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文学 知乎:《论语》日知录之十一——“送礼者”不得“礼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4:36:22

一学期的课终于结束了。讲台下的学生立刻送上水果花篮,很漂亮,也很贵重。

   

几番推谢礼物。但学生的理由似乎很充分:老师很辛苦。

   

其实,何苦之有呢!讲课是教师的天职,是分内的事,并不是对学生的额外恩赐。

   

刚刚讲过君子之交淡如水,学生就忘记了。你不收下,他真的很不安:可他不知道:如果要收下,我的良知更会不安。

   

我会讲课,但不会讲话。拒绝一举显得生硬,不近人情。但学生们还是不依不饶。我有些恼了,说:“你们如果真的尊重我,就拿回去!”

   

学生们很失望。许多想与我亲近的,都远我而去。

   

我也有些失望,失去了许多喜欢的学生。

   

我不是为了标榜自己而伤害他人的情感。我真的不喜欢这份礼物,是因为它很贵重,礼物背后的物质成分太多,淹没了其中的善意元素。

   

多年前,曾经有两个家境阔绰的学生说是很崇拜我,要请我吃饭,有问题当面请教。推脱了多次,对方仍然坚持,一时觉得难以拒绝,就答应了,不料对方事后却提出考试加分的真实要求。

   

吃了人家嘴短,不得不昧着良知给这两个所谓“优秀”的班干部加分——我哪还是教师啊?简直是他们给我上了一课!等于被人强按着头,干了一回违心的勾当。按照时下的歪理,他们得了“分”,我吃了“饭”,应该是“双赢”的结局。可每想起那顿饭,就好不堵心!

   

回家提起这件事。母亲和妻子的意见都是:“下次有人请你吃饭,你来付钱!”

   

不是谁付钱的问题:跟这样以取悦他人以达到获利目的的一颗心打交道,是我最感痛苦的事情。

   

我也见过一些人明明与某人有过节儿,但在某人丰盛的美食或贵重的礼物的摆弄之下,就变得喜笑颜开起来。

   

人为什么非要送礼不可?很简单:你不送礼,他不给你帮助。受礼者往往都喜欢抖威风,凌驾于他人头上,来表明自己的优越——“你不把我放在眼里。想办事?不成!”有些中国人的毛病是先索取,再付出,就有了另一些人先送礼,再索取的“交换”现象。

  

同时,许多送礼者也认为只有密切的关系才可能“办成事”。这话真的没错:因为在小人丛中,的确是只有密切的关系才可能“办成事”的;但这句话又实实在在地错了:因为在君子中间,并不需要密切的关系,就可以“办成事”的。君子的规则是“和而不同”,所以君子之交必然会“淡如水”,而不可能粘如漆。

   

没有丝毫距离的友谊是靠不住的,因为其间没有“尊重”存在。

   

从表面上看,小人(尤其是那些当政者与脑满肠肥者)往往有许多朋友,门庭若市;而君子则多为“门前冷落车马稀”,仿佛世界上的君子都是一些难以相处的怪物似的!

   

但君子并不需要他人物质的“尊重”。君子友心灵而不友物质。

   

孔子的话是一面镜子,每人都应随时对照自己:“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也就是说,君子容易相处但不容易取悦。你用违背道的方法来取悦他,他是不会高兴的;同时,小人容易取悦但不容易相处。你取悦他的方式虽然不符合道,但他还是很高兴的。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我有时做得还算勉强,但流于生硬,以至伤害了人。人家送礼时,我本能地觉得这是不尊敬我——是将我当作小人看。这时,我会发火。可送礼的人往往觉得很冤枉。

   

说到底,即使他人送的礼中别有深意,即使不接受,也应该还人以“礼遇”。

 

注:

  

写成此文后,一个学生读了,给老师提了点意见:应该“礼拒”,不可“力拒”。

   

我有点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