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与黄鹂鸟的简谱:中国的流失国宝(3) DM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0:32:50
 中国的流失国宝(3)第十三集 消失的功臣

本集主题:乾隆平定边境叛乱“功臣像”及其流失经历
拍摄地点:柏林、科隆
拍摄器物:乾隆平定边境叛乱“功臣像”
采访人物:科隆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史黛丽博士、“中国学习会”成员
德国科隆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库房。

随着画卷的展开,一个个中国将士的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画像上的功臣们个个威武雄壮,气宇轩昂。乾隆皇帝的赞誉之辞慷慨激昂,潇洒淋漓。功臣们造型各异,如同京剧里英雄人物出场时的“亮相”。但这个“亮相”给我们带来的却是耻辱和伤感。因为它们曾经悬挂在北京中南海的“战功大厅”里供人瞻仰,现在却是八国联军的战利品而在欧洲落户。

300年前,在北京中南海瀛台的紫光阁里,悬挂着220幅乾隆时期平定边疆叛乱的功臣的画像。画面上的人物画功精细,形象生动。画面边上还有乾隆皇帝的亲笔题词,是中国古代珍贵的艺术作品和历史文物,具有艺术和历史的双重价值。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英国军队的指挥部就设在中南海瀛台。这些画像被侵略者瓜分殆尽。

回想清乾隆年间,中国国力强盛,中央政府曾多次派兵出征,平定边疆地区的叛乱。每次军队凯旋归来,乾隆皇帝都要下令为征战之中的功臣绘制画像,并将它们悬挂在中南海紫光阁内,供人瞻仰。从1765年到1786年,前后共绘制有280幅功臣画像陈列在紫光阁。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联军指挥部就设在瀛台紫光阁,280幅画像被洗劫一空。

在展览大厅里,赫然挂着一幅清乾隆年间绘制的“明亮将军像”,十分引人注目。

此幅“明亮将军像”画高147。5公分,宽91。5公分,绢本设色。虽然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雨沧桑,仍然完整无缺,色彩艳丽。在画面上方有乾隆亲笔题词:

定边右将军,一等襄勇伯,成都将军明亮,独统一路,颇有斩获,姻戚少年,世承恩泽,建绩抒忱,是用褒嘉,俾司将印,永靖笮已。乾隆丙申春御题。

从乾隆题词可以判定,此像是1776年为平定大小金川之役的功臣所绘制的50幅画像之一,但排名不详。画中的明亮将军,身披盔甲,左手持刀,右手握拳,双眼直视前方,轩然大气,威风凛凛。(图13:明亮将军像,清乾隆,绢本设色,高147公分,宽91。5公分)

据聂崇正先生撰写文章《流失海外的〈紫光阁功臣像〉》(载《紫金城》1993年6月号)中考证,乾隆朝绘制战功功臣像于1900年残遭八国联军抢掠,流失殆尽。后经多方搜寻,现在中国国内发现2幅,海外发现8幅。聂先生在文章里对海外保存的8幅画像进行了描述。通过核对,我发现聂崇正先生文中提及的8幅海外作品中没有 “明亮将军像”。原来,“明亮将军像”是在1995年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新馆建成之后才公开露面,所以它的出现为乾隆朝战功功臣画像又增加了一幅幸存于世的珍品。

我们向史黛莉女士提及“明亮将军像”的流失经历。史黛莉女士说,可以明确地知道,“明亮将军像”原保存在北京中南海的紫光阁,1900年流失海外。对于中德两国来说,那都是段不幸的历史。德国在历史上也是一个饱受战争之苦的国家,有过极其惨痛的教训。因此,我们希望在今后国家之间可以少点战争,多点和平和理解。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

话题一转,史黛莉女士介绍说,像“明亮将军像”这样的“乾隆朝战功功臣画像”最近在德国还发现了不少呢!说着拿出一本目录展示给我们看。我仔细阅读,发现这些画像共有12幅之多,竟没有一幅是聂先生撰文中所论及过的,应该是最近才面世的。

三幅由乾隆亲笔题词的功臣像为:
参赞大臣一等果毅公兵部尚书阿里衮像
头等侍卫博克巴图鲁老格像
头等侍卫墨尔根巴图鲁达克塔纳像

这三幅画像均为纸本设色,像册页一样装裱,部分地方有霉斑,尺寸为高30公分。

另有八幅画像尺寸较大:
参赞大臣喀尔喀扎萨克多罗郡王车木楚可扎布像,柏林私人藏
署参领额尔克巴图鲁巴岱像,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藏
原领队大臣察哈尔总坤都尔巴图鲁巴宁阿像,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藏
原蓝翎侍卫莫宁察像,海德堡私人藏
原蓝翎侍卫莫宁察像,海德堡私人藏
三等侍卫克德尔巴图鲁哈木图库像,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藏
直隶正定镇总兵嵩安像,海德堡私人藏
土坪土司坚木参那木喀像,海德堡私人藏

这八幅画像高为150厘米左右,宽90厘米左右,保存完好,颜色鲜艳,表面光亮,像新的一样。我们忙询问这些画像的来历,史黛莉女士说,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乾隆朝战功功臣像曾频繁地在欧洲的拍卖会上出现,其中不少被德国收藏家购得。最近德国博物馆通过各种渠道征集到到其中几幅,可以说是十分珍贵了,也许不久后还会有新的发现呢。

站在乾隆朝战功功臣像的面前,读着画上那些歌功颂德的赞美词句,我们脑海中浮现出中华英雄四处征战、保家卫国的壮丽场面;又好像看见了上个世纪初中国国运衰竭、外寇入侵、国破家亡的凄厉景象。一个文物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  第十四集 物以稀为贵
本集主题:两件珍稀的中国雕塑品:商青铜人面钺和宋代猫面人身像
拍摄地点;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
拍摄器物:商青铜人面钺和宋代猫面人身像
采访人物:德国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馆长魏志强博士

德国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馆长魏志强博士带领一个中国文物专家在博物馆中巡视。他们站在一个造型奇特的文物面前,这个欧洲老头往往会问:“您看看,这件器物是中国的吗?”

