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大本营刘昊然:旧时中小学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经验值得总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2:10:55

   旧时中小学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经验值得总结

                       夕阳老牛


   一、 我们要总结我国当代教育工作的经验,学习借鉴外国学校好的经验,也应该总结我国旧时教育工作的经验,继承民族教育文化遗产中好的东西。不要以为旧时的东西什么都没有新时代的好。解放前,虽然政府反动,政治腐败,但政府对学校的管理很薄弱;用什么教材,怎样教学,主要由各校老师自己定。那时的学校各有千秋,老师各有风格,水平不一。有些学校,教书育人,成绩卓著;有些老师生活清贫,但师德高尚,为人师表,给学生以终身难忘的记忆。

   江泽民同志写给他母校扬州东关小学吴霜同学的信中说:“小学时代的学习生活,老师的辛勤教导,我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我们虽然年龄还小,但都怀炽热的报国之心,立志发奋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和人民”。这就肯定了旧时东关小学的教育成果。再看该小学的校歌《夕歌》,短短的一首歌,既有每日自我反省的要求,又有尊师重教、父母亲情、同学友情的内容,还有珍惜时间,发奋努力,“将来治国平天下,全靠吾辈”的雄心壮志。这是多好的校歌啊!顾名思义,《夕歌》就是每天放学时唱的歌。《夕歌》之好,不仅在于歌词和曲调好,更在于每天唱,反复灌输,反复熏陶,使人文道德观念在孩子的心灵中生根。这样的传统教育文化,难道不值得我们总结、继承吗!

据《周恩来生平》一书记载:周恩来12-15岁在奉天(今沈阳)第六两等小学堂(后改名东关模范学校)上学期间,该校史地老师高盘之在课堂上生动形象地讲述黄花冈七十二烈士英勇牺牲的悲壮史实,周恩来和同学们听得热血沸腾,甚至泪痕满面。后来周恩来成为国家总理之后,仍对高老师饱含敬重怀念之情。该校校长兼教修身课的魏老师,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对“读书是为了什么?”展开讨论。同学们有多种回答,周恩来的回答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该校国文课老师以“赵苞弃母全城”的故事为题,要求学生作文(赵苞是东汉边关郡守,鲜卑族入侵,劫持了他的老母和妻子,要挟赵苞投诚;赵苞不为所动,忍痛出击,大败敌军,保住了郡城,老母和妻子却遭敌军杀害)。有的同学认为,赵苞弃母就是不孝,因为“城失犹可得,母死不能复生”,而周恩来作文赞扬赵苞以民族利益为重,不是“不孝”,而是“大孝”。周恩来15-19岁在天津私立南开学校读中学期间,曾写过多篇优秀的作文。作文题有:《或多难以固帮国论》、《子与氏不言利,司密氏(今译亚当•史密斯)好言利,二者孰是,能折中言之欤》、《共和欧体者,人人皆治人。人人皆治于人论》,《老子主退让,赫胥黎主竞争,二者孰是,试言之》,《我的人格观》……等。上述史实,除了说明周恩来光辉的一生外,不也说明了旧时某些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国文课的内容和作文出题方法,颇有值得我们研究、继承之处吗?

旧中国中小学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固然有败类和庸人,但也有杰出的革命家和爱国者。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都是在中学时代就胸怀救国救民大志参加革命的。在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的历次革命战争时期,无数知识青年投身革命,其中有很多是中学生,他们立志救国救民,甚至不惜流血牺牲。有些学生出身于地主、官僚或富商家庭,完全有飞黄腾达的机会,竟“出乎污泥而不染”,也选择了走革命的道路。以两弹元勋为代表的老一代爱国科学家,他们放弃了优裕的生活,甘愿在艰苦的条件下,埋名隐姓地为祖国建功立业。他们的思想道德是怎样形成的呢?有什么规律呢?他们从旧时中小学得到了些什么精神食粮呢?


