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长篇小说集:秦汉时期的外交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7:45:44

 

  我们回顾历史,中国的外交关系可以说是那个时候打下的基础。公元前221年当时的秦朝统一了中原,并且对中国周边的一些民族进行了统一,从那个时候起就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基础,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开始走向世界并被世界所认识和接受,同时也向世界传播了中国文化,中国在东亚地区文化中心的地位开始形成。

  说到中国当时与世界的交往,我想从这几个方面去说:首先,以商贸为主,丝织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特别是陆上、海上丝稠之路开通以后,中国与西亚,甚至中亚、欧洲的交往更加密切。其次,中国文化的传播,这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交流方式,特别是中国从西亚那边开始吸收佛教等外来文化,正因为如此,在与亚洲国家交流频繁中,对东方文化的影响很大,从而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第三,我们不能不说当时的互派使者,这也是两国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中国的东边主要是日本和朝鲜两国,中国与这两国的交往历史由来已久。中国与他们的交往主要是文化上的交流。汉代“辰韩”拟于“秦韩”以及徐福东渡的传说,表明了秦文化的输出。那时秦代疆域较小,北方疆域大致沿着秦长城一线,辽东地接朝鲜半岛,对朝鲜略有影响,我们都知道徐福东渡日本的事,秦始皇希望自己长生不老,在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徐福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于是秦始皇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以及已经预备的三年粮食、衣履、药品和耕具入海求仙,耗资巨大。但徐福率众出海数年,并未找到神山。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东巡至琅岈,徐福推托说出海后碰到巨大的鲛鱼阻碍,无法远航,要求增派射手对付鲛鱼。秦始皇应允,派遣射手射杀了一头大鱼。后徐福再度率众出海,出海后再也没有回来,有人说他到了现在的日本,虽说徐福东渡之事,我们现在还没有依据可考证,可是在日本有徐福的雕塑,这是不是说明徐福真的到了日本,要不日本也不知有徐福这个人,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在秦时期中国与当时的日本应是有来往的。到西汉时中国与日本的交往更加地频繁,日本当时的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后汉书·东夷传》:“自汉武灭朝鲜,使译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中国《汉书·地理志》记述了倭人即日本人的生产、生活和习俗。在东汉光武帝时日本派使者来中国,《后汉书·东夷传》:“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倭奴以印绶”。1784年,在日本出土了“汉倭奴国王”金印,由此可以证明当时的中日往来密切,当时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水稻等传入日本,丰富了日本人当时的生活,而且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日本主要学习我们的一切先进技术,中国当时要比日本先进,他们需要与中国交住和交流。西汉初年时,由燕国卫满推翻了朝鲜日本半岛上的箕子朝鲜自立,是朝鲜半岛历史中最早得到考古及文献证明的国家,西汉时期朝鲜半岛的三韩曾多次派人赴汉,而且辰韩最先引进中国的先进文化,而我们在贸易方面引进朝鲜的特产:檀弓、果下马等,同时中国的铜镜、漆器等工艺品及铁制生产工具传入朝鲜。中国与日本和朝鲜的交往意义重大,两国之间的交往不仅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生活,同时促进了两国经济和文化上的发展。

中国的西边各国的交往是自张骞通西域以后的事了。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这一目的没有达到,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从此开通了历史上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这是一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大通道,正是从这条古老的大道,世界各地的人民伴着骆驼那孤独的铃声,迎着漫漫黄沙,穿梭于世界的两端,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汉朝对外关系主要是张骞两次通西域后与中亚各国交往频繁,丝绸之路打通。既张骞以后班超也为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加强了中国与西方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发展。自张骞后来派其副使出使安息以后,双方的使节和商贾就络绎不绝。章帝章和元年(87年),安息“遣使献狮子、符拔”。可见当时两国交往的密切,而且是发展贸易和互派使者为主。当时丝稠之路上的安息国利用其良好的地理位置的优势发展转手贸易,从而阻断了西汉与大秦即罗马帝国的直接交往,《后汉书·东夷传》:“罗马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采与之交市,故总营业遮阂不得自达。”中国派甘英出使大秦而未果。后来,大秦将目标转向海上,间接与中国展开了丝稠贸易,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出的使者到达了汉,也有说是当时的商人声称是王派的使者,以取得商业上的优待而说的,而实际不是王派来的,不管怎么说,当时的中国与大秦建立了直接联系,这是两国之间的进步,与安息、罗马的交往主要是在贸易上的交流,以及派遣使者,互换两国的特产,丰富各国的人民生活,西方的珍奇异兽:狮子、犀牛、封牛、孔雀等传入中国,而中国当时的丝稠很受西方人的欢迎。

在汉武帝时期,除了陆上丝稠之路,又开辟了与南海各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广东沿海一路向西,从印支半岛绕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达孟加拉湾沿岸诸国,从此海上丝稠之路也开通了。两条丝稠之路的开通为以后中国与世界的交流,特别是贸易和文化上的互相交流奠定了基础。海上丝稠之路加强了中国与南亚诸国,特别是越南、缅甸、印度的联系,东汉时期中国与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特别是当时印度的佛教经由西亚传入中国,中国甘肃的敦煌莫高窟是中国与印度交往的最好见证,佛教的传入加强了中国与印度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汉明帝时,曾遣使者到印度去问佛法。和帝时,印度曾多次遗使贡献。只是到后来由于西域各国的政治动荡,印度使者只能改由海上丝稠之路到达中国,不管怎么样,中国与印度的往来是不后断的。

   从上面的一系列事情可以看出中国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各国之间交流不是仅仅为了物质上的一些东西,更多的是要求对世界其它地方的一种了解和探索以及学习,中国不仅在发传播着自己的文化,丰富世界各国文化发及加强各国的交往,同时在与各国的交流中不断地发扬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可以说中国对促进世界文化展的重要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们在传播的同时,更多的是在发展,我想对于秦汉史对外交往这段历史的研究,对我们当今世界的交往有重要的意义。以史为鉴,学史、懂史、用史,这才是我们研究历史的意义所在吧。

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

范晔:《后汉书》

班固《汉书》

田昌五、安作璋:《秦汉史》

钱穆:《秦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