在欧洲的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中国人从来没有见过的中国宝贝。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学者对它们闻所未闻。在这个时候,欧洲的学者也对来自中国的“老师”进行考试,他们会问:“这是中国的东西吗?”

一项考古新发现,往往可以重新书写一个国家的历史。而在欧洲博物馆中的“新发现”,也使中国的学者不得不重新编写自己的著作。

在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里,有一件罕见的商代的青铜人面大钺面前。此钺高30。4公分,宽35公分,厚3。5公分,重4。8公斤,从湖南出土。人面上端有头发,用近似浮雕的手法塑造出圆眼睛,直而宽的鼻子,用镂空的方法表现牙齿和耳朵,表面锈色可餐,造型严谨大气,并流露出一股杀气。钺在古代是权力的象征,也是一种杀戮的兵器。据说周武王伐纣时,就是用钺割下商纣王的头颅。

魏志强博士介绍说:“这个商代的大钺是我们的镇馆之宝。据我掌握的资料,欧洲别的博物馆里也有商代的青铜钺,但无法和我的这个钺相比!世界上用高浮雕的手法塑造人的脸部的青铜钺到目前为止还就是这件了。在中国的发掘报告中也没有见到过同级别的钺。虽然1965年在山东也出土了青铜钺,但其尺寸和精美程度都无法与这个钺相比。所以我说,它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1962年来到博物馆。具体在湖南的什么地方呢?馆长说,我也不知道。线索断了。我问:贵馆在收藏这件青铜钺的时候就知道它的价值吗?魏志强博士说:当然知道!当时的馆长是个十分聪明的人,他为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买进了许多的好东西。

我们又来到一个猫面人形塑像面前。此像为铁铸,宋代,高39公分,宽32公分,深38公分。它有人的身体,却长着一个猫的脸,两只耳朵竖起,面带微笑,好象正在休息,又象正在与人聊天。它左腿支起,垫着下巴,右腿前伸,脚趾张开,铸造得十分逼真、传神。

魏志强博士告诉我说:“这个猫面人应该是一套四个,其中两个分别在荷兰和美国,我这里只拥有其中的一个。另外还有一个最重要,因为上面刻有1136年的年号,1933年曾经拍过照片出版,但是现在不知道被谁保存了。这四件艺术品是1920年在安徽淮河的一个桥上被发现的。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铁像被德国的瑞斯(Bekker vom Rath)女士收藏。她于1980年去世,此像于1984年来到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从它的形象来看,也许是古代人用于镇水的神仙。有一个中国的权威来博物馆访问,我曾请教他,他说没有见过这样的东西,应该不是中国的东西!哈哈,其实,它是一件十分难得的中国宋代雕塑艺术品,而且是我们博物馆的保护神!它可以保佑我们的博物馆平安、兴旺!” 第十五集 宝座物语

本集主题:两件最高级别的中国皇帝宝座的流失故事
拍摄地点:柏林、哥本哈根
拍摄器物:明万历黄花梨木宝座、清康熙紫檀木宝座
采访人物:德国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长魏志强博士、丹麦国家博物馆东方部主任洪琼安女士

“去年一个美国大胖子一屁股坐下去,只听得‘咔嚓’一声,将我们博物馆的一把明代椅子坐坏了。从此之后,博物馆就明文规定,不许参观者坐在文物上了,”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馆长魏志强博士指着一个康熙紫檀大宝座说:“所以我不能邀请您在上面坐坐了。”

也许世界上的人都是一样的,只要有机会,就会爬上皇帝宝座去坐坐。但是我们没有奢望在这个皇帝的宝座上就座,因为它实在太精美了。我们只是对它的流传故事发生了浓厚兴趣。将沉重的宝座搬到欧洲肯定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最初宝座的买卖交易也许隐含着更深的意味:拿走皇帝的宝座就如同拿走官的大印,没有宝座的中国皇帝会是个什么样子呢?

