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著名科学家的名字:我的学习经格五行心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00:40:55
中里老师的书中多次提到“五行”两个字,而且还提到如果学会了五行的穴位用法,治病的效果会突飞猛进。我只是稍学了一点,把心得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行相克中的关系:
1、金克木    心得:  金可以做成金属,比如镰刀、斧头,这样可以用来伐木,所以金就可以用来克木。
2、木克土    心得:木多了可以长成森林,茂密的森林都是长在土里,根也扎进了土里,所以木可以克土。
3、土克水    心得:大家都知道洪水来了要拿土来挡吧,这个非常好理解。
4、水克火    心得:起火了要拿水来灭
5、火克金    心得:要想把金属融化必须放在火红的炼钢炉里。
五行相生中的关系:
1、金生水    心得:金属很凉,空气温度降下来后可以凝结成水,所以金和水是相生的关系。
2、水生木    心得:花草、树木要想长的好,必须需要水的灌溉。
3、木生火    心得:要想得到熊熊的大火,要用木材做原料啊。
4、火生土    心得:大火燃尽后就成了灰,不就是土吗?
5、土生金    心得:要想得到各种金属矿石,我们不都是深入到土里去挖的吗?
人体六脏六腑共分有十二经络,腑(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胆)为阳,脏(心、肝、脾、肺、肾、心包)为阴。每个经络都自己的五行属性。象胃、脾属土;大肠、肺属金;膀胱、肾属水;肝、胆属木;小肠、三焦、心、心包均属火。
通常我们说相表里的关系,其实都是属性相同的两个经络。比如肺与大肠相表里,其实两个都是属金;膀胱与肾相表里,两个同属水;肝与胆相表里,同属木;小肠与心同属火是表里关系;三焦与心包也同属火是表里关系;脾胃也是表里关系,同为土。所以平时我们按摩某一条经时,对属性相同的令一条经络,也起作用。
每条经络都有自己的五输穴,是特效穴,位于从手、足的末端开始向上到肘、膝附近。古人按顺序非常形象的比喻并命名为井、荥、输、经、合五个穴位。
而且这五个穴位每个都有各自的五行属性。从井穴到合穴,其中阴经五行是:木、火、土、金、水;阳经五行是金、水、木、火、土。
附十二经络五输穴的穴位:
经络     井穴 荥穴  腧穴 经穴 合穴
肺经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尺泽
大肠经   商阳 二间 三间 阳溪 曲池
胃经     厉兑 内庭 陷谷 解溪 足三里
脾经     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阴陵泉
心经     少冲 少府 神门 灵道 少海
小肠经   少泽 前谷 后溪 阳谷 小海
膀胱经   至阴 通谷 束骨 昆仑 委中
肾经     涌泉 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
心包经   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三焦经   关冲 液门 中渚 支沟 天井
胆经     窍阴 侠溪 足临泣 阳辅 阳陵泉
肝经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
用五行的方法找穴位来治疗身体的不适时,首先你要先分清疼痛点在哪条经络上,然后再分清是实症还是虚症。通常实症都是象寒、湿、热三邪在作怪产生的不适,象风热感冒、风寒感冒、急性肠胃病、头痛、牙疼等都可以当做实症来治。虚症一般是身体里的正气不足,象脾虚、肾虚都是虚症。
穴位的选取采取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的原则。
所谓的母子都是相对来说的。而五行中认为“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比如,“金生水”,则金为水之母,水为金之子,其它类推。
我们通常都是拿有病的那个经络的五行属性来定位。然后插入到这个经络的五输穴的的五行中去排队(阴经是木、火、土、金、水;阳经五行是金、水、木、火、土,都是按照相生的顺序进行排列。画个圆就出来了,东方、左边为木,西方、右边为金,下边、北方为水,上边、南方为火,土在正中的圆心位置。记住阴经是从东方位、从左方向向上边、向右边转一圈;阳经是从西方位、从右边向下边,向左边转一圈。
比如肺经,属金,其子为水,其母为土,上面的为母,下面的为水,如此而已。在五行顺位排列中随便拉出一个,均是上面的为母,下面的为子。肺经是阴经,再看阴经五输穴的的五行排列木、火、土、金、水,所以肺经的母穴就是五输穴中属性为土的穴,子穴就是五输穴中属性为水的穴。如果肺实就取水穴,如果肺虚就取土穴。然后再把这带属性的穴与  井穴 、荥穴、  腧穴、 经穴 、合穴再对应起来,这样就知道土穴就是腧穴,水穴就是合穴。再去查找肺经的腧穴是太渊穴,合穴是尺泽穴。从而得出如果肺实就揉尺泽穴,如果肺虚就揉太渊穴。
谢谢楼上的提醒。我写错了!重新整理一下哈。
肺属金,肺经属阴经。阴经五输穴的的五行排列木、火、土、金、水,所以金的上边就是土,下边就是水。然后再把这带属性的穴与  井穴 、荥穴、  腧穴、 经穴 、合穴再对应起来,这样就知道土穴就是腧穴,水穴就是合穴。再去查找肺经的腧穴是太渊穴,合穴是尺泽穴。如果肺实就取水穴(子),如果肺虚就取土穴(母)。从而得出如果肺实就揉尺泽穴,如果肺虚就揉太渊穴。
我前几天牙龈疼。在左边下侧疼。
想想是最近经常出去吃烧烤、麻辣烫之类的上火了。大便正常,那么就是胃火。
胃属土,胃经属阳经,阳经五输穴的五行排列是金、水、木、火、土。上火属实症,当泻其子。那么该取穴是金,也就是井穴,厉兑穴也。我是个懒人,连穴位都不想按,就采用针灸。针灸里有个说法叫泻井当泻荥,原因就是井穴一般在手足的末端,比较疼痛,而且比较浅,不好扎针。所以我取的是胃经的荥穴(内庭)。再说荥主的就是热症,正好也和我的病对症,所以就下针了。扎了一次,当时疼痛就减轻了。现在过了两天,全好了。
中医真的很神奇!
我来多一笔,希望嫣然谅解。并且,非常感谢嫣然让我更进一步学习了经络与五行的关系!
阴经五输穴与属性的对应
木     火    土      金    水
经络及属性     井穴  荥穴  腧穴    经穴  合穴
肺经(金)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尺泽
脾经 (土)    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阴陵泉
心经(火)     少冲  少府  神门    灵道  少海
肾经(水)     涌泉  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
心包经(火)   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肝经(木)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
阳经的五输穴与五行的对应关系:
金    水    木     火    土
经络及属性               井穴  荥穴   腧穴  经穴  合穴
大肠经(金)      商阳  二间  三间   阳溪  曲池
胃经  (土)      厉兑  内庭  陷谷   解溪  足三里
小肠经(火)      少泽  前谷  后溪   阳谷  小海
膀胱经(水)      至阴  通谷  束骨   昆仑  委中
三焦经(火)      关冲  液门  中渚   支沟  天井
胆经  (木)      窍阴  侠溪  足临泣 阳辅  阳陵泉
这样看经络中就存在与本经络相克的穴了,咋办
比如心经的水穴-少府,肾经的土穴-太溪,按五行理解不宜多按?貌似不是啊
这个问题我来解答
中医的博大精深之处就在于一个阴阳的平衡。生克补泻只是其中再微小不过的一种方法。只要是治病的方法都是好方法。治好病了,再去推断这个方法的治病原理,会恍然大悟。看到一本书中说,黄帝内经分两部分,《灵枢》和《素问》,灵枢相当于治病的案例,而素问要比灵枢晚一些,是总结的治病的原理。古人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路路走过来的,我们都是在学他们总结的精华而已。
《黄帝内经》(九针十二原第一)中“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所以十二原穴也是治病的要学。阴经的原穴即是上面的输穴。再附原穴的歌谣:
穴有十二原,都在四肢中。
胆原丘墟穴,肝原号太冲,
小肠原腕骨,脾经太白容,
心原神门过,胃经冲阳通,
膀胱原京骨,肺经太渊逢,
大肠原合谷,肾原太溪从,
三焦阳池伴,心包大陵同。
