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untu切换到windows:梦幻与现实之间的徘徊——探寻中国古代的延年益寿之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3:31:50

梦幻与现实之间的徘徊——探寻中国古代的延年益寿之道

(2011-09-05 20:04:51)转载▼标签: 中国古代延年益寿杂谈

2011-10,《中医影响世界》论坛巴马会议)

 

一、长生久视的历史反思

没有人不渴望健康长寿。长寿,并健康地活着,这是人类共同的美好理想,是古往今来一切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人梦寐以求的目标。中国古人很早就开始了探索延年益寿之道,两千多年以前就发明了气功、导引、按摩、房中、服食、药疗等等养生方法,这些方法很多留传至今。

气功在汉代以前称作“吐纳”、“食气”、“行气”、“胎息”等,到明代才统称为气功。最早记载气功的实物是战国时代的一块玉佩,上面刻着四十五个字,称作“行气玉佩铭”:“ 行气,吞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复,复则天,天其本在上,地其本在下,顺则生,逆则死。”这是一套最基本的气功功法,具体讲述了练气功的简单过程:深深地吸气,让所吸之气慢慢蓄满腹部,停顿一下,缓缓地呼出,使入腹之气自下而上,返出头部之外。简单地看,这是一种缓慢的腹式呼吸法,腹式呼吸的确被认为有利于健康。

老子被认为是研究养生之道的第一人,对他的《道德经》历来有不同的解读,北大教授梁北溟先生的一位博士生写过一本书,说老子本人就是一个气功大师,他的哲学观点是在练气功高度入静时,通过“冥想”而“顿悟”出来的。《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段妙文中的象、物、精、信等由大至微的物质世界,都是在“恍惚”之中,即进入气功状态时所领悟到的。难怪老子的哲学超拔于现实之上,使人读不懂!特别是近代,老子动辄被中国哲学界戴上“唯心主义”帽子,弄得名誉扫地。但老子“清静无为”的观点对中医养生学说影响颇大,在《黄帝内经》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也有人不满足于一般的延年益寿,他们追求的终极目标是“长生久视”,这些人在先秦称作“方士”,后来称作“神仙家”、“道士”、“丹道家”、“炼丹术士”,东汉以后,统称为道家,并且统一在“道教”的旗帜之下。道教中不少人是重要的医家,医家中也有不少人是著名的道士,例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因为养生与治病往往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难以截然分割。

我的同窗好友、成都中医药大学杨宇教授说过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对生的渴望,对死的恐惧,是道教起源的动机之一。”道教是在中国本土诞生的宗教,尊老子为始祖,梦想通过炼丹服丹,达到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的境界。“丹”为何物?骤然问起现代人,可能还有些迷茫,其实,丹就是丹砂,即朱砂,寻常用来盖图章的红色印泥,化学结构为硫化汞。丹砂有一种奇特的性能,它是一种固体的矿物,同黄金一样,不会腐败,能永远保持鲜红的颜色,但烧过以后,却很快变成银色的流体,即水银,水银加入淡黄色的硫磺,又可以变回到红色的固体朱砂。古人通过这种实验,发现事物的变与不变是对立统一的,是可以通过人工的方法改变的。所以,我始终认为:中国先秦的哲学家,都懂得唯物辩证法,并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形而上学者,这与《周易》的影响有关,也与古代很早就认识到丹砂的特性有关。丹砂留给中国古代哲学家、养生学家以无穷的启示与遐想:“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谁也逃脱不了这个自然规律,能不能通过长期服食丹砂,达到长生不老、象丹砂那样永不腐败、永远色泽鲜艳呢?从先秦开始,就有人尝试,在上层贵族中很盛行,长沙马王堆汉墓的那位老太太辛追就是服食者之一,很多人在很长时间内试验过,发现此路不通。于是,炼丹家们设想将丹砂加入其他各种矿物、盐类等进行炼制,最后希望能够炼制出服之长生不老的仙丹来。著名的炼丹家、医学家葛洪在《抱朴子》这部古代早期化学著作中,提出要炼制出“九转回生丹”,就可以获得长生。在他的书中,这样的丹倒是有记载,但葛洪也只活了六十多岁(也有人认为是八十多岁),最后死在广东罗浮山。他的弟子说他不是死了,是“羽化成仙”,所谓羽化,并不是象鸟一样长出了翅膀和羽毛,而是象蚕变成娥一样,“春蚕到死丝方尽”,蚕将吐出来的丝织成茧,作茧自缚,蚕变成蛹,好像死了,但似乎并没有死亡,到了一定时候,又破茧而出,长出翅膀,化作飞蛾,死而复生。蚕蛾的这种奇妙变化,使得古人模糊了生死的概念,总认为死是可以以另外一种形式转化为生的,马王堆老太太辛追,死后以层层丝帛包裹,也是寄寓了羽化成仙的梦想。但经过上千年的探索,最终许多炼丹家还是明白了,服食丹药,不能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化学物质或某种微量元素在体内长期积累,反而使身体中毒,产生疾病,甚至导致死亡。这种实践,终于无声地宣告失败了。