皇帝的宝座是神圣的,只有天子才有权利在上面就座。可是在1900年,当侵略者走进空无一人的皇宫大殿时,看见这个平时无人可以靠近的宝座,除了马上想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应该及时坐在上面过一下“皇帝瘾”之外,还会萌发一个更加大胆的想法:“中国的皇帝跑了,我们就搬走他的御座,叫他回来坐在冰冷的地上,或者来欧洲索要宝座。”

魏志强馆长十分认真地说:“据权威人士讲,这件宝座是欧洲保存的最珍贵的中国皇家家具之一了。”

细看这件大宝座,紫檀镶嵌螺钿,清康熙年间制造,高105公分,宽106公分,深73。5公分。原来放在北京东北处盘龙山乾隆皇帝的行宫“静寄山庄”之中。宝座的靠背上用螺钿镶嵌出西天极乐世界的景象,做工极为精密。据魏志强博士介绍,1900年“庚子之乱”,离北京不远的盘龙山清代皇帝行宫也遭到洗劫。这件国宝因此流失出宫,被一个中国人买走。后因生活困难,1909年他将宝座卖给一个法国古董商人;1924年,法国古董商又转手卖给欧洲著名收藏家弗瑞兹·鲁夫贝尔(Fritz Low-Beer)先生。鲁夫贝尔先生是犹太人,二次世界大战前,他被迫从捷克搬迁到美国居住。战后,柏林博物馆的馆长和鲁夫贝尔先生达成共识,宝座于1972年归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所有。刚买回这座宝座的时候,发现它已经严重破损,表面污迹斑斑。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聘请专家,花了十年的时间进行修复。他们清洗宝座表层的污垢,换下破碎的螺钿,修好残破松动的部位,宝座终于由原先的暗淡无光变成现在的金碧辉煌。宝座的后面的屏风同为紫檀制造,高3。7米,上面同样用螺钿镶嵌出西天仙境,十分壮观。

盘龙山,现名盘山,位于天津市蓟县西北15公里处,又因它位于北京之东,故有"京东第一山"之誉。山旧名无终、徐无、四正、盘龙。相传东汉末年,无终名士田畴不受献帝封赏、隐居于此,因此人称田盘山,简称盘山。

    远在初唐时,太宗东征凯旋途中到此游赏就曾赞口不绝。到明清两代,这里建起寺庙72座、宝塔13座,行宫、楼台比比皆是,景况空前。清乾隆第一次巡游盘山时赞叹说:"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并命人兴建行宫"静寄山庄",此后又27次到此巡游。时至20世纪上半叶,由于战乱破坏、年久失修,建筑多不复存。

为了说明这件宝座的来历,魏志强馆长翻箱倒柜,终于将这个宝座的买卖契约找了出来。这个契约用锦缎装裱,很像一本册页。翻开一看,契书已经发黄的纸上盖满了印章,契文用中英两国文字书写,还附有照片和宝座的尺寸。内容大意如下:

“不幸在6月前,吾父去世,吾母在吾父去世前,因家道贫寒,将家产变卖。。。。”

文中注明此宝座来自于盘龙山皇家行宫中,又说明出售宝座实因生活所迫。我和魏志强馆长一人一句地读着契约,语气苍凉,其内容如同我们小时候听到过的穷人卖身契一样。 第十六集  遥远的七个星

本集主题:新疆焉耆县“七个星”佛教遗址雕塑和壁画流失经历
拍摄地点:德国柏林印度学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巴黎集美博物馆
拍摄器物:“七个星”佛教遗址佛教塑像和壁画
采访人物:德国柏林印度学博物馆馆长

“这尊塑像是中国的?我怎么觉得他象希腊的艺术作品呢?”

“这是佛像吗?我怎么觉得他象耶酥啊!是不是解说写错了?”

欧洲专家很认真地告诉我们说:“它们是中国的!来自中国新疆焉耆县七个星石窟!是中国人做的!”

站在这些欧洲人摸样的佛像菩萨像面前,我们真是摸不住头脑了,只能自言自语地说:“真没有想到,原来咱们中国人还创作出了和希腊塑像相同的艺术呢!”

在英国、德国和法国的博物馆里,收藏着一大批在中国新疆焉耆地区出土的中国佛教雕塑品。令我们惊奇的是:这些佛像、菩萨像和供养人像全部是高鼻梁、深眼窝,而且是一头的卷发,完全是标准的西方人面孔。看着这些希腊风格的佛像,我们感到十分诧异。欧洲专家说:这些塑像形象地说明,佛教从中亚的犍陀罗地区开始进入中国,随着不断受汉文化的影响,佛像的样子也越往东就越汉化了。

犍陀罗是佛教艺术的发源地。它位于印度河西岸,包括白沙瓦和现在的斯瓦特、布奈尔。是南亚、西亚和中亚的交界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公元前4世纪,希腊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东征到这一地区,一度在此地建立殖民统治,并将希腊文明植入此地。后安息人、贵霜人等在犍陀罗建立统治。约公元1世纪,处于贵霜帝国中心地区受希腊文化深刻影响的犍陀罗艺术开始形成。犍陀罗佛教艺术是佛教艺术的最初表现形式,也是印度佛教文化和希腊罗马雕刻艺术及地中海古典艺术相碰撞融合的产物。

从展览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七个星佛教塑像是犍陀罗佛教艺术以极强的生命力向东传播的见证,在中国佛教历史和艺术历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意义。

七个星又称“锡科沁”或“西克辛”,位于新疆焉耆县城西南30公里处,遗址包括南、北大寺和一处石窟群,始建于两晋,隋唐时期达到鼎盛时期,延续至宋元,后因伊斯兰教传入而渐渐消亡。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西域探险的热潮中,焉耆七个星石窟因其地点的重要而成为西方“探险家”追寻的目标。随着欧洲考察队测量、挖掘的开展,大量佛教塑像、壁画和文书重见天日。信奉伊斯兰教的当地居民对身边的佛教遗址抱敌视态度,对时常显现在流沙下面的“泥人”早就熟视无睹。他们对远在万里之遥的欧洲人来到这里大肆挖掘活动感到十分的不解和好奇。他们任凭欧洲人将挖掘成果全部运到国外。