而且原穴是本经气血停留和留止最深的部位,是本原之气。手经皆在腕关节附近,足经皆在踝关节附近
这也就是为何中里老师反复强调太溪、太白、太冲、太渊穴等都有多重要的原因了。
有关治疗脏腑病的取穴原则,
1) 病在脏者取其输穴(原穴)
2)病在腑者取其合穴(下合穴)
所以阴经上的病,取穴之要就是原穴。然后再配合虚实找其输穴中的母、子穴。
而六腑出现的病一般取下合穴,比如胃病最适合的穴位就是足三里;胆病最适合的是阳陵泉。然后同样结合虚实找其输穴中的母、子穴。我们治病的时候一般不都要取多个穴位嘛,就是这个原理。
附下合穴:
胃合于三里(足三里),
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
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
三焦合入于委阳,
膀胱合入于委中央,
胆合入于阳陵泉
1、与本经络相克的穴位不宜多按。wuxinch也提到,只是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
我不太明白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我来举个列子:胃的五行属性为土,但老师讲过其经上的所有穴位都有土的特性。五行里木克土、火生土,所以土太旺了,要用木来克,这时你揉肝、胆经(属木)上的穴位,也就相当于克土(胃);土太少了要用火来生,这时你揉小肠经、三焦经(属火)上的穴位,也相当于生土了。所以上面你提到最近脸上比较刺挠,用肝经上的太冲穴、胆经上的阳陵泉来治应该也是有效的。
胃经为阳经,五输穴从井到合的排序是金、水、木、火、土,如果用本经上的穴位来调理本经引起的病,就是我讲的补母、泻子了。所以你脸上的刺挠也可以用香烟灸厉兑穴(子穴)或按揉内庭穴(荥主身热)来试试。这个时候就不能较真对本经相克的穴位不宜多按了。记住一句话,能治病的穴才是王道之穴。
2、阴经上的病,取穴之要是原穴。除了按原穴之外,再配合虚实找其腧穴的母、子穴,或补母、或泻子。这时母、子穴的参照物是腧穴。治疗六腑的病,母、子穴的参照物是该经络的下合穴。
平原亲好像和我理解的不太一样。阴经的原穴就是其本经五腧穴里的输穴,如太渊、太冲、太白、神门、太溪。
但根据母子补泻找穴位时,参照物是本经的五行属性对应在五腧穴的五个穴位中的位置。
比如肝经,肝属木,本经的参照物应该是五腧穴里从井穴到合穴里属性为木的穴位,也就是井穴(大墩穴)。以大墩来定位,上为母、下为子。所以母穴就是合穴(曲泉穴,属水),也符合水生木;子穴就是行间(属火)。这就是泻肝火时为什么要揉太冲和行间了。
比如肾经,原穴是太溪,肾属水。参照物应该是肾经的五腧穴里从井穴到合穴里属性为水的穴位,也就是合穴(阴谷穴)。以合穴来定位,上为母,则就是经穴(复溜);下为子,则就是井穴(涌泉穴)。这也就是补肾的要穴属太溪(原穴)和复溜(母穴)的原因了。同时当因上火鼻出血时,在涌泉穴敷大蒜泥,也就是用水(肾)来克火(心)的原理。
再比如脾经,原穴是太白,脾属土。参照物应该是脾经的五腧穴里从井穴到合穴里属性为土的穴位,也就是输穴(太白穴)。以输穴来定位,上为母,则就是荥穴(大都);下为子,则就是经穴(商丘穴)。所以揉太白和大都,相当于喝山药薏米粥,就是治疗脾虚的道理了。
好像还有两个脏经,我懒得分析了,有兴趣的朋友自己分析来看看,真的很有意思。
平原亲的第三个问题:
3、中里老师在五行相配的穴位中提到“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如果说“上火了”,可以根据上火部位所在经络直接按其荥穴吧。这与病在脏者取原穴,病在腑者取其下合穴是什么关系?是不是中里老师说的是针对初学者,比较简单易行?
无输穴里五个穴位的用途,“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非常清楚的注明了该穴位主治的病,所以当病的外象已经非常清楚了,那就直接找穴位揉就对了,不用考虑病在脏者取原穴,病在腑者取其下合穴。
用穴位来治病,讲究的就是一个经络辩证,不同的辩证方法就会有不同的结果(穴位),还是那句话,唯有治好了病,才是硬道理。当你认为上火了,取荥穴来治时,这是用荥主身热来治的一种辩证方法;但心火旺用肾水来泻时是用的五行相克的辩证方法。
中里老师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把那么复杂的中医理论、几千年的精髓用简单、可行的一本书给介绍完了。他在我心里就是中国唯一一个中医的传教士,给成千上万的人普及中医,从而相信中医,进而研究中医。
老师说他希望他的博客和论坛就是一个茶馆,而他就是那个阿庆嫂,为大家奉上一杯香茶。大家在这里发我所想,谈我所得。
所以有病了要去看医生。哈哈
再比如脾经,原穴是太白,脾属土。参照物应该是脾经的五腧穴里从井穴到合穴里属性为土的穴位,也就是输穴(太白穴)。以输穴来定位,上为母,则就是荥穴(大都);下为子,则就是经穴(商丘穴)。
这个地方我没看懂:子母穴中的上下是如何定位的?靠近指(趾)端者为下吗?我怎么认为商丘穴为上(母)与大都为下(子)呢?我哪儿出差错了?请不吝赐教。
我来分析一下肺经,看对不对?
肺经,原穴是太渊,肺属金。参照物应该是肺经的五腧穴里从井穴到合穴里属性为金的穴位,也就是经穴(经渠穴)。以经穴来定位,上为母,则就是合穴(尺泽);下为子,则就是俞穴(太渊)。(会不会是鱼际或少商,他们也在经渠穴之下呀?)子母穴中的上下方位与经络走向有关吗?初学,请勿见笑!
关于上、下的问题,应该这样理解,把井、荥、输、经、合一字排开,井的上面是合;荥的上面是井;输的上面是荥等等,以此类推来找补泻的穴位。你的思路可能和我的正好相反。古人把这五个穴位的顺序比喻为水流的大小及流向。井就是源头,是泉眼,而到了合就成了水流汇集的大海了,所以我们在追溯水的源头时,不都是向上来找吗?所以井的方向就是上,反之合的方向就是下。这样说你明白了吗?
我来附上五输穴的概述
五输穴概述
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即井、荥、输、经、合。各经的五输穴从四肢末端起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并以水流大小的不同名称命名,比喻各经脉气自四肢末端向上,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
井:指地下泉水初出,微小而浅。杨玄操〈难经〉注:"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处名之曰井,井者主出之义也。"用以形容四肢各经的末端穴。
荥:指小水成流。《说文解字》:"荥,绝小水也。"杨上善《明堂》注:"水溢为荥,谓十二经脉从指出已,流溢此处,故名为荥。"用以形容位于井穴之后的第二穴。
输:指水流渐大可输送、灌注。《说文解字》:"输,委输也。"杨上善《太素》注:"输,送致聚也。《难经?八十一难》曰:五藏输者,三焦行气之所留止。故肺气与三焦之气送致聚于此处,故名为输也。"用以形容位于荥穴之后的第三穴。
经:指水流行经较直、较长。《尔雅?释水》:"直波曰经。"杨上善《太素》注:"经,常也。水大流注,不绝为常。血气流注此,徐行不绝,为之常也。"用以形容位于输穴之后的第四穴。
合:指水流汇合入深。杨上善《太素》注:"如水出井以至海为合,脉出指井,至此合于本藏之气,故名为合。"用以形容位于经穴之后肘膝关节附近的第五穴。
再来附上五输穴中单个穴位的用途
五输穴主治特点
五输穴各有所主病症。《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隔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难经?六十七难》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节重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二者立论有相通处。
井穴:多用于昏迷、厥证。井穴是十二经脉之"根",阴阳经脉之气相交之所,有疏通气血、开窍醒神、泄热清神作用。
荥穴:主要用于清泄各经热证,阳经主外热,阴经主内热。
输穴:位于腕踝关节附近,阳经输穴主治各经痛症及循经远道病症;阴经输穴即各经原穴,主治及反应所属脏器病症。
经穴:主要用于循经远道作为配穴,用于寒热、喘咳等。
合穴:阴经合穴用于胸部及腹部病症;足阳经合穴主要用于腑病;手阳经合穴多用于外经病症。
关于刮痧方向的问题,我记得老师说过刮痧时无论阴经、阳经,都是从上往下刮,不需要进行经络辩证的。
老师还说过在督脉上按摩时,应该从下往上。
十二经脉虚实证生克补泻取穴表
时辰                                经脉        实症取穴       虚证取穴
寅时,清晨3点至5点        肺经        尺泽                   太渊
卯时,早晨5点至7点        大肠经        二间                 曲池