然而,宗教信仰的精神力量是如此之大,服食取自大自然的药物炼制的丹药不成,于是,丹道家中的一部分,干脆用自己的身体来炼丹,即由炼外丹改为炼“内丹”,形成所谓“内丹派”。最早的炼丹著作公认是东汉时期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此书以诗的形式写成,晦涩难懂,玄机很深,铅汞等化学物质往往以“金童”、“宅女”来暗喻,究竟讲的是炼外丹还是炼内丹,学术界至今仍然有争论。可以基本确定的是:内丹术体系的形成,大约在唐代末年和五代时期,代表人物是在民间具有神话色彩的钟离权与吕洞宾。吕洞宾生在在唐代,确有其人,并有著作传世。钟离汉则是汉代的人,把他和唐代的吕洞宾扯在一起,在学问家的眼中,无异于“关公战秦琼”似的笑话,在老百姓的口中,演绎成了“八仙过海”的传说,但在虔诚的道教徒心目中,相信这是真的:汉代离唐代不过三百来年,而吕洞宾一口气活了八百年,直到清代初期,据说还有人看见他在民间行走。钟离汉活过三、四百岁,赶上另一个时代了,实在算不得是什么惊世骇俗的事。当然,这恐怕只能视为养生学家的一种精神寄托,一种美好愿望。

炼内丹不靠吃药,只需用意念将本身的精、气、神调集到丹田来炼制,这是外丹与内丹的根本区别,其实就是练气功。气功这个名词到明代以后才被普遍接受,古代称为吐纳、存想、食气、行气、胎息等,儒家、佛家、也有各自的气功,内丹家的气功,不同之处就在必须“意守丹田”,在练功的时候,要把意念集中想“丹田”这个地方,久而久之,丹田部位就会产生一丝热气,这是开始“生丹”了,长期坚持下去,练功的人自我感觉肚脐下的热气聚而成团,逐渐长大,这是“丹成”了,内丹可以转动,在意念的支配下,丹田中的内丹能通过会阴部,沿着人体的督脉、任脉运行,巡行一周,叫“小周天”。丹田有三个,下丹田在肚脐下三寸,中丹田在两乳之间,上丹田在前额正中,一般人只能在下丹田炼成丹,最高的境界只能达到“小周天”。在上丹田炼成丹的人,千古难寻,在丹道家的心目中,吕洞宾算是一个。

我认为,气功锻炼可以增寿延年、健脑益智、开发人体潜能、有益于身心健康,这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因为人体得病,大部分原因出自机体的紊乱,特别是大脑皮层的紊乱。身体长期处于无序的状态,导致神经紧张、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下降,进而产生各种疾病。而无论哪个派别、哪种门类的气功,无一例外地要求练功的人放松、入静,保持宁静平和的心态,配合均匀绵长的呼吸,这样,大脑皮层得到休息,呼吸系统得到调整,神经、肌肉、骨骼系统得以松弛,机体由无序走向有序,由紊乱转为正常。长期坚持这种锻炼,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中,每天都能做到张中有驰,对身心的好处,是应当肯定的。然而,不可夸大气功对延年益寿的作用,特别是对于丹道家的“意守丹田”,不可痴迷,要避免它的副作用。

