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30天天气预报查询:宁远县永福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3:40:26

宁远县九嶷山永福寺[组图 转载]

本文来自: 宁远论坛 作者: 老李 日期: 2009-5-19 22:17 永福寺占地面积130亩(9,000,00平方米),首期建筑面积为六千多平方米,参考历史记载,沿寺院中轴线傍山六进,有外山门、内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御书楼、弥陀台。院落两翼配有钟楼、鼓楼、回廊、偏殿、齐云阁、华严阁,大小20多幢建筑依山而建,高低就势,参差错落,鳞次栉比。

永福寺位于宁远县九疑山古舜庙和玉管的西北侧,系南齐时(479年)为护卫舜祠而建,原名无为寺,又名报恩寺。

宋太平兴国防5年(980年)改现名,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古永福寺依山而筑,砖木结构,寺舍井然,规模宏大,气势雄浑,内有一进院的山门、前殿,二进院的法堂,三进院的彻堂,四进院的华严阁、齐去阁、御书楼、弥陀台、观音台和碧虚亭,以及两侧厢房等主要建筑,寺旁还有供僧人种田、居住的永福庄。该寺历经多次修缮和重建,香火不绝,鼎盛时期,僧众达三百余人。

附件

1.jpg(119.78 KB)

2009-5-19 22:17

2.jpg(88.67 KB)

2009-5-19 22:17

3.jpg(106.36 KB)

2009-5-19 22:17

永福寺题刻

4.jpg(102.42 KB)

2009-5-19 22:17

5.jpg(82.33 KB)

2009-5-19 22:17

6.jpg(126.57 KB)

2009-5-19 22:17

7.jpg(107.93 KB)

2009-5-19 22:17


重建后的永福寺东西宽171—200米,南北长440米,一半在平地,一半在山坡,高差约100米,占地124.6亩,总建筑面积19791平方米。布局采取五进院落安排,逐层拔高展开,自下而上沿中轴线依次为一进院的山门、天王殿,二进院的大雄宝殿,三进院的彻堂,四进院的观音殿和五进院的御书楼、华严阁、齐云阁及观音台、弥陀台。两边寺舍呈对称分布,主要包括方丈寮、僧寮、信士堂、静心斋、长生殿、经堂和上客堂等。院内东有顺山而行的车行通道,中有依轴而进的朝对神道,西有就山而行的人行步道,园林丛中有曲径通幽的羊肠小道。整个院落连贯,视线联通,相互衔接,流畅通透。山门前还辟有休闲旅游区。该区由牌楼导入,内有九龙壁、购物店、佛茶馆、接待处、喷池、膳房、斋房等。山门外建有72个车位的停车场。整个复建工程贯穿“尊重历史、注重当代,保存传统、力创新作,保护宗教、推进旅游,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依山造势,以水显灵,顺应自然,旅教结合,以宋式为主,融合部分清式及现代生态园林风格,再造佛教圣地和观光胜景,使人们在敬奉活动之余,能同享购物餐饮、休闲歇息和登高远眺、观光赏景之乐。



永福寺的千年沉浮

文/徐上峰

千百年来,永福寺一直是我国的佛教圣地。它位于湖南省宁远县九疑山古舜庙和玉琯岩的西北侧,系南齐时(479年)为护卫舜祠而建,原名无为寺,又名报恩寺。(宋)太平兴国5年(980年)改名永福寺,迄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

南齐起于479年,止于502年,是南北朝四个朝代中存在最短的。升明三年(479年),宋顺帝逊位,萧道成自立,改国号为“齐”,南齐政权建立。萧道成借鉴了宋灭亡的教训,崇尚节俭,反对奢靡。

据《尧典》记载,舜喜纳谏,惩罚奸佞,举贤任能,开创了上古时期政通人和的局面。 “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史记》),齐高帝萧道成崇尚舜帝,执政期间,整顿吏治,任用寒人掌权要职,减轻人民负担,因此深受百姓的爱戴。

“使我治天下十年,当使黄金与土同价。”萧道成上位后,立刻派大臣在九嶷山(《史记·五帝本纪》: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舜帝庙附近建无为寺,保护舜帝庙。此举意义在于为国民树立一个榜样,发扬舜帝的道德文化。

萧道成在位四年,后其子武帝继位,南朝出现了一段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期间,古永福寺进一步完善。而有“江南第一村”之称的下灌,就始于南齐。据记载,南齐汤寇将军李道辨499年奉命开拓南蛮,前往九疑,后因慕其秀丽山川以及受舜帝德风浸润,在此定居,繁衍生息。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交趾郡王丁琏死,其弟丁都璿幼年继位。这一年,佛教出现划时代的大事­——凡是规模大的寺庙新佛像安置,一般都要举行开光法会。是年,北印度乌填曩国传法大师施护在开封太平兴国寺译经院译出《佛说一切如来安像三昧仪轨经》,该经指出,佛像塑画雕造完成后,就要举行安像庆赞活动。

