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柔作品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6:35:00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部分   我们的困惑

(一)不成才也不成器  孩子都怎么了

中国的教育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走进了深深的迷茫与困惑之中。固有的传统教育观念随着新世纪的来临被冲击的不知所措。家长和老师们拼命地想抓住点什么,可是越努力就越陷入到一种新的痛苦之中。而孩子们却在渲泻完了情感之后走进了空虚之中。许多的孩子迷失了心智而显得无所适从。有的孩子竟然连生存的理想都不想去确立。

(二)冲击与反思

今天,有多少父母和老师感受着这样的痛苦?我们在痛苦中感受着深深的困惑。我们发现,现在的教育环境已经和二十年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我们的教育观念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还包含着许多西方教育观念,道德观念的冲击。这使我们承担着前所未有的责任与痛苦。我们把一生的爱都给了孩子,而孩子们却在这爱中并没有体味到快乐,更不理解父母的艰辛,反倒觉着是一种压力。他们想冲出爱的包围去自立,可是他们在享受爱的时候没有学会自立,更没有建立责任心,甚至不敢承担痛苦。

从没有一种事业像教育事业这样:承载沉重。因为一切的文化遗产,社会文明都是由教育来承载的。也许是承载太重,孩子们才一次次逃离。可是,假如教育没有承载,我们的社会又怎么能够发展呢?教育的本身就是任重而道远。我们的教育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更主要的任务是,塑造优秀的民族性格和人格尊严。

(三)关注学生什么?

学习——知识                 成功——分数             成长——升学     

(态度、情感、价值观)  (多元智能理论—优势)  (需要、合格的人--未来)

教师要学会关注,教师要学会赏识,教师要重新认识学生的成功。我们认为的成功,不是依托在多数学生失败与被淘汰的前提下的成功。基础教育的成功,是面向全体学生,每一个学生均能够得到发展的成功。要取得这种成功,教师必须学会关注与赏识。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关注学生的思维火花,赏识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态度,赏识学生的探究精神、赏识学生的点点滴滴的进步。总之,关注学生的成人教育。

(四)我们改变什么?

学校教学(机械)--智力因素(单一)----学业成功(分数)

过高期望----学生的无望(徐力弑母)

过分呵护----学生的无能(不会吃鸡蛋)

过分溺爱----孩子的无情(虾是我的)

过多干涉----孩子的无奈(不想回家)

过多指责----孩子的无措((听话、好好学习、没出息)

 

心理辅导------------非智力因素------成人

到底要什么-------最高目标与更佳目标

成长比分数更重要

放飞捆绑的孩子

有效的建议:关注进步,奖励努力,为学生喝彩

 

第二部分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一)健康新概念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开宗明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还应有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只有当一个人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处在一个良好状态时,才是真正的健康。

(二)心理健康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此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到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世卫)

一是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

二是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

三是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四是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

五是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六是体重得当,身材匀称;能抵抗感冒或传染方面的疾病

七是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

八是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九是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

十是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伐轻松自如。

健康是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统一,二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健全的心理与健康的身体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

(四)对国外心理学家标准的整合

(1)幸福感,这是最有价值的特质;

(2)和谐,包括内在和谐及与环境的和谐;

(3)自尊感和健康自尊;

(4)个人的成长,即潜能的发挥;

(5)个人的成熟;

(6)人格的统整;

(7)与环境保持良好接触;

(8)在环境中保持有效的适应;

(9)在环境中保持相对独立 。

(五)国内心理学家的标准

(1)智力健康。智力水平在正常范围以内, 并能正确反映事物;

(2)自我健康。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

(3)情绪健康。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

(4)意志健康。行动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志;

(5)行为健康。反应适度,不过敏,不迟钝,与刺激情景相应;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6)适应健康。主要是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适应良好;

(7)人格健康。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8)需要健康。不背离社会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个人动机,并能合理满足需要;

(六)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① 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心理健康的学生是能够正常学习的。学习中能充分发挥智力与能力的作用,就会产生成就感;成就感不断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乐学感,如此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具体地说,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表现在以下方面:

◆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有积极性和自觉性;

◆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

◆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

◆在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

◆从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忧惧;

◆从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②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

每个人总是“定格”于人际关系网络中某个特定的位置,同时又与别人发生各种方式的联系。学生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能力直接体现其心理健康水平。在人际关系方面,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

◆能客观了解他人;

◆关心他人的需要;

◆诚心的赞美和善意的批评;

◆积极沟通;

◆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

③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认识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具体表现在:

◆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

◆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

◆及时正确地归因能够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

◆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

◆具有自制力。

 

