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untu16.04分区大小:中医里的养生智慧《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1:41:36

第1节:前言 中医里的养生智慧(1)

  前言 中医里的养生智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安居乐业,衣食无忧,但是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压力的加大,很多疾病的侵入与形成也随之大踏步地向前迈进。正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现代人越来越重视自己身体的健康情况,纷纷寻求益寿延年的养生之道。但是,有些时候,一些人会陷入一个健康误区,认为只要有了医疗保障、多吃些补品,再做些运动,健康问题也就解决了。事实上,只要我们观察一下身边的人,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是因为他们没有医疗保障?还是没钱买补品?都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得科学养生。
 
  其实,中华民族长久以来就是一个非常讲究养生的民族。养生学的起源与发展在我国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而"养生"这个在当今十分热门的名词最早出现于《庄子·内篇》之中。
 
  早在茹毛饮血,钻木取火的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在大自然中更好的生存繁衍,在与天斗、与地斗的漫长岁月里,从劳动与生活的实践中,通过长期的摸索,逐渐认识到人体生命活动的一些规律,提出了一些防病保健、强身健体的理论和方法,并加以实践应用,流传至今。发展到后来,人们便将这种自觉的、保健延年的活动叫做"养生"。再后来,人们将保健延年的实践加以理论归础上,增加了理论的归纳和提高,创立出了一整套实用、适用的理论,人们将其称为养生之道。
 
  经过长期地实践和不断的完善、充实,后人们将偏于养生保健方面的理论方法发展为养性、摄生、道生、保生等;把侧重于老年人益寿延年的方面划分为寿老、寿亲、养老、寿世等。这样一来,就基本反映出了养生的主要轮廓。因此,你若问:"何谓养生?"回答就是:"保养生命。"
 
  通常来说,人类从出生到死亡,都要经过长、壮、老、衰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我们免不了会生病或者遇到一些不测,但是,为了让自己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我们就必须讲究"养生"。

 


第2节:前言 中医里的养生智慧(2)

  养生的目的在于让人的身体能始终处在一个完整的动态平衡之中--前提是我们的身体是健康无病的--并应具备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要注意生活与工作环境的调适,饮食与营养的调和,劳动与休息的适度,情志与道德修养的和谐,以及运动与健身,预防与治疗等方面。
 
  古代养生家曾提出过养生的两个要点:一是要"养正性",二是要"顺自然"。所谓养正性,就是要人们实行正常的、有规律的思维活动和生活方式,也就是说要保养正气。中医理论认为:构成人体及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是精、气、神,三者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神的支配,经络的输通来实现生命活动。因此,古代养生家历来将精、气、神列为人身之"三宝",是养生的关键。"养正性"就在于怎样去调节、制约这三者之间的生理环节,使之不偏不倚,以保持人体相对的阴平阳秘。
 
  "顺自然",就是要求人们在养生的过程中不仅要顺从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而且还要随时适应周围的环境。尤其在对待外界事物的影响方面,如地位、职称、工资、住房等,要有自我控制、调适情绪的能力。中医理论认为:思不宜久,虑不宜过。不为身外之物扰动心神。所谓情志坦荡,随遇而安,这就是顺应自然的精华所在。
 
  养生,就是人们通过各种正确方法对人的身体和生命进行有效的养护。健康则是一个人的身体和心理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正常的状态。对于疾病,我们恨不得躲得远远的,可是你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生病吗?
 
  通常情况下,疾病比较喜欢以下四类人群:
 
  一、身体虚弱者。这类人的心脏及内脏各器官都较弱,身体的免疫力都较差,极易被疾病侵入;
 
  二、身体内湿寒较重者。他们常表现在怕冷,手脚凉且潮湿,按热胀冷缩的原理,他们的血管、毛细血管受寒后收缩,内径变窄,影响浑身内外气血循环,所以这类人也极易被疾病侵入;
 
  三、多欲者。这类人欲望过大,想急切获得成功、成就等,白天黑夜筹划、思考,大脑得不到较好的休息(大脑是人的中枢神经,它的职责是管理协调人体各支神经健康高效的工作),这样它的系统会出现紊乱,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第3节:前言 中医里的养生智慧(3)

  四、生活有不良习惯者。这类人吸烟、酗酒、性情暴躁、多愁、心眼小,无休止应酬、夜生活等,久而久之违背了人的生存规律,也就为疾病侵入提供了条件。
 
  可以说疾病对以上这四类人是情有独钟的。它们无孔不入、来势凶猛。但我们不应被它吓倒,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一些防病治病的知识,懂得科学的养生之道,改掉不良生活习惯,就可以把疾病拒之门外。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健康长寿,这也是从古至今人们的追求,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也是提高生活质量和品质的必要条件。但是,它并非靠一朝一夕、一功一法的摄养就能实现。只有按照人类生命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自然,切实掌握养生的具体方法,针对人体的各个方面,采取多种健身措施,持之以恒地进行调摄,才能达到目的。
 
  中国自古就有"病三分医,七分养"方能除其根强其身的说法,朋友们,请珍惜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让我们科学的养生吧!

 


第4节:眩晕,不一定是脑袋出了问题(1)

  第一章察言观色知健康
 
  ◎眩晕,不一定是脑袋出了问题
 
  前段时间,有一位40岁左右、神经恍惚的女病人来找我看病,她说自己患了一种怪病,时不时就会眩晕一两秒钟,之后倒没什么感觉,一切正常。她说她去过一家有名的医院,在那里做了一个脑血流检查,结果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大夫说她很可能是心脏早搏,建议她去检查一下心脏。这位妇女检查了心脏,但结果仍然是正常。她去找大夫问究竟,大夫有些不耐烦,告诉她:"你看,所有检查都是正常,你根本就没有病,你一定是心理有问题,要不去看一看精神科?"这位妇女听到这话很生气,也很无奈,于是她找到我。我先给她把了脉,发现她肝火旺,我说:"你最近是不是感觉口苦啊?"她说:"是呀!可不口苦嘛。"我说:"噢,你没什么大问题,只是有些肝风。"于是我给她开了一个极其简单、方便的方子。几天之后,这位妇女就又一次来找我,说她的头晕病好了,对我表示感谢。
 
  或许大家会感到奇怪,头晕与肝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头晕,在西医的治疗方法中,首先是检查头部的供血问题,然后再查一查心脏,如果经过这两项检查,一切正常,而仍然头晕的话,那么根据西医的临床经验,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治疗的办法了。但是,对于中医来说,中医会另辟蹊径。根据《内经》上的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如果脑供血和心脏都正常,那么出现短暂的晕眩现象很可能是肝出了问题,而肝与胆相连,肝热转移到胆,胆热上升,病人就会感觉口苦。
 
  在我们体内的五脏中,同其他四脏一样,中医所指的"肝"的范畴比西医要广得多,除了那具肝脏外,中医里提到的肝更多的是指人的植物神经系统。因此,我们可以想象肝对呼吸、循环、消化、内分泌和睡眠等平时不用我们操心的生理活动是至关重要的。
 
  在中医理论中,肝主要负责藏血和疏泄。它就像一个物流中心,负责管理身体各种物质的流通及运输。所谓疏泄,即对气、血和水这些资源流通的管理。情绪、睡眠、饮食甚至药物等,均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如果一个人的肝火旺、肝阳上亢,那么他就会出现头晕、失眠、口干、耳鸣、眼睛干涩、头痛,甚至肝炎等一系列的病变。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调节情志、保持心情舒畅,这对肝脏的养生保健最为重要。
 
  情志养生保健:中医理论认为肝"在志为怒",所以七情中的"怒"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如果肝的疏泄失常,则可导致情志失常,从而出现急躁易怒、心烦失眠或抑郁寡欢、情绪低沉等症状;而导致肝的疏泄失常的最关键一点就是大怒,常常伴有心烦易怒、面红目赤,甚至吐血、不省人事等症状。所有,再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调节情志,化解心中的不良情绪,使自己保持一个好心情,这样有益于肝的养生保健。
 
  顺时养生保健:中医理论认为"肝属木","喜条达而恶抑郁","肝与春气相应"。也就是说,肝脏是与自然界中春季生长之气相呼应,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的状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既不要过于激奋,也不要低沉抑郁,使情感世界保持在一种平和的状态中,则对肝的养生保健极为有利。春季既是肝养生保健的最好季节,也是肝病易于发生的季节,所以在春季更应注意肝的养生保健。春季来临时,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使自己的身心充分地放松,抛弃一切烦恼和杂念,让自己有一种融于大自然中蓬勃生长的感觉,对养肝护肝防止肝病有很好的效果。

 


第5节:眩晕,不一定是脑袋出了问题(2)

  环境养生保健: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都要比以往优越,但你所处的环境是否有利于身心的保健呢?宽敞舒适的环境,不仅让我们感到身心愉悦,更与养生保健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居住在蓝天白云之下,青山绿水之间,是最理想的事情。但现代的都市人多不具备这样良好的条件,大多居住在人口密集,交通拥挤,污染严重的地方。所以,在城市中居住的人,可以多到居住地附近的公园去活动,那里有花有草有水有树,视野开阔,环境优美,空气新鲜,对健康有益。有便利条件的中老年人,也可以多到有山有水有湖泊有树林的郊区去旅游,踏青、登山、游泳、垂钓、采摘、漫步都是较好的运动方式。在居室内或阳台上种植一些美丽的观赏植物,也对改善环境、清洁空气有好处,有利于身心健康。因为,满目的绿色会给人带来舒畅,朝气蓬勃的好心情,对肝脏的养生保健很有利。现代研究表明,绿色有稳定人情绪的作用,还能够调节血压,保持人体血压的正常。
 
  另外,我想提醒在冬春季节有眩晕病史的患者,要特别注意调节情绪,避免劳累,加强锻炼,饮食上以清淡易消化为主,保证充足的睡眠。但也不要太贪睡,因睡眠过多也容易诱发眩晕。
 
  所以,当你感到头晕时,不要武断地认为你的脑袋出了问题,更不要用力地敲打你的脑袋。这样做不仅不能缓解病症,反而会引发其他病症。

 


第6节:"面部之王"也有困扰(1)

  ◎"面部之王"也有困扰
 
  鼻子,人体健康的预报员,它忠实地担负着调湿调温、过滤空气、灭菌杀"敌"等功能,它外与自然界相通,内与很多重要器官相连接,既是人体新陈代谢的重要器官,又能防止致病微生物、灰尘的侵入。所以我经常把鼻子称作是人体的"健康卫士"。
 
  其实鼻子还有一个小名,叫"面王",中医理论中提到"上诊于鼻,下验于腹"。由于它位于面部的正中央,根部主心肺,周围候六腑,下部应生殖。所以,鼻子及四周的皮肤色泽最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疾病。由此可见它在面部望诊中的价值也是颇大的。
 
  鼻子不仅是呼吸通道中的嗅觉器官,而且还是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途径。利用鼻子进行疾病的诊断,在我国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了。古典医学文献中就有望鼻的色泽、形态、动态;闻鼻息、鼻鸣、鼻臭;问鼻的嗅觉、鼻塞、鼻痒、鼻酸、鼻痛等多方面的诊断疾病的方法。
 
  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我发现,鼻子在预报脾胃疾病方面尤其准确。病人出现恶心呕吐或者腹泻之前,鼻子上会冒汗或者是鼻尖颜色发生改变。
 