我年轻时爱好气功和保健按摩,曾经练过内丹十余年,练功阶段,感到精力充沛,气色红润,清心寡欲,身体强壮,小病小痛全无。但细心观察过一些年长的所谓气功大师,其容貌、精力并不见得高出于一般同年人,又查阅各种长寿人群的统计资料,发现练气功的人很少名列其中,于是开始怀疑其中的原因。再仔细思考:发现三丹田的解剖位置,都有腺体分布:上丹田是松果体,中丹田是胸腺,特别是肚脐下三寸的下丹田,周围有胰腺、肾上腺、睾丸或卵巢,当意念集中到这个部位时,由于精神对机体的作用,各种腺体分泌的激素量大大超过正常水平,因此,在一段时间内,人就显得精力充沛、面色红润、性欲旺盛,甚至一些久治无效的病痛,也可不药而愈,于是恍然大悟,明白了中间的道理。有些人感到气功的作用很神奇,有些所谓“大师”也利用这点来宣传迷信,愚弄群众。其实,这是不正常分泌激素所致。面色红润,不是真的健康,是虚阳外浮。病痛消失,是自身过量的激素治好的病,这是一种虚假的、不可持久的繁荣。因为激素分泌持续过旺,必然加重心脏负担,促使动脉硬化,腺体容易疲劳、萎缩,最终盛极而衰,不仅不能长寿,反而可能短命,有的人神经系统不健全,还会引发歇斯底里,即气功中常说的“走火入魔”,作出一些异于常人的行为来,值得练功的人深思。由于领悟到气功的本质,我自己早已放弃了这种“意守丹田”的功法,只练一般以放松为要领的气功,并坚持保健按摩。

气功与按摩、导引的结合,包括中国的太极拳、印度的瑜珈功等,符合古人提倡的身心并重、动静结合、以静为主的养生学道理。这是一种建立在“和谐”理念上的锻炼方法,可持续进行,到老仍可坚持,有治病、延年、益寿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东方文化的智慧,与西方重在肌肉锻炼、提倡耗氧运动、以计算卡路里消耗为主的锻炼方法不同。例如西方人喜欢的慢跑,打高尔夫球等,虽然对锻炼身体有好处,但跑到老年,往往造成半月板损伤、滑膜磨损,很多人不得不换膝关节。打球挥臂使用的是爆发力,姿势不对,容易造成肌腱、骨关节的扭伤。这是一种建立在“对抗”理念上的锻炼方法,很难坚持一辈子,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理,所以,很多西方人对气功、太极、瑜珈等东方古老的锻炼方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不是偶然的。

二、中医的养生治病观

中医自古以来是极其重视养生保健的。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十四种中医现存最早的著作,这些著作撰写的年代至少不晚于公元前168年,书中有医学理论著作四种,治疗五十二病的经验方一种,而其中的《导引图》、《却谷食气》、《养生方》、《合阴阳》等七种,则属于养生保健类著作,包括导引、气功、、服食、药酒、房中术等。房中术属于性医学、性保健的内容,后世没有完全继承下来。从中可以看出:西汉以前所持有的医学观念,是把养生保健和治病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大医学”的观点,相对于那种只把消除病灶当作唯一目标的狭隘医学观点来说,古代的中医确实要高明得多。

华佗是古代著名的养生学家之一,他是一个很全面的医生,擅针灸,会用药,外科手术和全身麻醉只是他的一方面成就。《三国志》、《后汉书》均记载:他“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他主张适当运动与服药相结合:“人体欲得劳动,但不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得行。”他发明了“五禽戏”,以代替古代的导引,并教给了弟子吴普,这种锻炼方法通过梁代陶弘景《养性延命录》的记载,一直流传至今,不过,招式比较复杂,体力消耗大,会做的人不多。他授给弟子樊阿一首养生长寿方:“漆叶青粘散”,樊阿坚持服用,据《本草纲目》的考证,说他活到二百余岁。青粘即黄精,是古代有名的延年益寿的药物,现在药店还用。漆叶,是漆树的叶子,后世早已无人入药。近代有人用刺五加或罗卜麻叶配黄精,刺五加在《神农本草经》中别称“豺漆”,罗布麻叶别称“泽漆麻”,都借用一个漆字,也许有假冒之嫌,尚不算伪劣产品,因为刺五加有很好的强壮作用,罗布麻叶则降血压。我的师弟袁伟最早怀疑漆叶是罗布麻叶,受到他的启发,我常以罗卜麻叶配黄精,作为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的养生保健药,有一定的作用。