辰时,上午7点至9点        胃经        厉兑、内庭           解溪
已时,上午9点至11点        脾经        商丘                   大都
午时,中午11点至13点        心经        神门                少冲、少海
未时,下午13点至15点        小肠经        小海               后溪
申时,下午15点至17点        膀胱经        束骨              至阴、委中
酉时,傍晚17点至19点        肾经        涌泉、然故       复溜
戊时,19点至21点        心包经        大陵                    中冲、曲泽
亥时,21点至23点        三焦经        天井                  中渚
子时,23点至1点        胆经        阳辅                         行间
丑时,1点至3点        肝经        侠溪                         曲泉
备注:取穴表中出现两个穴位时,是因取井穴时一般不好操作,所以利用《难经》所说的“泻井当泻荥,补井当补合”的方法进行的取穴。
老师说了,每人都要读点皇帝内经。最近找了两本书:《黄帝内经白话版》及《针灸甲乙经》来看,看的是似懂非懂,但也如痴如醉。好些东西似乎还在云雾中,但也又有点明白。
在<金匮真言论篇>里说,自然界有四时(春夏秋冬)和人的五脏相对应,同时五脏各自还有相类的事物与自然界相对应。
比如东方青色,与肝相通,肝开窍于目,经气内藏于肝,发病常表现为惊骇,在五味为酸,与草木同类,在五蓄为鸡,在五谷为麦,与四时中的春季相应,在天体为岁星,春天阳气上升,所以其气在头,在五音为角,其成数为八,因肝主筋。此外,在嗅味为臊。
南方赤色,与心相通,心开窍于耳,经气内藏与心,在五味为苦,与火同类,在五畜为羊,在五谷为黍,与四时中的夏季相应,在天体为荧惑星,他的疾病多发生在脉和五脏,在五音为徽,其成数为七。此外,在嗅味为焦。
中央黄色,与脾相通,脾开窍于口,经气内藏于脾,在五味为甘,与土同类,在五畜为牛,在五谷为稷,与四时中的长夏相应,在天体为镇星,他的疾病多发生在舌根和肌肉,在五音为宫,其生数为五。此外,在嗅味为香。
西方白色,与肺相通,肺开窍于鼻,经气内藏于肺,在五味为辛,与金同类,在五畜为马,在五谷为稻,与四时中的秋季相应,在天体为太白星,他的疾病多发生在背部和皮毛,在五音为商,其成数为九。此外,在嗅味为腥。
北方黑色,与肾相同,肾开窍于前后二阴,经气内藏于肾,在五味为咸,与水同类,在五畜为#,在五谷为豆,与四时中的冬季相应,在天体为辰星,他的疾病多发生在溪和骨,在五音为羽,其成数为六。此外,其嗅味为腐。
上面这段话说的真好,把五脏与自然界中的四季、颜色、情绪、味觉、五官、五谷、五畜、五音、天体、数字一一对应了起来,这样如果人体有了什么毛病,可以看五官的颜色、症状,加上情绪就可以分析出来病在何脏了,而且该吃什么东西进补也有了(五谷),古人真是有智慧啊
先说说我这一段学习的心得吧。
1、练功:每天中午12点午睡前都要跪膝10分钟,谈不上有什么收获,跪习惯了,不跪反而睡不着。每天下午两点午觉起来后,练甩手功10分钟,合功3分钟,然后是开始敲打全身的经络30分钟。练的过程中会打嗝排气,练完后感觉浑身轻松,有时还会排便。
刚练甩手功时,每天睡醒后手指缝里都会发疼、发麻,睡觉也一直做梦。后来停了一周,再练手指发疼的现象又没有了,打嗝增多了。
2、看书:开始看《黄帝内经》和《针灸甲乙经》。由于看的都是白话版的,容易看懂。真是百看不厌,看一遍好像有点收获,再回头看,好像又深刻了一点。这种感觉就像刚看《求医不如求己》一样,想当初中里老师的前两本书,包括视频,我看的真不只3遍。这一个月以来手里几乎没有断过书,就连做梦都是书里的内容。我好像有点走火入魔
3、针灸:就因为看了《黄帝内经》,发现里面讲针灸的内容真的很多,越看越觉得自己的不足,再加上里面有很多禁刺的学问,搞的我不敢动手了,还是先好好学习理论知识吧,实践放到以后再说。不过遇到自己有了毛病继续在自己身上扎针,感觉还是有成效的。比如:我每到月经来的前10天,乳房都胀痛的厉害,这次疼的时候,我扎两侧的太冲穴(泄肝火),扎了两天后,月经提前了5天来了。月经提前虽然不是什么好事,但也说明我扎的穴起效果了。肝主疏泄嘛
4、刮痧:前段又看了张秀琴老师的《全息刮痧》这本书。找到治疗乳腺增生的胸部刮痧区域: 屋翳穴、 膻中穴 、章门穴,及额部的全息刮痧区。就开始在这些区域自己每天刮一次。(背部由于够不着,就先不管了。)由于刮完后还要上网,我就又边上网边按摩大腿的肝经,奇怪的是按完一条腿后,就要去厕所排便便,连续三天都是如此。搞的我的身体大便已经没有规律了,白天随便敲敲经络它会排便、晚上刮刮痧它还会排,太敏感了。昨天晚上没有刮痧,就在临睡前做了推腹,做过1个小时后也排了。这也是好事,以前我那么能吃,都是两天才便一次,现在吃的不多,便得反而多了
现在来说说《黄帝内经》中,我所理解的是怎样来讲五行的吧。这样不喜欢看书的朋友,看看这个也许就有了兴趣。先说阴阳
在《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说阴阳是宇宙间的一般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纪,是万物变化的起源,是生长毁灭的根本。大自然中清阳之气聚于上,而成为天,浊阴之气积于下,而成为地。地气蒸发上升为云,天气凝聚下降为雨;雨是地气上升之云转变而成的,云是由天气蒸发水气而成的。这就让我们想起那首歌: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它讲述的就是阴阳论。
人体的变化也是这样,清阳之气出于上窍,浊阴之气出于下窍;清阳发泄于腠理,浊阴内注于五脏;清阳充实与四肢,浊阴内走于六腑。
这样因为阴阳得平衡,大自然就有了春、夏、长夏、秋、冬的交替,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变化,因此,产生了寒、暑、燥、湿、风的气候,它影响了自然界的万物,形成了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人体同样就有了肝、心、脾、肺、肾五脏,五脏之气化生五志,产生了喜、怒、悲、忧、恐五种不同的情志活动。
人是自然界中的一物,必须要和自然溶为一体,顺应自然,做到“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才能达到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
想象一下琼瑶阿姨的《在水一方》的意境:有个佳人,在水一方,而我们只能看到她的背影,看到她被风吹拂的衣衫。然后把这个画面定格...........把这个佳人定成一个伸展双手,面向南方背朝北方的自己,而我们继续在水一方..........具体图片大家可以看“我的日记”版块中自由飞小鸭写的日记中第102页,特别注意这个小人是背向我们的,她的脸是看不到的
现在把我们定格的方位和自然界的五行及人体的五脏、五官、五情、五味联系在一起:
注:以下括号内是我注释的,其它是原文
1、东方(人体的左边)应春(四季中对应为春),阳生而日暖风和,草木(五行属木)生发,木气能生酸味(五味),酸味能滋养肝气,肝气又能滋养于筋(肝主筋),筋膜柔和则又能生养于心(肝属木,心属火,木生火),肝气关联于目(肝开窍于目)。变化在天空中为风气(六气属风),在地面上为木气,在人体为筋,在五脏为肝,在五色为苍,在五音为角,在五声为呼,在病变的表现为握,在七窍为目,在五味为酸,在情志的变动为怒。怒气能伤肝,悲能够抑制怒;风气能伤筋,燥能够抑制风;过食酸味能伤筋,辛味能抑制酸味。

2、南方(上面)应夏(四时中的夏季),阳气盛而生热,热甚则生火,火气能产生苦味(五味),苦味能滋长心气,心气能化生血气(心主血脉),血气充足,则又能生脾(心属火,脾属土,火生土),心气关联于舌(心开窍于舌)。它的变化在天为热气(六气中属热),在地为火气,在人体为血脉,在五脏为心,在五色为赤,在五音为徽,在五声为笑,在病变的表现为忧,在窍为舌,在五味为苦,在情志的变动为喜。喜能伤心,以恐惧抑制喜(恐惧属于肾的情绪属水,喜属于心的情绪属火,水克火的意思);热能伤气,以寒气抑制热;苦能伤气,咸味能抑制苦味。
3、中央(人的本体)应长夏(四时中的长夏),长夏生湿(六气中湿气候),湿与土气(五行属土)相应,土气能产生甘味(五味),甘味能滋养脾气,脾气能滋养肌肉(脾主肌肉),肌肉丰满,则又能养肺(脾属土,肺属金,土生金),脾气关联于口(脾开窍于口)。它的变化在天为湿气,在地为土气,在人体为肌肉,在五脏为脾,在五色为黄,在五音为宫,在五声为歌,在病变的表现为哕,在窍为口,在五味为甘,在情志的变动为思。思虑伤脾,以怒气抑制思虑(怒气属肝的情志五行属木,木克土);湿气能伤肌肉,以风气抑制湿气,甘味能伤肌肉,酸味能抑制甘味。
