全。浸言三古无封树,德本生生木自延。味草清风田弘恕翼然曾有亭,炎皇辨药处。厥惟此灵苗,一一皆亲咀。代远台畔淹,名迹嗟荒墅。高树群鸟鸣,幽径遥驰伫。杨洲春芳(今改为临溪怪石)悠悠水之湄,奇石屹然立。睨视状若龙,张吻疑呼吸。桂蕊簪其巅,画图匪所及。岂俟禹门雷,乘春方起蛰。云秋雨霁山色异平恒,况经新雨霁。古润送余泉,松顶云犹砌。坐对春夏间,恍尔成秋际。朝但1近三竿,苍露凝萝薜。空樟洞明乔木临水涯,空明罕所遢。斤斧自天成,造物巧区布。游人咏觞时,鱼鸟纷如骛。莫诧武陵源,洞口述归路。河涧游鱼清涧绕疏林,澄碧难为拟。出没看游鳞,洋洋春西里。但觉种类殊,那辩鲂与鲤。桃花人浪红,掩映山光紫。虬张古木古干饱风烟,荣枯无定态。劲骨蕴参天,何忍暂瞍晦。千秋独挺持,万木畴能配。委宛似蛟腾,流观惊胜概。鹿禽和叶葱郁羡陵园,山川称异数。对景纪见闻,百灵争呵护。鹿鸣丰草蹊,鸟噪高枝树。兽舞与凤仪,笑学邯郸步。异树飞香宝树等旃檀,载佛诚非偶。纶音下云霄,天香飘户牖。粤稽曩宋代,典册昭垂久。圣世崇明桎,流芳传不朽。炎陵斋居刘稳祗事篌良旦,不昧坐清宵。鹿原秋气肃,川谷何寂寥。卢堂妒烟袅,明月似相邀。予心方炯炯,百虑一时消。彼怀烈山氏,年代一何遥。所传惟数事,如昏乃有朝。万世立人纪,神功讵可描。思成欲仿佛,高大侔穹霄。舟中遥望炎陵常默绝壁老云封,万古此嵌蜉。弓剑了不知,裘鼎亦纷错。日月行其巅,粒粒双丸幕。石上有神苗,何人解一嚼。
    附记  宋茶陵州青霞观道士胡玄雅,性颖恬静,少时出家观中,及为观主,则雍熙时矣。州旧有康乐乡,今之一二三都。一夕,大风震雨,将帝庙漂去。忽瀑水,复积木千余株,至陵旁。玄雅请于州,当事即以木重新帝祠。久而没,故以乡贯姓名,托梦真宗,愿佐庙炎帝祠傍。真宗雅好道家之术,遣使物色之。启其棺,惟一履存,盖羽化而仙矣。劝赐皮弁、青缝、绛衣、朱履。封为显应真官。凡有旱涝疾疫,祈祷辄应。景定中,更封为显佑真人。至今土人立庙祀之,凡九处焉。此出茶陵旧志,并记入之。校记:【1】尹,疑当作“引”。【2】吮,古读“尹”,疑为“隐”之假借。【3】馔,原本作“撰”,据道光十八年本((炎陵志》改。【4恂后,道光十八年本(<炎陵志》有。不已著矣四字。【5】娶,原本作“聚”,据乾隆(<鄙县志》改。【6】帝,原本作“地,据乾隆鄙县志》改。【7】美人,道光十八年本炎陵志》作“圣人”。【8】题后,乾隆鄙县志》有“康熙七年罗士彝”七字。【9】祚,原本作“作”,据乾隆鄙县志》改。【lO]被,原本作。彼”,据乾隆鄙县志>)改。【l】】不尽,同治《酃县志》作“行尽”。【l2】但,乾隆鄙县志作“旭”。补记:文中所说《鹿坡山志》,乾隆、同治(《酃县志·艺文志》均著录为《鹿原坡志.其书虽题名“山志”,实为炎帝陵志,与舜帝陵志而称(《九疑山志同例.又“坡”字,道光炎陵志》或作“坡”,或作“陂。本文初稿承万里研究员教正,指出:“炎陵地近洙水,故炎陵所在地称之为‘鹿原陂’。‘陂’者,近水之堤岸及坡地也。许多古代文献中亦如此记载。但是在一些文献中却将‘陂’误为‘坡’,包括罗氏此((炎陵志亦似有误。”补记于此,并致感谢。(责任编校:张京华)23