而当时的无为寺是国内最大的寺庙之一,声名显赫。宋太宗命人在九嶷山造铜普贤像,高达三丈许,送置无为寺,并下诏重修。为了配合佛像安置,无为寺重新进行了扩建,并改名永福寺,一直沿用到今天。

从史料来看,永福寺依山而筑,由砖木及青石构成,雕梁画栋,有如鬼斧神工。而从整体构造来看,寺舍井然,规模宏大,内有一进院的山门、前殿,二进院的法堂,三进院的彻堂,四进院的华严阁、齐去阁、御书楼、弥陀台、观音台和碧虚亭,以及两侧厢房等主要建筑,气势雄浑,将中国古建筑的美发挥到了极致。而与很多寺庙不同,古永福寺旁还有田地数百余亩供僧人耕种,并为僧人修建了永福庄,为他们提供休闲居住场所。

永福寺的建立,大大改善了当地的经济。每到秋季,这里稻浪翻滚,金色荡漾,蔚为壮观。待农作物成熟后,僧侣们将稻谷、玉米等收割,囤积起来,除了供自己食用外,还将部分用来接济困难群众。特别是遇上灾荒年代,永福寺的作用更加凸显,它在承担传播宗教文化的同时,也不遗余力地帮组灾民度过饥荒。

北宋时期,僧侣们往来频繁,不同寺庙的交流,带来了更多的优良物种,传播了优良的种植技术,使得这块原本荒芜的土地,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此后,永福寺历经多次修建和完善,规模不断扩大,香火不绝。鼎盛时期,永福寺有僧侣三百余人,与杭州灵隐寺齐名。

太平天国时,发生了一起与永福寺有关的故事。1856年,建都天京后,正当太平天国在军事上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该年9月,“杨韦内讧”爆发,石达开奉命回京讨韦。但是,天王洪秀全已经疑忌跟他出生入死的异姓诸王,封其兄洪仁达为福王,与其兄洪仁发参与政事,挟制石达开,“不授以兵事”,甚至设计阴谋陷害他。

为免杀身之祸,1857年5月,石达开被迫出走,带走了十几万精锐之师,数年间转战于东南、西南各省。据《《零陵地区志》》、《宁远县志》记载,1859年,石达开部队辗转宁远县境内,期间发生了两次大的战役,即阻山口之战和青山尾之战。

1859年9月下旬,石达开部将何名彪经蓝山大桥向八仙岭、朱门楼进入宁远九疑山鲁观一带,然后再经鲁观进入蓝山蓝屏圩,最后直入宁远县下灌青山尾。此时,郴州桂勇统带陈士杰、清军仁字营何绍彩、鸟勇营石焕章等人,率领部队合围何名彪。由于不熟悉地形,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何名彪部全军覆灭,血流漂杵。

据记载,这场战争何名彪部死亡3000余人,其中大部分别逼上山崖,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坠崖而死,此外还有400多人被俘。何名彪也未能幸免,在生还无望的情况下服毒自杀。这是石达开部队在永州境内,伤亡最为惨重的一战。

青山尾之战本可避免发生,当时,为了让部下摸清宁远县的地形,何名彪委派自己的亲弟何名悍去永福寺占卜。尽管何名悍化妆平民,但身体魁梧,气势轩昂,举手投足之间大有将领风范,主持慧空大师一眼就分辨出他是太平军将领。

慧空大师十分佩服石达开的军事才华,便把该说的都告诉了何名彪,提醒他们应该避开九嶷一带,这里多山,地势险要,容易遭埋伏。另外,郴州、蓝山的地方势力很容易进来,与宁远地方武装内应外合,他建议太平军绕道天堂然后进入道县,此乃权宜之计。

但何名彪忘了一点,他的亲弟好酒,造饮辄醉。何名悍占卜出来,在回营地的途中,见一酒庄酒肉飘香,便按捺不住,进店切了两斤牛肉,要了一坛上好的高粱酒。尽管何名悍酒量了得,但该地的酒劲完全出乎他的所料,3碗过后,他已烂醉如泥,不省人事。待他醒来,已是次日中午,此时何名彪部队全部战死的消息已经传得沸反盈天。

