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金太恒毒王:回归基础――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3:56:05

回归基础――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

——中小学新道德教育研究之二

 

国家督学、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研究员 张志勇

 

著名科学家、中科院院士、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教授曾和原教育部副部长吕福源同志探讨青少年教育问题。吕福源用了三句话来概括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现状,这就是:对人不感激,对事不满意,对物不怜惜。杨叔子认为,这些都源于现在的青少年“对己不严格”。显然,学校道德教育没有完成教学生“学会做人”的基本任务。笔者认为,其症结在于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目标从定位到实践出现了一系列的“倒置现象”。试图在道德品质的沙滩上去建构学生的道德大厦,注定是要失败的。为了走出道德教育目标定位的误区,笔者主张,中小学道德教育要回归基础,把基础性道德素养的培养作为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

一、中小学道德教育要回归学生道德生成的基本规律

笔者主张,中小学道德教育要回归基础,必须遵循中小学生道德生成的基本规律。请看发生在国内著名高校山东大学的一个生动的道德教育案例:

王桂荣,一位初中没毕业的农村妇女,山东大学东校区负责8号宿舍楼卫生的保洁工。8号宿舍楼住的都是硕士生、博士生,因为学业繁忙,有时候一些细节注意不到,比如把烟头随手扔到地上、倒垃圾的时候容易倒到垃圾桶的外面。打扫卫生是她的职责,不过她觉得,如果大家能够自觉一点,宿舍卫生一定可以维持得更好,于是就写了封公开信。

保洁员的一封公开信

亲爱的同学:
     我是咱楼的清洁工王桂荣,以后整个楼的卫生工作都由我负责,希望大家监督我的工作,让我把工作干好。

有些话,我不知该不该说。如果说错了,请大家多多包涵。咱们楼的卫生,光靠我一个人的努力是不行的。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行呀!学校就是我们自己的家,这个家的卫生需要大家来共同维护。

今后希望同学们自觉把瓜子皮、果皮、菜渣、纸屑放入垃圾桶内,洗刷间和您的房间都有。等满了,请大家放到门口或洗刷间里,我会提走。但请不要把以上垃圾倒入水池和墙上、走廊上,不但不好清扫,而且浪费时间。打扫卫生是我的工作,但你们的举手之劳将给我减少很多负担,节省很多时间。谢谢各位大力协助。

如哪位没时间洗衣服可告诉我,帮你们干点活算是我对你们的谢意,谢谢大家一片爱心,人人都爱干净,在一个干净的环境里居住,心中感觉特别舒服。

谢谢大家!

讲卫生光荣!

东校区新校8号学生宿舍楼保洁员 王桂荣

信发出之后,在校园内外引起了震动,宿舍楼的卫生面貌也悄悄发生了变化。1

笔者不知道大家读了这封信有什么感想?信的内容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要求当今社会的“天子骄子”——硕士生、博士生们不要乱倒垃圾。看到这里,我们真为我国道德教育的失败而痛心。2000多年前,古人就发出过:“一屋不扫,何一扫天下”的呼唤!面对如此做人的硕士、博士们,我们怎能放心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寄托在他们身上?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我们不得不对我国的道德教育做出深刻的反思: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目标存在“三个错位”。2

(一)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相脱离

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实效性差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培养了一大批“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许多学生并不是不知道道德价值的标准,他知道应该怎么做,但他就是不去这么做。问题的症结究竟出在哪里?笔者认为,我国道德教育上的一个重要失误,就是长期以来把道德教育当作一种知识体系来传授,忽略了道德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教育这一特性。把道德教育搞成了一种学科体系,教师教的是课本上的道德条文,学生学的是课本上的道德知识,学校考的是课本上的道德知识,而不是实践中的道德行为。这样的道德教育既不会对学生心灵产生任何触动,也不会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产生任何影响。

在这里,我们必须深刻地反思,中小学道德教育的起点在哪里?是以课本为载体的道德认知体系,还是学生的道德行为实践。我认为,道德知识是一种实践性知识,道德教育最根本的是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因此,道德实践应该是中小学道德教育的起点。