第三部分  关于现代学校心理辅导的几个问题

一、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

(一)始于美国的职业辅导运动

学校心理辅导作为20世纪教育改革运动中出现的新型教育方式,始于美国的职业辅导运动。早在1908年,帕森斯就在波士顿创设了职业局,专门辅导青年去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志趣,以便寻求合适的工作,他也因此被世人称为“辅导之父”。这种职业辅导模式,主要是探讨如何把个人特征与职业要求作适当的配合。随着社会的变迁,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也由职业心理辅导扩向学习心理辅导与生活心理辅导领域,辅导的对象也由最初的偏重于“问题学生”,而转向全体学生。通过有效的技术和充满爱心的心理服务,使每个学生有机会获得最充分的发展。换言之,辅导的重点不再是矫治性的,而是放在了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层面上。

(二)发展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在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在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学校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都有了长足的进展。在我国台湾地区学校教育中,辅导与教学、训导相结合,成为相辅相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新体制。我国大陆地区学校心理辅导近几年发展很快,已初步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心理辅导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辅导的实质

(一)辅导是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一种愉快的合作。其特点是真诚、尊重。它以互相信赖为前提,容纳并重视个人的独特性。辅导者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使学生获得受人尊重的体验,进而开放自我。切忌以命令或教训的方式对待学生。

(二)辅导是一种合作式、民主式的助人自助的过程。辅导者只是协助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替代学生解决问题或替其作出某种决定。因为每个学生都具有成长与发展的潜能,只不过有时会遇到障碍,辅导则是帮助学生学会克服这种障碍,充分发挥自主精神,使其获得良好的成长与发展的方法。

(三)辅导是一种服务,是以正常学生为主要对象的一种帮助。它不同于侧重心理与行为障碍矫治的心理治疗。在英文的辅导书刊中,常用的也是“辅导服务”(guidanceservices)一词。因此,辅导人员必须坚持为人服务的观念,用爱心和耐心协助当事人。在学校教育中,心理辅导比较重视学生个体发展的内在需求,既关心学生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也关心学生个人合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四)辅导有其特殊的专业知识技能要求。学校心理辅导涉及现代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生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其中,心理学知识占有重要地位,辅导人员只有具备这些专业知识与技能,才能胜任工作,有时还需运用一些特殊的技术与方法来开展活动。例如:通过谈话或沟通进行个别辅导时,就要恰当运用专注、接纳、倾听、同感、面质等技巧。

(五)辅导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即发展性功能、预防性功能和治疗性功能。

1、发展性功能是指依据学生现有可能性,从他们的心理需要出发,为其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帮助学生学会解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获得全面发展。目前国内中小学开展的意志训练、人际关系团体辅导、耐挫能力辅导以及职业指导等均属于发展性的心理辅导

2、预防性功能的侧重点在于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包括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等。学生的感情、意志、行为特征无不受到自我意识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意识水平,使其懂得主动寻求心理支持,避免由于盲动而造成的失误与焦虑。目前有的学校开展的青春期教育、考前心理辅导等均属于预防范畴。

3、治疗性功能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生活及求职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给予直接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它的服务对象仅限于少数有问题的学生,大多采取个别辅导与小组辅导等方式。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辅导人员需将其转介到心理卫生部门就诊。

学校心理辅导应以发展性与预防性为主,以治疗性为辅

三、辅导与德育的区别

1、学生观的不同。德育工作者往往把学生当作塑造对象,把自己视为“美好心灵的塑造者”;辅导人员则把学生视为有着自身需要的“当事人”,把自己看作从旁提供帮助的服务者、协助者。在师生关系上,德育工作中的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权威;辅导教师则更像是学生的“参谋”、朋友,甚至是他的“同伙”。

德育工作者更多地持“评价性学生观”;辅导教师则更多地持“移情性学生观”,强调要给予学生尊重、理解、支持和信任,并运用同感,设想学生的处境和感受。当然,设身处地地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并不意味着我们赞成、认可学生一切思想和行动。

2、目的不同。德育工作重视按社会要求规范个人行为;心理辅导除了注意学生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外,还特别关注学生求善、向上的自主追求,重视个人心理平衡与主观感受、重视自我意识的完善、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这两方面并不是根本对立的。

德育工作侧重把学生放在社会关系层面上去考察和培养,要求学生按照他现在所承担的与未来将要承担的社会角色去行动;心理辅导侧重把学生放到人际关系层面上去考虑,要求学生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成员,同周围环境、同一个个具体的个人保持心理上的适应。

德育工作致力于解决学生的政治方向、思想倾向问题;心理辅导则要解决学生心理成熟不成熟、健康不健康问题,并通过促进学生心理成熟,发展学生的判断能力、选择能力,为学生确立正确的生活方向和崇高的理想追求准备好心理基础。