珍贵的七个星佛教艺术品现分别收藏在法国、德国、英国、俄国、日本等地的博物馆里。仅沙皇俄国1898年---1915年间的探险考察,就带走壁画和雕塑品800件之多,具体数字难以统计,而中国人对在焉耆这个地方曾经拥有如此辉煌灿烂的国宝几乎一无所知。 第十七集 “洋庄”古董商发家揭秘

本集主题:洋庄古董商发家史
拍摄地点:巴黎卢吴古董公司
拍摄器物:博物馆里通过卢吴公司买卖的文物
采访人物:卢吴公司主管

提起“C。T。LOO”,当今大抵已经鲜有人知其为何名号了。它是上个世纪前半叶赫赫有名的古玩巨商卢芹斋暨其公司的外文缩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按其驰骋全球中国古代艺术品市场经营奇珍异宝的数量、质量计,足以武装起一家堪与国家级博物馆收藏文物等量齐观的大型综合性艺术博物馆。故而有关其人其事,格外受人关注。

1900年以后,中国古玩商中做“洋庄”生意的人发达起来。其中最大的一家是上海卢芹斋和吴启周的“卢吴公司”。卢芹斋(1887—1957)出身贫寒,20世纪初由上海漂流到法国巴黎,初期艰苦奋斗,曾给人做过门童。一个偶然的机会,卢认识了国民党元老张静江。两人一拍即合,由张父投资三十万元、卢芹斋负责管理共同经营中国古董。卢芹斋与吴启周联合组成“卢吴公司”,专门向欧美国家出口中国文物。卢芹斋坐镇巴黎销货,吴启周在国内“搂货”,吴启周的外甥叶叔重作“空中飞人”,来回送货、联络接应,分工颇具现代化。卢芹斋早年以金石生意为主,最得意的一宗生意,是1915年经与袁二公子袁寒云过从甚密的北京古董商赵鹤舫联手,将盗运来京的“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剐以15万美圆的天价买给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由于有了张静江,卢芹斋和孙中山革命成功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而卢实系前国民党时期真正的幕后另类财长。所以民国政府虽然早在1913年和次年6月,分别以税务处和大总统名义颁布禁止和限制古物出口法令,但对于卢芹斋走私文物则一直网开一面。对于挖祖坟的败家子行为,一般古董商往往噤若寒蝉、深藏若虚,缄口不谈,生怕泄露天机授人以把柄,被斥为不肖子孙和民族罪人;可卢芹斋因为和张静江的特殊关系,非但有恃无恐,对上述法规置若罔闻,且就已买卖经历直言不讳,甚至大言不惭,沾沾自喜。

1920年前后,中国著名学者陈梦家赴美留学为撰著《流散美国的中国铜器集录》一书,卢芹斋不仅替他设法斡旋打通关节使其顺利开展流失异域青铜器的调查,还将自家商务公开、和盘托出,打开库房方便之门任其长驱直入;就己收藏的312件历代青铜礼器更绝不三缄其口,完全是一副敢作敢当、襟怀坦白的仗义君子派头。

一次世界大战后,卢吴公司将生意转向美国。在此期间,有案可查的卢芹斋外销顶级文物尚有:北魏曹望禧造像记、通过内蒙古奸商盗掘、盗卖的山西天龙山、河北响堂山北齐造像和一批经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介绍的古玉精品;书画方面已知画迹有唐陈闳八公像图、宋雎阳五老图、郭熙溪山秋霁图、李嵩搜山图、龚开中山出游图、李公麟华严变相图、列仙图、米友仁云山图、元钱选来禽桅子图、草虫图、王羲之观鹅图、吴镇渔父图、赵雍临李伯时人马图、任仁发五王醉归图等等,由此其半个世纪古玩营销收入显而易见。卢芹斋早年帐册上的收售文玩品种浩瀚齐全,无所不包,远不止上述所及,俨然大型综合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保管部的登记造册一般。至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以后类似的暗箱帐册还有多少?可想而知必然是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黑洞般天文数字 第十八集  集中国之美(上)

本集主题:法国国立集美东方艺术博物馆藏品简介
拍摄地点:法国国立集美东方艺术博物馆
拍摄器物:绘画、雕塑
采访人物:法国国立集美东方艺术博物馆馆长戴浩石

1889年,为庆祝法国大革命100周年,有两件盛事在巴黎举行,一件是艾弗尔铁塔建成典礼,一件是集美博物馆开幕。

说起巴黎集美博物馆,可谓赫赫有名。法国人将集美博物馆看成是面向世界、学习东方文化的象征,因此拥有丰富的藏品和崇高的学术地位。

法国人以高傲著称,因为他们认为法国拥有优秀的文化。法国人又认为中国伟大,因为传统的中国文化令他们折服。作为欧洲文化的大国,馆内收藏有各类中国文物20000件左右。

上个世纪30年代,张大千至法国谒见毕加索,毕加索一见即称:“我最不懂的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跑到巴黎来学美术?”张大千以为翻译错了,请毕加索解释。毕加索说:“不要说法国巴黎没有艺术,整个西方、白种人都没有艺术。只有中国、日本和非洲黑人才有艺术。”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建立集美博物馆的目的,也许就是要让欧洲人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