4、 西方(右边)应秋,秋天天气急而生燥(六气中的燥),燥与金气(五行属金)相应,金能产生辛味,辛味能滋养肺气,肺气能滋养皮毛(肺主皮毛),皮毛润泽则又能养肾(金生水的意思),肺气关联于鼻(肺开窍于鼻)。它的变化在天为燥气,在地为金气,在人体为皮毛,在五脏为肺,在五色为白,在五音为商,在五声为哭,在病变的表现为咳,在窍为鼻,在无味为辛,在情致的变动为忧。忧能伤肺,以喜抑制忧(火克金的意思);热能伤皮毛,寒能抑制热;辛味能伤皮毛,苦味能抑制辛味。
5、北方(下方)应冬,冬天生寒(六气中的寒气),寒气与水气(五行属水)相应,水气能产生咸味,咸味能滋养肾气,肾气能滋长骨髓(肾主骨),骨髓充实,则又能养肝(水生木的意思),肾气关联于耳肾开窍于耳)。它的变化在天为寒气,在地为水气,在人体为骨髓,在五脏为肾,在五色为黑,在五音为羽,在五声为呻,在病变的表现为战栗,在窍为耳,在五味为咸,在情致的变动为恐。恐能伤肾,思能够抑制恐(思属于脾的情绪,属土,这里指土克水的意思);寒能伤血,燥(湿)能够抑制寒;咸能伤血,甘味能抑制咸味。
以上只是《黄帝内经》中小小的一篇《阴阳应象大论篇》,却包含了太多的东西。把人体的五脏、五官、五情、五色、五音、五声、五色与自然界中的五行、四时都有对应。
这样当我们身体有毛病时,通过观察病变的部位、颜色、情绪、声音等就可以知道是哪个脏体出了问题,然后结合四季的各个气候,判断是哪种邪气(寒、湿、风、燥、热、暑)引起的,再结合生克补泻的五行方法,很容易就能找到治病的方法了。
古人就是了不起!这么复杂的东西,他一小篇就全给概括了。只能让我们摸索再摸索,总结再总结。
总而言之,古人早就说了,天地是在万物的上下;阴阳如血气与男女之相对待;左右为阴阳运行不息的道路;水性寒,火性热,是阴阳的象征;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的原始能力。所以说:阴阳是互相为用的,阴在内,为阳之镇守;阳在外,为阴之役使。
如阳气太过,则身体发热,腠理紧闭,气粗喘促,呼吸困难,身体亦为之俯仰摆动,无汗发热,牙齿干燥,烦闷,如见腹部帐满,是死症,这是属于阳性之病,所以冬天尚能支持,夏天就不能耐受了。阴气盛则身发寒而汗多,或身体常觉冷而不时战栗发寒,甚至手足厥逆,如见手足厥逆而腹部胀满的,是死症,这是属于阴盛的病,所以夏天尚能支持,冬天就不能耐受了。这就是阴阳互相胜负变化所表现的病态。
说说我最近的收获吧。
因缘际会,我看了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数术学入门》的视频。里面讲解的就是最基本的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四时)、四象生八卦,以及五行的基本知识。然后了解到中国传统的数术———河图之数和洛书之数。发现河图洛书才是五行的老祖宗,把那个图看懂了,再去看《皇帝内经》,又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包括本版块那篇“捉跳疙瘩”的帖子,你会发现按摩手法很容易理解,就是五行术数的一种应用。
现在我把河图、洛书的图片发上来供有兴趣的朋友收藏。
[ 本帖最后由 嫣然1 于 2009-12-28 20:54 编辑 ]
河图.JPG (12.46 KB, 下载次数: 107)
2009-12-28 20:48 上传
下载次数: 107


洛书1.JPG (9.86 KB, 下载次数: 77)
2009-12-28 20:54 上传
下载次数: 77

河图共用十组数字分配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上,象征天地、阴阳、五行。图中白圈(空心圈)都表示奇数,为阳、为天,黑点(实心圈)都表示偶数,为阴、为地。其结构如下:
一个白圈与六个黑点共处北方,叫做“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两个黑点和七个白圈共处在南方,叫做“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三个白圈和八个黑点共居东方,叫做“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四个黑点与九个白圈相守共居西方,叫做“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五个白圈与十个黑点相守在中央,叫做“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简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所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讲的是水星每天子时(一)、巳时(六)出现在北方。农历每月的一日、六日(初一、初六、十一、十六、二十一、二十六),太阳、月亮与水星会与北方,农历每年的十一月、六月傍晚水星在北方天际出现。
所谓“地二生火,天七成之”是说火星每天丑时(二)、午时(七)出现在南方,农历每月的二日、七日太阳、月亮与火星会与南方,农历每年的二月、七月黄昏火星在南方天际出现。
所谓“天三生木,地八成之”是说木星每天寅时(三)、未时(八)出现在东方,农历每月的三日、八日,太阳、月亮与木星会与东方,农历每年的三月、八月傍晚木星在东方天际出现。
所谓“地四生金,天九成之”是讲金星每天卯时(四)、申时(九)出现在西方,农历每月的四日、九日,太阳、月亮与金星会与西方,农历每年的四月、九月黄昏水星在西方天际出现。
所谓“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是说土星每天辰时(五)、酉时(十)出现在中天,农历每月的五日、十日,太阳、月亮与土星会与中央,农历每年的五月、十月傍晚土星在中天出现。
所以说河图是依据五星运行的天象绘制的,也可能是五行的来源。因为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在北方天空出现时,正值冬气交令,万物蛰藏,地面只有冰水霜雪,这就形成了“水行”的概念。
七月夏至之后,火星在南方出现,正值夏气交令,地面上酷热如火,这就形成了“火行”的概念。
三月春分,木星在东方天空出现,正值春风骀荡,草木萌芽成长,正是“春到人间草木知”,这就形成了“木行”的概念。
九月秋分,金星在西方天空出现,树木凋落,一片肃杀之气,古代用金属做兵器,金属工具能伐木,这就形成了“金行”的概念。
五月份土星出现在中天,表示炎夏湿土当令,木星、火星、金星、水星全都拿它当中点,而五星运行出没与四季气候的变化,全是从地上观测出来的,这就自然形成了“土行”的概念。
河图与五脏:
《易?系辞》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为五行生成数之始源,五行生成数首载于《尚书?洪范》:“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此其生数也;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地十成土,故谓之成数也”。
河图蕴藏着的五行生成数,象征着自然界万物的生成及终止,与人体脏腑的生理特征密切相关。河图是天然顺向生,补阳,九为老阳之数,生阳火,用白圈表示。六为老阴之数,退阴符,用黑点表示。在头部顺向生的顺序:五行相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河图按摩法所用的数字为生数,故称之为顺相生,而不用成数。
宇宙是一大天,人头是一小天,大小天相应,天有九大星,头有九大穴(风府、左风池、右风池、左承灵、右承灵、百会、左头维、右头维、神庭)。其中风府穴属水,左承灵穴属木,神庭穴属火,百会穴属土,右承灵穴属金,合于五行,概称河图五大穴位。
具体穴位如下:
1、风府穴:天一生水,代表肾脏,肾为水脏,水为至阴,为生命之源。水为天之始数,肾水居北方,为坎卦。水可生水。穴位在项上,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
2、左承灵穴:天三生本,代表肝脏,肝为木,木代表新生,标志着万物之萌动,象征生命之始。肝木居东方,为震卦。木可生火。位于头部前发际上4寸,头正中线(左)旁开2.25寸,相当于临泣穴与风池穴的连线上。
3、神庭穴:地二生火,代表心脏,心为火脏,火为日,象征阳气,为水之动原。有水火,阴阳才能气化,万物始能衍生,人代表温热阳性。心火居南方,为离卦。火可生土。穴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4、百会穴:天五生土,代表脾脏,脾为土脏,土为万物之母,成数赖之以衍生,五为中央,为戊已土。土可生金。穴位在头顶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陷可容指。