3、方法不同。德育工作方法很多,伦理谈话、说服宣传、批评表扬、提供榜样、实践锻炼等都是经常采用的方法。心理辅导的方法有会谈、心理测量、生活技巧训练、角色扮演、行为矫正、沟通分析等,其中有许多方法是德育工作中很少采用的。

此外,内容、途径、原则也有很大区别。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将渗透在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中,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在要求。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套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先进科学的教育观念。心理健康教育在承认学生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价值,相信每一个学生有发展自我的潜能,不以学习成绩、智力水平、家庭背景、经济状况衡量评价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界的共识。21世纪心理健康教育将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成为每一个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要。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秋季高考不再一锤定终身,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将有根本的改善。学生的成才道路选择将会更加多样化。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的学生会更加注重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意识到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赢得竞争的胜利。因而主动、自觉地接受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成为每一个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

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而且必须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具备心理教育的能力,在各自的教育实践中自觉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缺乏心理教育能力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随着网络技术时代的到来,专家们预测教师的传统功能“传道、授业、解惑”中授业的功能将减弱,而人格培养的功能将加强。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将成为师资培训及教师资格认定中一项重要内容。发达国家早已将学生辅导作为教师职业基础来考核。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将从学生转变为学生、教师、管理者、学校环境、家长等

当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集中在如何辅助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方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然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中教师、家长、学校环境的作用不可低估。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教师个人的发展,而且影响到众多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学校心理健康不仅要关注学生,而且也要关注教师,这关系到优化学生成长环境的大事。家庭心理健康、全民心理健康也日益受到重视。

(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将从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与潜能开发同步进行。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初期教育内容侧重于指导学生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减少心理疾患。但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与深化,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受到重视。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将会侧重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心理潜能开发、健康自我形象的确立、情绪管理压力处理,人际交往训练等方面。逐步发掘学生的潜能将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六)心理辅导的工作取向将由矫治性转向发展性。心理辅导的矫治性,是针对一些有情绪障碍、行为偏差以及学习和适应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适应环境,消除各种异常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心理辅导的发展性则体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全发展,其中包括促进学生健全人格与心理适应能力的发展(为提高自尊,强化承受挫折的能力,发展社交能力,学习合理利用闲暇时间等),使他们的各种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七)网络等新技术将被广泛采用。

21世纪网络技术将会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青少年上网将会运用网络技术,开辟网上咨询。现在已有一些学校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知识的咨询、测量服务。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已建立,有的在青少年中产生了积极响影。

 

第四部分   健康班级的经营

我们的教育到底改变了什么?

某校老师向家长反映,她8岁的儿子“太调皮了,没法教”。老师很不喜欢这个孩子,经常骂他;班主任时常问学生们“喜不喜欢他,不喜欢的请举手”,学生们当然“轰”地一下全都举手了;校长也指着他的头说:“一粒老鼠屎,搅坏一锅汤”;英语教师则跟学生们说:“别理他,他有病。”

2001年,春节后开学11天,江苏金坛市就有3名学生自杀;5月16日,南京城北某中专连续有两名学生自杀;7月14日,北京市一名16岁男生跳楼自杀;9月11日,南京市六合县东沟镇小学学生秦某服农药自杀;9月17日凌晨,广州海珠区某高校一名新生跳楼身亡。《江海晚报》2002年11月28日综合消息称:在全国每年死亡的人数中,3、6%的人的生命是自己结束的。在15至34岁人群中,自杀已成为第一死因,占相应人群死亡总数的19%。专家指出,自杀已成为中国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一、健康班级经营的指导思想

(一)把班级还给学生

以学生为本,确立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班级属于每个学生的观念,让学生人人参与班级活动,以促使其形成健康的社会规范、积极的价值观,健全的人格。学生能动、自觉地规划自身的发展,成为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主人,这是健康班级的重要标志。教育者对学生要一视同仁,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切实体会班级生活的愉悦与幸福,体会因主动性的发挥而产生的精神满足,这对于提高其自尊心、自信心,乃至健康成长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认识学生的差异性

认识学生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都是唯一的这一个,他们之间存在着差异。学生群体的发展也不是统一化的一个样式,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班集体都有自己的基础和氛围。教师要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发展,还要针对班级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培养,教师要关注“两头”学生,让他们找到适当的角色,调动“中间”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才能,另外,还要改进评价机制,缩短评价周期,形成多重主体的评价调控机制。  

