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世界 戴维洛奇 插画:从为人处世考察->第一节:从胸襟气度识人成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9:50:18

我薄而彼轻之

则我曲而彼直

我贤而彼不知

则见轻非我咎也

胸襟如此,可成大事

[原典]

  夫我薄而彼轻之,则由我曲而彼直。我贤而彼不知,则见轻非我咎也。若彼贤而处我前,则我德之未至也。若德均而彼先我,则我德之近次也。夫何怨哉?且两贤未别,则能让者为隽矣。争隽未别,则用力者为惫矣。是故蔺相如以回车决胜于廉颇,寇恂以不斗取贤于贾复。物势之反,乃君子所谓道也。

[注释]

见轻:被轻视。

隽:隽永,优秀。

寇恂: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大臣。贾复的手下杀人,寇恂判其死刑,因此与贾复结怨,贾复说,见到寇恂一定要斩了他。寇恂就决定像蔺相如回避廉颇一样,不与贾复碰面。

贾复: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大将。

[译文]

  如果是自己不对而别人轻视,那么过在我而不在他。如果自己贤明而别人不知道,那么被轻视不是自己的过错。如果别人贤能在我前面,那是我的德能 还不够。如果德行相当他也在我前面,那是我的德行稍次于他。这有什么可埋怨的呢?
  而且两人的贤能未见高低时,以能谦让的为明。贤能未曾分别时,用力去争胜的为下。因此蔺相如以引车回避胜过了廉颇,寇恂以不与贾复争斗超过了贾复,事物形势的反复变化,就是君子所谓的“道”。

评述

  胸襟气度宏阔高远的人,一定会有惊人成就。胸怀天下,心存济物的人,也一定能取得骄人的业绩。概因为一个人能容纳多大,他的成就也就有多大。

  有句谚语讲:

  如果你只想种植几天,就种花;

  如果你只想种植几年,就种树;

  如果你流芳万世,就种植观念。

  这个“观念”移植到人才物特征上来,就是宏远奇阔巨伟的胸襟。拥有宏博奇伟胸襟的人,必定会有确明而坚定的人生目标,并由此产生出天赋神授一般的精神力量和旺盛斗志,他既不会接受失败,也不会承认失败,反而会激出潜在于体内的巨大勇气和超人毅力,推动、鼓励着他去克服阻力战胜困难。这样的人也才有底气,有勇力,有智慧,并在奋斗中碰撞出灵感的火花来。

  具备了如此品性的人,也就具备了对自己的信心、勇气和力量,因而也就有了成功的潜能。成功也就是他奋斗航程上看得见桅杆的船,有了坚定、明确的目标,也就有了人生的动力。

  陈胜最初在当佃农时,帮人家耕田耘地。但他与同事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同是在埋头耕地,他仍然眼望着蓝天,他有不同于一般农民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在早年时期,也许他并不知道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具体是什么,也肯定想不到自己会揭竿而起,振臂一呼,去造秦始皇儿子的反(那一年秦始皇刚刚离开他营建多年的帝国,不甘心地躺进气概非凡、规模宏阔、珍宝无数,让后人无限惊羡的地陵中),但他知道自己不能像一般佃农那样过一辈子,也相信自己不会那样过一生。因为这样的愿望,他在田垄上休息时,对同事们说了一句心里话:“如果富贵了,不会忘记大家。”惹来一片嘲笑时,他长叹了一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他有远大的抱负,因此最终没走一般佃农的路。他造了秦始皇的反,尽管是走投无路时的无奈选择,但这个使命落在他身上,还是有其必然性的。

  在选择、识别人才时,为着公司和单位的未来,为着“如果每一个人都比我高大,这就会是一个巨人公司”的愿望,有必要在考察人才的学识、能力的前提下,再掂量掂量他的人生理想和目标。有坚定目标的人其工作动力一定会高过其他人,也许目前他的才力学识有限,但在这个远大目标的驱使下,他会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奉献,最终会超过现有人才的能力。由于有一个较长时期的进步过程,在选用这类人才时自然须考虑单位的实际需要。

  但陈胜最终是失败了,除了他个人本身不能超越和克服的困难外,他性格上的局限也是值得思考的一个诱因。他的坚定目标和远大理想是有的,但他的胸襟气度却还是不够。当他的“苟富贵,无相忘”引得同事的嘲笑时,他想到的是他们的庸庸碌碌、胸无大志,而忽略了生活中许多人的确如此。这就与要成大事,就必须团结广大的普通人、容忍他们的各种缺点、充分发挥他们的优点(哪怕只有一处)原则相矛盾了。但毛泽东却把这一点看得很透,做得也很精妙,很早就明确划分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界线。

  与陈胜一起举事,帮了他很大忙的吴广后来被部下杀死时,陈胜不仅不为此惋惜,反而重赏了那个部下,封他为上将(可见陈胜容不下人,而且是在事业未完成时)。陈胜称王后,当年与他一起耕田的同事们去找他,想弄点富贵尝尝,先被门卫挡住了(有这样的门卫,陈胜的胸襟气度又嫌小)。同事们无奈,就守在路边,待陈胜车队经过时大呼其名,这才见到陈胜。