  去年冬天的一个早上,我乘坐300路公交车到政法大学办事。当时正是上班的高峰期,车里人很多,空气不是很好。我旁边站着一个20多岁的"上班族"。她身上的香水味与车里干燥、污浊的空气混合在一起后,让人闻着不是很舒服。这时我发现身边这个上班族的面色煞白,鼻子上有细小的汗珠,还时不时地用手捂着嘴。最初我以为是因为车里有些闷,不过后来我仔细看了下她的症状,感觉她八成是晕车了。于是赶紧给她让了座。她身体紧缩,勉强地说了声"谢谢"后立刻把嘴巴捂住了,努力不让自己吐出来。这时我确定了自己的判断,赶紧给她按摩内关穴和合谷穴。大概过了五六分钟,她开始放松下来。由此,我想提醒那些有晕车史的朋友,如果感觉自己鼻子冒汗,就得提前做好准备。
 
  所以说,当我们的这位"健康卫士"出现情况时,它首先会给我们一些暗示,如果你是一个细心的主人,那么你不会不知道它的这番"苦心"。从鼻子的颜色变化上看,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它所反映的一些疾病。
 
  如果鼻子的色泽十分鲜明,这是有"留饮"的征兆,说明脾胃阳虚、失于运化、津液凝滞。说得通俗些就是,这个人的脾胃消化功能不好,水汽滞留在胸膈,导致四肢关节疼痛。
 
  如果鼻头发青,这说明肝的脏色出现了,是"肝木乘脾土"的表现,而且一般会伴有腹痛。通俗点解释就是,肝属木,脾属土,肝气疏泄太过,横逆冲犯脾胃,结果就影响了脾胃的消化功能。这时候就要用一些泻肝胆、补脾胃的药。

 


第7节:"面部之王"也有困扰(2)

  如果鼻尖微微发黑,这说明身体里有水汽。这个症状是"肾水反侮脾土"的表现。本来是土克水,结果(肾)水反过来压制住了(脾)土,水气肆虐,以致肾的脏色出现在脸上。
 
  如果鼻子发黄,这说明胸内有寒气,脾的脏色出现在了脸上。这样的人体内中阳不足,脾胃失于运化,吃下去的冷食或者凉性食物积聚在脾胃,这些寒气上升又影响到了胸阳,所以寒气就滞留在脏腑中。如果鼻子发黄,但光泽明润,那就可以放宽心了,这说明"脾气来复",是即将康复的好兆头。
 
  另外,我常看到一些朋友不自觉地将自己粗大的手指伸到鼻孔中,使劲地乱挖一气,或者胡乱拔自己的鼻毛、剪鼻毛,这都是不良的生活习惯。这样做虽然能得到一时的清爽,但会使鼻毛和鼻黏膜受损而直接影响到鼻子的过滤功能,从而引起鼻腔内细菌感染,还可能引起颅内和耳的疾病。
 
  作为脸部海拔最高的鼻子,是很需要我们的保护和照料的。通常情况下,我常建议我的病人做一些鼻子"按摩操"。其中有一节是预防伤风感冒、打喷嚏、鼻痒的,叫做摩擦鼻子。方法很简单,将两个拇指外侧相互摩擦,在有热感时,用拇指外侧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30次左右。接着按摩鼻翼两侧的迎香穴15-20次。手法由轻到重,注意不要损伤皮肤。我们可以在早晨起床前,晚间睡觉前各按摩一次,其他空闲时间做也可以。这种按摩鼻子的方法可以疏通经络,增强局部气血流通,大大加强鼻的耐寒能力,并能有效预防感冒和鼻病,亦能治疗伤风、鼻塞不通。
 
  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无法避免地要吸入空气中大量灰尘、细菌、二氧化硫等各种废气和病毒。作为人体与空气打交道的第一关口,鼻子也时刻遭受着污浊空气的侵扰。虽然鼻腔黏膜有一定过滤和清洁作用,但如果能经常洗鼻,可以及时清除鼻腔内干痂,会使鼻腔更好地发挥过滤、清洁功能。洗鼻的方法是:用掌心盛温水或温盐水,低头由鼻将其轻轻吸入,再经鼻擤出,反复数次。

 


第8节:"面部之王"也有困扰(3)

  我提倡一年四季都应用冷水洗鼻,尤其是在早晨洗脸时,用冷水多洗几次鼻,可改善鼻黏膜的血液循环,增强鼻对天气变化的适应能力,预防呼吸道疾患。
 
  如果外界的空气异常干燥,我们除了要多喝水,勤漱口,提高鼻咽腔,鼻腔的相对湿度之外,我们还可以多吃点水果,如桔子、苹果、梨、甘蔗等;也可用杯盛热开水,将蒸汽吸入以改善鼻腔的湿度和血运,加强鼻子功能。
 
  另外,平时加强锻炼,主要锻炼鼻腔粘膜适应气温突变的能力和呼吸道的抵抗力,如:早晚用冷水洗脸、擦身、凌晨做体操,常去呼吸新鲜的空气,慢跑,散步等。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90年代初,相声界鼎鼎有名的表演艺术家马季先生的一个段子,叫《五官争功》,这是他同自己的5个徒弟合说的一段相声。就像相声中所说的,人们总是给眼睛以细心的呵护使其明亮,给耳朵以丽音使其愉悦,给嘴巴以美味使其大快朵颐,但对于鼻子,除了偶尔闻到一些香的、臭的味道,好像也没给其特殊的照顾。所以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要让你的鼻子老兄经常满腹委屈地"发怨言"。

 


第9节:舌头为何是"心之苗"(1)

  ◎舌头为何是"心之苗"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如果你去中医院,当医生给你把完脉后,总会让你伸出舌头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舌头是藏于口腔之内又易于暴露在体表的一个器官。中医认为五脏六腑的病理变化,常可以在舌头上反映出来。所以中医诊病特别重视舌头,称"舌为心之苗"。
 
  按照中医理论,舌尖为心、肺的反映区。当一个人上火或咽喉疼痛时,舌尖往往会发红,如果病情比较严重(如说扁桃体发炎),舌尖就会溃疡。舌的两边是肝、胆的区域,如果舌两边发红,甚至发紫、溃疡,说明此人肝火旺盛,近来脾气大。舌的中间反映脾胃,这一点我特别有体会,如果舌中间有裂纹,说明脾胃虚;如果是前半部分有两条裂纹,我敢肯定你有脾胃方面的疾病。舌根为肾,如果一个人的肾阳气不足,舌根就会发白,这样的人容易手脚发冷;如果一个人的手脚爱出汗、尿黄、腰酸,舌根就会发红。
 
  有一回,一位40多岁的老总请我到一家五星级大酒店吃饭。在吃饭过程中,这位老总品了口红酒后,对我说:"高大夫,我这些天身体不是很舒服,你给我瞧瞧,看看我有啥病没有?"于是我让他把舌头伸出来。我瞧了瞧,发现他的舌尖有点红,舌头两侧都有齿痕,而且很明显,这明显是阳虚;除此之外,他的舌头后面还有条沟,这是肾虚的表现;舌苔也很薄,说明他还有点阴虚。这位老总是典型的阴阳两虚,而且体内还有火。于是我告诉他可以买些六味地黄丸吃,也可以试试我给他开的方子。听了我的话,这位老总心里有了底。
 
  其实中医对舌诊的研究已经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了。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内经》一书里,就有关于看舌头诊断疾病的记载。到了公元十三世纪的元代,我国已经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了。
 
  中医看舌头,主要是分别观察舌苔和舌质的变化。观察舌苔,一是要看苔质的厚、薄、干、滑、腻、粘,气是观察苔色的黄、白、黑、灰等不同的变化。然后根据苔质、苔色的变化情况,来判断病邪在表还是在里,疾病属寒还是属热。正常人的舌苔,是薄薄的一层白苔,仔细观察可以看到细微的一丝一丝像毫毛样的结构,就如一层刚刚出土的嫩草。舌苔每时每刻都在生长,而当我们平时吃东西、喝水时,舌苔又会不断地自动脱落。因此,舌苔总是保持着正常的厚度和结构。又因为口腔里有适量的唾液,所以舌苔表面是润泽的。这些都是健康人的舌苔表现。如果舌苔生长得多,脱落得少,舌苔变得厚起来,那就是病态了。
 
  有的人的舌面上像涂了一层米糊一样,原来一丝一丝的结构看不清了,在放大镜下观察,这种舌苔的丝状乳头数目和分枝增多了,空隙中藏着一些粘液和食物残渣,也有一些上皮细胞的碎片、白细胞和细菌。中医称这种舌苔为腻苔。这往往表示病人有痰湿或是消化不良,比如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以及胃肠炎、风湿病和妇女白带增多等。都会有这样的腻苔。

 


第10节:舌头为何是"心之苗"(2)

  此外,临床上常常可以看到有些病人,舌面上有的地方有苔,有的地方没有苔,这两种舌苔交界的地方很不规律,有些像地图,叫做地图舌。在阴虚的小孩和有蛔虫病的病人中,常可看到这种舌苔。有的人舌苔长得少,脱得多,舌苔过薄,甚至没有苔,舌面光光的,这也不正常,中医把这种现象叫做伤阴。在某些慢性病人中,比如肺结核、甲状腺机能亢进、晚期肝炎、肾炎的病人,以及长期营养不良的病人,常常会出现这种舌象。对于这类病人,中医里常常采用一些养阴的药物对其治疗。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看舌苔的颜色。比如舌苔的颜色变黄,那么按照中医的理论,此病人患有热症,这在发高烧的病人中是常见的。对于这种病人,中医里常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治疗。如果有的病人舌苔发黑,而且干焦多裂,这表示病情危重、内热重而津液耗损。如果有的病人舌苔发黑而滑润,这往往表示病人有严重的内脏寒湿或者肾亏的毛病。
 
  观察舌苔的形状和颜色,还可以判断疾病的发展情况。例如,人得了外感疾病,如果舌苔的颜色由白而黄、由黄而黑,常常表示疾病在发展,病情在加重。如果舌苔的额色由黑变黄、由黄而白,表示疾病逐渐好转。如果舌苔从无到有,由薄而厚,表示病在进展;相反,如果舌苔由厚而薄,由多而少,就表示病邪在逐渐消退,表示病在好转。
 
  我认为,在临床诊病时,观察舌质比观察舌苔更重要,因为舌质上反映的病变更为深刻。观察舌质,包括看舌质的颜色、舌体的形状。正常人的舌质是淡红色的,因为血液供应良好,颜色比较鲜明而润泽,舌头的边缘厚薄适中而光圆整齐。舌质的颜色发生改变,比如变红、变白、变青紫,都是不正常的表现。如果舌质变白,就表示血虚或者阳虚有寒。如果舌质变红,则表示血热或者阴虚有热。如果舌头尖上或舌边上有些小红点,也属于有热。如果是阴虚有寒,就应该用温补壮阳药物治疗;如果是阴虚有热,就应该用养阴清热的药物来治疗。如果见到舌头上有颗颗紫色斑点,或者整个舌头呈现青紫色,中医叫做血淤。一些有心脏病、肝硬化、消化道溃疡病、妇女月经病,以及恶性肿瘤病人,常常有这样的情况。

 


第11节:眼睛--透视疾病的窗口(1)

  舌体的形态可以分为软、硬、胀、瘪、斜、振颤等。如果舌体胖嫩而有牙齿压痕,表示阳虚水肿。舌体萎缩,表示体质虚弱而有慢性耗损。高血压病人出现舌振颤、舌麻木、舌头偏斜等现象的时候,要注意预防脑出血的可能。
 
  ◎眼睛--透视疾病的窗口
 
  在中医理论中,眼睛的重要性犹如日月。"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在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内经》中就是样论述的,根据天人合一的思想,古人们认为天之精气宿于星月,人之精气在于两目。《灵枢·大惑》中有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于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可以说眼睛和人体精气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中医里通过望眼神就可以了解人体内精气的情况,了解病人的精神意识状况,测知疾病的发展。如两目神采奕奕,说明精气充足;两目无精打采,说明精气不足;而两目呆滞,晦暗无光,则是精气衰竭的表现。
 