(二)“上位道德”没有建立在“下位道德”基础上

道德作为调节人们行为的一种规则体系,是与人的生活范畴和实践体系的范围和层次分不开的。人的道德品质或者说道德素养也是分层次的。由此,道德教育也必须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范围和他的生活实践所涉及到的道德行为准则相适应。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目标偏重于认知方面,强调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殊不知这些“上位道德”理念的建立离不开基础性道德品质——“下位道德”的支撑。正因为如此,前几年有人谈到信仰教育时曾说过: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这种看似荒诞的道德教育现实,正是我国大中小学道德教育目标体系“倒挂”的结果。我们坚信,在基础性道德的沙漠上是不可能建立起学生道德大夏的。

(三)“圣人道德”没有建立在公民道德基础上

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的利害关系,其调节方式有两种,一是道德调节,二是法律调节。法律调节具有强制性,它对人的约束是一种硬约束;而道德调节却不同,它对人的行为约束随着人的道德素质的不同而不同,是一种软约束。因而,我们可以说,人的道德修养具有个体差异性,也就是说个体之间的道德水平是千差万别的。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法律标准来约束所有的人,但我们却不能用同样的道德标准来要求和约束所有的人。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有些道德要求是基础性的,具有全民性;有些道德要求是高层次的,具有个体性,只有一部分人能够做到。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另一个弊端,这就是,我们提出了近乎“完人”的道德教育培养目标。这就提出一个问题,我们是否能把一部分人才能达到的道德要求推及全体公民?显然是不可能的。全社会的道德教育目标必须分层,我们只有把基础性的、全民性的道德目标——公民道德作为中小学的道德教育目标,而不能把部分特殊人物才能做到的道德要求,推及未来的全体公民——全体中小学生。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在集体主义的视野中,舍己为公的人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品德,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将舍己为公说成是公德。在现有的经济发展状况和道德发育水准下,舍己为公只能是少数先进人物的操行,不可能推及到全社会,成为人人奉行的道德规范。如果不顾社会发展的客观情况,由权威团体硬性地将这种高水准的私德指认为公德,就会造成公德建设的空心化。缺乏个人内在的价值认同,公德建设就会丧失牢固的基础,成为华而不实的虚饰,一触即溃的空中楼阁。其严重的后果是社会普遍的人格二重化,一旦社会发生动荡,这种人格二重化又会导致非理性的宣泄,造成不良社会后果。”3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违背了道德教育必须遵循的三个序列。这是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长期低效、无针对性、无实效性的根本原因。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必须遵循的“三个序列”是:(1)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相统一。这一序列要求道德教育必须把学生的道德认知的教育与学生的道德实践范畴相适应,必须把道德认知及时转化为道德实践。否则,道德教育不但是无益的,而且是有害的。(2)“上位道德”教育必须建立在“下位道德”教育的基础上。这一序列要求中小学道德教育必须把道德教育的重点放在基础性道德品质的培养上。在打牢基础性道德品质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高层次道德素养的教育。(3)“圣人道德”必须建立在公民道德养成的基础上。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公民道德的养成打基础,而不是首先去追求社会先进人物才能达到的道德水准。

二、中小学道德教育要回归学生的生命本质

我国著名学者叶澜教授提出: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的事业。笔者认为,道德教育的本质功能在于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中小学道德教育要回归基础,必须回归人的生命本质,必须以关注人的生命成长为依归。也就是说,道德教育要为弘扬学生的生命本质、生命力量服务。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为维护人的生命尊严服务

什么叫生命尊严?就是要唤醒人们的生命意识,懂得人世间人的生命是最可贵的,养成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的关怀;就是要唤醒人们的人格意识,懂得人的人格是神圣不可侵犯的。2004年希腊雅典残疾人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但闭幕式上发生的事却让我们很难高兴起来。中国代表团为闭幕式准备了一个8分钟的残疾人艺术节目,名为“千手观音”,后来笔者看了后确实感到很精彩,确有撼人心魄的力量!但在闭幕式的当天上午,发生了希腊7个高中生因车祸死亡的事件,残奥会组委会决定取消闭幕式上所有文艺节目的演出。中国残奥会官员据理力争后,组委会破例让中国代表团演出了这个节目。笔者在想,节目再精彩有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重要吗?这是中国的光荣吗?只能说我们对生命的敬畏不够,对生命的尊重不够。弘扬生命意识,尊重生命尊严,尊重人的人格,是相互的。你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因此,中小学道德教育必须关注“人的教育”。