得知此事,何名彪深感罪过之大,欲拔刀自尽,幸好被酒店老板将其拦将下来。后来,何名彪剃度,去永福寺做了僧人,法号“仁能”,当时年仅23岁。

仁能出生书香世家,自幼博通中国古典文法,其父亲为进士,家庭中道变故,父母遭朝廷奸臣陷害。兄弟俩躲过一劫后,投奔石达开。仁能勤奋好学,不耻下问,而慧空大师见弟子聪颖过人,为人厚道,也毫无保留,武功、医术、星相等皆倾囊相授。闲暇时间,他们切磋武艺。仁能精通南拳北腿,刚猛有余,技巧不足。慧空大师指出:刚则易折,所谓“至刚无刚,大柔非柔”。经大师点化,他的武艺突飞猛进,一跃成为文武兼备的僧人。慧空大师圆寂后,仁能接任永福寺主持一职。

晚清,战火频频,永福寺几度沉浮,仅存遗址。但是,永福寺普度众生的精神并没有因此消失。当地居民纷纷捐钱捐物,在被毁的寺庙附近,重新搭起简易的庙宇。仁能法师则继续为深受战乱影响的当地群众排忧解难。

尽管仁能法师年逾古稀,但他每天仍坚持上山采药,访贫问苦,为老百姓看病送药。相传,仁能法师医术精湛,对针灸造诣颇深,对中草药也很有研究,药到病除。据悉,当地居民有风寒伤病,仁能皆竭力相救。法师给人治病,通过望闻问切,就能把病情的来龙去脉摸得一清二楚。

被他治好的病人和救济过的穷人数不胜数,仁能法师的事迹一时传为佳话,并声名远播。不过,他嫉恶如仇,也因此得罪了不少达官贵人。曾有一为富不仁的官员重病在身,派人去请他前往府上治病,仁能法师闭门不见,后外出采药,10天不归。待他下山时,那位官员因不到及时救治,已经一命呜呼了。

几年后,仁能法师终老在这里。而为了纪念这位令人崇敬的法师,每逢重大节日,当地人民都会结集前来上香。后来,由于受持续的战乱影响,搭建的破庙再次被毁。有关永福寺的传闻也逐步淡忘,只是,关于仁能法师的感人事迹,却存留了下来,代代相传。

新中国成立后,宗教信仰得以自由,并受到了政府的保护。重修永福寺被多次提起,但终究因各种原因而落空。特别是在十年动乱期间,许多寺庙被毁,重建计划也就无从谈起。

上世纪末,随着舜帝陵的修复和完善,九嶷山的旅游业发展迎来了黄金时期,与帝陵相伴的永福寺的重建自然也备受关注。2000年,宁远县人民政府报请省宗教局,获批在原址重建。2003年7月,永福寺重建工作开启,前后用两年时间,完成了修建工作。

重建后的永福寺,以宋式为主,融合部分清式及现代生态园林风格,遵循了“尊重历史、注重当代,保存传统、力创新作,保护宗教、推进旅游,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视线开阔,依次排开,气势恢宏。它依山(九嶷山)造势,有山有水,山水相映。

永福寺在设计上别具匠心,大气磅礴中,又透露出结构上的灵秀。其中,寺庙中建构了多幢仿古殿堂楼阁,同时又有众多富有园林风格的小桥流水、亭台楼榭,很好地做到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相得益彰。建筑师充分考虑旧址所在地的山势,遵循了原有的地理风貌,一半建在平地,一半建在山坡。由远观之,整个建筑连绵蜿蜒,大开大合,美不胜收。永福寺共占地124.6亩,总建筑面积达19791平方米。布局采取五进院落安排,逐层拔高展开,自下而上沿中轴线依次为一进院的山门、天王殿,二进院的大雄宝殿,三进院的彻堂,四进院的观音殿,五进院的御书楼、华严阁、齐云阁及观音台、弥陀台。

两边寺舍呈对称分布,主要包括方丈寮、僧寮、信士堂、静心斋、长生殿、经堂和上客堂等。院内东有顺山而行的车行通道,中有依轴而进的朝对神道,西有就山而行的人行步道,园林丛中有曲径通幽的羊肠小道。整个院落连贯,相互衔接,巧夺天工。

现在,永福寺每天都要为游客进行少林功夫的表演,在这里,游客能有幸看到电影中才能看到和看不到的镜头,铁布衫、铁头功、金钟罩、梅花桩、铁砂掌 、枪刀不入法等“少林七十二绝学”,被演绎得出神入化,令人赞叹叫绝。

此外,游客在观光赏景、敬奉活动之余,还能品尝斋食,享受购物之乐趣。这里的纪念物品,质优价廉,大多是当地的特色,如用斑竹做的乐器(笛子、洞箫、葫芦丝),木质的旅游鞋,别致的风铃等,精巧雅致,是不错的收藏品。

追溯远去的历史,了解它的前世今生,借古永福寺精神为今用。

 

发表于《旅游报》、《中国民族报》《读书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