  ◇眼睛内连五脏
 
  中医认为眼睛的功能与全身脏腑经络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人体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中,除任脉外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眼睛有关系。眼睛通过经络与脏腑贯通,与脏腑保持有机的联系。脏腑的机能如果发生了异常的变态,就可以反映在眼睛的有关部位上,显示出各种不同的征象。如横目斜视,则提示我们是肝风内动。
 
  我曾听一位同事说过这样一件事情:一天,一位女士带着儿子来到医院,给儿子检查眼睛。十五分钟的常规检查过后,医生就告诉她:"你儿子有食道逆流的问题,将来可能会发展成为糖尿病。"这位女士听到这话很气愤,认为医生简直是在胡诌,怎么也不肯相信。她质疑:一个眼科医生怎么会判断出眼疾病人的食道内有问题呢?虽然这位女士很怀疑,但是出于对孩子健康的考虑,她还是不敢怠慢,于是又带着儿子做了几项内科检查。令她吃惊的是,内科检查的结果竟然与眼科那位医生说得一样。她的儿子果然有轻微的食道逆流。内科医生告诉这位女士,虽然她儿子的空腹血糖检查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不注意饮食,将来很有可能患上糖尿病。

 


第12节:眼睛--透视疾病的窗口(2)

  对于像这位女士这样,习惯了以化验数据评判健康状况的人来说,她对于眼科医生的言论固然会感到匪夷所思。但是,对于了解中医学的人来说,这一点儿都不奇怪。中医历来就重视眼睛的健康预报意义。中医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当人体出现疾病的时候,眼睛也会有相应的变化。
 
  根据我的临床经验,眼睛的变化反映着全身的疾病。如眼结膜充血是麻疹、狂犬病早期的重要征兆;肝炎、肝癌、肝硬化患者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动脉硬化尤其是脑动脉硬化、肾炎、糖尿病、高血压、妊娠中毒症患者的眼底血管都有改变;脑卒中患者的瞳孔会有所变化;耳源性眩晕患者的眼球会震颤;癌肿块转移的时候,视力会有所改变;癫痫病人抽搐时瞳孔散大;梅尼埃病人眩晕时水平性眼球震颤,等等。
 
  眼睛及周围的颜色也是很好的指示灯。失眠的人眼眶会发黑,有一分发黑就有一分脑缺氧,有一分脑缺氧就有一分烦躁;慢性肝内胆汁淤积的人的眼眶下会出现黄瘤;缺铁性贫血的人会有白睛蓝斑,等等。
 
  可见,眼睛不仅仅是心灵的窗口,还是透视疾病的窗口。难怪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眼睛如何,身体即如何。"
 
  ◇护养眼睛的方法
 
  对于眼睛的保养,我的建议是把脚保养好,因为眼睛和脚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那么有人要问了,你怎么会把眼睛和脚联系在一起,它们俩离得也太远了点吧?其实中医认为,对眼睛影响很大的几条重要经脉,比如肾经或是肝经等都是联系在眼睛和足部之间的通道中。通过对足部的保养,可以刺激体内的经脉来更好的控制对眼睛的濡养。在此我推荐几个护养的方法:
 
  1.推荐按摩太溪穴,位置在内踝高点和足跟跟腱之间的凹陷中。用拇指上下按揉这个穴位即可,不宜按得过于酸胀,3分钟即可。其次是太冲穴,位置在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中。用拇指按揉3-5分钟即可,感觉以中等强烈的酸胀为宜。

 


第13节:眼睛--透视疾病的窗口(3)

  2.茶饮。平时,我们大多数人都喜欢喝绿茶,它对人体的好处真是不少,而我们若能在绿茶中适当地加几粒枸杞子和一两朵白菊花,或是适量的明目效果很好的耳环石斛、麦冬。那么,你手中的这杯茶则立刻变身为经典的清润眼睛的养生茶了。加入这些材料的茶具有一定的清补肝肾,养阴润燥的作用。根据眼干涩或是疲劳的程度,每天适当增减饮用次数会有一定的润眼作用。
 
  3.水果。眼睛不适的人适合多吃一些汁水丰富的水果,尽量少吃干巴巴的水果。中医认为植物的体液也是类似于人体的体液,有个说法就是以津补津。例如,吃鲜龙眼就比吃干龙眼强的多,所以不管是鸭梨、西瓜、葡萄、蜜桃还是甘蔗都是不错的选择。
 
  4.饮食。山药是一个很不错的补人的东西,无论熬粥、炖菜还是清炒都可以。另外,大枣是补血的佳品,干品或是鲜品效果都很不错,每天吃上5、6枚即可补血,又可明目。当然,猪肝、羊肝、胡萝卜、核桃、木耳、黑豆浆、黑豆腐这些都是对眼睛干涩有好处的营养食品。
 
  5.忌口。大蒜虽然可以很好的调味,杀掉肠胃中的毒素,但是它最大的缺点就是伤眼睛,所以眼睛不适的人尽量不要碰它。另外,辣椒的热性会增加体内的干燥程度,更加会造成这个季节的眼睛干涩。
 
  6.闭目养神。其实不只是养神,闭目是眼睛休息的最好方法,一方面养护眼睛,一方面节省了身体里五脏六腑精气的消耗。
 
  7.改善照明。虽说节能灯或是日光灯管可以比白炽灯节能,但那刺眼的白色在节能的同时却在损伤着我们的视力。建议在看书时最好使用白炽灯泡或是暖色的节能灯,因为它们的光是最接近日光的。
 
  8.最好不要戴过大的太阳镜。它虽然遮光的效果很好,但较深的颜色更容易形成局部的"小高温",加速眼睛水分的流失。
 
  9.坚持做眼保健操。不要小看眼保健操的功效,眼睛周围的那几个穴位如果可以坚持按揉,会保障局部精血数量的相对充沛,从而缓解眼睛干涩。

 


第14节:耳朵泄漏出来的秘密(1)

  ◎耳朵泄漏出来的秘密
 
  在我们的面部器官中,耳朵是最缺乏表情的了。它不像眼、鼻、口可以搞搞小动作,它总是傻傻地呆在脑袋两边,两只耳朵遥遥不相望。可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小视了耳朵对我们生活、健康所做出的贡献与帮助。
 
  中医认为,"耳主贯聪而通心窍,为心之司,为肾之候也"。通俗一点说就是,耳朵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息息相关。《内经》中有"视耳好恶,以知其性"的记载,并认为耳与经脉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十二经脉都直接或间接地经过耳朵,所以有"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的说法。清代张振錾在《厘正按摩要术》中也有"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的言论。现代生物全息理论也发现了耳朵与人体器官的对应关系,并确认了八十多种内外科疾病与耳朵的变化有关系,再次印证了中医的神奇。
 
  耳朵与人体的经脉和穴位密切相连,所以人生病时,耳朵就会有反应。耳朵的形态、色泽和纹路的变化都能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可以说,耳朵是一份完整的人体病历。关于具体的耳诊,很多中医书籍中都有记载,在此我就不多重复了。不过有一点我不得不提,那就是耳垂上的"冠脉沟"。
 
  冠脉沟是耳垂上的一条纹路,或许有人要问了:"我耳垂上压根就没有纹路啊?"如果你的耳垂上没有这条纹路,那么恭喜你,这说明你的心脏很好;如果有些朋友的耳垂上出现了这条纹路,那么就说明你有患冠心病的可能,纹路越清晰说明问题越严重。大家如果发现自己耳垂上出现了纵向或斜着的纹路,就应该注意了。
 
  可以说冠脉沟是判断冠心病的有效指标。举个例子来说,有一次,我和一位资深的中医教授梁老聊天,他给我讲了这么一件事:当年,梁老是某军区医院的知名医生。有一次,上级派他跟随一位军区副司令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在会场上,这位副司令突然昏厥了。梁老立刻来到副司令的身边,看到副司令的头耷拉着,嘴巴搁在桌子上,当时人已经没有了知觉。匆忙中,梁老一眼就看见了他耳垂上明显的冠脉沟。马上让人给司令做心电图,结果出来后,老梁一看,果真是冠心病。

 


第15节:耳朵泄漏出来的秘密(2)

  其实,这个征兆对老年人和年轻人都适用。根据老梁的理论,我也观察了近二百名患者的冠脉沟,其中有老年人,也有年轻人,准确率达高达90%。
 
  说到身体出现的一些纹路,我要告诉大家一个慧眼识"心"病的窍门。
 
  就像我们前面所提到过的,"望而知之,谓之神也",其实任何的疾病,都可以从人体的外观上看到蛛丝马迹。因为人体的十二条经络,外加任督二脉,都连接着五脏六腑,所以才有"症现于四肢五官,而病存于五脏六腑"之说。那么,说到患有心脏病的人,如何从外观体征上发现呢?主要有三个方面:
 
  1.鼻横纹
 
  中医认为,两眼之间为心。这个地方切忌出现横纹,但凡出现横纹者,大都心脏不太好。当然这种说法不是百之百准确,需要经过综合的观察才可确定。
 
  2.贯桥线
 
  可以说,如果手掌上有贯桥线,那么此人的心脏一定不太好,这也是我经过多次验证的。但不好并不等于一定有心脏病。
 
  3.脸浮肿
 
  一般而言,中医认为脸肿,多为心脏有病,腿肿多为肾脏有病。患有心脏病的人脸都有些浮肿,并且脸部的肌肉组织松弛,也就是说不紧绷,感觉有些发泄,或者俗称脱形了。
 
  有了这些暗示疾病的"指示员",我们就可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言归正传,继续说说耳朵带给我们的暗示。有一次,一个妇女带着她的女儿来找我瞧病。她的女儿今年16岁,体质比较虚弱,全身乏力,她说她的两个耳朵常常嗡嗡作响。当初以为是身体太弱,缺少锻炼,便尝试慢跑健身,但是成效不大。后来我告诉她,运动的强度过低,锻炼无效;强度过大,非但不能提高体质,还可能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所以,我根据她的身体素质的特点,教给她一个早拍午捏晚搓耳的操法。具体方法是:每天早晨用双手掌拍打双耳100次;中午可捏耳垂上的眼穴及周围区域,每次捏到耳廓发热;晚上坚持用热毛巾搓耳朵,上下轻轻搓摩双耳各40次,毛巾凉了换热毛巾再搓,这样还能防治感冒。

 


第16节:耳朵泄漏出来的秘密(3)

  因为人的耳朵分布着诸多穴位,它们通过经络与全身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早拍、午捏、晚搓做耳操可祛病健体,是年老体虚者适用的锻炼方法。
 
  ◇方方面面关爱耳朵
 
  耳朵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之一,它的任务除了掌控听觉外,还兼具保持身体平衡的机能。耳朵分为耳廓、外耳道、中耳及内耳几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任何一部分受损影响都相当严重,甚至会造成失聪。因此,我们要格外爱护耳朵。
 
  耳部清洁须保证
 
  我们的耳朵很爱干净,它自身就具有清洁功能的器官。耳垢则是一种保护外耳道的天然分泌物,我们没有必要每天特别清理耳部,只要清洗耳廓即可。我常看到一些人使用棉花棒来清洁耳朵,事实上,棉花棒并非是最佳的洁耳工具,因为它会将耳垢推得更深形成阻塞,而棉絮也可能遗留在耳道内。另外,我们千万不能随意将任何东西(如火柴棍、发卡、针、牙签等)插入耳朵,也勿用不洁的棉花棒或手指挖耳朵,去清洁耳道。
 