这里每年接待100万参观者。

这里拥有欧洲最高级的中国文物研究机构。

这里用中国文物组成中国历史的编年展览。

这里的中国收藏品包括:新石器时代--夏朝的彩陶;商代的青铜器、彩陶和玉器;周代的青铜器、陶器和玉器;春秋战国时代的青铜器和玉器;先秦两汉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竹简、织品;三国两晋的绘画、书法、青铜器、玉器、彩陶、石刻、织物;隋唐时期的绘画、书法、陶瓷、雕塑、彩陶、金银器;两宋时期的绘画、书法、瓷器、雕塑、服装;元明时期的绘画、书法、瓷器、雕塑、家具、服装、佛像、壁画;清代的绘画、书法、瓷器、玉器、雕塑、家具、服装、杂项,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走进这个巨大的建筑,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国人几乎会忘记了讨伐流失宝贝的愤怒,而带之为由衷的骄傲和自豪。看看,来了那么多的人呀,他们来这里是为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
  

--------------------------------------------------------------------------------
第十九集  集中国之美(下)

本集主题:法国国立集美东方艺术博物馆藏品简介
拍摄地点:法国国立集美东方艺术博物馆
拍摄器物:瓷器
采访人物:法国国立集美东方艺术博物馆馆长戴浩石
拍摄器物:瓷器

但凡收藏瓷器的人都知道,明清瓷器首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康雍乾瓷器又首推专为皇帝烧制的官窑瓷器,但清朝官窑瓷器虽然珍贵,但王公大臣也能得到。最难看见的要数珐琅彩瓷器,因为它是供皇帝和皇后专用的,根本不出后宫,珐琅彩瓷器比官窑瓷器还要珍贵,俗称“古月轩”,就连王爷也难得一见。

按大清例律,官窑瓷器为皇家专用,平民百姓不得使用。在古玩店里买卖官窑瓷器是犯上,违者要吃官司,重者要满门抄斩。1900年“庚子之乱”后,内务府宦官应小山在琉璃厂开办“延清堂”古玩店,打着收购战乱中流出皇宫的官窑瓷器的幌子,开始买卖官窑瓷器的生意,珐琅彩瓷器随之流出紫禁城与寻常百姓见面,其高超工艺让世界震惊。

集美博物馆不光拥有大量的清朝珐琅彩瓷器,而且还是最早将珐琅彩瓷器展示出来的博物馆。馆长回忆说:当时策划者的想法就是要尽快地告诉观众,世界上最美丽的瓷器是这个样子的。 第二十集 寻找圆明园

本集主题:1860年圆明园劫难
拍摄地点:枫丹白露国家博物馆
拍摄器物:圆明园佛像、五供、金壶、玉器、玉玺等
采访人物:法国研究圆明园历史的人士、枫丹白露国家博物馆馆长、中国“圆明园学会”有关专家

乾隆年间皇家御制的“圆明园四十景咏”详细地描绘了美丽的景色,它告诉人们在北京的西郊的确存在过一个象天堂般的人间仙境。但是这些珍贵的图画现在保存在法国国家图书馆里。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有二十余名圆明园技勇太监同敌人接仗,“遇难不恐,奋力直前”,英勇抗击。但终因寡不敌众,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任亮等人以身殉职。至晚7时,法侵略军攻占了圆明园。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而死。 10月7日,英法侵华头目闯进圆明园,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诱惑力,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打伙冲上前去抢劫,恶狼般地吞噬着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

正当清政府对侵略者屈膝退让,答应接受全部"议和"条件,择日签约时,英国侵华头目额尔金、格兰特,为了给其侵华行为留下“赫然严厉”的印象,近使清政府长期俯首帖耳,竟借口其被俘人员遭到虐待,悍然下令火烧圆明园。10月18日、19日,三四千名英军在国内到处纵火,大火三昼夜不熄,全园化为一片火海,烟雾笼罩,火光烛天。相距20多里的北京城上空日光黯淡,如同日蚀,大量烟尘灰星直落巷衢。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杰作、中外罕见的艺术宝藏,被付之一炬。事后据清室官员查奏,偌大的圆明三园内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阁及庙宇、官门、值房等建筑幸存,但门窗多有不齐,室内陈设、几案均尽遭劫掠。自此同时,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和玉泉山静明园的部分建筑也遭到焚毁。

1860年,英法联军为“深刻地教训中国傲慢的皇帝”,在对北京西郊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三天抢劫后,又一把火将这个“万园之园”的东方神话化为灰烬。从此“圆明园”三个字成为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历史又向后走了150年,今天的人们在瞻仰凭吊圆明园的断壁残墙之后,也许会问:到底有多少圆明园的珍宝被洋人抢走?这些珍宝现在在什么地方?遗憾的是,由于种种的历史原因,直到现在国家有关部门也没有过一个比较准确的说法。

要算清楚这一笔糊涂帐,我们是否首先应该了解自己的“家底”?抱着这个想法,我们走访了“圆明园学会”,向专家了解在焚毁之前,圆明园里到底存放了多少珍贵的文物?专家说:这要看皇家的原始陈设档案,但是看这个档案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那么,洋兵们抢走了些什么?

