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宁宁微博:时代周刊:中国“混搭”式外交出奇制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8:36:02
     “中国选举与治理”网日前转载美国《时代周刊》24日发表的文章,题为《中国在非洲的“出奇制胜”》,作者为Alex Perry,王晓澜译。文章摘编如下:

  文章说,300多个政治人物,商界领袖和社会组织的精英参加了《时代周刊》、《财富周刊》及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组织的在开普敦举行的全球论坛(6月25至28日)。中国在非洲的崛起是论坛讨论的重要内容。文章说,中国并不是唯一发现非洲机会的国家,却是最认真对待非洲机会的国家。中国在非洲的经济运作不仅可能改变该地区经济格局,甚至也可能改变其政治格局。

  中国在非洲的野心、速度和规模都是非凡的。据《中国在非洲》作者克里斯·奥尔登提供的数字,中非贸易额在2000年为10亿美元,到2006年上升到550亿美元,2009年创900亿美元,取代美国成为非洲的最大贸易伙伴(美国在2009年与非洲的贸易额仅为860亿美元)。 如今中国在苏丹和安哥拉开采石油,从利比里亚和加蓬获取木材,在赞比亚和加纳从事开矿,在肯尼亚和津巴布韦搞农业生产。中国的建筑承包商在赤道几内亚和埃塞俄比亚修建道路,在刚果河与尼罗河流域修建水坝,在整个非洲大陆修建医院、学校、体育馆和总统府。他们也大规模收购,包括向南非标准银行购买 55亿美元的股份,为索马里移动电话公司投资1400万美元。

  北京坚称它是非洲发展的伙伴,在提供投资的同时也为自己建立新产品市场以及资源获取渠道。而西方企业则认为中国在进行资源掠夺。事实是介乎二者之间。从某种程度而言,中国在拿非洲做实验——看看自己的想法究竟是否可行——它的非洲冒险值得仔细研究。那么我们必须先回答两个问题:中国在怎样改变非洲?同时,非洲在怎样改变中国?

  北京不送礼物,只做生意。在刚果,中国以援助基础设施建设换取矿藏开采权的激怒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该组织认为,刚果承诺中国在矿产方面获得30亿美元的开采权实际上是用国家资产打的借据,是一笔新的债务。非洲外交官常说非洲大陆为所有人都提供了空间。

  尽管心存不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官员还是承认中国模式对非洲的发展有一定的优势。首先,它非常迅速。与多边机构的贷款谈判需几年时间,而中国在安哥拉只谈了几个星期。“在西方,什么事都要研究和分析,还有官僚主义的繁文缛节,”这位西方官员说。“而中国只是看当地政府想要什么,他们不提问题,不谈看法,不做判断,只是行动。”中国人做事与谈事一样迅捷。

  除了援助,亚洲发展模式越来越具吸引力。在过去两年中,非洲各国政府领略了西方经济的不稳定,也在亚洲的高速经济增长中找到了更好的模式。促使中国经济二十年增长的引擎“经济特区”正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整个非洲大陆。中国企业家与其西方竞争对手之间真正的不同在于他们敢于在非洲冒险。中国的企业背后有强大的把商业和经援合二为一的政府的支持。这样的后盾加上在时间上放长线的战略大大降低了风险。

  中国与非洲的关系是“因双方更好地相互理解而不断变化和成熟。” 泛非洲集团英国伦敦和罗得西亚矿业和土地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杰弗里·怀特杰说。正是基于这种理解,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反对的刚果协议中放弃了一些条款,并将基础设施部分的投资从60亿美元削减到30亿美元。

  中国在非洲能走多远毕竟有限。它将继续与包括民主和独裁在内的所有非洲国家保持友好关系。部分原因是每个非洲国家都有可能对台湾获取外交承认的努力投反对票。中国不干预内政的立场仍然很坚定。

  中国将援助、投资和外交混合在一起给非洲带来了变化。中国已经把非洲从一个慈善集散地转变成了商业场所。“贸易,而非援助”成为非洲有影响的领导人如卢旺达总统卡加梅等的新口头禅。

  文章说,无论怎样解释中国在非洲的存在,它的馈赠都在这一大陆留下了印记。曾发生49人死亡的赞比亚谦比希矿工工会代表、45岁的穆文毕·斯坦拉斯(音译)对中国在非洲的扩张应该保持戒心才对,但是他的话正好相反:“我曾经为英国人、美国人、犹太人和瑞士人工作,”他说。“他们全都关闭了。而中国人没有离开。我的孩子将在这个矿区找到工作,他的儿子也会如此。中国正在接手非洲。我认为这是一个好事。”
  来源: 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编辑:黄天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