  切莫忽视中耳炎
 
  中耳炎是由于细菌或病毒感染而引起中耳部发炎或化脓的一种常见的耳病,儿童发病较多。中耳炎也是导致耳聋的一大直接原因,患者会感觉耳鸣、耳聋、内耳剧痛。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伴有发热、耳痛、听力减退、脓液等症状。当你感觉耳朵很痒时,可以点几滴耳药水,以达到抗菌的效果。而在洗发、沐浴或游泳时,戴耳塞可保持干燥,避免感染,加重炎症。用棉花棒沾凡士林、消毒酒精、白醋或婴儿油等轻轻地擦抹耳孔周围,保持耳道的干燥。热敷也可缓解耳痛。
 
  老年人爱耳保健
 
  患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的老年人尤其要预防"老年性耳聋"。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保持健康乐观的心境,远离噪音;另外可以多参加一些适合自己的户外锻炼,增强免疫力,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情绪过于激动;注意膳食的合理性和营养均衡。少食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有助于防治老年性耳聋,多吃一些如鱼类、大豆、蔬菜及各种海产品等含锌、铁、维生素D可降低血脂的食物。
 
  慎选游泳场所
 
  只有选择环境安全、卫生,水质洁净的游泳场所,才会免受细菌感染。患中耳炎者不宜游泳。游泳时最好戴耳套以保持耳朵干燥,避免细菌感染。如耳朵进水,可采用单脚侧跳的方法将水震出,以免引发中耳炎或外耳道炎等疾病。

 


第17节:"看脸色"背后的健康情况(1)

  ◎"看脸色"背后的健康情况
 
  古语说,"相由心生",意思就是说人有什么样的心境,就会有什么样的面貌。但我认为,人的面貌不单单由心生,而且还与自身的健康情况有关。正如美国前总统林肯说的:"人要为自己40岁以后的相貌负责。"这可以理解为,人能够主宰内心的想法和追求,从而改变自己的相貌;也可以解释成,人在维护自己健康方面的态度,对将来的相貌也有决定作用。打个比方说,你不好好维护自己的健康,就可能长出酒糟鼻,或者因为脱发变成秃顶。
 
  有人定会质疑,好好的人,怎么会长酒糟鼻、脱发呢?因为鼻子和肚脐遥遥相对,是脾脏病情表现的关键部位,脾胃积热或者热毒炽盛在鼻子上表现出来就是酒糟鼻。而脱发往往是血热风燥,或者脾气湿热,侵蚀毛根导致的。
 
  既然人的健康状况可以影响人的外貌,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人的相貌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体健康的"晴雨表"。这在人的肤色上尤为明显。中医理论认为,人的皮肤是一身之表,卫气循行其间,五脏六腑的精气通过经络循行的同时,把气血津液输布于皮肤。所以,了解皮肤就能了解病邪和脏腑气血津液之盛衰。这或许有些抽象,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比如,如果一个人上火了,鼻翼会发红,脸上会长痘;贫血的人脸会发白,等等。
 
  我们中国人是黄皮肤,正常情况应该是黄里有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白里透红"。这里的"白"相对于白种人来说,仍然是黄白,我们在评书里不是经常形容一些人是"黄白净子"吗,就是这个道理。不过,面色是因人而异的,也因地域不同、季节环境变化而有所差别。一般来说,人的面色在春天偏青,夏天偏红,秋天偏白,冬天偏黑。如果出现了异于平常的颜色,就应该提高警惕。

 


第18节:"看脸色"背后的健康情况(2)

  脸色发青,一般见于肝胆及经络病症,多是阴寒内盛或是血行不畅。天气特别寒冷的时候,人体内的气血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脸色就会发青,这是一种自然反应,只要注意保暖就可以了。如果你没有处在低温下,却面色发青,那就要考虑体内是否有阴寒或血行不畅了。如果是青里带黑,多是肝肾同病,常见于肝硬化。那些平时应酬多、酒场多的人可要注意了,因为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让人肝肾疲乏,表现出来就是脸色青黑。
 
  我认识一个做行政工作的高校老师,35岁,身体挺好,也很少感冒发烧,但同事、朋友总是说他面色铁青,像是肝不好,尤其是在喝过酒之后。别人喝酒是越喝脸越红,他是越喝脸色越白。酒桌上讲"喝酒脸红的人好相处,喝酒脸白的人不易交"。于是,朋友们常用这话和他开玩笑。
 
  经常听别人这么说,他心里很是不快,决定到医院去检查一下。但由于平时工作忙,没时间去医院排队挂号,所以他通过一个朋友的介绍,找到了我。当时,他约我出去吃个饭,我便去了。饭桌上,他为了表示尊重,点了些好酒。几杯下肚,我发现他的脸色开始发青,于是我知道他的肝一定是受到了酒精的损伤--因为酒精一部分是由肝脏过滤的,脸上出现了肝的脏色,所以发青--于是提醒他,以后要戒酒,不然健康不保。
 
  男同志都知道,在酒桌上,那些喝得越多脸色越白(实际是青)的人往往被赞为"海量",但是,他们不知道,这等美誉的背后,酒精正在对他们的健康造成威胁。而且酒精带给他们的损害远远大于那些脸发红的人。
 
  脸发红,一般是热症的征兆。人发热的时候,体内阳气过盛,气血运行加快,血脉充盈,所以就会面红耳赤。高血压病人的脸色也较红,这是肝阳过盛的表现。如果脸色微红,说明体内虚热;特别红的话,那就说明体内有实热。
 
  大家都知道贫血的人脸白,这又是为什么呢?白,是血气不足的表现,中医里讲"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贫血的人自然血色不足了。另外,血与肺有很重要的联系,脾胃吸收运化的精微物质"上注于肺脉乃化为血",贫血的人,"肺脉化血"的能力也不足,所以脸上出现了肺的脏色(白色)。一般情况下,面色淡白多是气虚的表现;如果淡白的脸上缺乏光泽,或者是黄白如鸡皮一样,这是血虚的症状。体内有寒、手脚冰凉的人也会面色苍白,这是阳虚在作怪。这样的人需要多运动,运动生阳,对改善阳虚很有效果。还可以通过热水泡脚和按摩脚底的涌泉穴来促进脸色的好转。

 


第19节:"看脸色"背后的健康情况(3)

  脸黄是脾的脏色,脸上出现黄色是脾虚湿蕴的征兆。脾胃功能差,食物的运化吸收就不好,所以面色发黄。面色发黄而且水肿,就是"黄胖",这是脾气虚弱、内有湿邪的表现;如果面色萎黄,则是脾胃气血两虚。对于一些患病的朋友来说,印堂和鼻梁发黄而且明润,就不需要担心了,这是病情好转的征兆。
 
  脸黑是肾的脏色,肾阳虚衰、水饮不化、血气不畅都会使人面色黑黄。肾病患者一般面色发黑,这是"肾精损耗严重、虚火灼阴"所致。在生活中,很多人常常会为自己的"熊猫眼"烦恼,尤其是爱美的女士。熊猫眼也是肾精亏损的结果。眼睛是靠五脏的精气来滋养的,一个人如果长期疲劳、熬夜、失眠,就会体质虚弱、肾气不足,"久虚则淤",黑眼圈就出现了。一旦出现了肾虚型的熊猫眼,首先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再就是要用一些补肾益精的药物和食物,莲子、枸杞和西洋参都有补肾的作用。

 


第20节:别把眉毛不当器官

  ◎别把眉毛不当器官
 
  古时,汉代名医张仲景曾来到繁华的都城洛阳一带行医。当时在文学史上号称"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七子"中成就最高的诗人,与他交往密切。在接触中,张仲景凭借自己多年的医疗经验,渐渐发现这位仅有二十几岁的诗人隐藏着可怕的"疠疾"病源。
 
  一天,他对王粲说:"你已经患病了,应该及早治疗。如若不然,到了40岁,眉毛就会脱落。眉毛脱落后半年,就会死去,现在服五石汤,还可挽救。"可是王粲听了这话很不高兴,他自认文雅、高贵,身体又没什么异常感受,便没听张仲景的话,更别提吃药了。过了几天,张仲景又见到王粲,就问他:"吃药没有?"王粲骗他说:"已经吃了。"张仲景认真观察一下他的神色,摇摇头,严肃而又深情地对王粲说:"你并没有吃药,你的神色跟往时一般。你为什么讳疾忌医,把自己的生命看得这样轻呢?"王粲始终不信张仲景的话,20年后他的眉毛果然慢慢地脱落,眉毛脱落后半年就死了。
 
  事实上,我们身边的大多数人都认为:与鼻、眼、口、耳相比,眉毛只是个摆设,它的作用就是为了让整张脸看着更漂亮,供爱美的女士描画。如果你这样想就错了,在中医理论中,眉毛不仅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气质,还能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中医认为,眉毛可以反映出五脏六腑的盛衰。《内经》中有这样的记述:"美眉者,足太阳之脉,气血多;恶眉者,血气少;其肥而泽者,血气有余;肥而不泽者,气有余,血不足;瘦而无泽者,气血俱不足。"这就是说,眉毛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其盛衰依靠足太阳经的血气。眉毛长粗、浓密、润泽,反映了足太阳经血气旺盛;眉毛稀短、细淡、脱落,则是足太阳经血气不足的象征。眉又与肾对应,为"肾之外候",眉毛浓密,则说明肾气充沛,身强力壮;眉毛稀淡恶少,则说明肾气虚亏,体弱多病。
 
  老年人往往眉毛稀淡或者脱落,这是气血不足、肾气虚弱的表现,属于生老病死的自然现象。如果眉毛过早脱落,则说明气血早衰,是很多病症的反应,其中最为严重的要算是麻风病了。中医历来重视眉诊,上面讲过的张仲景与王粲的故事可以算是最早的病例了。现在有很多好事之人,根据脱眉的病症推断王粲得的就是麻风病。对此,我持谨慎态度,因为前人留下的资料过于简单,我们并不能由此认定王粲患的就是麻风病。不过,眉毛脱落的确是瘤型麻风病的先兆,开始的时候是双眉呈对称型稀疏,最后就全部脱落了。
 
  不过,在两条眉毛之间的一个部位,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特别有价值的部位,它叫做印堂,又称"阙中"。《灵枢·五色篇》中说"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可见,印堂可以反映肺部和咽喉疾病。肺气不足的病人,印堂部位呈现白色;而气血郁滞的人,则变为青紫色。
 
  在此,我想提醒那些爱美的女士们,不要为了追求时尚美、脸型美,而把好端端的眉毛拔去一些或者是全部,然后用眉笔画上漂亮的"人工眉",或者到美容院里弄个什么"文眉",留下这种永久性的"人工眉",从医学的角度来看,这是违反自然的做法,是利少弊多,不宜提倡。
 
  我们都知道,长在眼睛上方的眉毛,能丰富人的面部表情,双眉的舒展、收拢、扬起、下垂可以反映出人的喜、怒、哀、乐等复杂的内心活动。随意把眉毛拔去,代之以"人工眉",不但有损面部的自然美,使脸型面谱化,也削弱了其保护眼睛的作用,使汗水容易流入眼睛,引起眼睛发炎。拔除眉毛及"文眉"时,在局部留下的微小的创面,还易被化脓性细菌感染,可引起毛囊炎、蜂窝组织炎、疖肿,甚至有发生败血症的可能,亦可感染乙型肝炎;如局部炎症侵犯真皮层,则可导致皮肤疤痕形成,或因毛囊遭到破坏,使眉毛乱生,甚至毁容。另外,眼眶四周密布着神经和血管,拔除眉毛及"文眉"等不良刺激,还可影响视觉或导致眼部肌肉运动功能失调,可能出现短暂或永久性伤害,让人追悔莫及。
 