中医养生学的理论,集中体现在《黄帝内经》中。《黄帝内经·素问》的第一篇,叫“上古天真论”,就相当于一篇养生长寿的专论。其中说道:“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存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内经》把人类的平均寿命定在一百岁,认为要懂得自然规律,讲究方法,合理安排饮食、起居、劳逸,避免外邪的侵入,注重精神的修养,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个观点,既实事求是,又全面而科学。

《素问》的第二篇,叫“四气调神大论”,其中说道:“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这是中医顺应四季气候的特点养生的主要理论根据,现在中医时兴的“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就是依据这个道理。又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这里提出了中医的一个重大原则,即“不治已病治未病”,在疾病还没有形成之前,就应当积极预防和治疗,免得到了晚期再采取措施,就来不及了。预防的办法之一,就是要指导人们懂得根据四季阴阳的特点进行调养。中医看重疾病的过程,西医看重检测的结果,这种理念上的差别,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了。

中医的另一部经典著作、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把全部三百六十五种药按照其功效,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品:“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羸者,本中经”。下品:“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尽管作者对个别药物功效的认识和归类,并不完全准确,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有两点是非常明确的,第一,把药物的延年益寿作用放在首位,调养身体放在其次,治疗疾病放在最后。人们所熟悉并经常服用的菊花、枸杞、人参、黄芪、麦冬、石斛、熟地、阿胶、白术、山药、苡米、茯苓、杜仲、女贞子、麦冬、五味子、山萸肉、麝香等,都在上品之列。这种定位和取向是很高明的。第二,很清醒地注意到了药物的毒性问题,除了告诫用于“破积聚”这类攻治严重疾病的下品药物“多毒,不可久服”之外,还提出通过药物加工、炮制、配伍、组方、辨证用药的方法来缓和与消除某些药物对人体的副作用。中医的这种传统,从《神农本草经》一直延续至今,历经两千余年,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在每味药的加工、组方用药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技术和技巧,加上经历了长期的临床考验,因此,中医药的安全性,是有可靠保障的。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医药自古以来,不光研究治病,不仅是一门精于治疗的医学,更是一门擅长养生的医学,研究长寿的医学。这种医学观念,即使就今天的眼光来看,也是非常科学的、前卫的,由于当代很多国家已经进入老年社会、百分之七十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人们对于健康长寿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以治疗为中心的现代医学,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而中医学有自己独到的理论与实践,在医疗保健、延年益寿方面蕴藏着丰富内容,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引起世界瞩目,是理所当然的。

三、介绍几首延年益寿的有效方剂

中医治病养生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方剂,而不是单纯的一、两味药,因为方剂有合理的组合,能照顾全面。历代益寿延年的名方不下千余首,要辨证地选择,才会有效。

中医无论治病养生,一旦用药,首先就要辨阴阳,分寒热。不要以为阴阳是抽象的哲学名词,一般人搞不懂,其实一旦结合临床,就很具体实在。《黄帝内经》说:“阳胜则身热,阴胜则身寒”。“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阳虚的人怕冷,阴虚的人怕热,这是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俗话说的,有的人属于寒体,有的人属于火体。阳虚有寒的人除了怕冷之外,往往体温低,基础代谢低,心跳慢,精力不足,睡眠时间长。阴虚有热的人除了怕热之外,往往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容易出现口苦、大便干结、咽喉疼痛等“上火”的现象。两种不同的体质,主要来自于遗传,有的则是后天营养失衡或患病所致。人的一生,由于内分泌的原因,体质也可能要发生一些阶段性改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还有的人属于阴阳两虚、或寒热错杂,或外有寒、里有热,在用药养生的时候,要细心地剖析

除了考虑阴虚、阳虚,寒体、火体之外,还要分先天、后天,这是治病养生的根本。“先天之本在于肾,后天之本在于脾胃”。中医的肾,不是指西医的肾脏,而是指人体的三大功能,即泌尿功能,生殖功能,生长、发育、衰老的机制,中医的脾胃,也不是指西医的脾脏、胃,而是指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代谢的三大功能。必须根据各人的不同情况,抓住两个根本进行合理的调节,才能获得长寿。