(二)为人的个性自由服务

追求自由是人的本性。马克思、恩格斯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恩格斯还指出: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它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会因此而危及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在这里,要特别注意恩格斯所说的:“并不会因此而危及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显然,人的自由是有条件的。这就是自己在行使自己的自由权利时要受到两个方面的约束,一是道德的约束,二是法律的约束。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教育学生,既要充分行使个人自由的权利,又要符合道德和法律的要求。

(三)为弘扬人的创造性服务

创新是人的本质特性,是人的本质力量发展的最高表现。从人的生命发展的历程看,创新是人的最有价值的生命活动形式,它推动着人从现有的生命水平向着更高的生命水平发展。在这里,创新既是人对世界现实水平的超越,又是人对现有生命水平的超越。未来社会是人的个性日益张扬,人的自主生活时间越来越长的个性化的社会。不断创新既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每个人职业生活的本质要求,也是每个人个性化生活面临的重要课题。可以说,创新能力是未来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创造性高低将决定未来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成效。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研究,不断创新,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工作才有价值,生活才有意义,人生价值才能体现出来,人生的幸福才能达到一种极致。不要把创新看成高不可攀的事情,它将成为未来每个人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是人的本质力量中最光彩的一面,最有价值的一面。道德教育既要为弘扬人的创造本质注入激情,提供动力;也要为人的创造性提供道德保障。

(四)为人的终生幸福服务

笔者主编的《创新教育书系》中有一本名为《主体体验:创新教育的德育原理》的书。在这本书的封面上,开宗名义,有这样一段话:

“道德教育就是把人引向希望和幸福的教育。开发、利用丰富的资源,为学生创造和谐融洽、健康向上的生活空间,引领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进行探究、体验、发现、建构,其本质是锻造人格、美化生命、提升生命质量,使学生自由、和谐、文明并富有创意的生活,为他们的终生幸福奠基。”

这是山东省创新教育课题组经过反复研究后,对道德教育理想的概括。为什么把道德教育定位于为人的终生幸福奠基?笔者认为,这是学校道德教育回归人的生命本质的需要。人的生命本质最核心的内容无疑应该是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让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不管人们对幸福的内涵作何解释,人人追求幸福是毫无疑问的。在不同人的眼里,幸福是追求知识,幸福是获得真理,幸福是追求卓越,幸福是快乐地工作,幸福是健康地生活,等等,不一而足。道德作为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的一种准则,无疑要为人们追求幸福而保驾护航!为人的终生幸福打基础!如果一个人没有道德,经常受到人们的指责,这个人是很难有真正的幸福。道德教育是为每个人幸福奠基的工程。倘若人们都能把中小学道德教育放在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道德教育从学校教育的“边缘”回到学校教育的“中心”这一天也就为期不远了!

三、中小学道德教育要回归为学生学会做人而奠基

中小学道德教育在高举为学生终生幸福服务旗帜的前提下,要着力在以下三个方面为学生打好做人的道德基础。

(一)培养基础性道德,做一个高尚人

笔者主张,中小学道德教育要树立“新的德育观”。其本质就求是:遵循“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相统一、‘上位道德’建立在‘下位道德’基础上、‘圣人道德’建立在公民道德基础上”的规律,把人类最基础的道德要求作为中小学道德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把爱心、诚实、良心、责任、自信、习惯作为新的德育目标的核心内容。4