  因此,奉劝各位女士对"修眉"持慎重态度。如果眉毛的数量、密度、排列等不够理想,可借助眉笔适当修饰,以增强面部美。

 


第21节:口中有异味,得到脏腑里找原因(1)

  ◎口中有异味,得到脏腑里找原因
 
  如果一个人口中经常有异味,那么别人就会认为他不讲卫生。但是很多口中有异味的人对此不以为意,认为这只是"小事"、"小问题"。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却是"小事不小"。口中的异味往往是五脏六腑发出的警讯。
 
  我父亲的一个棋友,今天74岁。老头儿的性格特别开朗,健谈好客,朋友们都亲切地称他"老猴子"(因为他姓侯)。但是听我父亲说,侯大爷嘴里经常冒出一股难闻的异味。出于对邻里的关心,有一次,我主动提出要和侯大爷下盘棋。近距离地与他接触,想给他瞧瞧病。
 
  就在我和侯大爷下棋时,我问他:"侯大爷,您最近有没有感到身体不舒服?"他说自己感觉口苦、咽干,尤其是早上起来的时候更严重。我笑着说:"那我给您开点中药调理一下好不好?"出乎我的意料,他竟然严肃地说:"小高,实话告诉你,我不太相信中医,太慢,等不了,而且我已经开始吃西药了。"见状,我没再说什么。过了一个月,有一天我和这位顽固的"老猴子"又见面了,我发现他口中的异味并没有消失。于是我就问他:"是不是西药没什么效果啊?还是试试中药吧。"没成想他这回答应得非常爽快,并露出"老小孩儿"的脾气,说:"好啊,这两天我还找你呢,要是你真给我治好了,我就把珍藏多年的象牙象棋送给你父亲!"听到这话,站在一旁的父亲连忙插话道:"那怎么行,我儿子给人治病是应该的,你的象棋珍藏好了,什么时候拿出来咱老哥俩杀上一盘就行了。"
 
  于是,侯大爷接受了我的诊治。在诊病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两手脉弦、舌苔白厚、唾液旺盛,这是肝经湿热的征兆。肝和胆相连,胆是主导苦味的,由于它有湿热,就很容易疏泻失常而引发口苦。于是我先给他开了五剂去湿热的方子。刚吃过两剂,他就说感觉从未有过的轻松,五剂药服完后他又自行配制了几剂,吃过之后,基本上都好了,不再口苦了。事后侯大爷真的把他那宝贝拿了出来,和我父亲玩了几盘,还口口声声说:"多亏了你儿子啊,中医可信!可信啊!"

 


第22节:口中有异味,得到脏腑里找原因(2)

  中医认为,人们口内的津液与心、肝、脾、肺、肾等五脏是相通的。对于健康的人来说,口中一般是没有异味的,也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如果口中出现了苦、甜、咸、酸、辣、淡等异常味道和气味,则说明五脏已经出现了功能障碍或出现了病象。
 
  口中发苦,多为热症,是火热之邪内侵的表现,尤其是肝胆火旺、胆气上逆。《内经》中早有记载,如《灵枢·四时气篇》中说"胆液泄,则口苦",《素问·痿论》中说"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热症患者除了口苦外,还会有口干舌燥、苔黄、喜冷饮、尿少色深、大便干燥等症状。此时,可选用黄连上清丸或牛黄上清丸等清火药物。但如果病人身体虚弱,则不可轻易服用上述降火药。
 
  口中发酸,西医认为是胃酸分泌过多导致的,常见于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等症。而依据中医理论,病根则是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致使肝液上溢、胃酸过多。如果只是偶尔感到口酸,多是吃了不容易消化的食物或饮食过量,不用担心。如果经常口酸,并且伴有舌苔厚腻、打嗝时有腐臭味等症状,多是脾胃虚弱,可以服用一些山楂丸之类的。如果病人的口酸与胃酸有关,同时还有舌头发红、胁肋疼痛等症状,多半是肝胃不和,这时就要以泻火、和胃为主来治疗了。
 
  有的人常常感觉口有甜味,甚至喝白开水也像喝糖水一般。中医认为这是脾胃有问题,多为脾胃湿热、热蒸上溢的外兆;少数为脾虚,虚火迫脾津上溢。这种症状久了就会发展为糖尿病,这一点《内经》中讲得明明白白:"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痹。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现代医学也证明了口甜是糖尿病患者和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的信号。糖尿病患者口中发甜是因为血液中含糖量增高,唾液中的糖分也会增高。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可引起各种消化酶分泌异常,当唾液中淀粉酶含量增高时就会出现口甜。

 


第23节:口中有异味,得到脏腑里找原因(3)

  还有的人经常会觉得口中淡而无味,吃什么也不香,这多是脾胃出了问题。如果伴有胃部胀满、大便稀薄、脉细等症状,则多半是脾胃虚弱,治疗上应以健脾、和胃为主。如果伴有疲乏无力、大便稀软、舌苔厚腻等症状,并且不喜欢喝水,则多半是脾胃有湿,治疗上应以燥湿、和胃为主。
 
  另外,许多医学研究人员对气味诊断进行了各项实验,他们利用人体得病后气味变化的特点(大部分由口中发出),总结出以下几种隐藏在人体内的疾病:
 
  1.烤面包味:可见于伤寒症患者。
 
  2.酸腐味:多见于消化不良患者,因为口中有此异味的人胃内食物堆积,故排出的气常常带有酸臭味。
 
  3.腐臭味:口中出现此气味,大多与口腔不洁有关,常见于老人和小孩早晚不刷牙,当堆积的牙垢和嵌塞于牙缝里或龋洞里的食物碎渣发酵腐败,就会散发出腐臭的味道。
 
  4.霉臭味:口中常有此味,提示我们肝脏可能有问题,如黄疸;至于严重肝病或出现昏迷不醒的病人,甚至连呼出的气中都带有霉臭味,又称"肝臭",意味着病情加重;而当出现一种特殊的腥味,且汗液呈黄色时,可能为肝硬化征兆。
 
  5.氨气味:可见于肾炎和严重肾水肿患者,当肾功能衰竭时,由于无法正常代谢,体内尿素氮含量增高,口中就会出现类似小便的氨味,若是汗中带有尿臭味,且在皮肤上形成结晶,就要警觉有尿毒症的可能。
 
  6.血腥味:可见于口腔、鼻腔出血,以及上消化道出血,支气管扩张的病人,多半是呕血或咯血,残血留在口腔中造成的。
 
  对于这种易被忽视的"小问题",如果结合身体的其他状况,予以分析并加以中药调理,常可有效地预防某些疾病,对维护身体健康大有裨益。
 
  在此,我建议老年人多下棋。因为弈棋是一种"斗智"的艺术,是锻炼智力的一种很好的娱乐活动。它能提高人的记忆力,使大脑皮质的活动功能增强,还能提高理解和判断能力,加强算度,算度越深、越准,获胜的机会就越大,即所谓"两军相逢,智者胜"。老年人由于生理原因,脏腑功能日渐衰退,脑髓肾精虚亏不足,思维记忆、智谋反应必然不如从前,倘若能经常下棋,促使大脑思维智能的不断运用,对延缓衰老、防止大脑功能的退化是颇为有益的。

 


第24节:小小发丝,大大系统(1)

  ◎小小发丝,大大系统
 
  头发是美丽的砝码,这几乎成为当今社会审美观念的最佳诠释。刘德华曾在一则广告中说过:"我的梦中情人,要有一头乌黑靓丽的秀发……"这句名不见经传的广告语,几乎在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也成为众多女性奉之为魅力圣经的法典。当然男人也有审美,也想拥有健康的头发。毫无疑问,头发乌黑浓密、富有光泽和弹性不仅是成为社交圈中焦点人物的秘密武器,也是展示自我、重现自信的最佳注脚。
 
  自古,中国人就视头发如草木之须根。因为胎儿在母体中是头部朝下,出生时也是头先娩出,千万根头发就像须根一般长在下面,所以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发,根也。"这也反映了古人对头发的重视。
 
  人的生命是一个系统,人的身体也是一个系统,作为身体系统中的一根小小的头发,却也与整个身体有着密切的关系。按照中医理论,头发与肾、肝、心、脾、肺、脑等脏腑器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我国历代养生学家都把梳头、护发、健脑看作是健康长寿的重要措施之一。
 
  ◇脱发不一定会变成秃子
 
  我有一个朋友,今年50多岁,每次哥儿几个聚会的时候,大家都要拿他的头发开涮,戏弄他一番,说他的"根"太脆弱。当然这句话是有引申意的,也是一句玩笑话。事实上,我这位朋友的毛病就是脱发,据他说每天会掉上上百根头发,所以他也很担心哪天一觉醒来,自己就变成了秃子。
 
  在这里我倒想先问一个问题,你知道自己长了多少根头发吗?
 
  其实当我们面对这些"剪不断,理还乱"的烦恼丝时,大部分人是不太清楚自己到底有多少根头发的。传说在古代,一个小孩儿就曾以这个问题考倒了那位鼎鼎大名的孔老夫子。《史记》中也留下了"擢发难数"这句成语。
 
  那么我们每个人的头发数量真的如平常所说是"三千烦恼丝"吗?事实上,头发的数量远不止这个数,根据统计,一个人的头发有10万根。正常情况下,每天大约有10-100根脱落。也就是说,一天的掉发量若在100根之内,都属于正常,如果每天的掉发量超过100根,那么你就要注意了,或许是你的身体出了问题。

 


第25节:小小发丝,大大系统(2)

  所以,在聚会时,我送了朋友一件礼物--牛角梳子。
 
  古代"养生十六宜"中,就有"发宜常梳"的句子。梳理头发不但是美化仪容的重要内容,而且与人的身体健康也有重要关系。中医认为,人体中的十二条经脉,皆上会于头部,这些经脉起了运行气血、濡养全身、抗御外邪、沟通表里上下的作用。而头发为肾之华、血之荣,头发的生长与脱落、润泽与干枯,均与肾和血气的盛衰有关。
 
  用梳子梳理头发时,梳子会经过百会、太阳、玉枕、风池等重要穴位,由于梳子不断叩击和刺激这些穴位和刺激区,可以疏通经气,调整气血,从而改善头部毛囊下末梢的血液循环,调节大脑功能,增强脑细胞的营养。因此也能对偏头痛、眼疾、失眠等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尤其对于由思考过度引起神经性头疼的脑力工作者,每天梳头3次,每次3-5分钟,有减轻症状之功效,就连对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也有辅助疗效。经常梳头,还有醒脑、聪耳、明目的作用,可以缓解头痛症状,消除过度用脑引起的疲劳现象。如能长期坚持,还可以延缓衰老。
 
  就像毛主席说的:"梳头可以补脑,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头发生长,把有限的营养首先供应大脑,帮助大脑缓解疲劳。"经常梳头能滋养头皮、防止和治疗脱发,有些人甚至还能因此令白发变黑。
 
  或许有人认为,女人梳头是天经地义的事,男人常拿着梳子梳头好像有失体统。一个大男人随身带着一把梳子,一有空就梳头,好像很女气。但我记得一位研究人体健康与长寿的专家说:"男子之所以比女人寿命短,就是因为极少梳头之故。"此活细细琢磨起来,自有一番道理,其实,男人平时梳梳头,无论是谈生意、赴宴会,或是待客访友,着装整齐、头面整洁都是一种礼貌,也是尊重对方的一种表现。
 
  ◇脱发的真正原因
 
  头发生长与脱落、润泽与枯槁,主要有赖于肾脏精气之充衰及肝脏血液的滋养,故"发为血之余",青壮年时肝气血充盈,故头发长得快而光泽荣华,年老体衰则精血多虚弱,毛发亦变白而枯落,此乃新陈代谢之客观规律。

 


第26节:小小发丝,大大系统(3)

  但是为什么有些人未老先衰,发脱早白呢?
 