现在中老年人很流行服六味地黄丸,用以延年益寿,经临床实验研究,六味地黄丸确实有很好的抗动脉硬化作用,但并非古代最好的延年益寿方药,也并非人人都能服用。有的人吃了感觉还好,有的人吃了腹泻,胃不舒服,有的人吃了越来越怕冷,有的人吃了反而上火。六味地黄丸是中医广泛用于治疗肾阴虚的“祖方”,共六味药:熟地补肾,山药补脾,山萸肉补肝,复又以泽泻利肾中之水,茯苓祛脾中之湿,丹皮清肝中之火,称作“三补三泻”。名曰补肾,实则肝、脾、肾兼顾,着眼于整体;虽是补剂,却补中有泻,给邪以出路。药味平和,刚柔相济,开合适度,非常符合中医“扶正祛邪”的根本原则,完美体现了中医的辩证法思想。由于整个药性偏凉,所以主要适合于肾肝脾的阴虚证。中老年人经常出现腰酸膝软、舌红口干、头晕耳鸣等症状时,用以养生,是对证的,长期服也不会有副作用。慢性肾炎、妇女更年期等属于肾阴虚的人也适合。然而,肾阳虚弱的人,会越服越怕冷,脾胃气虚的人,服了拉肚子,火气旺的人,服了咽喉疼痛,长痘疹。有些人根本不懂中医要辨证论治的道理,说要养生,统统开六味地黄丸,出现了不适,就把账算在中药“有毒副作用”的头上,岂不冤哉!

其实,六味地黄丸历来主要用于治疗疾病,并不用于养生,它原本出自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用于儿科疾病的,主要治疗小儿发育不良,后来推广到治疗肾阴虚引起的各种疾病,从来没有纳入到古代延年益寿的名方中。历来比较推崇的延年益寿方并非六味地黄丸,只是因为目前对这首方的现代研究比较多,而其他方“养在深闺人未识”,几乎缺乏研究,人们才误以为六味地黄丸是中医抗衰老最好的药方。例如,清初《张氏医通》所载的“清金壮水丸”,就比六味地黄丸养生效果好,它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麦冬、五味子滋养心肺,这样一增添,使心肝脾肺肾五脏之阴均都得到滋润,较之六味地黄丸更全面,后人称之为“八仙长寿丸”。现在的成药叫八味地黄丸或麦味地黄丸,但也只能用于阴虚的人。

历来比较推崇的延年益寿方非常多,如青娥丸,琼玉膏(成药叫青春宝),七宝美髯丹(成药叫乌须黑发丸),人参固本丸,河车大造丸(有成药),延生护宝丹(成药叫延生护宝液),龟鹿二仙膏,龟龄集(有成药),首乌延寿丹,还少丹等,各有其特色,适合于不同体质的人群。古人强调服延年益寿方宜缓补,不宜峻补,宜用寻常之药,不宜用贵重药品,宜持之以恒,不宜一曝三寒。其中,属于肝肾阴虚、精血不足的,宜用首乌延寿丹;肝肾阳虚,心肾不交的,宜用还少丹;属于脾肾两虚的,宜用萃仙丸。

四、附方及用方心得

1、首乌延寿丹

何首乌72  菟丝子16  豨莶草16  冬桑叶8  女贞子8  金银花4  杜仲8  怀牛膝8  生地4

以上各药按30倍的份量称好,经制作后研末大约4.5公斤。再以金樱子、黑芝麻、旱莲草、桑椹子各500浓煎成膏状约2公斤,兑入以上药末,加适量炼制过的熟蜜,制成蜜丸,每服10,一日2次。一料药大约9公斤,装瓶收好,冷藏,可服一年左右。

这首方的制作程序颇为复杂,何首乌须用黑豆汁浸泡,九蒸九晒,豨莶草、冬桑叶、金银花须用蜂蜜、白酒拌浸,蒸晒,女贞子、菟丝子、牛膝须用白酒拌浸,蒸晒,杜仲须用青盐、姜汁拌潮,炒断丝。

加减法:阴虚之人,加熟地500,阳虚之人,加附子120,脾虚之人,去生地、加人参、黄芪各120,头晕,加天麻、玄参各240,目昏,加菊花、枸杞各120,麻木加天麻、当归各240,肥人痰多,加半夏、陈皮各240。这是按以上30倍的份量确定的剂量,在加减以后,君药何首乌的重量,应是所有药物重量之和。

用方心得:这个药方宜制成蜜丸,不宜煎饮,若能如法炮制,又肯坚持久服,不图速效,不因其药物平淡价廉而轻视之,对于阴虚火体之人,确有很好的延年益寿的作用。古今许多名医都用过它,并且高度赞赏其疗效。

