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解锁编号怎么用:浅谈“乘”之大小(二)[印心精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4:57:32
[原创]浅谈“乘”之大小(二)觉国 等级:侠之大者文章:355积分:1811注册:2005年10月23日 
[原创]浅谈“乘”之大小(二)

浅谈“乘”之大小(二)

觉 国

二、如何是真度众生

在前面部分,我们简要地讨论了几乎每一个修行人都非常关注的有关小乘与大乘的概念及其修行次第,大家一定已经注意到了我们在以上的讨论中没有涉及到“度众生”这个重要的问题,而“度众生”与否又是我们在本文的开始部分讲到的那个虽然不正确、但是当前流行于许多修行人中间的、判定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的方法的唯一标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误解呢?难道大、小乘佛法与度众生没有关系吗?显然不是。佛陀传授我们佛法——无论大乘还是小乘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我们这些愚痴的众生从苦难的娑婆世界度脱到极乐净土中去,这是佛陀他老人家的无量慈悲。舍离度生,佛法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在“度众生”这个问题上,大乘与小乘的区别在于:小乘佛法是以方便法诱导众生趋入菩提道的第一步,也就是“先以欲勾牵”;大乘佛法才是真正意义上度脱众生至涅槃净土的有力工具,也就是“后令入佛智”,大家可以从“乘之阶级”一节中很容易地得出这个结论。所以说,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是否度众生。试想:如果小乘佛法的行者都是不度众生的“自了汉”,那么在第一批“自了汉”全部自度以后,小乘佛法又如何能流传于后人直至今天?既然一切佛法的目的都是为了度众生,那么,什么是众生,众生从何处来,又度往何处去,如何度等一系列的问题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只有在这些问题明白了以后,我们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如釜底抽薪,从根本上完成度生的使命。否则,就难免迷头认影,如同前面误解大、小乘佛法一样,心外求法,舍本逐末。

一、众生及其来源

什么是众生?一般人认为就是你、我、他,张三、李四等等,假如张三是众生,那么什么是张三呢?如果说身体是张三,那么度张三也就成了度身体,可是,身体是四大因缘的和合体,是无常的,终将朽烂,不可言“度”;如果说心是张三,佛经说“心即是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度张三也就成了度佛,岂有度佛之理?由此可见,我们平常所认为的张三李四等为众生的概念是错误的,基于这种错误概念之上建立起来的、认为大乘佛法就是先度众生的思想当然也就不可能是正确的了。

众生,梵语“萨埵”,又可以译为“有情”,众者多寡,生者生灭,情者凡情,也就是我们的妄想习气。因此,众生的本意是指我们凡夫的妄心,它攀缘于外境,执著不舍,如大海中的波涛,念念相续,生灭不已,不能停息。由此推广到所有依据这种妄心而存在的生命体––––不论有情还是无情,也被称为众生。佛是已经觉悟了的众生,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二者实质并无区别。如梦中人梦呓,称之为痴,并不是说做梦的人有精神障碍,一旦梦醒,还是正常人,所以佛经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妄心即是众生,真心即是佛陀。我等凡夫,无始以来,无明妄动,以六根攀缘于六尘,根尘相对,因缘和合而生六识,这就是妄心。六识不空,展转相生,由此感召六道轮回的果报。因为这个妄心念念迁流,随生随灭,所以我等生死不了,于生死苦海头出头没。六道众生又可以分为四类: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这在我们的一念妄想中同样完全具足。依据首楞严经:“卵惟想生”,指我们的第一念无明初动,郁结于心,妄想攀缘;“胎因情有”,前有妄想萌动,随着攀缘对境生心,情爱后起;“湿以合感”,情爱既生,我执坚固则贪敢获得;“化以离应”,一切皆是无常,有生必有灭,有得必有失,有合必有离,自然之数,凡夫如何逃避?“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以是因缘,众生相续”,妄想纷飞,展转相因,从此再也没有清静安宁的时日了。如大珠慧海禅师云:“迷徇六根者,号之为六师。心外求佛,名为外道”;又云:“九类众生,一身俱足,随造随成,是故无明。为卵生烦恼包裹,为胎生爱水浸润,为湿生  起烦恼,为化生悟即是佛”。同样说明了根本众生就是从我们六根的无明妄动中生起的烦恼妄心。