据参与的目击过劫掠现场的英法人士事后回忆:当时的军官和士兵,为了攫取财宝,从四面八方涌进圆明园,纵倩肆意,你取我夺,手忙脚乱,纷纭万状。他们为了抢夺财宝,互相殴打,甚至发生过械斗。因为园内珍宝太多,他们一时不知该拿何物为好。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贪恋绣花长饱,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往外衣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的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兰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有一处厢房里有堆积如山的高级绸缎,据说足够北京居民半数之用,都被士兵们用大车运走。-个英国军官从一座有5O0尊神像的庙里掠得一个金佛像,可值1,200英镑。一个法国军官抢劫了价值60万法郎的财物。法军总司令孟托邦的儿子掠得的财宝可值30万法郎,装满了好几辆马车。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军二等带兵官,一次即从园内窃得二座金佛塔(均为三层,一座高7英尺,一座高6.4英尺)及其他大量珍宝,找了7名壮夫替他搬运回军营。该人因在圆明园劫掠致富,享用终身,得了个“中国詹姆”的绰号。

英法军人除了大肆抢掠之外,还糟踏了那些无法带走的东西。一个老人回忆说:“据当时参加抢劫的士兵讲,有几间房子充满绸缎服装,衣服被从箱子拖出来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几乎可遮没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打碎大镜子,另一些人凶狠地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

当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得满目狼疮。

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大量的历史文件显示,除了当时洋兵的抢劫之外,还有大量的内贼趁火打劫。特别是国民时期国人的肆意毁坏使圆明园遭到彻底地毁灭。

1912年后,官僚、军阀、奸商甚至政府当局开始对圆明园巧取豪夺和有组织地损毁。北洋政府的权贵们包括某些对圆明园遗址负有保护责任者,都倚仗权势,纷纷从园内运走大批石雕、太湖石等,以修其园宅。诸如京畿卫戌总司令王怀庆、巡阅使(后贿选为民国总统)曹锟、步军统领聂宪藩、京师宪兵司令车庆云、公府秘书长王兰亨等都有此般劣迹,仅京兆伊(相当于后来的北平市市长)刘梦庚一人,在1922年秋季25天内,就强行运走长春园太湖石623大车、绮春园云片石104大车。当时先后驻防西苑一带的陆军十三师、 十六师、国民军十一师、东北军五十三军、宋哲元二十九军等。都曾强行拆除圆明园围墙,私行出售砖石,或用以圈建西苑操场。颐和园、中山公园、燕京大学、北平图书馆等处,也相继运走大批石件。30年代初,在翻建高梁桥经海淀至玉泉山的石碴公路时,经北平市特别政府批准,将圆明园南边(4800米)和东边的虎皮石围墙全行拆除,砸成石碴用以铺路。于此前后,还多次公开变价批卖园内的大城砖、虎皮石和云片石,乃至西洋楼残存的大理石石柱等,这样终至圆明园沦为一片废墟。

流失海外的圆明园文物现在何处?英法两国军队洗劫圆明园伊始,英法联军头目立即“协派英法委员各三人合议分派园内之珍物。”法军司令孟托邦当天即函告法外务大臣:“我命法军成员注意,先取在艺术及考古上最有价值之物品。我行将以法国极罕见之物由阁下以奉献皇帝陛下(拿破伦第三),而藏之于法国博物院。”英国司令格兰特也立刻“派军官竭力收集应属于英人之物件。”法国皇家贵胄得到的“战利品”,现还被保存在巴黎郊区的枫丹白露皇家艺术博物馆的中国馆里。但更多的文物在当时即被拍卖而流入市场,经过150年的传承和交易,这些文物大都分散在各个国家的博物馆里和收藏家的手中。 第二十一集 敦煌月升

本集主题:1908年敦煌藏经洞劫难
拍摄地点:法国国立集美东方艺术博物馆
拍摄器物:法国探险家伯西和得到的敦煌写经、佛像、经幡
采访人物:法国国立集美东方艺术博物馆馆长戴浩石

巴黎集美博物馆中的“伯希和厅”里陈列着唐人写经,墙上则悬挂着大幅的绘画和经幡。它们已经有1200年了的历史了。它们来自一个叫藏经洞的地方。在这些珍奇的文物面前,每个中国参观者的脸色都变得很不好看。

我们不能不回顾100多年前那段不堪回首的敦煌文物流失史。

光绪26年(1900年),王道士意外地发现了藏经洞。但他根本不知道洞中之物乃国之瑰宝,为了讨好当地的达官贵人,就取出一些经卷和绢画当做礼物到处送人。

中国的官员廷栋看不上缮本经卷,就拿来随意送人。光绪33年,在嘉峪关当税务司的比利时人林以镇辞官回国。廷栋知道外国人最爱中国古代文物,就把经卷的一部分送给他,并告诉他这是敦煌石窟里发现的古物。这样,藏经洞的消息才不胫而走。

一伙伙外国探险家蜂拥而至,他们冒着葬身沙海的危险,朝着这个刚刚打开的洞窟赶来……而来自法国的伯希和是其中最专业的一个,他对藏经洞文物进行归类,并拿走了其中的精华。

从此,无论人类历史怎么发展变化,敦煌学始终都与伯希和的名字紧密相连,就像斯坦因的名字与敦煌学不可分割一样。伯希和还是最早对敦煌莫高窟进行编号,最早拍摄并公布敦煌壁画,最早为敦煌写本编目、编号,最早研究敦煌学本的人。 第二十二集 欧洲古董店探秘

本集主题:欧洲古董店里的中国文物
拍摄地点:英国伦敦、法国巴黎、挪威奥斯陆
拍摄器物:颐和园大佛、宋代瓷器、雕塑
采访人物:古董店老板

“这些都是真的吗?”“老外会不会骗人?”“这么好的东西多少钱呢?”“我们可以买回来吗?”“怎么出境?”