我的导师周一谋先生从清代康熙年间的《石成金长生秘诀》一书中考证出:最早服用延寿丹的,是著名的明代书法家董其昌,虽年至耄耋,服后须发白而复黑,精神衰而复旺,活到八十多岁。董其昌将丹方传授给清初的陈逊斋,陈早年为官,晚年攻医,到七十五岁时,大病几危,须发全白,走路气喘,要人搀扶,服用延寿丹一年,头发全黑,胡须黑了一半,行步如飞,登南京雨花台时,竟然先友人而上,敬其神效,于是付梓广传。康熙年间,石成金从陈逊斋处得到此方,重新刊印。道光27年(1847年),钱涛又一次刊刻。

就我的阅历所见,最早读到的是清末名医陆九芝《世补斋医书·卷八》“老人治法”一文,文中极力赞扬此方,认为是老人滋补最好的方剂,他在写这篇文章时,年近70岁,双鬓不见二毛,灯下犹能写小字,归结于长期服用此方的效果。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秦伯未先生又撰长文推荐,几年后,李聪蒲先生再一次着力介绍。

此方的特点,是使用不寒不热的平和之药滋养阴精,通过长期的缓补,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的效果。秦伯未先生将其适应症归纳为六点:凡属年高,而稍有劳动即感疲乏者;用脑即觉头晕耳鸣者;脉搏和血压容易波动者;步履乏力,多立腰膝酸软者;四肢筋骨不舒,似风湿而非风湿者;无症状表现,经检查动脉硬化或心率不齐,强弱不匀者。这些多是老年人的常态,只要没有阳虚内寒的现象,也没有痰饮和便溏等宿疾,均可用首乌延寿丹治疗。

邹云翔先生在与秦伯未先生讨论时,提出:老人百病丛生,中风一证常常致命,而其先兆大都为血压高,头昏胀痛,手肢发麻,烦躁失眠,大便困难,不能用脑,如果再有性情急躁,精神紧张,疲劳过度,或嗜好烟酒,不禁房事,随时有卒中即脑出血的危险。长期服用首乌延寿丹,能滋肾养肝,调和气血,舒适经络,可以预防中风,故称延寿

秦伯未先生曾比较了首乌延寿丹与六味地黄汤、大补阴丸、左归丸、大造丸等几首著名的养阴方,认为后面的诸方所用的丹皮、黄柏、知母等寒凉泻火药,显然不宜于老人久服,尤其方中多用地黄滋阴,阴寒凝滞,殊不适宜于老人肠胃薄弱者。只有首乌延寿丹,不蛮补,不滋腻,不寒凉,不刺激,堪称养阴平剂。

伯父彭崇让先生很赏识这首方,常施用于阴虚阳亢,面红脉滑,而又有血压高、血脂高、动脉硬化倾向的中老年人。

2 、《杨氏家藏方》还少丹

熟地30  山药45  山萸肉45  茯苓45  杜仲30  牛膝45  肉苁蓉30  巴戟天30  楮实子30  枸杞子30  五味子30  小茴香30  远志30  石菖蒲30

研末,为蜜丸,每服10,日二次。

用方心得:宋代的《杨氏家藏方》云:本方“大补本气虚损及脾胃怯弱,心忪恍惚,精神昏聩,气血凝滞,饮食无味,肌瘦体倦,目暗耳聋。五日有力,十日眼明,半月筋骨盛,二十日精神奕,一月夜思饮。此药无毒,平补性温,百无所忌,久服劳齿,身轻目明难老,百病俱除,永无病疾行步轻健。”据近代人谢观的《中国医学大辞典》介绍:“还少丹大补心肾脾胃四经虚损,治精血不足,精髓不固,饮食不进,发热盗汗,牙龈浮肿,神衰力弱,腰酸体倦,久服轻身还童,妇人服之,泽容颜,暖子宫,去一切病。”

明代的《摄生众妙方》在这首方里再加一味续断,名“打老儿丸”,据传出自华佗,显然是附会之言。称:“治五劳七伤,阳事不举,真气衰弱,精神短少,不能行走,小便无度,眼目昏花,腰膝疼痛,两脚麻冷,不能行立。”

由于这两首方的名气之大,古代有好几种版本的“打老儿”之说,大率被打的老儿都在百岁以上,打儿子的老妇年约一百六十几岁。

3、萃仙丸(验方)