那么,在我们的妄心以外,是否还存有心外众生呢,如张三李四等等?答案是:不可以言有无,说“有”者是凡夫住相,说“无”者是二乘断见。当知心外众生同样从我们的妄心中生,同一虚幻,无有真实。我等凡夫,愚痴少慧,无始以来,外迷于境,内迷于心,因惑造业,因业感苦,从而流转于六道生死苦海,妄受二种恶报:一者正报,就是我们这个无常不净、众苦云集的肉体;一者依报,就是我们这个身体生活其中的器世间和有情世间 。首楞严经云:“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我们本具的真如佛性是一个空明无相、遍满十方、不生不灭、无所不能的万能体,他体绝凡圣,无能无所。凡夫因为一念无明妄动,迷失本来,于本来一体无相的如来藏性中生起一念认明而堕入能所对立的“明觉”––––明为觉所觉,觉为明所明,于是空明无相的真如佛性转为有相的阿赖耶识,灵明真空顿时化作愚痴顽空,无穷妄业,由此而生。于顽空中,继续无明妄动,以如来藏性本具的地、水、火、风四大种因凝结成四大妄色。佛经说:“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起为世界,静成虚空”、“从毕竟无,成究竟有。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无根本。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所以文殊菩萨云:“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佛陀也因此对阿难说:“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请读者君注意,佛陀老人家金口亲宣:在阿难眼中见到的“我”––––佛陀本人“及汝”–––––阿难自己“并诸世间十类众生”,都是由于阿难的妄见–––––“见眚”所成,更何况我们眼中见到的世界和众生呢?当然也同样是由于我们的“见眚”即妄见而生成的幻想了。

通过以上简略的分析讨论,我们可以明白:一切众生,无论是我们心内的众生–––––妄想还是我们心外的众生–––––器世间和有情世间 ,都是从我们的妄心中生起的幻相,其根本在于我们的无明,这才是一切众生的最初来源。

二、度众生的意义

众生有二类:一者我们的妄心,二者依据此妄心感召的果报–––––器世间和有情世间,又分别称为无情众生和有情众生。前者是根本,后者是由前者生起的幻相。度众生者,也就是度这个妄心,妄心若空,则一切众生自然全部解脱。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伐木创根的方法,这才是度众生的正确意义。如何度?答案是转。妄心是分别心、是业识、是烦恼,我们如果能以般若智慧观照,转识成智,转烦恼为菩提,转业障为功德,这就是真度众生。弥勒菩萨曰:“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识有净垢,智无诸佛”。佛法是心地法门,度众生就是要求我们在自家心地上用功,度自心众生,而不是终日向外痴求,说什么度张三、李四等等,那个是大妄想、大妄语。祖师说:“向外作功夫,总是痴顽汉”,一切外求之心同属妄心,岂有以妄心度妄心的道理?只能妄上加妄,所以心外求法者即是迷中倍人。“本欲度众生,反被众生度”,岂不冤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如果我们将“田园”二字理解为八识心田,从此迷途知返,不再心外求法,而于自家心地上努力用功耕耘,就正确了。请看六祖慧能大师的开示:

          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

       道,且不是慧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

       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 如是等心,尽

       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

       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

       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

       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度众生的过程就是我们精进于菩提道、力求明心见性的过程,这是同一件事情的正反二个相辅相存的方面。转空一分妄心,明见一分心性,成就一分功德,证悟一分法身。只要我们能脚踏实地,不畏难,不懈怠,虚空有尽,我愿无穷,何患功德不能园满,众生不能度尽?但是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需要我们付出辛勤的劳动,绝不可能一步登天。由于修行人明心见性成就的差异,度众生当然也就具有了不同的意义。现根据元音上师对于明心见性之意义的精湛分析,略说度众生的五层意义如下

1.向度   行人初入法门,难免迷头认影,心外求法,今日迷途知返,转向自家心地中求取,面向自性众生。

2.始度   理解虽似,行藏偏空,外惑于境,内迷于心,欲度自心妄想众生,心有余而力不足;人我之相未泯,自他二利如何成就?

3.正度   明见本来,亲证实相后,知道起心动念,无非妄想;是非得失,同属烦恼。如法观照,转识成智,转烦恼为菩想,转五毒为甘露,转妄想为正智。人我分别已破,自利即是利他;教学相长无住,利他即是自利。

4.真度    众生即佛,佛即众生;妄想即是菩提,菩提同为妄想。山河大地,皆为法王;有情无情,同圆种智。从此可以利益人天。

5.空度    无佛无众生,无菩提亦无妄想。一真法界,本来平等,本来寂灭。不舍有为,不住无为,凡圣一如,入无功用行。经云:“未出母腹,度生已尽”。是则名为究竟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