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舒伯特音乐:道德教育从妊娠开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1:58:22

 

 

现代人对于下一代的教育,打从怀孕时的“胎教”就很讲究了。过去,有专家认为怀孕的时候听莫札特的音乐,可以开发胎儿的脑力,另外还有做瑜伽、听轻音乐、看胎教影片、念故事书等等也具有效果。

 

姑且不论效果如何,新一代父母对于胎教可是不遗余力,目的就是要培养出“优秀”的小孩。所谓优秀,即是有好头脑、气质过人、才华洋溢等等。

 

不过,“胎教”一词并非是现在才有的流行玩意,早在中国古代的医书和礼仪文献中,即有关于胎教知识的记载。

 

汉朝重视胎教,对孕妇要求严格

 

西汉有名的政治家贾谊在《新书》中写道:“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渲,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刘向所著的《烈女卷》亦云:“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跛,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夜则令馨诵诗书,道正色。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

 

由此可知,汉朝对于怀孕妇女的要求相当严格:睡眠不可侧卧,必须正直地躺平;坐与站立皆需正直身体;不吃味道奇怪、切割不正的食物;不看、不听淫邪的事物;笑的时候轻柔、即使有怒气也不得口出恶言;夜晚时朗诵经书予腹中孩儿。如此胎教,孩童将来必会是一名行为端正、才德兼备之人。

 

古医书:音乐安定孕妇心神

 

古代医书《医心方.求子》一书中所条列的胎教事项更为详尽:“凡女子怀孕之后,须行善事,勿视恶声,勿听恶语,省淫语,勿咒诅,勿骂詈,勿惊恐,勿劳倦,勿妄语,勿忧愁,勿食生冷醋滑热食,勿乘车马,勿登高,勿临深,勿下坂,勿急行,勿服饵,勿针灸,皆须端心正念,常听经书,遂今男女,如是聪明,智慧,忠真,贞良,所谓胎教是也。”禁止事项繁多,其严谨可见一斑。

 

除了诸多规范,《医心方.求子》书中也建议,孕妇可以“弹琴瑟,调心神,和情性,节嗜欲,庶事清净”。这方面倒和现在的音乐胎教有些相似,不过这里的音乐并非是直接影响胎儿,而是安定孕妇的心神,以母体的精神影响胎儿,可说是相当科学的作法。

 

太任胎教有功,周文王圣德卓著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胎教,莫过于《周室三母》中的太任(一为太妊)。书中记载:“太任者,文王之母,挚任氏中女也。王季娶为妃。太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溲于豕牢,而生文王。文王生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卒为周宗。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

 

意思是说,周文王的母亲太任怀孕时,不看邪曲不正的场景,不听淫逸无礼的声音,不说傲慢自大的言语;睡眠时正直卧姿,讲求坐姿与站姿,绝对不歪斜身体。她的胎教相当成功,其子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在幼年时即圣德卓著,不但品行端正,还有相当好的学习能力,只要能知道一,便能习得百。后人们均认为是太任的胎教有功。

 

古代父母重身教,德育始于妊娠

 

从这些记载和故事看来,中国古代的胎教思想重视“德育”,从怀胎十月开始,以父母的言行作为身教,让胎儿在最纯洁的状态下潜移默化。

 

现代的父母并不重视道德教育,而是一味地强调学业成绩,或是极端地讲求自由发展;而道德约束则被鄙弃,认为是八股、不实际。

 

其实综观古人的经验,道德教育的成功,不但可以为孩子带来出色的学业,也能令其拥有傲人的才华。品行正直之人,能够专注于学习,不被声色所诱惑;在兴趣的学习上同样能够从一而终,不会半途而废。若看得远一些,这些孩子们长大成人,成为社会的一分子,即使不是菁英,也会是维持平和社会的推手。

 

当父母在要求孩子的才能、成绩样样比人强的同时,是否也该想想,除了金钱与名利之外,到底还要给予孩子什么东西?什么样的教育对孩子才是最好的?或许从古人的胎教智慧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