在走进欧洲古董店的时候,我们相信很多中国人的心里都在这样盘算着。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强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来到欧洲“淘宝”了。他们面对眼花缭乱的中国文物,经常会心中没底。不知所措。另一方面,在中国国内的拍卖会上连创拍卖价格记录的文物,有一大半是从国外的古董店里买回来的,这个又强烈地刺激了中国的收藏家们走出国门,来到欧美古董店寻宝。
英国伦敦的市中心有个“老邦德街”,在商店的橱窗中展示着许多来自中国的古董。原来这里就是伦敦的琉璃厂---古董一条街。这里的古董店鳞次栉比,买卖兴隆。

古董店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是十分神秘而又陌生的,而欧洲的古董店里到底有哪些中国的古董就更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了。

在国宝不断回归的热潮当中,越来越多的中国收藏家计划着到欧洲“淘宝”的行程。

我们将欧洲的古董店分为三个层次进行介绍:第一层次:欧洲最有名气的古董店,拥有上百年历史的老字号,收藏买卖的中国文物数量之大,质量之高,可谓件件是国宝,如同一个中国艺术博物馆,第二层次:重要的古董店,精品汇萃,需要眼力;第三层次:小型古董店:鱼龙混杂,看你运气。  

--------------------------------------------------------------------------------
第二十三集  寻佛记

本集主题:来自北京颐和园的大佛
拍摄地点:巴黎古董店、北京颐和园
拍摄器物:颐和园大佛
采访人物:古董店老板、北京颐和园负责人、北京云居寺负责人

法国巴黎,我们走进一个古色古香的古董店,偶然间发现店中摆放着一尊中国明代大佛。此佛黄铜铸造,体积巨大,表面呈光滑的深青色,高三点二米,重八千斤。大佛端坐在五层莲花座上,高肉鬃,佛容安详,双眼微闭,面含微笑,双腿交趾,左手施说法印,右手施降魔印,品像极佳。

这尊优美的大佛引起了我们强烈的兴趣,据店主介绍,这尊大佛原通身表面有厚鎏金,后被法国士兵用刺刀刮去。大佛是1900年从北京来到法国的,当时归法国一个著名的将军所有。1939年二战爆发,法国将军为保护大佛免遭战火摧残,将大佛转移到自己的乡间别墅里密藏。不幸的是,占领法国的德国军队还是发现了这尊大佛,曾想将这尊大佛熔化制造武器。后因为发现大佛胸前有“ㄌ”形符号,认为和纳粹符号相近而没有毁坏大佛。

古董店老板向我们介绍说: 二战结束之后,大佛安全无恙地回到了巴黎。1973年,古董店从将军家人手里收购了这尊大佛并保存至今。根据大佛的优美造型和身上的鎏金,老板相信此大佛应该是由中国皇家供奉,还回忆说,据法国将军家人介绍,此佛来自北京的颐和园。

看到中国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古董店老板认为大佛回家是它最好的选择,使这尊流失海外100年的大佛有个圆满的归宿。

带着这个信息,我们访问了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研究室的专家,并向他们介绍了我们知道的情况。颐和园管理处研究室的专家对在欧洲发现青铜大佛感到十分惊讶。但由于我们无法提供大佛的详细资料和档案,遂无法肯定此佛是否出自颐和园。

随后我们和颐和园的专家一起勘察了颐和园可能供奉此大佛的地点,最后断定此大佛出自颐和园后山上“云会寺”的可能性最大。据历史档案记载:颐和园“云会寺”里原供着三尊大铜佛。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丢失了两尊,现只剩一尊。1990年前后,颐和园修缮“云会寺”时将所剩下这一尊大佛搬走,换上三尊新做泥佛。

经过尺寸测量和风格比较,发现法国古董店中的大佛和“云会寺”中的大佛极为相似,极有可能是丢失的两尊大佛中一尊。

此大佛佛容慈祥,做工精细,且制作年代久远,尺寸巨大,是举世罕见的珍贵文物,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如能将大佛请回颐和园,必将功德无量,紫气东来。

大佛回家,是中华重新崛起之必然趋势。我们决心要探询谜底,找出大佛的真正归宿。 第二十四集  辉煌金庙

本集主题:来自中国的金庙
拍摄地点:瑞典
拍摄器物:“金庙”
采访人物:“金庙”基金会负责人、梁思成家人

2003年深秋的一天,在瑞典斯文·赫定基金会朋友的陪同下,经过两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来到瑞典中部小城FROSUNDAVIK。这是一个被森林环绕的美丽小镇。我们随主人走上寂静的土路,不久看见一个被树林掩映的仓库。管理员推开沉重的大门,示意我们进去。走进大门我们马上惊讶地睁大了眼睛: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堆积如山的中国古老建筑构件!

巨大的立柱、宽厚的房梁、雕刻精美的门窗,还有椽子、檩条、斗拱、天井、墙板等。。。。。将整个仓库塞得满满的。主人将灯打开,构件上面的雕刻和彩绘图案依然美丽耀眼。

主人介绍说:我们管它们叫中国的“辉煌金庙”,是中国承德避暑山庄“万法归一”大殿的复制品,它曾经名扬1933年世界博览会,现在渐渐地被人遗忘。

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辉煌金庙”为什么会在这里?“万法归一”大殿在什么地方?这里面到底有哪些故事呢?