(三)认识和开发学生的潜能

认识和开发学生的潜能。班级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现实中常见的观念是把学生主要当作需要接受教育的被动者,而忽视了学生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将学生的发展定型化。要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注意开发学生的潜能,把学生的现在作为起点。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的可能变化和发展到更高水平持有信心,不把学生定型化,努力发现每个学生身上存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为学生发展提供舞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主动性,放手让学生发挥各自的才能,参与班级的管理与活动,变班主任的“消极”管理为学生的“积极”管理。

二、健康班级的要素

(一)健康的师生关系

1.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产生的关系。师生之间健康的工作关系主要表现为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目标上的协调一致。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自觉意识、成就意识是其健康三要素。

2.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心理关系是师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际交往而形成和建立的人际情感关系。这种关系使师生摆脱了既定的“教师”和“学生”角色的束缚,把师生双方联结在一定的情感氛围和体验中,实现人格、精神和情感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期待效应、激励效应、升华效应是其健康三要素。

3.师生之间的个人关系。个人关系是一种非外来强制和约束的、发生在正式组织之外的、自然形成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生的交往没有正式关系中的拘谨、刻板及模式化的倾向,它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并实现正式关系中难于达到的师生间的深刻了解和情感沟通。如师生之间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而建立的关系就是这种个人关系的表现。师生之间个人关系的形成,有助于教育任务的完成,它对于影响学生、控制教育过程有着师生间其他关系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4.师生之间的道德关系。师生之间的道德关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应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的关系。这种关系是靠责任感、义务感来维持和巩固的。师生关系虽然是师生之间在教育情境中建立的人际关系,但它从最简单的社会联系开始,直到最复杂的具有稳定的社会行为,无一不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和制约,无一不遵守一定社会的伦理要求,从而保持自身的伦理结构。

(二)健康的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也称为士气,即团体的工作精神和服务精神。是个体对某一团体或组织感到满意,乐意成为该团体的一员,并协助达成团体目标的一种态度。团队精神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团体凝聚力,表现为归属感和一体性;团队合作的意识;团队士气的高昂。

(三)健康的班级常规

1、班级常规要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2、班级常规要合理可行

3、以正向激励和引导为主,负面惩罚为辅

(四)健康的班级舆论

1、健康的班级舆论要有正确的是非观念

2、班级舆论中的评价要恰当

3、班级舆论要以积极的价值导向为主

 

第五部分  健康课堂的经营

一、健康课堂创建的背景

(一)深刻的社会变革-------知识经济的到来

伴随新世纪的到来,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和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经济。这里所说的知识,不仅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技术科学在内的广义的知识体系,而且包括知识的生产、积聚、应用,尤其是知识进步及创新的能力。可以预言,人类经济发展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知识将成为我们经济社会的驱动力。伴随着不断创新的高科技将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主宰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当今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要求教育尤其是课程及时做出敏锐的反应。

(二)深刻的教育变革--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

1、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基础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实现教育的这一重大转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

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只重智育,忽视非智力因素;智育中又只重视知识的累积,忽视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教学内容,以升入高一级学校为标准,侧重选取升学需要的知识,忽视学生的和谐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发展的内涵

受“单纯应试教育”的制约,过分偏重学科类课程,偏重必修课和分科设课,忽视活动类课程,忽视选修课和综合设课,从而导致教学内容偏难和过分关注学科体系的完整,忽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受“标准化”、“规范化”的制约,过分要求所有学生达到同等标准,从而导致过高的统一要求,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受旧式“单向思维方式”的制约,习惯于循序渐进、均衡发展地安排课程,忽视时空变换、环境变迁和学生变化的特殊性,从而导致学生潜能、个性特长发展的低下。

教育要着眼于未来,未来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越来越关注每一个学生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着眼于这一时代要求,根据社会要求确定“发展”的时代内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作为核心,从而改变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脱离学生实际,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状况。

(三)教学的困境

1、教学目标的封闭性。(多维---认知、技能、情感、社会等。多层---不同学生)

2、教学内容的机械性。(知识更新)

3、教学方式的单一性。(我讲你听)

4、教学评价的主观性。(笨)

5、“知识本位”也叫“目中无人”。我们的教学没有给学生以适当的位置,教师眼中没有学生,只有教案,几十个鲜活的生命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各种思维的火花和活力,但被缺乏敏感的老师忽视,几十个活人围着死教案转。有人说,亮堂的教室里坐着的是一片苦闷的灵魂。

(四)学生的无助

1、习得性无助的诱因

一些学生存在厌学思想,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智力存在缺陷,相反,相当一部分学生头脑聪明,思维敏捷,只是由于基础不扎实,成绩欠佳,经常受到教师或家长的斥责,时间长了,在学习时便产生一种厌烦心理,才放弃努力,自甘落后。这种心理状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习得无助感”,即人或者动物在接连不断受到挫折后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