  其实,导致脱发的病因是很复杂的,中医认为"肾藏精,主生殖,其华在发"、"发为血之余",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头发为血液的产物。肾藏精,肝藏血,精血同源相互转化,两者缺一不可。若肝肾两虚气血不足,全身的血液循环就疲软,无力将营养物质输送到人体直立的最高处"头顶",头上毛囊得不到滋养,渐渐萎缩,头发就会自然枯萎脱落。一般来说,脱发与如下几种原因有关:
 
  肾虚:肾藏五脏六腑之精华,肾虚使精血不足,精血不足导致头发缺少营养供应,引起头发脱落。肾藏精、其华在发,肾气衰,发脱落。
 
  肺损:肺主毛皮,肺败则皮毛先绝。肺是人体最主要的氧气和废物交换器官,肺功能强弱,直接影响氧气吸入,废物排出,以及体内的营养供应。头发是身体的末端器官,肺损则皮毛失养,头发脱落。
 
  血热:我们常见的一些"少白头",就是因为血热而导致的。中医认为血过热,发反不茂,血热生风,风热随气上窜头顶,毛根得不到阴血滋养,头发会突然脱落。另外,一些到异地工作的人,也容易由此引起脱发,其中以女性最为明显。刚到异地时,头发又粗又黑,过不了多久,一洗头,头发就一把一把地往下掉,头发逐渐减少,严重的都不敢洗头。在此,我要特别提醒那些长期在外地工作的朋友,及早采取措施,脱发是可以止住,并会长出靓发的。
 
  失精:如果男同志性行为过多,精泄过多,阳气亏损,身体虚弱,则无以荣养须发,常常会造成头发脱落。
 
  忧愁:现代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竞争激烈,人的焦虑烦恼不断增多,忧郁积于心头,引起神经系统紊乱,心理失衡,毒素淤积心脾,受到突然刺激时,邪风侵入,则会引起继发性脱发或突然脱发。
 
  环境污染:人类生活的环境日益恶化,空气污染、水污染使人大量吸收有毒物质,使机体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遭到破坏,破坏头发健康,造成头发脱落。
 
  不良习惯:由于竞争的激烈,现代人早已打破了我国多少代形成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工作习惯,多数人被迫加班,无数的应酬,大量吸烟饮酒,频繁的夜生活,使身体各类机能遭到破坏。据研究夜间12点至凌晨2点是长头发的时间,如果你的生物钟遭到破坏,生活节奏被打乱,缺觉失眠,那么头发也就不能得到正常的养分和休息,积劳成疾,则会造成脱发。
 
  不良饮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谷类、青菜类食品减少,脂肪、蛋白质类食品增加,刺激性食品增加,粗粮减少,细粮增加,使体内营养不均衡,机体的消化吸收系统难以适应,造成脾胃湿热,引起紊乱,造成脱发。
 
  养护不当:过度使用洗发护发用品,或使用碱性过强、质量低劣的洗发护发用品,不当烫发、染发、洗发、梳发、吹发等均会对头发造成伤害,引起脱发。

 


第27节:指甲可以告诉你的……(1)

  ◎指甲可以告诉你的……
 
  曾听一位美容专家说,女人的美不仅体现在脸蛋上,身上所有暴露出来的部分都要美。而在这些部分中,女人的手则仅次于脸,也就是说,手是女人的"第二张脸"。
 
  现在的年轻人为了这第二张脸能变得更美,没少下功夫。擦手油、画指甲,往手上戴一些光彩夺目的珠光首饰。表面上看,你的手是美了,但同时,你也把能够帮助你判断自己是否健康的"情报员"给忽略掉了,它就是我们的指甲。
 
  就像我们前面所提到过的,不管是什么内在的疾病,它都会或早或晚地反映到我们的体表外部,指甲就是一个反映站。所以我们最好不要用那些花花绿绿的指甲油将它遮盖住。
 
  中医认为,指甲为脏腑气血的外荣,与人体的脏腑经络有直接联系,能够充分地反映人体生理、病理变化。我们可以通过指甲的形状、大小、颜色看出一个人的健康状况,甚至还能看出一个人潜在的健康危机;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指甲的光泽、纹路、斑点等等的变化,推断出身体所发生的病变。所以,学会观察指甲,就是学会了一种最为简易的健康自测方法。

 


第28节:指甲可以告诉你的……(2)

  ◇不同甲形,不同体质
 
  甲形主要包括指甲的长宽比例和指甲的形状这两个方面,因为甲形多与先天性的遗传因素有关,所以从甲形上看出来的多半属于本身体质上的差异。
 
  长形:指甲偏长的人,性格比较温和不急躁,所以精神因素刺激引起的疾病在他们身上比较少见。但是因为先天的体质比较偏弱,免疫系统较差,很容易患上急性炎症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胃肠炎,以及脑部、胸部的疾病。
 
  短形:指甲偏短的人,属于比较容易急躁冲动的性格。这类人的心脏功能先天性相对较弱,比较容易发生从腹部到腰部,以及腿脚等下半身的疾病。如果指甲的尖端平平并且嵌进肉里面了,则比较容易发生神经痛、风湿等疾病。
 
  方形:这类指甲的长度与宽度相接近,指甲接近正方形,这类人的体质比较差,往往属于无力型,虽然没有什么明显的大病,但是很容易成为很多遗传性疾病患者。如果女性出现这样的指甲,应该警惕子宫和卵巢方面出现问题。
 
  百合形:指甲比较长,中间明显突起,四周内曲,形状犹如百合片。这类指甲多见于女性,这种指甲的形状是最漂亮的,但拥有此甲的人多半从小就比较多病,尤其是消化系统方面经常容易出问题,还比较容易患血液系统疾病。
 
  扇形:这类指甲下窄上宽,指端成弧形。拥有扇形指甲的人,多半为天生的强体质型,从小身体素质就很好,耐受能力很强,但是他们很容易忽视自己的健康。在成年或者老年时比较容易患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甚至肝病等。
 
  圆形:呈圆形的指甲,主人看上去体格健壮,很少得病。这类人对于疾病的反应十分的不灵敏,很难自觉出身体的异况,所以,一旦生病,往往就很重。在他们身上最易发生的便是溃疡出血、胰腺炎、心脏功能紊乱甚至癌症。
 
  ◇不同甲色,不同警示
 
  甲色讲的是指甲的光泽度和颜色。健康人的指甲有一定的光泽并且很均匀,好像一块光滑的玻璃,而且指甲应该是美丽的粉红色。一旦甲色发生变化,就说明体内某些地方已经发生了问题,应该引起重视了。

 


第29节:指甲可以告诉你的……(3)

  甲泽变亮
 
  甲泽变亮有两种。一种是指甲上有块状或者条状部位变亮,而不是整个指甲,这种情况多与胸膜炎、腹腔出现积液有关;另外是整个指甲都像涂了油一样,变得光亮无比,而且指甲变薄,这种多见于甲亢、糖尿病、急性传染病患者。
 
  光泽不均
 
  指甲的光泽度不均匀可以表现在不同指甲,也可表现在同一指甲的不同部位。如每个指甲都是前端有光泽,根部毛躁无光,可能存在慢性气管炎和胆囊炎;如果只有部分指甲光泽不均,暗示体内存在某些慢性损害和炎症。
 
  失去光泽
 
  如果整个指甲都像毛玻璃一样,完全没有光泽的话,说明体内存在着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病等;而如果体内有着严重的消耗性疾病,如肝脓疡、肺脓疡或长期慢性出血的患者,也都会出现这种情况。
 
  甲色偏白
 
  指甲颜色苍白,缺乏血色,多见于营养不良,贫血患者;此外如果指甲突然变白,则常见失血、休克等急症,或者是钩虫病、消化道出血、肺结核晚期、肺源性心脏病等慢性疾病。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指甲白得像毛玻璃一样,则是肝硬化的特征。
 
  甲色变灰
 
  指甲呈灰色,多是由于缺氧造成,一般抽烟者中比较常见;而对于不吸烟的人,指甲突然变成灰色,最大的可能便是患上了甲癣,初期指甲边缘会发痒,继而指甲还会变形,失去光泽变成灰白色,如灰指甲等。
 
  甲色变黄
 
  指甲变黄,在中医上认为多由湿热熏蒸所致,常见于甲状腺机能减退、胡萝卜血症、肾病综合症等;西医上则认为指甲偏黄多半与体内维生素E的缺乏有关。如果所有的指甲都变黄,就必须接受治疗了,因为那是全身衰弱的象征。
 
  ◇不同凹变,不同疾病
 
  指甲凹变,指的是指甲上出现一些横纹、竖纹以及斑点等等。中医指出,指甲的这种变化与机体的组织器官的功能低下,组织结构的破坏、萎缩等病理变化都是密切相关的。
 
  竖纹

 


第30节:指甲可以告诉你的……(4)

  指甲表面不够光滑,出现一条条的直纹,一般会出现在操劳过度、用脑过度后;在睡眠不足的时候,这些竖纹会很清楚地显现出来。如果竖纹一直存在,则可能是体内器官的慢性病变。如果不加以调养,随着病情的发展指甲会变得高低不平,甚至会裂开。
 
  横纹
 
  指甲上的横纹是一种对已经发生的病变的记录。换句话讲,当指甲上有横纹出现时,体内必然已经出现一些病变。一般而言,开始的时候横纹只在指甲的最下端,随着指甲的生长,逐渐向上移动,也就预示着离发病时间越来越近了。
 
  斑点
 
  指甲上有少量白点,通常是缺钙、缺硅或者寄生虫病的表现;白点数量比较多,可能是神经衰弱的征兆;而指甲上出现黄色细点,则可能患上了消化系统的疾病;如果指甲上出现黑色斑点则要小心,轻者只是操劳过度、营养不良,重者可能是胃下垂、胃癌、子宫癌的先兆。
 
  小太阳
 
  小太阳,就是指甲根部发白的半月形,叫做甲半月,又叫健康圈。一般而言,甲半月占整个指甲的1/5是最佳状态,过大过小或者隐隐约约都不太正常。甲半月太大的人容易发生高血压、中风;而甲半月如果太小则说明血压太低。完全看不到半月甲的人,大多有贫血或者神经衰弱的症状。
 
  同时,半月甲的颜色以乳白色最佳。发青,暗示呼吸系统有问题,容易患心血管疾病;发蓝,则是血液循环不畅的表现;发红,对应的则是心力衰竭。

 


第31节:辨"指纹"识小儿疾病(1)

  ◎辨"指纹"识小儿疾病
 
  中医学中有云:"小儿多未能言,言而未足取信,脏腑柔弱、易虚易实。"自古儿科被认为是难上之难,其最突出的难处就是诊断难。所以中医里诊大人的病,以号脉为主,诊小儿的病,则要以望为主。具体说来分为:望神、望色、望形态、望苗窃等,其中比较特殊一点的方法,就是望"指纹"。
 
  望指纹是古代医家诊断小儿疾病寒热虚实的手段之一,一般多用于3岁以下小儿,这是由于3岁以内的小儿的皮肤娇嫩,指纹显示清晰,易于观察。3岁以上的小儿或成年的孩子,其指纹隐伏于皮肉之内或基本消失往往不易观察,故不再用指纹诊断疾病,而以诊脉代替之。
 