5、右承灵穴:地四生金,代表肺脏,肺为金脏,象征万物有始必有终,有生长必有收肃。肺居西方,为兑卦。金可生水。穴位在头部前发际上4寸,头正中线(右)旁开2.25寸,相当临泣穴与风池穴连线上。
河图顺相生按摩法的五个穴位的名称,五脏、方位、卦位、作用在人体生命学中颇具意义。
河图按摩法的手法:
河图按摩法必须用梅花指,即五指聚拢合一,聚五行之气,贯注于穴道之中,以疏通经络。术者右手五指合拢,指尖形成梅花指,按下列顺序用力点按患者穴位。
1、点按风府穴:风府穴为一,在河图中为一个空圈,空圈代表阳,(阳数以九乘之),所以顺转九圈(水生木)。
2、点按左承灵穴:左承灵穴为三,在河图中为三个空圈,所以顺转二十七圈(木生火)。
3、点按神庭穴:神庭穴为二,在河图中为二个实圈,实圈为阴(阴数以六乘之),所以逆转十二圈(火生土)。
4、点按百会穴:百会穴为五,在河图中为五个空圈,所以顺转四十五圈(土生金)。
5、点按右承灵穴:右承灵穴为四,在河图中为四个实圈,所以逆转二十四圈。
以此归纳为“河图按摩法”的顺序为1、3、2、5、4。其数字表示为:
1(风池穴,顺转9圈)---3(左承灵穴,顺转27圈)---2(神庭穴,逆转12圈)---5(百会穴,顺转45圈)---4(右承灵穴,逆转24圈)
注意:凡奇数都是顺时针旋转,旋转的圈数是9的倍数;凡偶数都逆时针旋转,旋转的圈数是6的倍数。
头部保健按摩的治疗范围是:
神经性头痛、头胀、头晕、高血压、低血压、神经衰弱、失眠、神精分裂症、脑血栓、惊吓、五脏六腑疾病。
在我的理解中,河图就是天上的5个星星代表五行(星)。
天与地相呼应:就有了东(木)南(火)西(金)北(水)中(土)五个方位、有了春夏秋冬长夏五个季节、有了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四个有名的节气。有了五谷、五畜、五音、五数相对应。
天与人相呼应:就有了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五脏,有了面部的五官、有了五种情志(怒喜悲忧恐)、有了五种味道(酸甜苦辛咸)等等。
所以再回过头来看皇帝内经中的《金匮真言论篇》: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谿,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尽管都是文言文,却很好懂了,是不是?这就像给五岁的女儿一堆东西,让她分辨什么是固体、什么是液体一样,她会很快的分成堆的。
再说洛书。洛书实际上就是一个后天八卦图。洛书的结构是:“戴九履一, 左三右七, 二四为肩, 六八为足, 五居其腹, 洛书数也。”白圈表示阳数、奇数,黑点表示阴数、偶数。以五居中,共用九组数演示天体星斗之象。洛书的九组数非常巧妙,就是不论是竖行三组数相加,还是横排三组数相加,抑或是斜向三组数相加之和都是十五。也就是四正(南北东西)、四偶(东南、西南、东北、西北)相加之和都等于十五。这九组数即是我国古代所说的“天有九宫”。洛书反映的就是实实在在的天象。
洛书九宫以阳数一、三、七、九为主,位居四正(北、东、西、南),代表天气;以阴数二、四、六、八为辅,位居四偶(西南、东南、西北、东北),代表地气;五居中宫,属土,被称作“五行之祖”。洛书中数目字的多寡,标志着气候冷暖的变化,昼夜晨昏的明暗与热力的强弱。
洛书是以北斗星运转的实际情况而绘制的九星天象图。且阐示了九宫天体的运转引起的四季八节以及二十四节气推移与气象变化。古书上说,在黄昏时可以根据斗柄所指以定节气。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又,一年二十四节气是以北斗来聚会与否决定的,如每月太阳与月亮相会一次为节,日、月相会时北斗又来相聚为气,如果本月北斗不来与日月相会,则节气均不成立,而成闰月。
洛书与五脏:
洛书的数字代表着方位和光热温度,人体五脏应之,在时间及生命科学中有一定意义。
洛书“一”位属正北,象征一年和一日中温度最低、光线最弱之季,一以寒水为事。以人体而言,一年中之冬季,一日之子夜皆为阴气较盛,阳气偏弱之时,人体以肾应之,此阶段应注意保护阳气。这时候又为“子时一阳生”,“阴极一阳长”之际。
洛书“九”位居正南,则标志一年和一昼夜中温度最高,热力最大,光线最强的阶段,以火热为事。以人体而言,一年中之夏季,一日之午时皆为阳气旺盛、阴气偏弱之时,人体以心应之,这时期应注意保护阴气,防止阳灼。此时为“午时一阴生”。
“河图?洛书”为人体脏腑方位学奠定了基础,如肾属水,为坎卦位于正北方,“北方生寒”,寒气通于肾,“南方生热”,热气通于心,故肾阳虚者练功主张面南以取离卦之阳热。同样,心属火,为离卦,位于正南方,故阴亏火旺者练功主张忌南朝北以取坎水。肝属木,居正东方,肝阴亏者应朝北取肾水以涵肝木。肺属燥金,居正西方,肺燥者练功宜向北汲阴以润肺燥,乃金水相生之理。
看懂了洛书,再看皇帝内经中的《九宫八风篇》就容易多了。实际上就是一个中宫、八个方位。从而理解了什么叫虚邪之风、什么叫正风。
我呀,最近又学了回去,从五行又转到了两仪上,也就是阴阳上。我觉得太有意思了,这老祖宗的思想真是太深刻了,把万事万物都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且头头是道,只是要想全弄懂,估计没个功夫是不行的,我都怯得慌。
偏偏黄帝内经里又有这么一句话说"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医。"  看来当个中医确实挺难的,还要懂五运六气(年之所加,气之盛衰)。好吧,我对中医感兴趣了,我学学学。。。。
周易里有这么一句话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我把这句话按我理解的意思给大家讲讲。
太极图大家都见过,电视里经常一个阴阳先生拿个白旗,上面一个圆形的图案,用个“S”分成了两半,一半黑,一半白。白的一半在左边代表阳,黑的一半在右边代表阴。这个就是所谓的两仪。把阴阳再各分一半,就成了四象。这样阳就有了少阳、太阳;阴就有了少阴和太阴。这就有了中医中常谈的三阴、三阳中的两阴和两阳。
然后再分,就是八卦了。八卦也很好记,就是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所来的东西。就比如人类未产生前,有亚当和夏娃,彼此就代表阳(乾)和阴(坤)。两个人偷吃了禁果,就有了孩子。生的儿子象娘,生的女儿就象爹。这样一生就生了6个孩子,三男三女。所以他们通常叫做乾坤六子。长子叫震(代表雷)、长女叫巺(XUN四声)(代表风);中子叫坎(水)、中女叫离(火);少子叫艮(GEN四声)(山)、小女叫兑(泽);然后再加上父母(乾坤),就是八个,所以就叫八卦。
有句老话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其实也是上一段落的缩写。太极就是道,然后生了阴阳变成了二,阴阳再互相求索,互相求了三次(有了六子),再往下就不再细分了,因为太多了,万物就是从阴阳这样互相求索中得来的。所以我们要想弄清万物,则必须要知道阴阳,必须要知道阴阳之间的关系,这个你弄不清楚,就别想了解什么叫五行,什么叫五运,什么叫六气。
我还想说说八卦。大家都知道,八卦有先天和后天两种时空排列。
先天八卦中,乾坤代表着一阴一阳,代表着天和地。有一句话叫做头顶天,脚踏地。所以上为天,下为地。所以大家心中就有了这样一个先天八卦图:就是原来我说的九宫八风(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东南西北叫四个正方向,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叫四个偏方向。乾代表天,在上(南方);坤代表地在下(北方);离代表火在左(东方);坎代表水在右(西方)。兑在东南、巺在西南、震在东北、艮在西北。大家可以画一画。其实先天八卦的方位记起来也很简单,有句形容父母对待孩子疼爱的老话叫做“老大娇,老小幺,中间加个受气包”。所以老大和老小都颇得父母的偏爱,中间的成了不疼不爱的那一个了。这在易经里也说了,老大老小得的是乾坤的性情之偏,而中男中女得的是性情之正。就因为有了这种偏正,娘疼儿,母亲就把老少两个儿子放在了自己的左右偏位(震在东北、艮在西北);爹疼女,父亲就把老少两个女儿放在了自己的左右偏位(兑在东南、巺在西南);中男中女(离、坎)就位在了东西两个位置。这样来记真的非常好记。
既然有先天的,那么必然也就有后天的。先天为体,后天为用。父母生了子女以后,给了子女生命,所以人一生到这个世界上,这个身体就不再可改变,所以叫做体。父母经常给孩子讲的一句话是,"我只能给你生命,以后你要靠自己,你的前途只能靠你自己了"。所以孩子有多大的作为(用)全靠后天的努力,父母是已经功成身退了。这样就形成了后天八卦。后天八卦是由先天八卦移位后形成的。也就是先天的乾坤(天地)大挪移,天旋地转,天左旋地右转,形成了后天的格局。乾移到了西北,坤移到了西南。把离坎扶正,放在了天地的位置,离在南,坎在北。震在东、巺在东南、艮在东北、兑在西。这样就形成了后天八卦图,大家也可以自己画一画。我们要注意的是乾坤把中男中女(离坎)扶正了,放在了天地的位置,可见虽然心里偏爱老少,但大事上却一点都没含糊。所以我们就说这个过程叫做”玄德“。