我现年79岁,我的前辈和同龄人,很多是从接受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教育的基础上,转变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我自己在小学时读过《孟子》,我觉得,《孟子》虽然含有封建糟粕,但似乎没有对我造成什么不良影响;因为随着时代前进,有些陈旧的观念(例如封建婚姻、忠君等)就自然而然地被扬弃了。《孟子》不但不妨碍,反而有助于我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孔孟之道的以民为本,以德立身,转变到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创造历史、人民自己解放自己和人民当家作主,其实就是一步之遥。这个转变是容易完成的,因为两者有着可贵的共同点——一颗为民的公心。孟子赞扬大禹治水九年,“三过其门而不入”;赞扬大舜把假如失去帝王之位看成“犹弃敝屣也”,“遵海滨而处,终生欣然”。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可上可下,不谋私利的共产主义精神其实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遗风。我在中学时读过不少古文、古诗。有些诗文,浩然正气、慷慨悲歌,使我满怀崇敬,满腔热血,想长大以后,也为国为民,做点青史留名的事情;有些诗文超凡脱俗、优美闲雅,教人不慕荣华,保持清高;而庄子的《秋水》、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等文章,又使我觉宇宙无穷,感人生如梦,教我对生死利害无所畏惧,鄙视蝇营于一己私利的小人,思考、探求人生的意义。  

反观我们现在的中小学生,生在新时代,长在红旗下,却深受应试教育之苦。应试教育的最大祸害就是从小就给学生灌输为个人前途奋斗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学生们很少有独立思考,探求真理的思维习惯,很少有救国救民的抱负和为崇高事业献身的精神。

  或曰:“你们生在救亡和革命战争年代,客观形势迫使你们走向革命;现在是和平建设、改革开放的年代,谁有本事谁多赚钱。国家大事让党和政府去管。”亲爱的朋友:此言差矣!我国的革命和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胜利,但仍面临重重困难和严峻的挑战 。弄得不好,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仍然可能失败,苏联解体就是前车之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国歌歌词,现在还没有过时。以反腐败为例,假如没有千百万自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干部,没有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光靠健全法律和制度,断乎不能成功,因为“徒法不能以自行”。为什么我们的青少年不能以前辈爱国救亡的心态,痛恨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立志做廉洁模范、反腐英雄呢!


二、 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我认为旧时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有以下三个特点,值得总结、继承,并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予以发展:


  (1)以国文课为主课,大量灌输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在我幼年时代,社会上已经没有私塾,孩子都进洋学堂。我1934年入小学,1946年高中毕业。那时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和现在差不多。不同的是:那时的国文课,虽然相当于现在的语文课,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和现在不一样。老百姓的传统观念:读书就是读圣贤书。在我读中小学时,尽管国文课的内容和古时“读经”有很大不同,但仍继承着“文以载道”的传统。

文以载道是中华民族的教育文化传统,这不是一个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的教育方法问题,而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客观规律的要求。因为道德并不简单地就是学生守则,公民守则,道德规范公约,而是一种思想观念,是一种文化。道德这东西,既有时代性、阶级性,又有民族文化的继承性,她和民族的历史、民族的文化密切相关。先进而坚定的思想道德观念,必须奠基于先进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这“三观”只有经过学习和熏陶,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所理解,才能形成。

正如马克思主义不是从工人群众中自发产生,工人群众接受马克思主义需要经过灌输一样;先进而坚定的道德观念也不是从人民群众中自发产生的,也需要经过灌输(用中国传统语言来说就是授道)才能形成。出身好,吃过苦,或者生长在有教养的家庭,耳濡目染好人好事,有助于生成朴素的道德观念;但这种朴素的道德观念是不坚定的,一旦环境变化,可能经不起“糖衣炮弹”的攻击,在世态万象面前,可能迷失方向。。

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并非每星期上一堂思品课所能解决。学校的诸多课程都和思想道德教育有关,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课,唯国文课能担当此大任。

  国文课和语文课有所不同。“国文”的含义是祖国的文化,也兼有祖国文字的意思;而“语文”是语言文字的意思。文化是社会的上层建筑,语言文字则是工具性知识,属于生产力范畴。目前中小学的语文教材,也有很多富有文化内涵的好课文,但是老师的教学重点仍偏重于组词、造句及写作技巧等工具性知识,为的是应付中考、高考;较少引导学生对“三观”问题,进行哲理性思辩、讨论。和周恩来就读的中学相比,有点今不如昔。   


  (2)实行早期道德教育。古时孩子入学,从开始认字起就读《三字经》,继而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书。这些书都是道德专著。我读《孟子》是在小学五年级。长大后,小时候学的白话文都忘了,唯独反复诵读过的《孟子》,有些文句现在还能背诵。