1.诚实

从古代教育家孔子“自古人皆死,民无信不立”,到近代教育家张骞“诚实不欺”,再到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诚实”教育是我国一脉相承的优良传统。什么叫“诚实”?笔者理解,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要“诚”。诚是一种态度,待人诚恳。二是“信”。要守信誉,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任。三要“实”。就是真实,不虚假,不虚伪。一个信用缺失、道德低下的国度不可能有健康向上的民族精神,不可能有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不可能有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品质,是科学精神的基本体现,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让中小学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品德,是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

2.爱心

天津市在公共场所对6岁至15岁孩子的调查表明:95%以上的孩子不知道助残日、盲人节和老人节。在这些孩子当中主动帮助过残疾人、老年人或者身边有困难的小朋友的人只有2%,父母生病知道照顾和安慰的只有15%。5这说明,我国中小学生从整体上说,缺乏人类社会一种最可宝贵的基础性道德品质——爱心。什么是爱心?世界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埃•弗罗姆认为:爱是一种给予,爱是一种关心,爱是一种责任感,爱是一种尊敬和了解,爱是成熟的创造性人格中的一种能力。从中笔者得到的启示是:一个人有大德才有大智,有崇高的人格才有崇高的智慧,拥有爱滿天下的胸怀才能做出卓越的贡献。

笔者认为,爱的对象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对生命的爱,包括人的生命,也包括其它生命;二是对自然的爱;三是对社会的爱,包括对党、对社会主义、对集体的爱等。爱的教育是善的教育,富有爱心的人必然是善良的人;爱的教育是生命的教育,富有爱心的人必然是对生命充满敬重的人,见死不救、草菅人命的人是不可能有丝毫爱心的。爱的教育是富有同情心的教育,对处境不利人群的关心和帮助、乐善好施,是一个人充满爱心的自然流露。

3.良心

良心是在履行应尽的义务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如果一个人不履行应尽的道德义务,内心会产生一种内疚感、惭愧感,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当一个人的行为符合自己的良心,便会产生一种道德崇高感,心情愉快,容易促进身心健康。

一个人要有良心,这是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俄罗斯著名思想家别林斯基曾说过:“我们会成为木匠,会成为钳工,会成为工厂主,但会不会成为一个人还是个问题!”我国的蒙学课本《三字经》开篇就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说明,人的善良本性是需要教育和培养的。在人类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有两种力量在左右着他:一种是道德向善的力量,一种是道德向恶的力量。如果我们不优化教育环境,不重视促使向善的道德力量的生长,一个人就可能滑向恶的方面。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认为,在人文素质中,培养孩子的善良和悲悯情怀、尽早了解人类的骄傲和可能面临的灾难是应该得到重视的。6学校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良心、良知作为道德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

4.自信

自信是对自己认识、改造自然、社会、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一种认识,是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一种客观科学的确认,是一种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和人格特征。培养学生的自信可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让学生从成功走向成功,让学生抬起头来走路。成功与失败是人生的两种财富,每个人都必须经历成功与失败,没有失败也就没有成功,没有成功也就体验不到失败是怎么回事。但是对学生来讲,首先要培养学生从成功走向成功。二是让学生经受挫折的磨难。自信必须在挫折中才能转化为人格。不经风雨,何以见彩虹?让学生在挫折和磨难中增长见识,让学生知道人生当中是有困难的,在磨难与困难当中方显英雄本色。三是培养学生“我能行”的人生态度。“我能行”是学生良好自信心的标志,是自信之花。要让自信成为学生的一种人生信念和人生态度,要让学生在面对人生的任何困难和挑战时,都能有一种“不退缩,我能行”的坚强信念。

5.责任

一个人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应负起应尽的责任。什么是责任?笔者认为,践行诺言、干好工作、约束自己做道德高尚的人、对自己做的事情承后果等,都是有责任感的表现。只有当一个人具有了强烈的责任意识,才能为之付出行动。责任心是一种催生智慧和能力的道德力量,同时又是对个体行为的约束力量。