身体部位出现不适,判断出现在哪条经络。首先你要对人体的十二条经络的路线要清楚。手上6条,足上6条,左右对称。一般内为阴,外为阳。所以在胳膊、腿部内侧的经络为阴经,外侧为阳经。所以哪里不适,肯定要看不适的点在哪条经上,或者可能受哪几天经络影响。
再一个你谈到的受凉咳喘,认为是肺经出了问题。这个观念一定要纠正。内经里说五脏六腑有病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象这个“受凉”引起的咳嗽,原因肯定不是因为肺,而在于膀胱经也。因为膀胱经是人体抵制外界风寒的第一条防线,它没能把寒气抵制住,使寒气进入了皮肤,就会导致腠理紧闭,也就是说毛孔给堵住了,要知道膀胱经可是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五脏六腑的毒气90%都是通过它给排出去的,这样一堵麻烦大了。它只有另找出路了。而肺经的功能之一就是宣发,所以就找到了肺,通过肺经来排出人体的寒气。这个咳喘、流涕其实并不是坏事,起码说明咱肺的功能是正常的,它能把你生的病给表现了出来,让你去治疗。所以治病就要治本,最紧要的还是要排寒气。喝葱姜汤、泡脚发汗、膀胱经刮痧都是很好的理疗手段,而不必去深究某一个穴位。
当然如果对五输穴的治疗感兴趣,那么治疗受凉引起的咳喘,就对肺经进行补的方法来找穴位按摩。肺经五行为金,土生金,其母穴就是肺经的太渊穴(土)了。
现在很多人都开始关注“养生”了,这是好事。其实更应该明白人与自然能够达到天人合一的局面,才是最高的境界。自然界有“生、长、收、藏”四个过程,而人也要随着四季做“生长收藏”的事才对。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个过程我们都能明白。要知道伴随这个过程,实质是阴阳的变化,是阳生阴长、阳收阴藏的过程。缩小范围,我们需要做好的就是在白天(阳)的阶段做好“生”,也就是活动四肢、吃食物,唯有这样“阴”才能长;在晚上“阴”的阶段里,我们要做好“收”,该睡觉时睡觉,这样“阴”才能藏。现代人其实做的最不好的事就是“养藏”。
一个人的身体状态良好,我们通常用“精神好”来形容。要知道在内经里,“心藏神,肾藏精”,精神好不好,其实反映的就是一个人的心肾功能好不好。经络上心经和肾经都叫少阴经,六气里少阴经主“君火”,君火要明。五行里心经属火,火是热的,属阳。肾经属水,水是凉的,属阴。心与肾的关系通常是心之火热下降,来温暖肾水;肾之水上升,到心中去冷却心火。这样一个过程就叫阴阳相交,叫水火相济。
所以到中午的时候(11-13点),是心经流注时间,我们要睡午觉,就是为了使心火下降。古人晚上没有电,日落而息,通常这样时间就是晚上的7点左右,就是为了养肾。
你说你晚上睡眠不好、中午不睡午觉,这可是对心肾的最大伤害啊。可不是通过按揉某个穴位而能改善的。
下面这段是我以前写过的帖子,和大家一起探讨。
五行是个太玄妙的东西,需要慢慢的深入,细细的琢磨。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
五行之间有生克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克我者为贵为难,我克者为财为仇。所以有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相生关系,又有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的相克关系。
同时五行中如果偏盛偏衰的话又会产生乘(念sheng,战胜的意思)侮(欺侮的意思)的关系:侮我者为浊,我侮者为晦;我乘者为折,乘我者为夭。
比如土生金,但土多了会把金给埋了;火生土,但火多了会把土给烧焦;木生火,木多了火又太热;水生木,水太多又把木头给漂起来;金生水,金太多又会把水给浊了。这就叫做侮我者为浊。
反过来,土生金,金多了土又弱了(煤矿中煤挖的太多地面凹陷、坍塌);火生土,土多了火又晦了;木生火,火多了把木给焚了;水生木,木多了水被反噬;金生水,水多了会把金给沉了。这就叫做我侮者为晦。
总之在相生的两者关系中,都不能太盛,否则就会反噬(侮)差的那一方。
同理,乘的关系也是从相克的关系中某个太盛而产生的。
金能克木,但木太坚又会让金有缺口。(可以想象用斧头来砍树,树太粗把斧头弄出个缺角);木能克土,土重木折;土能克水,水多土流;水能克火,火多水热;火能克金,金多火息。这就叫我乘者为折。
金衰遇火,必见消融;火弱逢水,必为熄灭;水弱逢土,必为堵塞;土衰逢木,必遭倾陷;木弱逢金,必为砍折。这叫乘我者为夭。
关于人体十二经络中的阴阳经的说明。
太极生两仪,这个两仪就叫阴和阳。
然后两仪又生四象,也就是说阴分两半、阳分两半,形成了少阳、太阳、少阴、太阴。这个四象从时间来说,四时,春夏秋冬。从空间上来说,就叫东南西北。
所以我们说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东、南为阳,西、北为阴。
但是中医比易经里又多了两个,叫阳明和厥阴。 两阳相合为阳明、两阴交尽为厥阴。
厥阴阳明的引入,对于中医理论的构建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两阳相合,并不是指少阳和太阳叠加,也不是说阳明经阳气最足、最旺,这是大家最容易走的误区。大家都知道物极必反,所以阳极必阴,阴极必阳。所以这个两阳相合,也就是指阳气到头的时候,要向阴极发展,需要一个推动的东西,这个东西就叫阳明。同理,厥阴的作用也是把阴向阳转化。
在五运六气里,六气之一就是“阳明燥金”。而肺属金,"肺者,气之本","肺者,治节出焉"。这个气和节实际是一个意思,即一年中的24个节气中的“节气”。所以肺的功能就是调节人的身体状态和自然界的六气相适应。六气之一里还有个“厥阴风木”。肝五行属木,肝"肝者,罢极之本"。这个罢极的极,实际有阴极和阳极的意思。所以罢极就是从阴向阳或从阳向阴拨动的意思。
所以中医里引进了阳明和厥阴。实际就是为了使人与天地相对应,实现了天人合一。在岁与岁这个层次上人要与天地沟通,这个要靠"罢极之本",要靠厥阴;在气与气这个层次上人要与天地沟通则要靠"气之本",要靠阳明。就像我们现在的收音机,收音机收到节目的一个前提,就是要使接收的频率与发射的频率相一致,这就需要频率调节器。通常调节器有两个,一个是粗调,一个是微调。厥阴是粗调,阳明是微调。有了粗,有了微,这就在多层次、全方位上与天地建立了相应关系。有这样一些专门的机制,有这样一些专门的部门来负责,人与四时相应就有了保证。
有了以上六个阴阳的体系:少阳、阳明、太阳,少阴、太阴、厥阴,再和人体的六脏六腑相对应,这个就简单多了,其实就叫同象原理。把人和天相对应,就是把构**基本的六脏六腑和天地的六象相对应。手和足大家可以看做同一条经。分开,就成了12条。
所以就有了以下十二条阴阳经络:
一、手太阴肺经
二、手阳明大肠经
三、足阳明胃经
四、足太阴脾经
五、手少阴心经
六、手太阳小肠经
七、膀胱经
八、足少阴肾经
九、手厥阴心包经
十、手少阳三焦经
十一、足少阳胆经
十二、足厥阴肝经
明白了这个,就对我在本贴中所贴的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容易理解了。实际就是一个五脏的同象原理。
其实学什么东西真的要靠缘分。缘分不到,别人再说好,也看不进去。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现在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认识。经由一个挈缘,看了中里巴人的《求医》系列,开始了解经络,进而了解中医,然后开始对“功法、按摩、刮痧、针灸、艾灸、五行”一点点的了解。这个学习的过程是快乐的,是主动的,甚至是迫不及待的。通过学习的进一步深入,以中医为核心,发现还需要学习中华的中医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细品味,发现这些都是分不开的,说到底,就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但对我目前阶段,我对周易、脉学、中药还停在膜拜的阶段。心灵上是恭敬的,实际上还在绕道走。所以机缘还不到。对于周易,我已经知道了阴阳、知道了八卦、知道了河图洛书,知道了五运六气,对内经的理解已经上升了一个层次,现在我已经满足了,不再想深入了,毕竟我的着重点还是放在中医上的。
前天刚在网上订了关于伤寒系列的中医经典名著,快到了,盼望中。不买正版中医书,总觉得对不起老祖宗。
经络学习
阴经(脏)经络及属性时辰井穴 荥穴
腧穴经穴合穴
原穴下合穴备注
木火土金水
肺经(金)清晨3点至5点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太渊 金克木
脾经 (土)上午9点至11点
隐白大都太白商丘
阴陵泉太白 木克土