《孟子》开卷第一句是“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接着就雄辩地论述利己和利人的关系,道德和功利的关系。你“寡人好色”就让天下百姓都有美满的家庭;你“寡人好货”就让天下百姓都富起来。君爱民,民拥君,你的国家才富强,你的王位才巩固,所以“仁者无敌”。这一套道理,类似于现时办企业所讲的“诚信经营,买卖才兴隆”;也类似于西方传统道德格言“Honest is the best policy”(诚信是最好的策略。这句英语是我上中学时从课外读物看到的,当时觉得和孟子的说法类似,所以就记住了)。但是孟子又认为道德高于功利,功利应服从于道德。做人要“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在任何情况下,不做不仁不义之事,不取不义之财,“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必要时应“杀生成仁,舍生取义”。要象颜回那样能够安贫乐道,“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此外,《孟子》对苦与乐、忧患与安乐、磨难与成才、有所为与有所不为、“人恒过,然后能改”……等论述,很有辩证法;还有许多的传世成语,如“以五十步笑百步”、“鱼于熊掌不可兼得”……等,读了使人启发智慧,培养哲理思维能力。不要小看孩子的理解、接受能力。一个3岁的孩子就具有朴素的是非观念。我那时已10岁,对《孟子》书上的这些道理,很容易朴素地理解,也很容易接受;而且先入为主,终生不忘。

我觉得《孟子》这书,不愧是传世经典,不但富有哲理性、思辩性,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同唱儿歌一样。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教育家,社会科学家不能编写出几本深浅不同的,既传承中华民族道德文化,又灌输马克思主义的小学语文教课书呢!用道德教育课本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语文水平未必就比现在的学生低。

提高国民的道德素质,要从教育抓起,尤其要从中小学抓起;到大学才抓,不仅效果不如早期教育好,而且不普及面不广。

实施早期道德教育,小学生就可以学一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例如:世界是物质的,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共产主义理想……等。 中学生应该选读民族经典著作、经典诗文。也应该学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经过通俗化的讲解,每个中学生都能明白其基本原理。要想树立正确的“三观”,没有哲学思想作指导是不行的。只有经过哲学思考,才能真正明白做人的道理。在学习民族经典著作的基础上再学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就能更好地从经典著作吸取其营养、同时又排除其糟粕。要让学生在自己的脑子里有一个民族文化和马克思主义融合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社会革命的理论;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则不仅是革命的理论基础,也是做人的道理。她教我们以发展的眼光,一分为二地看待人(包括自己的家人)和事,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防止主观片面,意气用事,以求达到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统一;教我们摆正个人和群众的关系;教我们理智、达观而又积极地面对人生和世界,常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而也是最好的心理医生。

学校教育要理直气壮地在教科书中宣传和宏扬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文化阵地,使马列主义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论基础,而且成为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指导思想。

要教育学生概略地知道中国的历史和现状,知道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要深入浅出地讲明白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和法律、道德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明白做人的道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致迷失做人的方向。

     

  (3)注重“弦诵”。旧时学校对经典著作,要求反复诵读,诵读的声调要求体现诗文的感情,老师在课堂上示范诵读,学生在课堂上集体诵读,回家后自己诵读,达到能够背诵。通过诵读,牢记经典文句,并陶冶情操。“弦”就是音乐。那时,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校歌,体现本校育人理念。每天下午课毕,同学列队集合,老师简短讲话,高声合唱校歌,然后放学回家。音乐课不教五线谱,光教唱歌。我初小时,唱道德歌曲和抗日歌曲;日伪统治时期,唱《苏武牧羊》、《渔光曲》……等;抗战胜利后大街上的商店播放靡靡之音,学校里唱《毕业歌》。《毕业歌》曾鼓舞过无数青年的爱国热情,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至今我听到《毕业歌》的歌声,依然感到心潮澎湃。

“弦诵”是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教育方法,古文中用“弦诵”一词代表教学活动。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校歌中就有“弦诵在山城”的歌句。基督教徒常唱赞美诗,和尚常念经,信仰就虔诚;革命军队常唱革命歌曲,就能英勇杀敌。校园里弦诵之声不断,思想道德教育就能成效显著。这就叫做熏陶。尤其对于未成年人,可收终身不忘之效。中小学音乐课的主要意义就在于思想道德教育,不必教授乐理(艺术专业的学生除外)。音乐老师负有重大的道德教育责任。

  

旧时思想道德教育的缺点是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现在的学校,各方面条件都比旧时好得多,完全应该、也完全能够比旧时办得更好。


我不是教育家,也不是哲学家,仅是一个老技术人员和离休干部,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写了这篇文章,希望能得到教育界和有关方面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