  当部下对陈胜说他这批患难朋友整日里大呼小叫、提陈旧事有损王威时,陈胜就立刻派人斩杀了其中一个,其余人也就离开了,由此再没有人亲近陈胜。

  由此一而再,再而三地表明,陈胜的胸襟气度的确狭小,远远不够做一番掀天揭地的事业。而与了同时代的刘邦却不是这样。

  刘邦在最初时未必有陈胜那样的优点,似乎更多的是无赖气(比如礼单上写送钱一万,实际上一文不送,反而镇定自若地在席间大吃大喝,大呼大叫。幸好他岳父是一个识货的人。否则,历史上又少了一段识别人才的佳话)。但在现实斗争中他逐渐学会了包容,胸襟气度无限地开阔广远,甚至到了厚黑无比的程度。那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目标是整个江山,而非一人一事,或一片土地。因此,当项羽说要杀了刘邦父亲做肉羹时,刘邦敢笑嘻嘻地说:“分我一杯”。当韩信求封“假齐王”时,张良踩刘邦一脚,刘邦就立刻准允了(当不能完全拒绝时,就一口答应)。叔孙通的酸腐儒生气是令刘邦讨厌的,但“马上得天下,能以马上治之乎?”一句话如当头棒喝,震醒了刘邦,立即请叔孙通帮他修订天下礼仪。这种包容一切的优秀品质,使刘邦团结到一切可以的力量,聚集到一切可以使用的人才(也因为他的博大胸襟,许多人才闻风而来,比如陈平),因此才成就汉朝帝国400年基业。

  胸襟气度是衡量一个人未来成就的标准。随着时代的变化,个人英雄主义在今天越来越多地失去了他的阵地,当今时代需要的是更多的合作精神,不能与他人和环境共存共荣的个性将会越来越少地发挥其应有的力量。以前的艺术家,也许一个早晨醒来就发觉自己成了名,而在今天以追求物质利益为众望所归的艺术圈中,找不到好的经纪人和媒体,仅靠个人的艺术天分孤军奋战,实在难有成名的机会。

  由于西学东渐的结果,人们从中国古代注重内心修养的传统中抬起头来,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地关注起外在生存状态来,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开放体系,再加上科学技术的繁荣,个人的利益已由于物资手段的革命而不可避免地与团体和大环境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在这样的环境中,没有宏阔的胸襟去接受众多的个性,连生存都会成问题,哪里还谈得上创造和发展。

  考察每一个有成就的人物,都会找到这样一个共同特征——宏阔的胸襟与远大的志向(有的未必是为了奉献,但由于他不甘心于郁郁不得志的现状,这种愿望也会同远大理想一样生出强大的动力,推动他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区别在于,动机不同,行动的方法和手段也不同。因此有的人一身正气,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取得成功;有的人则踩在别人的头往上爬)。宏阔博大的胸襟与坚定不移的决心之间差不多是可以划等号的。要想成功,就必须学会容忍,再寻找机会,借他人的力量业补充自己,在合力的状态中去谋求个人成功,这比孤军奋战来得快得多。在行动的勇气和由此而生的智慧上,胸襟宏博的人比只求成功的人要包容更多,因此成就也就更大更持久。

  曾有人问3个正在工地上劳动的青年小伙子:“你们这是在干什么呢?”第一个小伙子说:“挣钱。”第二个小伙子说:“工作。”第三个小伙子说:“我们正在建设这座城市。”20年后,第一个小伙子还是一名普通工人,第二个小伙子成了名基层领导,第三个小伙子则成了全国小有名气的工程师。

  胸襟气度不同,心中存藏的理想与目标不同,其动力和成就也不一样。但人的胸襟气度并不是天生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的学习、磨炼中扩张。一般有3种情况:
1、道德的自我完善。

  品德修养是一个人终生的课题。活到老,学到老,不仅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是修心性、修品德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胸襟气度自然地也随之宏阔广博起来。道德修养应该有大修与小修的区别。小修指个人道德的完善,其结果是与世不争,逃避现实麻烦,实际上是一种清高的逃避主义。大修则是胸怀天下,心存济物,为更多人的幸福而努力。孟子讲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有这个成分。

2、学识、阅历的增长

  经历了许多的人事之后,人成熟了,胸有大志的人气度自然会扩升。有的人由于现实的阻力,自愿地放弃了许多人生目标,另一种人则把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融入客观现实中,踏踏实实地努力,不再做浪漫的幻想,他逐渐知晓了包容与成功之间的联系,因而就自觉地扩大着自己的胸襟气度,去团结人,去容忍他们的个性和缺点,以充分发挥其长处为己所用。

3、责任的加重。

  一旦认识到自身的理想和目标能给更多人带来福音,其信心和力量倍增,由此产生了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促使他胸襟博大起来,去看更高更远的事,并为此目标奋斗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