心经(火)中午11点至13点少冲
少府神门灵道少海
神门 土克水
肾经(水)傍晚17点至19点
涌泉然谷太溪
复溜阴谷太溪 水克火
心包经(火)19点至21点
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大陵 火克金
肝经(木)1点至3点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曲泉太冲
阳经(腑)经络及属性 井穴 荥穴
腧穴经穴合穴
金生水
金水木火土  水生木
大肠经(金)早晨5点至7点商阳二间三间
阳溪曲池合谷上巨虚木生火
胃经
(土)上午7点至9点厉兑内庭
陷谷解溪足三里阳通足三里火生土
小肠经(火)下午13点至15点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腕骨下巨虚土生金
膀胱经(水)下午15点至17点
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
京骨委中央
三焦经(火)21点至23点
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天井
阳池委阳
胆经
(木)23点至1点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
阳陵泉丘墟阳陵泉
同属性经络相表里,实症都是象寒、湿、热三邪在作怪产生的不适,象风热感冒、风寒感冒、急性肠胃病、头痛、牙疼等都可以当做实症来治。虚症一般是身体里的正气不足,象脾虚、肾虚都是虚症.穴位的选取采取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的原则,所谓的母子都是相对来说的。而五行中认为“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比如,“金生水”,则金为水之母,水为金之子,其它类推。有关治疗脏腑病的取穴原则:病在脏者取其原穴,病在腑者取其下合穴.但又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tr][/tr][tr][/tr]十五络穴歌 (这里脾经多一个络穴大包,加上督脉和任脉共15个)
人身络穴一十五,我今逐一从头举,手太阴络为列缺,手少阴络即通里,
手厥阴络为内关,手太阳络支正是,手阳明络偏历当,手少阳络外关位,
足太阳络号飞扬,足阳明络丰隆记,足少阳络为光明,足太阴络公孙寄,
足少阴络名大钟,足厥阴络蠡沟配,阳督之络号长强,阴任之络号尾翳,
脾之大络为大包,十五络脉君须知。
十二背俞穴歌 :(数字就是指脊椎的节数)
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
肾俞却与命门平,十四椎外穴是真,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俞与十九平。
十二募穴歌 :
天枢大肠肺中府,关元小肠巨阙心,中极膀胱京门肾,胆日月肝期门寻,
脾募章门胃中脘,气化三焦石门针,心包募穴何处取?胸前膻中觅浅深。
皇帝内经《玉机真脏论篇》解读
发表于 2010-4-13 20:42:32 |回复
嫣然1
《五脏疾病的传变,是受病气于其所生之脏,传于其所胜之脏,病气留舍于生我之脏,死于我所不胜之脏。当病到将要死的时候,必先传行于相克之脏,病者乃死。这是病气的逆传,所以会死亡。例如,肝受病气于心脏,而又传行于脾脏,其病气留舍于肾脏,传到肺脏而死。心受病气于脾脏,其病气留舍于肝脏,传到肝脏而死。肺受病气于肾脏,传行于肝脏,病气留舍于脾脏,传到心脏而死。》
我的理解如下:
我们人体在正常状态下,五脏之间由于相生和相克的关系,是平衡的。但一旦有了疾病,这个平衡就给打破了。病气传变的顺序则按照五行相生的顺序逆着传,不再是由母脏传给子脏,而是反过来,由子脏传给母脏了。比如肝脏有病,它的病气通常是来自它的子脏(心脏,因为肝木生心火),然后接着逆传,由肝又传给了肝的母脏(肾脏,因为肾水生肝木),再接着传,就由肾传给了肾的母脏(肺脏,因为肺金生肾水),所以病气相传的步骤是这样的:火→木→肾→金,到了肺脏后,由于肺金克肝木,则人就容易死亡了。这个过程就是指肝脏疾病的传变,是受病气于其所生之脏(心),病气留舍于生我之脏(肾),死于我所不胜之脏(肺)。同时,当肝受病到要死的时候,它又必然相传的是其所胜之脏(脾脏),病者才死。
所以我们要注意的是,五脏受病,第一个注意的是不要让它逆着传三步,因为传到第三步就到了其所不胜的脏了:肝脏会被传到了肺脏(木被金克),心脏会被传到肾脏(火被水克),脾脏会被传到肝脏(土被木克),肺脏会被传到心脏(金被火克),这样则病症就会加重,甚至会死亡。第二个注意的是,五脏病重时,它又会传给其所胜的脏,如肝传脾、心传肺、肺传肝、肾传心、脾传肾,则又会重伤其所胜的脏了。
这就是要我们在五脏有病时,要掌握治病的时机,否则,三步传下来,或者用三天、或者用三月、或者用三年,或则是三的倍数的天、月、年,则人就会因为这种反复的传变,导致死亡了。这就是,能别三阴者(少阴、太阴、厥阴),知病之生死日期也。
身体里有一股从出生就拥有的元气被收藏于肾中,这叫先天之气,也叫命名之火,是人赖以活命的气,所以人们通常都说肾乃先天之本。而这先天之气仍然需要滋养才能继续保持旺盛,营养之源就来自人们每天所吃的五谷杂粮、水、呼吸的空气等等。食物被脾胃消化、运化后,变为津液,然后再进行气化(气化时需要先天之气的力量),就成了宗气,宗气包括营气和卫气,这个产生的气就一方面用来滋养先天的命名之火,,另一方面来充养人体的肢体、五脏,使人具有各种活动和思考的功能。所以我们称脾胃为后天之本。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谁也离不开谁,缺了谁,生命的迹象就会消失。
这两种气合而为一的气,我们通常就叫做阳气。人的阳气弱了,活动、思考能力就差,我们就叫做正气虚,所以身体就就处于虚的状态。
而如果人体受到自然界的淫邪,比如风、寒、暑、热、湿、燥六种邪气,则邪气会由浅入深的逐步进入身体,直至伤害到内脏。在邪气深入的过程中,人本身有个自我保护的能力,它就会与邪气做斗争,比如发热、头痛、呕吐、腹泻等等症状,都是斗争时的情况,这个时候的状态就是说明人还有一股正气和邪气相斗争,斗争的越激烈,说明邪气越旺,人的正气也不弱。这个状态,就称为实。
所以,求医不如求己,仔细倾听身体的声音,感觉身体的状态,再了解点中药常识,调整的方法就出来了。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只要身体平衡了,就不会得病。
我看书的过程是这样的:
1、连续看了《求医不如求己》系列的书,反复看了多次,时间用了1年多。其中看了对应的光盘,做了笔记,并在自己的身上找穴位、认经络,把胳膊腿掐的青一块、紫一块的,学功法(一个也没坚持下来)。
2、根据书中提到的工具,买了刮痧板、拔罐器、艾灸、针灸等一系列的东西。然后使用这些工具时,就看了《刮痧疗法》、《灸绳》、《一针疗法》、《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简单的周易入门的书。这些书都是大略的看看,并没能全吸收。
3、后来发现还是辩证最难,就又回到了起点。看了《思考中医》《郑钦安医学阐释》,转入对阴阳的深入学习。
治疗肝郁脾虚胃寒引起的腹泻的过程
4.22日,连续吃了3次的油炸食品,待到下午时又路过一个刷漆的场所。闻到油漆味后,胃开始起反应,一直往上翻,嘴里冒酸水。晚上的时候浑身疼,有种手脚不知往哪放的感觉,一阵冷一阵热的。自我分析,没受什么外邪,但身体的症状又象属于阳明和少阳的病症。晚上没吃多少饭,老公给揉了足三里,敲了胃经,敲哪都疼,受不了疼,就放弃了。
4.23日,身体还是很沉重,就熬了姜枣汤喝,也没出汗,但身体感觉稍微好一点。只是胃部的不适一直没有消除,到了晚上吃了4片大黄苏打,想往下推推。晚上吃了火锅,吃的也不少。从夜里开始,腹泻不止,每隔2-3个小时泻一次,身体没什么不适,肚子不疼,也没感觉到发虚。
4.24日,还是每隔几个小时泻一次,身体很正常,食欲、精神、胃口都很好,所以也就没理会,权当减肥了。
一直到了25日凌晨,还在腹泻,怕再泻下去身体吃不消,脾会更虚。就揉了脾经的太白、大都、公孙穴、足三里、中脘穴,补补脾胃。上午半天,身体不再泻了。中午吃了点生黄瓜,就又开始泻。然后发现身体已经受不了一点寒性的食物,喝上一口冷水都会立马跑厕所。肚子摸上去很凉。到了晚上,熬了10几个乌梅,吃梅喝汤,通畅肝胆。又切了4CM长的艾灸放到艾灸盒里点着,开始对腹部做艾灸,灸了整个腹部。看着电视,就又按摩了脚部升降结肠、横结肠、脾(全是治疗腹泻)的反应区,然后又按了足三里、上巨虚。上巨虚特别的疼。
然后,身体象被拧上的阀门一样,再也没有腹泻。
总结本次腹泻的过程,是因为少阳经(胆经、三焦经)疏泄不及,腹内有了浊气、浊水,又由于脾虚,引起了腹泻。由于我身体秉性不足,元气不够,又吃了寒凉的东西,导致腹泻不止。想想很自责,如果在一开始就尽快的调理,就不会持续这么长时间,又耗掉了多少赖以活命的元精啊!