  指纹是指小儿食指掌面靠拇指一侧的青筋。指纹络脉(浅表静脉)在虎口至食指上中下三节,近虎口处第一节为"风关"(又名寅关),第二节为"气关"(又名卯关),第三节为"命关"(又名辰关)。纹见下节风关者为轻病,纹见中节气关者为重病,如果命关也见到了指纹,甚至指纹穿过命关,向指尖延伸,古代医家称之为"透关射甲",预示疾病已到了十分危险的阶段。若脉络浮,则病在表;脉络沉,则病在里。应该注意的是,在验指纹时,须用大指侧面,轻轻地推小儿食指三关,宜从命关推向风关,切不可从风关推向命关。
 
  诊指纹主要是观察它的颜色和充盈度,检察者用左手食、拇二指握小儿食指末端,以右手拇指在小儿食指上由指端向指根部轻轻推动几次,使指纹更为显现,然后察看。
 
  小儿正常的指纹应该是红黄相间,隐隐而鲜明,一般不超过连掌部的第一指节。病理情况下,则指纹的颜色、部位、浮沉,都会随疾病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具体说来,指纹浮现,多属表证,沉着多属里证,色淡多属虚证、寒证;紫红多属热证,青紫可见于惊风、风寒、痛证、伤食、风痰等,黑色多属血淤。
 
  古人将小儿指纹的这种变化,概括为四句话: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所谓浮沉分表里,是指纹升浮显露,相当于浮脉,为表证;若指纹沉浮隐现,则相当于沉脉,为里证。通过辨颜色和淡滞,可诊断病征的寒热虚实:如指纹色淡,多为虚证、寒证,可见于脾胃虚弱、营养不良的病孩。如鲜红浮露,多为外感风寒,可见于伴有发热、恶寒、咳嗽、流涕的感染性疾病初起时。指纹紫红沉隐,多为里热,可见于高热、咳喘的支气管肺炎等病。
 
  现代人认为,指纹的变化,与静脉压有关,静脉压愈高,指纹充盈度就愈大,也就愈向指尖方向伸延,指纹的色泽,又与缺氧、贫血等病理变化有关。因此,指纹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病变的性质和轻重。

 


第32节:辨"指纹"识小儿疾病(2)

  小儿患感冒的初期,疾病在里,则小儿的指纹沉于内,深伏于肌肤之内。如果小儿食滞内伤,病属寒,则指纹呈红色。如外感风寒,指纹应鲜红而表浅。若指纹淡红而沉于内,则为脾胃虚寒。病属热,指纹应见紫色。如外感风热指纹紫而表浅。若指纹紫暗而沉于肌肤之内,则显示邪热郁滞于体内。指纹紫黑为热邪深伏,郁闭血络,病情危重。指纹颜色淡淡,以手推之则指纹消失,推后复见,多指示病为虚证,淡红为气血不足,为体虚;淡紫为体虚而有热,显示有虚火。
 
  青紫纹可见于惊风抽搐的热极动风证。指纹淡青,多见于虚风证,可兼有呕泄失水、久吐久泄、暴吐暴泄、脾虚引致肝风、手足抽筋等病状。颜色淡紫,则多属虚热,可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病。若指纹紫滞,推之不畅,回流较慢,多见于痰湿、食滞、郁热、病重时;在热性病过程中,如肺炎、脑炎,或暴吐暴泄、心肺功能衰竭、郁血、缺氧时,可指纹暗滞,唇舌紫绀。
 
  在临床中,小儿的外感病、脾胃病通过看指纹来诊断准确率较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通过看指纹来判断或诊断疾病,只是中医的诊病方法之一,临床中若完全靠指纹来诊病,难免会有所偏颇。所以在临床中应四诊合参,认真辨证,方能力保诊断准确,治疗恰当。

 


第33节:养生从"精、气、神"开始(1)

  第二章修身养性促健康
 
  ◎养生从"精、气、神"开始
 
  现代都市人,由于背负着众多巨大的压力,常常使自己累到筋疲力尽仍"坚守岗位",从而形成了可怕的恶性循环。在他们匆忙、奔波的身体中,在他们笔直、正规正矩的制服下。身体的内部机能已经发出了警告信号,这也是他们身上散发出的"精气神"大打折扣,甚至开始消失。
 
  我常看到一些"精气神"不足的年轻患者,他们自己也说经常感到气虚乏力,心态不稳,心事重重,患得患失,很容易产生一种孤独感。尤其是那些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却没有找到工作的人。他们缺乏良好而稳定的心态,所以精气神消耗严重。这是因为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肾气固摄精液),精充气足则神全,神躁不安则伤精耗气;精气不足,神也易浮躁不宁;只有精、气、神充盈,机体的生命活动才可能在健康状态中运行。从养生保健的角度来看,正常的生命活动除了有赖于作为生命物质基础的精气充盈之外,同时还要力求精气处于有规则的流通状态之中。
 
  古人有云:"人有三宝:曰精,曰气,曰神。"精、气、神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须元素和物质基础,所以保养精、气、神是健身、抗衰老的主要原则。若人体的精、气、神逐渐衰退,则会导致过早衰老,出现精神疲倦、腰膝酸软、容颜衰老、齿落发白、抵抗力下降、性功能减退等系列早衰症状;若人体的精、气、神充足,则能长久保持身体强壮、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并能延年益寿。
 
  荀子认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这里说明两个意思:一个是说要注意精、气、神的物质补充:二是强调不可滥耗"三宝"。
 
  ◇什么是精、气、神
 
  《黄帝内经》称:"人始生,先成精。" "精"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包括精、血和津液,根据"精"的来源、功能和作用可分为"先天精"和"后天精"。其中"先天精",又叫"元精",它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基础,主要来源于父母的精、血,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始微观物质。它是生殖之精,它可以构成胎儿,生育后代。"后天精"又称"脏腑之精",它主要来源于后天五谷饮食之营养,通过肺的呼吸调节,脾胃的消化吸收,从而将营养物质的精微部分转化到人体的各个腑脏而构成。它可以滋养脏腑。
 
  而无论是先天之精还是后天之精,它们共同储存于人的两肾之中,形成所谓的"肾精"。肾的精气的盛衰,决定着人的生长、发育与生殖。
 
  "气"则是精的运动态,是生命活动的根本。
 
  "气"源于精。元精形成之时,元气同时产生。中医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的生成主要与肾、脾胃、肺等脏腑器官密切相关。肾有摄纳肺吸入清气的生理功能,并保持呼吸的平稳和深沉,有利于气体的充分交换。脾胃从各种饮食营养物质中汲取水谷精微之气。肺呼浊吸清,吐故纳新,完成体内外气体的交换;此外,全身的气血均通过经脉朝汇于肺,可以助心行血。

 


第34节:养生从"精、气、神"开始(2)

  人体生命因气而生,万物皆赖气而生化和存在,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于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故而古代医学大家张景岳说:"复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人之有生,全赖此气。"
 
  正所谓:善养生者,必知养气。人生一口气,气聚则生,气亡则死。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我国道家、医家、养生家一致认为人的生命赖气以生,气存则生,气亡则死。王充在《论衡》中说:"夫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病寿短。"张景岳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内经·上古天真论》说:"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这一观点已为中国人民所接受,故我国称人死为"断气"。现在国外医学在"停止呼吸" "心脏停止跳动"等名词解释不了人的死亡现象时,也开始接受中国"气"的观念。
 
  中国养生学上"气"的观念,是指人的元气,又称真气。元气由肾中之原气与由脾胃运化吸收来的水谷精气,与由肺中吸进的自然清气互相作用而成。它是生命活动最基本最重要的动力和源泉。
 
  元气形成后,流通全身,充满各个脏腑,各个部分,无处不到,是维系生命,推动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保持健康,预防疾病的根本要素。元气充足,身体强壮;元气不足,身体衰弱;元气消亡,生命便结束了。对于有病的人来说,如元气不伤,虽病重而不死,如元气大伤,虽轻病也难保痊,所以善养生者,必知养气。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穷究人体之气的来源,不外乎肾中精气、水谷之气和自然界吸入的清气三个方面,通过人的脏腑生理功能的有机结合与运化,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五大作用,并以升、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在人体内不断运动着,无处不有,时刻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气充满全身,运行不息,保证人体的健康和长寿。

 


第35节:养生从"精、气、神"开始(3)

  "神"通常是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而出现的,它包括了在大脑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经络、营卫、气血、津液等全部机体活动功能和外在表现。"神"的盛衰与精、气的盈亏密不可分。只有作为生命物质要素的精气充足,作为生命活动功能外在表现的"神"才可能旺盛。医学认为"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人的整个机体,从大脑到内脏,从五官七窍到经络、气血、精、津液,以至肢体的活动,都无一不是依赖"神"作为维持其正常动转的内在活力。
 
  例如全国名老中医行列里较有名气的王瑞麟老先生。他在30多年的研究岁月里,将自己融入大自然中,并在父亲摄生功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自己的养生三宝。他的观点是,"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认为通过"精气神"的修炼可以增强体质,适应大自然,抵御外邪,防治疾病。他每天以舌抵上腭、叩齿、吞咽津液等方法练精;以很随意的细长均匀的呼吸,加意念引导练气;以洞悉世态的空灵心态养神,身体一天天强健起来。如今他原有的疾病基本消失,每天在户外散步五六个小时,大冬天也不间断。
 
  ◇神补最最不可少
 
  我们都知道,养生离不开补:药补、食补,运动健身都是补。除此之外,我还要提到一种补,那就是神补。神补是最难的一种补,也是最最不能少的补。
 
  有人会问什么是神补?简单来说就是心不旁鹜,情绪勿多。
 
  就像我认识的一个退休干部老钱,他在退休前就患有心脏病。而他天生敏感,好激动,所以儿女告诉他不能激动,要气定神闲。所以家内家外,事无巨细,什么都不需要他来管,甚至电话响了都不用他接--因为怕激动。老钱每天都躺在沙发上,号脉摸着左胸,日日监测自己的病情。从表面上看,他真的拒绝了一切纷扰,可是,他的那颗心,却从未安闲下来。他躺在那里总是胡思乱想--心理负担很重。
 
  所以,神补的本质就是凡事要看得开,拿得起,放得下。不追求、不执着。神补需要精神境界上的真正的安静。而人的思维如同摔碎的体温表--越安静时越像体温表内碎乱的水银粒四处滚散。因此,我们不刻意追求安静,反倒比刻意追求还易安静下来。那些争强好胜的人、什么事儿都"舍我其谁"非要插一杠子显显能的人,很难达到神补的境界。
 
  人的生命基础在于精,生命的维持赖于气,生命的现象表现于神。"故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者。是以精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以气充,气耗形病,神依气立,气纳神存。"精、气、神三者相互滋生,精充、气足、神全是健康长寿的保证;精亏、气虚、神耗是衰老的原因。我们谈治病,谈养生,谈修持,都离不开精气神。只有揭示并了解精、气、神在人体中的形成、运动、转化过程,我们才能看到人体生命的全貌。

 


第36节:气血畅通延年益寿(1)

  ◎气血畅通延年益寿
 
  曾经,我看过这样一篇报道,说: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有人从欧洲带来了24只野兔子,以帮助澳洲扩大动物资源。由于澳洲草源丰富,又没有野兔的天敌,所以很快,兔子就繁殖起来,而且越来越多,甚至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渐渐地,兔子把牧草吃得精光,使羊群濒临饥饿和死亡。同时由于草原的破坏,雨水侵蚀,土地养分流失,连种植也受到影响,搞得民穷国困。为此,国家动用大批力量,花费相当大的资金来消灭兔群。
 