  
  南北朝陈光大年间(567~568),有个名叫李栖元的道士上云阳,在罗浮先生结庐修行的地方修道,并选在云阳东麓的“百灵真洞”辟谷,后羽化在云阳山。在洞窟石壁上刻有《登真铭》。铭文如下:
  
  “元气混成,形为一二。造物增修,万物兹始。出资尔意,吾形已备。吾在物先,物从吾起。昭之行之,永保其体。”
  
  铭文的内容似乎是对道家思想真谛的感悟,阐释道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观。留下了把道家学术向道教神化演变的痕迹。
  
  唐代有天台山道士张元同在云阳山原罗浮先生和李栖元结庐修行的地方,建造道观,传经布道、采药酿酒。张元同原在浙江天台山出家修道。他是一个道士,也是一名旅行家,云游各地遍访名山,史称他“天下名山无不游览”。唐永徽二年(651)慕名游览云阳山,看到在人口稠密的地方有这样一座林木葱茏繁茂、峰耸峦蟠、涧谷深幽的大山,十分惊喜。于是在云阳山定居,游览峰涧、采药制药。《茶陵州志》就有关于他游览考察云阳山名胜的记载:“……紫微峰,其上有华英石,上如华盖;其下岩磴深邃,莫可穷究。瀑布泉旁有石人,身长六尺,四臂柔润,宛若天成,头发七尺,如今之石发也。元同尝击之曰:‘汝何人也?’石人云:‘秦之玉工也,偶因小过逃罪,遂隐此峰,岁久乃化。’”古代,赤松山一带野生药草很多,石耳、石竹、紫菖蒲、刺五加、山菊花随处可见。张元同懂医药,常与山下人为伴,遍山采药。《茶陵州志》有这样一则记载:“有露菊千丛,金条玉蕊。风触,如闻珰珮之声,馨香无加。元同深为叹赏,常携山下人陈士华采之为菊花酿……”据说菊花酒能延年益寿,返老还童。显庆三年(658),张元同在云阳山羽化。
  
  宋代的陈善宗是完善云阳仙道观,使之完备形制、形成规模的道士。
  
  陈善宗,茶陵人,云阳仙道观住持。观内虽然设有南岳宫,但宫、殿的设置和整体布局不符合道教场所的形制,而且破败不堪。为了使云阳仙改观,他四处游说,广交善缘,多方募捐,于宋嘉定十二年(1219),改造扩建云阳仙道观。改造扩建后的云阳仙仍以南岳宫为主体,设有三清殿、慈航殿、灵官殿等配殿。并为茶陵籍的两位“真人”建有阁、堂。这两名真人是萧梁时的道士、宋初赐封“真人”的饶道亨,道观中建天心阁,一名是为宋初修复炎帝陵庙有功、被赐封为“显祐真人”的胡元雅,并建有胡真人法纪堂。还建有法院、官厅、青云斋等用房。其中青云斋是专为士子寄居道观藏修读书而设。这一建筑形制沿袭到明代。
  
  民国时期云阳仙道长刘从性,将濒临荒废的云阳仙道观主持修复一新,使这历经1000多年沧桑的名观保存了下来,也使源远流长的古岳文化延续了下来。
  
  刘从性,湖南安仁县人。自幼从师习道。抗日战争前夕,任云阳仙住持。当时,云阳仙已很萧条,庙宇破败。他为人随和,交际广泛,上至政界、军界,下至平民百姓,都有熟人、朋友。民国二十五年(1936),募捐修复云阳仙道观时,得到县政府、驻茶部队和商界的支持,驻茶国民党部队派了一个营的人马,把木材从洣江河边运上了山。据说某团长的独生子病得奄奄一息,是刘从性治好救活的。这位团长为感谢救子之恩,出重金酬谢,被刘从性谢辞。所以修复云阳仙时,派兵帮忙背运木材。
  
  在修复过程中,刘从性注重恢复清同治年间修复后的原貌,保留了清状元萧锦忠等名人的题诗、楹联和题额。
  
  新中国建立后,云阳山道教一度萧条。改革开放以来,有古南岳渊源的云阳山受到道教界人士的关注,先后有原湖南省道教协会会长王信安,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道协会长黄至安和省道协副会长、株洲市道教协会会长、南岳紫竹林道观住持朱嘉诚等道长来云阳仙道观指导教务及重要仪典活动。其中朱嘉诚道长于2004年起兼任云阳仙道观住持,主持全面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