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过,“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是知识分子一种伟大的品格。在台湾享誉30年、以道德教育为本的忠信高级工商学校创始人高镇东先生对这句话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他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于大家无责。“匹夫有责”要改成“我的责任”。“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唯有这个思想,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每个学生如果人人都说:学校秩序不好,是我的责任;国家教育办不好,是我的责任;国家不强盛,我的责任……人人都能主动负责,天下哪有不兴盛的国家?哪有不团结的团体?所以说,每个学生都应该把责任拉到自己身上来,而不是推出去。

6.习惯

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过一句话:“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21世纪的教育首先应该关心人们如何在密切相关的地球上求同存异,协力发展,进行有关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意念的教育,这其实是一种行为习惯的教育。”印度谚语告诉我们,“播种行为便收获习惯,播种习惯便收获性格,播种性格便收获命运”

笔者历来认为,习惯比知识更重要。良好的习惯是人生幸福的基本保障。习惯养成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习惯的养成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习惯的养成需要持之以恒,习惯的养成是对人的意志品质的考验。

(二)培育精神世界,做一个文明人

改革开放以来,国门打开,进来的人多了,走出去人的多了。国人的形象和素质逐渐成为人们议论、比较、评说的一个重要话题。在这些评价中,我们很难接受而又不得不接受的一句话是:中国人素质低!这个评价虽有一偏概全之嫌,但也确实反映了相当一部分走出国门的国人的行为表现。笔者认为,中国人的道德素养不高与我国人文教育的式微是直接相关的。没有人文教育的复兴,也就不会有文明的中国人!正如当代著名哲学家叶朗所指出的那样,轻视包括中文在内的人文学科,大学教育的结果只能是工具,而且是不讲礼貌、不讲道德、不讲奉献,专门利已、毫不利人,心胸狭窄,趣味庸俗,除了快快发财、不知人生还有什么价值和意义的工具,这绝对是中国教育的悲哀。7

如何让中华民族的新一代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面前,做一个有修养的中国人?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中小学道德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这个课题仅靠“告诉”是不能解决的,只能靠不断提高青少年一代的文化涵养。

1.有追求,有信仰

经过26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确实有了极大的改善,但让我们深感忧虑的是:许多人的精神世界却变得日益空虚,许多人的信仰却变得日益迷茫。以至于有人发出这样的惊呼:“让我们把手放在胸口,想想我们的心,有所归宿吗?”“ 过去一百年间,经历了中西文明的几度碰撞,经历了文化上的自我怀疑和放弃,传统的信仰、道德、伦理、文化认同几近崩溃;经历了政治上的几番冲击,曾经给人以支撑的意识形态对一些人也失去了影响。”9面对这一挑战,重建人们的精神世界,让我们的青少年成为有追求、有信仰的一代新人,是中小学道德教育必须关注的紧迫任务。

2.有基本的文明礼仪

我们的老祖宗留下了许多至今仍让西方文明崇拜得五体投地的优秀文化,也留下许多让我们在世界人民面前汗颜的不良习惯。诸如,随地吐痰、乱丢垃圾、旁若无人的大声喧哗、光着膀子上大街、吃饭时猜拳行令、喜吃野生动物、在各种公共场合不排队、旅游时到处乱涂乱画、不爱护环境等。这些都让我们中华民族在国际交往中大丢脸面,大损形象。像“吐痰大国”之类的众多国际帽子我们中国人再也不能戴下去了。我们必须加强公德教育和良好的文明习惯的教育,文明礼仪应该弘扬,“绅士教育”应该倡导。

3.有和谐的心态

一个人要幸福,必须有良好的心境,必须有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和为贵”,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有价值的理念。小到一个家庭、一个单位,大到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如果内乱不断,就不会有美好的前景,个人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笔者主张,将“和为贵”的理念上升为一种和谐的道德理念。人生在世就是一群人和谐地在一起做有益的工作,这对自己有价值,对社会有贡献,对个人有回报。人生苦短,人人都要珍惜自己美好的生命历程,以和谐、平和的心态从事工作和生活。

4.有健康、文明地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满足生存需要的全部活动的总体模式和基本特征。一般包括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两个方面。人们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总是与一个人的价值观念、文化修养息息相关的。笔者认为,在物质生活方面,应该提倡既能提高生活水平,又能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在精神生活方面,应该追求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交往生活;在日常生活方面,应该追求一种能保障自己身体健康需要的符合自己生活特点的健身方式,等等。