这还要从头说起:“万法归一”殿,是承德外八庙中最大的寺庙“普陀宗乘之庙”的主体建筑,位于大红台的中部,每边长20米,高22米。它坐落在群楼正中的条石须弥座上,大殿面阔、进深皆为七间,平面正方形, 南北正中三间、东西正中一间皆有门,周围置回廊,雕梁画栋,单翘单昂斗拱,重檐四角攒尖顶。上层收为五间,横窗上枋为金龙和玺彩画,檐下为单翘重昂斗拱,正中悬挂乾隆御书“万法归一”汉、满、蒙、藏四种文字云龙陡匾。整个殿顶全部采用鎏金鱼鳞状铜瓦覆盖,宝顶为藏式法铃状,殿脊饰以水波纹,四角飞檐高挑,装饰豪华,仅殿顶铜瓦鎏金一项即用头等金叶1万余两。在阳光照射下,大殿金光灿灿,光彩夺目,蔚为壮观。
   “万法归一”殿殿堂为六间,正中三间是空井,周环20根金柱,正中为斗四套叠八角型方井,藻井中心为金漆蟠龙,四周天花以梵文“六字真言”为图案,色彩鲜明,交映生辉。殿内四壁梁枋、壁板是以藏传佛教为题材的重笔彩绘图案,具有浓郁的西藏建筑风格。
   “万法归一”殿是举行重大宗教仪式和进行政治活动的场所。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秋,是乾隆帝母亲皇太后钮钴禄氏八十寿辰,时值普陀宗乘之庙落成,这对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来说,自然要大事庆贺。同年,经长途跋涉,历经艰险,刚从俄国返回的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策伯克多尔济、舍楞等,日夜兼程,于农历九月初八赶到承德觐见皇帝。乾隆皇帝欢喜万分,于九月二十日,在新落成的普陀宗乘之庙接待了他们。渥巴锡等与各地少数民族王公贵族一起瞻礼。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皇帝七十寿辰之际,八世达赖的老师六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贝丹益西代表八世达赖从西藏来承德为乾隆皇帝祝寿。乾隆皇帝请六世班禅来到“万法归一”殿,为漠北、漠南蒙古和各民族王公贵族、喇嘛活佛讲经说法。“万法归一”殿成为当时重要的政治活动场所,同时,又是全庙举行宗教活动的场地。

1929年,受聘于民国政府的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为筹措中国西北修筑铁路的资金,前往美国进行游说。瑞典籍富豪 VINCENT BENDIX应诺赞助斯文·赫定的要求,但提出一个交换条件,要求斯文·赫定在中国寻找一个第一流的喇嘛庙并搬到芝加哥,参加将于1932--1934年在美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主题:一个世纪的进步)。斯文·赫定回到中国,四处寻找合适的目标。他在承德避暑山庄看见“万法归一”殿,被其宏伟气势所折服,认为是中国建筑的典范,遂向民国政府提出申请,要求拆卸“万法归一”殿运到美国参加世界博览会,民国政府考虑后未同意。

一时间,双方谈判曾陷入僵局。后在中国著名建筑师梁思成的建议下,双方同意将“万法归一”殿按原样进行1:1的复制。梁思成先生经过测量画出图纸50余幅,选择东北上好的松木为制作原料,又在北平等地挑选优秀的200名能工巧匠,于1930年开始,在北平成功仿造“万法规一”殿。复制工程前后耗时1年,共仿制28000个部件。梁思成先生又制作出一个精致的小型模型用于指导在芝加哥的安装工作。

1932年,“万法归一”复制品被运到美国,在芝加哥搭建完成后展出,在芝加哥世博会上引起极大的轰动,各国人士争相观看来自中国的建筑艺术杰作。由于其金碧辉煌的金顶,“万法归一”复制品被人们亲切地称呼为“辉煌金庙”。

在芝加哥展览取得巨大成功后,“辉煌金庙”于1938年被拆卸,又参加了1939年的“纽约博览会”,同样引起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来自中国的“辉煌金庙”被称为“中国建筑的明珠”。但是,“辉煌金庙”后来的命运十分坎坷,它曾先后被运到俄亥俄和克里夫兰等地。印地安那大学和哈佛大学都曾称它们对“辉煌金庙”拥有主权,但“辉煌金庙”最后在俄亥俄存放。由于不知该如何处置“辉煌金庙”,美方曾多次想将“辉煌金庙”最精美的部分卖掉后遗弃其余部分。在瑞典方面的一再抗议和交涉下才使“辉煌金庙”免于此难。1986年5月,“辉煌金庙”被装入9个集装箱后运回瑞典。历经磨难的“辉煌金庙”一小部分被损坏,另有一部分遗失,在瑞典斯文·赫定基金会的仓库存放至今。

1993年,瑞典方面曾想将“辉煌金庙”竖立在斯文·赫定基金会的花园里,并组织资金和工人进行了修复,后因为缺乏技术力量及资金紧张等问题而使恢复工作半途夭折。

随着岁月的流逝,昔日风光无限的“辉煌金庙”静静地躺在瑞典的一个仓库里,渐渐被人们遗忘。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瑞典人认识到,能够让“辉煌金庙”再生的地点只能是它的祖国---中国。现在,中瑞双方都盼望着“辉煌金庙”能够有在中国大地重新竖立起来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