阳经和阴经的五输穴的五行属性为何不同
发表于 2010-5-6 11:36:07 |回复
嫣然1
五输穴是指从四肢末端的末端到肘膝部位的五个特效穴。它们分别称为井、荥、输、经、合,代表人体的气血在穴位中流过的顺序及流量大小。
其中阳经(六腑),五行排列从井到合的顺序是金、水、木、火、土。
阴经(五脏),五行排列的顺序是木、火、土、金、水。
阳经和阴经的每个相应五输穴位的五行属性均不相同。
人体就是个阴阳的合体,气血在体内周尔复始的运转,做圆形的运动,就象钟表的运转方向一样是顺时针运转的。所以在身体的左边是向上升、在右边是向下降。中医里,左边代表东方,右边代表西方。东方代表阳的一面、西方代表阴的一面。
东方生木,西方生金。所以东方代表木,西方又代表着金。
六腑属阳,但五输穴的起始穴位从金开始,也就是从西方开始,西方又代表阴。有阳中含阴之意。
五脏属阴,但五输穴的起始穴位从木开始,也就是从东方开始,东方代表着阳。有阴中含阳之意。
所以中医无处不包含阴阳,不体现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中医的最终追求,就是求一个阴阳平衡。
万事万物都是廪阴阳而生。天为阳、地为阴。有了天地之后才有的人,所有常说人是廪天地的阴阳二气而生的东西。
所以人体无处不与天地之间的阴阳相关系相对应。天有四时(四季),人就有四肢。地有十二经水,人就有十二经脉。地有九州,人就有九窍。。。。。
人体的五脏是应地的五行而生的、人的六腑是应天的六气而生,所以脏为阴、腑为阳。所以五脏各有一个五行的属性。人的五脏要与外界(天)相交合,则在人体上必须要有个出口,这就是五官。所以说肾开窍于耳则能听、肝开窍于目则能视、肺开窍于鼻则能嗅、脾开窍于口则能言、心开窍于舌。这都是要与外界相交通的口。
肾藏精,肾气上通于耳,下通与二阴。是指肾气在人体上下交通的两个方向,这个气是无形的,是看不到的。但如果上下失调,则人的功能立马能显现出来。比如一个人尿毒症把一个肾切掉后,就容易耳聋;老年人肾气衰竭到一定程度后,二阴开关功能就不好,容易大小便失禁。就说明肾气确实是上开窍于耳,下开窍于二阴的。
内经上说“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把天、地、男、女比做阴阳的两个方面,天(上)为阳,地(下)为阴;气为阳,血为阴;男为阳、女为阴。
人体内的一团真气在体内做圆形的运动,方向乃顺时针。清阳之气上升,阴浊之气下降。所以阳气在左、阴气在右,称为左升、右降。阳从左,从左向右运动,阴从右,从右向左运动。所以左右为阴阳的运行道路。阳左、阴右,并不是指只在独一边,而是从这边发起,来做圆运动。
我们俗称的男左女右就是从阴阳中来的。所以对于女性来说,为阴,阴从右,右侧代表体内的气象,若出现失衡,右边会表现出来。男性则相反。
人体的一切功能、形态都效法着天地的阴阳,也叫人体的阴阳应象。天为上为阳,人的头部就代表着阳;地为下为阴,人的手足就代表着阴。左为阳、右为阴,上为阳、下为阴。所以真气(阳气、元气)在上比较充实于左边,人的左耳目就比右边灵敏,在下边(阴),人的右手足就比左边的灵活。这就是阴阳也不能全也。
阴阳离合论里,太阳主开,阳明主阖,少阳主枢。也就是说在阳经里太阳经的气是向上走的,阳明经的气是向下走,而少阳经则为枢纽,左边升、右边降。
同时,太阴开,少阴阖,厥阴枢。所以太阳要开,少阴必须要阖;阳明要阖,太阴必须要开,这样才能阴阳平衡。这就是我们通常所知道的表、里经的关系。
从6月始,就很少有时间看书,虽经常上来看看,心得真的没有。
周末的时候,老公又嚷嚷着头痛了,埋怨我这个中医爱好者对他没一点医德,看他难受还无动于衷。其实从认识他十来年了,头痛、头蒙是天天的事,不疼我倒觉得奇怪了。以前每周都输液,这两年受我的影响,已经没再去过医院了。
于是找来电动按摩器装上梳齿状的按摩头,给他按了一会,以前我因为劳累、用脑过度头痛的时候都是一按就好的,但他用,都要求我用手来按,但是按摩真的很累啊。所以这次还是没效果。
只好上手了。按了头上的头维穴、承灵穴、风池穴。按哪里都疼的要命,但还是不起作用。仔细看最疼的部位,应该在右侧胆经的路线上。于是就改为拨动右腿的阳陵泉,拨了好久,一点麻的感觉都没有。那么应该是胆经上小腿的部位有堵塞。
然后就沿着小腿胆经一点点的按,有刺疼的感觉。按压了一会,疼痛减轻,放了几个屁,打了几个嗝。看来还是有效果的。就又在刚按的路线挂了痧,出痧也不少。头痛的症状也开始减轻。为了验证确实是右侧胆经堵塞,就又刮了左腿的路线,结果一点痧没有。过了一夜,头痛无影无踪了。
人的气血在体内做圆运动,身体左边是升,右边是降。头痛通常都是气积聚在头部不下降的缘故。但也要分析头痛的部位。通常前边疼找胃经、两侧疼找胆经、后边疼找膀胱经。仔细找疼痛的点,再分析路线,总会找到解决方案的。
看来我的分析还是对头的。
记得以前听别人说过节气的时候做艾灸,要比平时特效许多。所以我在秋分(9.23日)的前一天和当天的晚上做了两次艾灸。点燃一支无烟的艾条,分别给女儿、老公和我各做了30分钟,灸的都是关元、气海、神阙穴,离穴不离经,大概的位置。
女儿和老公都没什么反应。我在第一次艾灸后(9.22日),耻骨部位隐隐做疼,也没有在意。第二次艾灸后(9.23日)月经应期而至,还和以往一样周期是28天。只是发现这次竟然出了血块,这在以前都没有过的。
然后就开始出现左耳内隐隐作疼,左侧的大牙也偶尔的疼一下,吞咽口液的时候耳部好像也偶尔的跟着疼。一开始我以为是最近掏耳朵的次数比较多,是中耳炎呢,想去医院检查一下。后来听说一般的中耳炎耳内都有化脓、流水等症状。但我的情况显然不是。仔细分析我的情况,牙疼、咽部吞咽会耳疼、耳内一直隐隐作疼,肾开窍于耳,这显然是肾经的通道出现了故障。而且加上前几天的艾灸,肯定是艾灸关元穴,引动了隐藏在肾中的元气(先天阳气),现在这个气顺着肾经串上面又下不来了。
我就不停的开始揉耳朵,把耳朵揉的热呼呼,但整个耳部也疼的很厉害(肉疼)。第二天发现左耳内不再疼了,耳后膀胱经的头上部位又开始疼了,就象正在发酵的东西,时不时的冒个泡泡,泡泡一破,我的头就疼一下。感觉很神奇。这说明我揉耳朵还是起到了作用,把这股气从肾经赶到了膀胱经,这两条经络本身就是相表里,并从里面跑到表面了,说明里外还是交通了。然后我就在头部不停的按,然后又找来按摩器装上梳齿状的按摩头把左侧后面的头部狠狠的按摩了20分钟。
第二天头部不再出现隐隐的冒泡状的疼了,但整个左侧的头皮被我按的一拉头发就疼。然后就又发现我右侧的手部小指、无名指的两个指缝里痒疼痒疼的。看来气又来到了三焦经,想到去年我练甩手功的时候,那时候5个手指缝里都是这样疼的,这更说明是一股气还在体内流通,三焦经开始运作了。三焦经本身就是体内元气的别史,现在这个官员出动,不愁这股气给调整不好。
果然第二天哪里都不疼不痒了。
发表于 2012-2-8 17:47:42 |回复
ketao_1982
呵呵,真不错,自己看的时候整理了部分,省了很多的功夫呢!
未命名.jpg (48.04 KB, 下载次数: 0)
2012-2-8 17:47 上传
下载次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