  由于兔子破坏了澳洲的生态链,导致整个草原原本具备的生态自我调节能力丧失。澳洲原来的生物群落就是物质基础,生态自我调节的能力就是上层建筑。由于兔子的引进导致物质基础的变化,生态自我调节功能遭到了破坏。同样,在人体中,如果一旦某个环节出差错,所谓阴阳失衡,那么就可能导致病患发生,甚至死亡,中医将其称之为"阴阳离绝"。
 
  中医对人的理解主要从气血来表述。《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云:"气血正平,长有天命。"古人常用"正平"或"平"概括正常机体的生理活动和健康状况,认为只要气血平衡,就可延年益寿。正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所说:"平人者,不病也。"气血的平衡既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标志,也是健康长寿所具备的必要条件。中医认为,一个人健康的标准就是气血充足。人体的五脏六腑如同人一样,只有吃饱喝足了,才有力气干活。而血就是这个"饭"。

 


第37节:气血畅通延年益寿(2)

  但是气血的平衡并非静止和绝对,而是处在动态平衡之中。人体一系列复杂的生理活动,需要气机不停地升降出入,血液不停地流而复始,气血只有保持流畅,达到动态平衡,才能使脏腑经络各司其职,完成其生理功能。正所谓"气血以流……长有天命"。反之,气血运行失常,则会影响脏腑经络的协调平衡,导致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四肢九窍等出现种种病变。诚如《医碥》所谓:"郁者,滞而不通之义,百病皆生于郁,人若气血流通,病安从作?一有拂郁,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化不化,或郁于气,或郁于血,病斯作矣。"
 
  人至老年,由于长期或反复受到六淫七情之干扰,气血将会逐渐出现失衡,造成气道阻塞,血行淤滞。毛祥麟在《对山医话》中说:"老年病患如年久之积秽沟渠,必多壅塞。"由于气滞血淤,气血失畅,难以营养周身,脏腑功能为之失常,种种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而沉积于脏器间,以致新陈代谢紊乱,日久必然会出现精神萎靡、健忘失眠、头晕目花、发白齿落、腰酸腿软、老年斑迭出等衰老症状。
 
  人类欲求得长命百岁,青春常驻,就必须消除机体衰老因子--淤血。《灵枢·痈疽篇》亦谓:"血气已调,形气乃持。"所谓"以平为期",即通过调畅气血,使气血由不平衡状态转向新的平衡,保证脏腑源源不断地得到气血的滋养,从而纠正脏腑的虚衰,促进脏腑组织进行平衡和协调的生理活动,使机体处于动态的平衡状态中,成为健康的平人,而获得"长有天命"目的。
 
  但是,中医认为气血是在经脉中运行不息的,它内至五脏六腑,外达形体各组织官窍,为全身组织器官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从而保证生命的健康发展。气血循环畅通,人体才能正常进行各种生理活动。相反,如果气血在经络循行时出现淤滞现象,那么通常情况下会伴有一些症状。
 
  我们先来做个身体自测,如果以下症状你有3条以上符合,那么您要警惕了,或许你的气血开始淤滞了。

 


第38节:气血畅通延年益寿(3)

  1.是否觉得说话有气无力或中气不足,经常觉得疲累、不想说话;
 
  2.脸色苍白或比较黯淡;
 
  3.经常性心悸、胸闷,或阵发心胸疼痛,唇暗,舌有紫气;
 
  4.出现胁肋刺痛、黄疸、纳差、腹胀等症状;
 
  5.肢体容易麻木,甚至疼痛,手足逆冷或发热;
 
  6.女性经前或行经时小腹胀痛,拒按。经量少或行而不畅,逐渐增多,经色紫黯有血块,血块排出后则痛感减少或消失,伴有经前胸肋胀痛;
 
  7.男性少腹、会阴、睾丸坠胀不适,或有血尿,血精。舌质紫或有淤点;
 
  8.舌质紫黯或有淤点,脉沉细。
 
  气血淤滞普遍存在于各种各样的疾病中,包括急性病与慢性病。临床上由于气血淤滞而发生的常见疾病有:
 
  冠心病:冠心病属于痹症的范畴,其发病机理在于气血淤滞,闭阻胸阳、血气运行不通畅,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心肌梗死:这种病的发病部位在心,是在心脏气血阴阳亏损或肝脾肾功能失调的基础上,为痰浊、血淤、寒热、风火等外邪所犯而发病。因为心脏亏损、无力鼓动气血正常循环,进而脉道不同,逐渐形成心痹。本虚标实是心脏发病的总的病因病机。
 
  高血压:按照中医学的说法,气虚则血运无力,血流不畅久而成淤;气虚则运化无能,膏梁厚味变生痰浊,乃致气虚痰淤互为因果。如脂浊粘附脉络血管,络道狭窄,遂成高血压。
 
  肝硬化:肝硬化属于中医学中所说的"积聚"、"臌胀"病的范畴。大多因为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淤,痰浊蕴结腹内所致。
 
  肝纤维化:肝纤维化则属于中医学中"胁痛"、"膨胀"、"黄疸"等病的范畴。中医认为,该病多由外感湿热、疫毒或饮酒过度酿生湿热,再加上情志不遂等因素,逐渐使肝、脾、肾的功能失调,以至气滞血淤,津液涩滞,肝络淤阻。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了肝淤热互结是肝硬化的重要病理基础。
 
  脑梗塞:在中医学中,此病被称为"中风"、"卒中"。多属中经络症。发病机理系属气虚血淤或痰湿阻滞,内风妄动,脉络痹阻。
 
  关节炎:皆因湿邪借风邪的疏泻之力,寒邪的收引之能,风寒又借湿邪黏着、胶固之性,造成经络壅塞,气血运行不畅,则血淤,不通则痛,血淤又引起气滞,病在关节,血淤在关节出现肿胀、疼痛、乃至变形。
 
  肾炎、肾纤维化:慢性肾炎属于中医学中水肿、虚劳、腰痛等范畴。病机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肺、脾、肾三脏虚损为主,标实以湿、热、淤为主。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慢性肾炎以气虚血淤占多数,因气虚而发病,血淤而病情加重或迁延难愈。
 
  老年人即使没有慢性疾病,由于血管硬化,血流缓慢,以及衰老的变化,也会有全身性的气血运行滞缓或有淤阻的情况,只不过每个人每种疾病的淤滞程度不同而已。

 


第39节:不敢长寿就是不敢生活(1)

  ◎不敢长寿就是不敢生活
 
  我常常接触一些老年病人,发现他们身上有一个共性:忧虑自己为日不多,长吁短叹,甚至无病呻吟、等待时日,因此不敢妄想成为什么"百岁寿星"。其实这种思想对健康是非常不利的,而且有违养生之道。
 
  对待这种以"倒计时"的方式生活的老人,我常给他们列举一些数据,告诉他们追根溯源,中国可是长寿人群的"高产国"。古人大都善于保健摄生,如唐代孙思邈百岁时还能著书立说,写下不朽的医典《千金冀方》。宋朝成都名医谭仁显"年高而精神愈壮"108岁才逝;明代温病学家吴有性(又可)也年至百岁。据有关统计,从秦汉到近代的414位名中医的平均年龄为77.5岁。现代在世的老中医还能行医诊病的有广西邓洪英105岁;北京的书法家孙墨佛106岁;考古学家、教育家、太极拳家吴图南102岁,他的夫人画家刘桂贞也已92岁。仅就从湖北省1982年进行的全国人口普查中,发现年满100周岁的老人88名,最大者123岁,平均年龄是102.8岁。
 
  事实上,自古以来,无论是民间"长命百岁"的期盼,还是宫廷中响亮的"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呼声,都表明人们有着活到百岁,乃至更加长寿的心愿。而以上略举的这些长寿老人,他们之所以能够长寿,是因为他们心灵深处树立了"敢于活到100岁"的坚定信念。当然,一些有利因素是不排除的,如社会因素,生活因素,环境因素,精神因素,遗传因素等。早在春秋时的孔子,就很注重个人的"修身养性"他的"养生之道"除了喜乐不喜忧"不怨天,不尤人"的达观态度重视性情的陶冶,对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他认为饮食粗细,只要可口就是美食,于身体大有好处。孔子还把人生分为三个阶段,他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等,都是保健养生的很好方法。

 


第40节:不敢长寿就是不敢生活(2)

  现代的研究调查结果告诉我们,人可活到150岁左右。中医经典著作《内经》早就指出"气血正平,长有天命"。人们只要维持气血平衡就可达到百岁以上的寿命。正确认识健康与长寿的道理,不仅是养生的基本要素,也是疾病转归的关键之一。"乐观者长寿"。有人做过这样试验,一个人在情绪好的时候来测试他的生化功能和其情绪悲观时相比较,结果就大不一样,心理障碍可导致抗病能力衰退,已病的则加剧了"正"与"邪"的对峙状态。古语说得好,"哀莫大于心死。"当医生的都知道,如果没有病人的心理配合,势必影响疾病预后。对每个人来说,不敢长寿哪还谈得上养生两字。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不敢长寿与不敢生活是同义词,一个人如果意志衰退,不再想有所作为,实为健康之大忌。长寿之道。所以我认为:第一,我从不知老之已至,"宁负自首之心,不坠青云之志"。第二,正确认识保健之道,以"气血正平,长有天命"为纲,衣、食、住、行都服从气血通畅乃生命之本的要求,不生气,不吃药或很少吃药。眼下进补成风,吃补已成公害,事实上补药用了几千年,也没有吃出一位寿星。清代皇帝后妃,请中医没有人参不服其药,结果不是早衰就是早亡。
 
  我常对一些老年人说:"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两个'长寿穴':一个叫'涌泉穴',一个叫'足三里穴'。"我告诉他们,如果能够长期坚持按摩这两个穴位,便可以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一)涌泉穴
 
  涌泉穴是肾经的一个重要穴位,经常按摩此穴,有增精益髓、补肾壮阳、强筋壮骨之功。我国中医认为:肾是主管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重要脏器,肾精充足就能发育正常,耳聪目明,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头发乌亮,性功能强盛。反之,若肾虚精少,则记忆减退,腰膝酸软,行走艰难,性能力低下,未老先衰。
 
  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处,屈趾时凹陷处便是。具体方法是这样:每晚睡前,盘腿而坐,用双手按摩或屈指点压双侧涌泉穴,力量以该穴位达到酸胀感觉为宜,每次50至100下。若能长年坚持,自然会增强肾脏功能。

 


第41节:不敢长寿就是不敢生活(3)

  (二)足三里穴位
 
  自古民间就有"若要安,三里常不干"、"拍击足三里,胜吃老母鸡"的说法。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10厘米,用自己的掌心盖住自己的膝盖骨,五指朝下,中指尽处便是此穴。足三里穴是胃经的要穴。我们知道,胃是人体的一个"给养仓库",胃部的食物只有及时地消化、分解、吸收,人体的其他器脏才可以得到充足的养分,人才能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所以,胃部消化情况的好坏,对我们来说极为重要。而足三里穴则能担此重任。
 
  如果经常用艾灸足三里穴,不但能补脾健胃,促使饮食尽快消化吸收,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扶正祛邪,而且还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使人精神焕发,青春常驻。如果能每月用艾灸此穴10次,每天1次,每次20分钟,您便可以长寿。若家中无艾,以指关节按压足三里穴,亦可达到同等效果。
 
  所以说,世界上的事,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兵法云:"取其上,得其中;取其中,得其下。"那些连上寿(百岁)都不敢想的老人,又何谈活到中寿(80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