莲子蕊120  莲子肉90  山药60  茯苓60  芡实120  续断90  补骨脂90  核桃肉60  金樱子90  韭菜子60  枸杞子120  沙苑蒺藜120  菟丝子60  覆盆子60   何首乌120  龙骨90  黄鱼鳔90  人参60

以上药为蜜丸,每日两次,每次9

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这是户部尚书山东王人隺呈献给康熙皇帝的养生秘方。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三日,王尚书上朝,康熙见他年已八十,仍然跪起轻捷,问他常服用什么药方养生。王回答说长期服用陈调元介绍的萃仙丸。陈本人服后,八十尚生一子,享年九十六岁。康熙得方后,当即命太医院依方修合备用。

用方心得:我认为这首方的确设计得非常出色:原方从参苓白术散、金锁固精丸、水陆二仙丹、聚精丸、青娥丸、五子衍宗丸等名方化出,去掉其苦涩、滋腻碍胃之药,加上芳香醒脾而壮阳的韭菜子,全方滋脾阴,暖肾阳,脾肾双补,阴阳并调,不寒不热,口感亦佳,颇费了一番心思。清初名医张石顽的《张氏医通》载有“经进萃仙丸”,说:“康熙癸酉,太常伯王人隺进。”《张氏医通》所载方共九味药,只取了上方的一半,再加山萸肉,共十味,即莲子蕊、续断、芡实、金樱子、枸杞子、沙苑蒺藜、菟丝子、覆盆子、山萸肉,治疗性功能减退,腰酸膝软,遗精早泄等,一改延年益寿之方为治病之方,说明临床家看重的是治病的疗效,但也证明《清朝野史大观》所载不虚。

清宫内府中,有一首“八仙膏”,用人参、苡米、莲子肉、芡实、山药、茯苓等做成糕点服用。有人观察其对脾虚患者和老年人的疗效,长期服后,有明显地改善脾虚和衰老症状的作用,试验研究结果发现,能提高木糖排泄率及血清胡萝卜素浓度,提示其能加强小肠的吸收功能。“萃仙丸”的组成,除了包含“八仙膏”的健脾药物之外,在益肾方面,作了更大的延伸,而且选药非常精当,延年益寿的作用,可能在“八仙膏”之上,但无人研究。

我用萃仙丸治疗老年人脾肾两虚、一般的补药吃了不吸收,或大病后不能恢复,做成散剂服用,有很好的疗效。

以上三首方,在延年益寿方面,各有特色。首乌延寿丹与还少丹均以滋养肝肾为主,前者适合于肝肾阴虚、阳气偏亢之人,药性稍偏凉;后者适合于肝肾精血虚、心肾不交、而阳气亦不足之人,药性稍偏温。对于脾胃虚弱之人,两方均不适合,服后容易出现饱胀、腹泻之症。萃仙丸则脾肾兼顾,对于消化吸收功能不好,胃口欠佳,经常腹泻的老年人,最为适合。

延年益寿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又必须看作是一个综合工程,与起居、饮食、环境、锻炼、情绪、性生活等密切相关,这一点在《黄帝内经》中讲得非常清楚,不能完全依赖药物。即使想通过服药养生长寿,也必须选择对证的方,采用平和的药,根据自己的生理情况,分阶段地缓补、平补,细水长流,持之以恒,不图速效,终身相随。最难做到的是这点,一般人都缺乏耐心。特别是有的人喜欢听信某些养生保健品蛊惑人心的宣传,不辨寒热虚实,不分生理阶段,不能循序渐进,专用昂贵的药物,一味进行峻补,其结果适得其反。

五、验案举隅及治疗心得

1、案例一:高血压,动脉硬化

胡某,男,61岁,新疆人,军队离休干部,19721214就诊。

患者常头晕耳鸣,腰酸膝软,睡眠欠佳,大便微结,每到冬季,经常性皮肤搔痒,屡治不愈,手指有时麻木,近两年来,检查有轻微动脉硬化,血压偏高,收缩压160,舒张压95厘米水银柱,用西药可以控制,其余尚可。察其面色红润,身体壮实,舌红,脉洪大有力,当滋阴潜阳为治,处方:

天麻10  钩藤20  石决明30  黄芩10  怀牛膝15  杜仲15  桑寄生30  首乌藤30  丹参15  生地30  地骨皮30   黑芝麻30  桑叶15  十四剂