5.有较高的人文修养

人文素质也称文化素质,包括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对人文精神的内涵的认识是千差万别的,但其核心部分是一致的,即都强调人之所以为人;强调每个人都有权追求自由和民主;强调人与人不一样,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生命价值和尊严;强调人与人之间真诚相爱、人格平等、相互合作和彼此尊重;……。

(三)培养普适价值,做一个现代人

肇始于19世纪西方工业革命的世界全球化浪潮,近200年来其发展势头一浪高过一浪。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平问题、发展问题等,越来越成为全球性课题,而不在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问题,人类的“类本质”日益得到弘扬,人类的共同利益越来越多。在这种背景下,遵守人类的共同价值规范,越来越具有道德意义。培养学生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共同价值,必将成为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第三个基础性任务。

1.尊重人的基本权力

长期以来,由于受“左”的意识形态的干扰,我们对西方国家标榜的“人权、民主、平等、博爱”等思想,向来持否定和批判态度。今天看来,尽管这些思想观念带有西方资本主义其特定的局限性,但应该承认这些思想是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逐步深入,我国越来越重视人的基本权利。

2.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

人类在自然面前非常弱小的时代,曾经萌发了强烈的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信念,而且,这种信念也一直在激励着人类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人类曾向大自然过度地索取,开荒、围湖造田、填海造田,一次又一次地“战天斗地”之后,是对大自然极端的破坏。现在,森林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扩大等等环境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人类对大自然贪得无厌的结果。人类在这些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难道不感到愧疚吗?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弃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是人人必须树立的生态道德观。

3.树立合理消费的资源道德观

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物质产品,为了扩大再生产,必须引导人们消费这些产品。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兴盛,消费主义价值观也在世界许多地方传播开来。“工业社会的价值观念是:‘消费更多的物质是好事’的美学意识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物质欲望’的伦理观念的总和。”10但是,当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多地受制于能源的时候,当人类越来越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担忧的时候,传统工业社会的这种消费观也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上海交通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研究所所长、美国斯坦福大学高级访问学者胡伟曾撰文指出:“如果一个社会奢靡之风蔓延,无论物质上如何发达,也难免会造成巨大的浪费,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甚至使社会风气败坏。如果奢侈豪华、骄奢淫逸成为一种‘时尚’,那就是一种悲哀了。”11笔者认为,当今时代,树立节制自我消费欲望的合理而适度的消费观,已超越了传统的个人道德的范畴,而是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笔者所倡导的一种新道德——资源道德。

4.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

不少西方学者认为,全球化就是美国化,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经济上的美国化,因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的许多贸易规则已成为大家必须遵守的共同准则。但是,全球化并不同时意味着文化价值观念的美国化。世界是多元的,这个多元包括生物的多样性、人类种族的多样性、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是丰富多彩的世界的活力之所在,人类发展创新的动力之所在。因此,在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的同时,人类社会必须坚持多元文化价值观。所谓多元文化价值观,就是要承认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每一种文化都是有价值的,都是优秀的。不同的文明应该和谐共处,相互学习、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共荣共生,而不是相互冲突,归于一统。



1 徐玉芹等. 保洁员一封信打动研究生[N].山东商报,2004-11-30(3).

2 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180-182.

3 张云胜、张世贵.公德的指认与公民道德建设[M].中国教育报,2003-2-26(3).

4 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182-190.

5 调查显示:九成孩子“唯我独尊”,急需爱的教育[Z].新华网2004-10-19.

6 梁若冰.余秋雨谈人文素质培养之道[N].光明日报,2003-4-2.

7 转引自任文海.世纪课题:中文教育何时走出低谷[N].人民政协报,2000-2-1.

9 秋风. 中国已经进入人的精神重建的时代[J].中国新闻周刊,2004-10-14.

10 李太平.全球问题与德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42.

11 胡伟.全社会都来崇尚节俭[N].文汇报,20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