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奥音乐社区站长真名:探访“冰臼宝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09:18:06
纪从周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2年02月17日   第 08 版)

白云山冰臼风光
在福建省福安市白云山的河床上,布满了酷似“漏斗”、“交椅”、“板壁”、“龙爪印”的冰臼。“世界冰臼之父”韩同林教授考察后认为,白云山是中国的“冰臼宝库”,其古冰川遗迹资源集中、规模巨大,是目前冰川、冰臼考察发现史上绝无仅有的,完全具备申报国家级乃至世界级冰川遗迹地质公园的条件。
那天清晨,福建的缪先生带着司机来接我:“老纪!走,上白云山!”
“白云山好看?”我问。
“第四纪冰川遗址看冰臼!”缪先生语速极快。汽车一驶进白云山,司机便落下车窗,山野的清新气息立马扑面而来。汽车盘旋向上。冰臼什么样?我在弯道的变换中欲先睹为快,然而冲入眼帘的,只是峰峦叠嶂、草木葱茏。约半个小时,汽车停在了稍显平坦的山腰处。
“这条峡谷10多公里长呢,今天我们先看一段吧。”下车后,等候在此的福安市人民政协的杨主席带我们走向下山的石阶。
峡谷虽深,但一级级石阶平稳地接送我们。石阶还带着砸凿的痕迹,显棱现角,显然是新筑的,高低宽窄合适,踩在上面给人一种“踏实感”。往下俯看,石阶盘曲缭绕,一直延伸至谷底河床。
不知走过多少石阶,当我们迈上栈道,绕到河床的时候,纵横交错的天然巨石凸现眼前。再往里走,奇形怪状的山石,或如缸状,或如瓮状,或如碗状,或如盆状,或如壶状,犹如一个个古朴的石雕,竞相与我们哑然对话!
“这就是石臼,也就是冰臼,古冰川的遗迹。”杨主席说。
石臼和冰臼原来是一回事。景区标示牌显示:冰川融水后,携带冰碎屑、岩屑等物质,对下面的岩石冲击研磨,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像舂米的石臼,所以又叫冰臼。
我们看到,或大或小的石头上布满了冰臼,有的冰臼里还有水,就像天然浴缸。
为什么会形成缸状、瓮状的冰臼?看来景区已料到游客的疑问,宣传牌上写道:“受离心力和重力作用,漩涡流携带砂砾向外磨蚀壶穴侧壁,向下磨蚀壶穴底壁,其磨蚀能力与其流量、流速成正比,与壶穴直径、深度成反比,随着壶穴由口部至中部直径和深度扩大、加深,漩涡流对壶穴的侵蚀力逐渐减弱,壶穴中部之下直径逐渐收缩,从而形成缸状、瓮状壶穴。”
我们发现一处特殊景观:壶穴冰臼套叠在一起。说明写道:“或因漩涡流,或因沙砾石,在壶穴底部不均匀地磨蚀,底部常被侵蚀出数个次级小壶穴,从而形成套叠壶穴。”
伴随潺潺溪水,迎着哗哗的瀑布,我们看到一棵枝叶繁茂的小树,顽强屹立在峭岩上!它用自己柔韧的根系劈开顽岩,用根须拥抱岩隙间的泥土,骄傲地为自己争得了一份尊严。标牌点明:“这就是生物风化中的“根劈作用”。我豁然想起在两广及海南等地经常看到的各种榕树,其裸露的根须生命力极强,或腾空数米甚至数十米再吻入大地,或勇敢地在山石中开路、蓬勃生长!哦,“根劈作用”,我终于找到了一个真实的说法,也是对顽强生命的诠释。
我们进出在山岩间,一会儿上台阶、一会儿下台阶、一会儿昂首、一会儿俯身、一会儿走栈道、一会儿攀山石。钻进洞里,时时可见清幽的地下水。千姿百态的冰臼,心安神泰地藏身其中,面对我们这些不速之客,无声地叙说着自己百万年的经历。
“这个遗址是怎么发现的?”我好奇地问道。
“杨主席可是大功臣啊!”缪先生由衷地赞叹。这时,杨主席谦逊地笑笑说,以前,福安市让他管旅游。可福安没什么景点,没什么地方可去。后来听白云山附近的村民说,山里尽是奇形怪状的石头,他就好奇地跑去看,这一看如同发现了新世界!他向市领导汇报后,市里非常重视,请来了福建省建设厅园林处的专家。专家考察后非常惊讶,说必须请北京的中国地质专家来鉴定。杨主席激动地说,2007年7月,最炎热的夏季,“冰臼学”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世界冰臼之父”的中国地质科学院的韩同林教授来了!当时,韩教授已是71岁的老人了,但他冒着高温酷暑,兴趣盎然地爬山考察。那会儿山路极其难走,尽是悬崖峭壁。在村民的帮助下,循着当年樵夫进山砍柴的崎岖小道攀岩,借助长长的梯子,上上下下,韩同林教授一行反复仔仔细细地勘察。
经过几天考察,韩教授兴奋得不得了!他说是奇观呀!认定这是两三百万年前第四纪冰川的产物,完全具备申报国家级、世界级冰川遗迹地质公园的条件!说如果这个地方好好开发,将不亚于江苏的云台山、内蒙古的哈斯哈图以及九寨沟,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说以前在内蒙古冰臼集中的地区科考时,要翻几座山才能找到一处冰臼,从来没有发现这么大规模的冰川遗迹!这是中国的“冰臼宝库”呀!
杨主席说,专家拍板后,福安市立即成立了地质公园开发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他任常务副组长,领导开发建设。众多媒体闻讯而来,从此,隐身福安白云山深处的千古冰臼群,开始向世人撩开神秘面纱。但由于通向白云山的道路还没有完全修好,所以现在还没有对外正式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