1230二诊:服上方后,头晕、身痒明显好转,睡眠也有所改善,停服降压药五天,仍可保持在14090厘米水银柱,仍然腰膝酸软,手指麻木。当调补肝肾,滋养精血,以丸剂缓图,处方:

首乌240  生地30  女贞子30  旱莲草30  黑芝麻30  冬桑叶30  怀牛膝30  杜仲60  忍冬藤30  豨签草30  菟丝子30  桑寄生30  续断30  核桃肉30

炼蜜为丸,日二次,每次10,一料药大约可服五十天。

200612月,其家属特来告知,患者数十年中,长期不懈服用本方,身体始终健康,一个月前,因到外地旅游,罹患肺炎,抢救未能及时而去世,享年95岁。

治疗心得:本案是我伯父在世时治疗的一例病案,处方时我在场,三十多年后,由我看到了最终治疗结果。患者享有高寿,当然不能完全归功于吃药的结果,但首乌延寿丹具有延年益寿的作用,是确凿无疑的。20045月,我曾经治疗一例与我同龄的患者,当时的情况是:患者诉近年来工作繁忙,精神压力大,感到体质下降,常头晕,腰酸膝软,精力不足。每当劳累或睡眠不佳时,则牙齿松动酸软,不能咀嚼硬物,牙龈常渗血,一年之中,头发大部分变白。西医口腔科医生检查,认为牙龈萎缩,须将牙齿全部拔除,配以假牙,患者不肯。察其面色红润,略显憔悴,形体偏胖,头发花白,口干,大便不畅,牙龈萎缩,牙根颜色暗红,牙根暴露于外,舌干红,脉弦数。体检血脂偏高,血压正常。一诊处以首乌延寿丹加骨碎补,十四剂,服后,头晕、腰酸、牙齿松动均好转,再以首乌延寿丹加骨碎补、地榆、刺五加为蜜丸缓图,连续服药半年后,腰痛、牙齿松动、牙龈出血均未发,萎缩的牙龈已经充盈,颜色也由暗红转为淡红,其亲属意外发现,花白的头发大部分已经转青。本方药性平和,价格低廉,见效甚慢,必须长年服药,才能达到益寿延年的效果。

2、案例二:脑萎缩,前列腺肥大

常某,男,65岁,河北人,退休干部,200274就诊。

患者近年来,记忆力显著下降,以前的事尚能回忆起,刚做过的事情转眼即忘,腰酸疼,夜尿多,余沥不尽,睡眠不实,易早醒。西医检查患脑动脉硬化,前列腺肥大,轻度脑萎缩。察其面色不华,精神萎靡,反应较迟钝,舌淡,脉沉缓,此为肾虚,心肾不交,处以还少丹加减:

熟地30  山药45  山萸肉45  茯神45  杜仲30  牛膝30  肉苁蓉45  巴戟天30  楮实子30  枸杞子30  五味子30  远志30  石菖蒲30  仙灵脾30  乌药30  益智仁30  大海马1  鹿角霜30  麝香1

研末,为蜜丸,日二次,每次10,一料药大约可服一个半月。

92二诊:服上方后,腰酸、睡眠差、夜尿多、余沥不尽显著好转,但胃口有所下降,原方加砂仁30,续服一料。

1215三诊:服上方后,尚觉平稳,记忆力下降有所改善,因天气较冷,感觉比旁人畏冷,夜尿增多,精神仍倦怠,舌淡,脉沉缓,原方加鹿茸15、红参30

2007年随访,情况稳定,生活起居及记忆力均属正常。

治疗心得:本方治疗中老年人脑力下降有效,此类患者大多主诉自我感觉身体开始衰弱,记忆力不如从前,做事力不从心,睡眠不实,醒后再也无法入睡,检查多有脑萎缩、早期老年性痴呆的倾向,用此方加减调治,有一定效果,但时间要长,三、五个月才见到好处。我一般去川椒,加仙灵脾助阳,近年来,经研究发现,仙灵脾有预防和治疗冠心病的显著功效。用此方治疗中老年人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引起的腰酸、夜尿多、尿等待,也有较好效果,但慢性前列腺炎,宜合用缩泉丸,即加乌药、益智仁,以减少夜尿,前列腺肥大宜加鹿角霜软坚散结,大海马“暖水脏,兴阳道,消瘕块”,以改善增生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