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虹鳟鱼的做法:显性之“利”和隐性之“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17:55:36

鹿渴得难受,来到一处泉水边。他喝水时,望着自己在水里影子,看见自己的角长而优美,洋洋得意,但看见自己的腿似乎细而无力,又闷闷不乐。鹿正自思量,出来一头狮子追他,他转身逃跑,把狮子拉下好远,因为鹿的力量在腿上,而狮子的力量在心里。这样,在空旷的平原上,鹿一直跑在前头,保住了性命;到了丛林地带,他的角被树枝绊住,再也跑不动,就被狮子捉住了。鹿临死时对自己说:“我真倒霉,我原以为会败坏我的,救了我;我十分信赖的,却使我丧命。”

 

同样,在为难时,曾被怀疑的朋友往往成为救星,被十分信赖的朋友却往往成为叛逆。(原题为:鹿和狮子)


浅释:

 

认识客观世界是一道难题。其实,人认识自己是最难的。鹿就是最好的例子。

 

鹿认识自身及世界的标准是个人好恶:我喜欢的部分(如角)就是好的,我不喜欢的部分(如腿)就是不好的;好看的东西就是好的,不好看的东西就是不好的。

 

然而,人生的客观意义就是认识真理。你主动追求并接受真理,这是一种认识方式;你拒绝真理,现实世界也要用客观事实“强制”你去认识和接受真理。这也是一种认识方式。

 

鹿对世界充满了傲慢与偏见。它觉得好看的东西有益,不好看的东西无益。它固执己见,刀枪不入——那么,还有谁能改变它对世界的偏执认识呢?

 

狮子充当了这个角色。

 

人生是一场严格的考试。你认识了真理,你的试卷就是满分;你坚持谬误,不肯改正。但零分的结果会告诉你:你实实在在是错了。

 

你说细腿不好,但就是它救了你的命;你认为角好看,它却叫你丧了命。

 

这里不是说鹿的腿好而角不好,而是强调人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绝对化的。

 

老子的《道德经·第十一章》云:“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利”和“用”的关系很有意思:它们缺一不可,互相依存,都有其长处和弊端。但生活中人们能够看到的往往是显性的“利”,常常忽略的却是隐性的“用”。


在鹿这个例子中,鹿角是“利”,而鹿腿却是“用”。

 

“利”不同于“用”,但又可相互转化。平时,鹿角之“利”可见,鹿腿之“用”不见;关键时,鹿腿之“用”变成了“利”,鹿角之“利”变成了“不利”。

 

与鹿一样,生活中大多非正常死亡者,往往都是一些偏见取代了人的理智的生命。既然“生”不能使其改正谬误,那么,也只好用“死”让他来认识世界真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