2、习得性无助的表现

①学习动机降低。学生积极学习、努力进步的要求降低,对待学习消极被动,失去兴趣,把它看成是对教师家长的应付。

②认知出现障碍。在屡次失败后,对自己失去信心,潜意识中存在一种心理定势,认为自己能力有限,不如别人,因此本该学会的如识,在学习过程中也出现困难,难以掌握。

③情绪失调。在最初失败时,感到烦恼、无助,随着接踵而来的挫折和责骂之后,逐渐悲观、颓丧、甚至冷淡或陷入抑郁状态。一部分学生可能逐渐放弃学习,寻找其它方面寄托,或者无所事事地混日子,或者出人于游戏厅、网吧,更有甚者,过早地陷入早恋,不能自拔。所以,倘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做教师的只看到他们基础差,又不肯努力,就对他们大加指责或是漠然置之,不仅不能帮助他们克服“习得无助感”,重新激发学习兴趣,反而会增加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紧张与焦虑程度,进一步降低学习动机。因此,重要的是采用适当的办法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信心,培养学习兴趣。

二、健康课堂的特质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身体疾病或残缺,还包括生理、心理和适应的完全安康状态。”安康反映的是一个人的身体各个部分处于协调一致正常运作状态,此外还反映在积极的态度和情感上。

健康课堂不仅仅指课堂上没有不守纪律的学生、没有攻击性或冲突性事件,而是有一个平等、尊重、接纳、真诚、融洽、活泼的情感氛围;在课堂中学生有充分机会实现他们在生理、智力、情绪、精神、和社会等层面上的安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有效地发挥主体作用,这些均是健康课堂的特质,旨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一)生理安康

健康课堂中生理安康的主要环节是学生的安全感,即在课堂环境中,学生会感到身心受到保护,是自己的主人。保持生理安康状态,不仅可以抵御疾病的侵袭,并且能够很好地应付紧张和重压。

(二)智力安康

一个人知识和技能持续不断得到发展,就可以称之为智力安康。智力安康是在一种挑战和经验中不断学习的强烈愿望。智力健康的课堂上,教师为所有学生提供处理和运用信息的机会,使他们具有明确的价值观和信仰,训练他们作决定的能力。教师应对所有的学生寄予合理的期望值,并为帮助他们实现这些期望而尽可能地提供适当的实践机会。

(三)情绪安康

学会应付来自生活中的重压,消除课堂上的紧张情绪是保持情绪安康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情绪安康的课堂,学生敢于表达自己,情绪体验积极。诸如焦虑、挫折、愤怒这样的消极情绪,会得到调适,不会导致不良行为的产生。

(四)精神安康

精神安康是一个动力驱动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人可尝试将自己的信念与行为结合起来。精神安康的课堂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融为一体的,学生感到存在的价值。也就是说,在健康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有用,并懂得去关注和尊重他人。

(五)社会安康

解自己和自我感觉良好是社会安康的两个基本要素。社会安康意味着不仅能够享受独处,而且能够与各种背景的人和睦相处。社会安康的两个基本要素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健康课堂环境是积极向上的,拥有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拥有积极乐观的人际影响;学生适应良好。

三、健康课堂的要素

(一)健康的学生观

(二)健康的教师观

(三)健康的学习方式

(四)健康的教学构建

四、健康课堂中的教师

(一)健康备课

(二)健康教学

(三)健康作业

(四)健康辅导

(五)健康考试

五、健康课堂中的学生

(一)基本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

(二)成为有效学习者(接纳、信心)

(三)学会经营自己的学习(理念、方法)

(四)学习为了成长

六、健康课堂中的评价

(一)评价的主体性

(二)评价的鼓励性

(三)评价的多元性

(四)评价的开放性

 

 

 

 

共同的警示

学生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获得什么

如果生活在指责中,他学会责备;

如果生活在仇视中,他学会争斗;

如果生活在恐惧中,他学会害怕;

如果生活在嘲笑中,他学会害羞;

如果生活在妒忌中,他学会嫉恨;

如果生活在羞辱中,他学会自卑;

如果生活在宽容中,他学会厚道;

如果生活在表扬中,他学会赞赏;

如果生活在接纳中,他学会赏识

如果生活在肯定中,他学会自信;

如果生活在诚实和公正中,他学会什么是真理和正义;

如果生活在安全中,他学会信任自己和他人;

如果生活在挚爱中,他学会热爱……

所以,请问:我们的学生究竟是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结束语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

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

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

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

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