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盘安装ubuntu一直黑屏:毛主席私人仓库里的惊人发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17:40:52


毛主席的工资原来是六百一十元钱,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国家经济严重困难的时候,毛主席的工资连降了三次,最后就是四百零四元八角,一直到他去世。毛主席的工资降下来以后,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的工资也随着全部都降下了。

毛主席吃饭要花一百元钱左右。他吃东西不挑不拣不忌口,只要你安排做出来了他就吃,几乎没有他不吃的东西。我们一个月做两到三次红烧肉,另外包括腌肉、米粉肉、东坡肉、焖牛肉、牛排我们也偶尔给他做。毛主席餐桌上不能离的就是鱼,他最喜欢吃鱼,不管是江河湖海的鱼还是稻田里、河沟里的小鱼小虾,餐桌上必然要有。小鱼、鱼杂、鱼脑袋、鱼骨头、鱼子、鱼肠子、鱼鳔,用辣椒炒了以后,他吃着很有味道。毛主席晚年的时候,鱼基本上就代替了其他饮食。还有一个是鸡杂,就是鸡肝、鸡胗、鸡肠子、鸡心,炒了以后,他也吃得香着呢。

另外是荤素搭配的菜,比如笋。再有一个全素的菜,一个汤。餐桌上还有两样东西:蒜泥和辣酱。毛主席喜欢吃骨头汤,还有就是老母鸡熬汤。熬完汤以后,骨头上的肉,出汤的鸡,孩子们吃饭的时候,就给他们弄一块,下锅炸一下,就像香酥鸡一样,吃不完就拿到中南海大灶食堂卖了,卖个两三元钱再给毛主席买菜。

毛主席有一个习惯,他想吃的菜就拿手拽到他跟前。来客人就加一个菜,来了两个客人,就加两个菜。毛主席反对浪费。他饭粒掉到桌上,我说:“主席,掉桌子上了,不卫生了。”毛主席很严肃地跟我讲:“不要小看这一粒米,这是对农民的感情,农民苦,农民不容易,我们就是要提倡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精神,这不是一粒米的问题。”

毛主席穿的衣服也很节俭,他外边穿的衣服都很整洁,里边的衬衣几乎都打了补丁,包括睡衣、袜子、鞋子。毛主席的拖鞋,好多人给他补过,前面都烂了,他照样穿上。毛主席进城以后一般都盖毛巾被,夏天盖一条,春秋盖两条,冬天盖三条,叠到一起。毛巾被破了用旧洗脸毛巾补,毛巾被最多补了八十三个补丁。衣服也是这样,能织补的织补,能打补丁的打补丁。

我第一次看到毛主席家的仓库,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毛主席家的仓库一共有六个木质的柜子,其中毛主席占了三个,江青两个,还有一个柜子是毛岸英的遗物。这个仓库主要放的是换洗下来的不要的旧的东西,其中有几大包布——旧毛巾、旧布头、旧毛线,这是补衣服、补毛巾被、补袜子用的。还有新中国成立前从西柏坡带回来的大棉袄等,都在仓库里放着。

如果说我要生活上不检点,随便吃了、用了、拿了国家和人民的,部长们、省长们、县长们、村长们都可以这样做,这个国家就没法治理。毛主席讲这话时很严肃。

《旧闻新读》的前世今生

2002年第一场雪,刀郎橫空出世,那沧桑的西部之声象雨象雾又向风,一眨眼间淹没了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也就在那一年的冬天,中国还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在中国的影响不亚于刀郎的那一场雪。两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在济南的一次密谋,几年内同样在中国大地上刮起了一场橙色风暴,波及全国新闻界。

那是2001年的国庆过后,我去山东济南,当时我任读者报社总编,按官场上的说法我是常务副总编,我上任时因为不是党员,组织找我谈话明确我只能任常务,但我是法人代表,我说那就行了,不在乎名。我去济南是应上海的发行商徐老大之邀,去商量读者报在全国的发行事宜。

记得那是一天晚上,是在济南街头一个咖啡厅,还有济南的一个朋友,也是做报纸的。当时读者报的娱乐周刊在全国走得比较好。但后来新出的读者参考却销得不好。老徐约我去济南就是为这事。老徐说现在参考类报纸太多,办不出特色就很难做大。我说要么改版,我三个月前在读者参考上推了一个旧闻版。最近报社做读者调查,发现喜欢这个版的人特别多。老徐说要么我们就办一张旧闻如何呢?

回到成都后,我把这意思在编辑部会上给大家讲了,想听听编辑们的意见,不料全是反对声,理由是稿源跟不上,大的事件就那么多,要想常年累月坚持是很难的。我说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怎么会挖不出东西呢,这样吧,我先来设计版面栏目,先做分样报出来。一个星期后,第一份小样出来了,大家碍于我是总编,不好直接说NO,但从他们的表情我知道都不看好。我把两个校对叫到我办公室,我问他们感觉如何,我说你们必须说真话,说假话会害我也会害你们自己的。道理他们都明白,产品销不出去要影响报社每个人的工资。两个校对很认真的对我说:非常可读,只是都是过去的事,不知现在的人会不会买?

我说OK了,我要的就是可读,至于能不能卖出去就不用你们操心,让市场说了算吧。

2002年过完元旦,我就带上小样到了上海。记得住在浦东的一家宾馆,当晚有个饭局,我的分印商上海界龙印厂请《XX报》的李总编,我正好赶上。那个时候的《XX报》火得不得了,总编也很牛,席间几乎全是在鼓吹她的辉煌,根本没把我这个西部四川去的人放在眼里,我呢,开始还能忍,埋头吃喝,后来实在忍不住了,我对李总说,《XX报》的确办得好,值得我们学习,不知李总看过《读者报娱乐周刊》么?老徐连忙接上去说:蛮好得,现在上海分印也有七、八万分呢。我说这算不了什么,我从包里拿出《旧闻报》样报放到桌上,我说:李总,你看好,这是我明天面市的一份报,一年后它会在中国火起来。说不定会超过你的《XX 报》。

当时我敢这样说话有几点,一是自媒体走向市场后,在全国有个说法,四川、重庆的人会办报;我不能给川人掉份;第二,我坚信《旧闻报》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道理很简单,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往往会怀旧,尤其是中国,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对于近代很多历史早先都是封闭性的,现在报出来就是新闻。

没想到的是,一年后的发展真还应验了我那天晚上的话,我的《旧闻》在全国洛阳纸贵,光模仿我的报就有四、五十家,还不算假的。在十年后的今天,还有20多家打旧闻旗号的周报。同时,报界的旧闻风还吹到了电视,近年来很多电视台先后开设了“旧闻”、“档案”、“解密”等旧闻栏目,很受读者欢迎。从某种意义上说,《旧闻》开辟了中国报业的一个新种类。

当然,办出这张旧闻报也走了一条不异常的路。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