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的爱国诗:【麒麟合创】闲话东莞年味(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2:42:26

闲话东莞年味(下)



总策划:舞者   作者:巨野子木 醉红颜


相关连接:《闲话东莞年味》(上)http://bbs.sun0769.com/viewthread.php?bfid=30&tid=955318&extra=page%3D1



莞香过年




    “黄旗结伴礼观音,背地偷将石密藏。但得怀归生贵子,幢幡何惜绣金黄。


    参神才罢拜游蛇,春色沿途望眼赊。最是娇痴小儿女,坟前也学插春花。”


     民 国时期莞人徐绍业的这首《东莞竹枝词》说的就是大年初一我们莞城之风俗:一大早,莞城的信男善女都要到黄旗观音庙拜神。故而本来已经不大的黄旗庙一下子就被挤了个水涉不通。大家虔诚地在观音庙添过香,便到“游蛇”上去了。




如今,黄旗观音古寺仍旧香火鼎盛.



   “游蛇”其实是一块墓地,墓主人姓张。有人说游蛇是张氏一世祖和二世祖的茔墓;又有人说游蛇是张姓老姑婆的墓冢,这张姓老姑婆一生未婚,却能保佑人生子。不管这两种说法哪种正确,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前往拜游蛇的人不管是否姓张都可以去拜,拜完之后还有人从墓地附近捡来小石子藏入怀中,以求得子。


    “后来,这游蛇求子渐渐式微了,很多人倒是喜欢在正月十五过后到游蛇打小人……”76岁的阿旺婆婆见我问起“游蛇”,一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样子。


     其实到现在,很多东莞人都有大年初一去黄旗添香的习惯。说是大年初一,其实香客们早在大年三十晚上已经向黄旗庙出发了。很多人为了赶“上头炷香”早早就等在庙前,子时一到“隆隆”的鞭炮声响彻莞邑大地,此起彼伏……香客们便跨入庙门,争先恐后地把点燃了的线香插入香炉……其实整个正月、乃至一年到头,黄旗庙的香火又有几时停过呢?


    孩子们盼望过年,不光因为过年有好吃的、好玩的,还想着大年初一可以穿上新衣裳。小时候爱臭美,大年的三十晚上便把新衣服穿在了身上,二姐说我是最幸福的。她小时候过年,有时候穿的还是大姐穿过的稍微新净一点的衣服。


    “恭喜发财,利市到来,十蚊唔要,一百蚊袋落袋!”这句从香港传进来的顺口溜显然是调皮的调侃。旧时东莞的孩子们可不敢如此放肆。


    大年初一一大早,孩子们都要跑到长辈面前,恭恭敬敬地说上几句吉利的新年祝福语。已婚的长辈就会拿出红包派给未结婚的晚辈,故给利市又叫“派利市”。而在过去一年中,如果曾经有丧事的人家就会既不给利市别人,也不接受利市。
据说“派利市”最初是因为过年的时候长辈们给零花钱孩子们到街上游玩而逐渐形成的习俗。


    “靓仔,几时派利市啊?唔好净系识得兜利市(不要光会收利市)哦!”这句话中的“派利市”指的是结婚,因为在东莞的习俗里,已婚的男女才有资格“派利市”。没有结婚就只能“兜利市”了!而已婚男女也并不是没有“利市”的,他们则可以拿到父母和伴侣父母派的利市。


   年初一食斋是东莞的老习俗了。人们认为,一年到头我们杀生不少,到了初一应该停止杀生。有的人家午饭和晚饭都是吃斋的,有的则在中午吃斋。记得外婆在世的时候每逢初一、十五的中午饭都是吃斋的。她说:“朝斋晚杂做夫人。”不知道大年初一是否也有此说呢?


    从大年初一一早开始,整个正月里莞城的大街小巷中不时传来锣鼓声,阿旺婆婆自豪地说:“我只要听到锣鼓声,就能分辨出是舞麒麟还是舞狮子!你们听,舞麒麟的锣鼓是‘嚓叮笃叮’的,而舞狮子则是‘咚撑,咚撑,咚咚撑’。狮子采青、麒麟入屋热闹得很呢!我小时候见过我阿叔领着一大帮兄弟舞着麒麟去亲戚家。有些有钱的亲戚不但请他们这些打麒麟的师父吃糖果,还到文房铺(文房铺:莞音,指布店)买来一幅标让我阿叔带回家。”


    相信如今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叫“标”了,阿旺婆婆告诉我说,“标”其实是用一枝细竹竿撑起的一块六尺、九尺或者丈把长的或蓝或黑或灰色的布。这块布带回家之后可以缝制衣服。


    旧时东莞的媳妇在大年初二那天都会早早地起来拜神。拜神的供品有猪肉、鸡、鱼丸、小芋头、芽菇等。拜完神,媳妇就要带上拜神用过的猪肉和鸡回娘家拜年。


    “我们那时候,新新抱(新新抱:这里指结婚后第一次过年的女性)回娘家要挑一担东西回娘家的呢!”阿旺婆婆说道,“担里有咸、甜鱼龙、糖环、炒米饼、糖通,米通等等。鱼龙是最重要的哦,寓意年年有余、步步高升、鱼跃龙门的意思啊!”“哇,一担都是这些东西,太多了吧?”我大吃一惊,问道。阿旺婆婆摆摆手,连声说道:“不多,不多,这一担东西要分给娘家的那些阿姨妗舅哩!”


     “那么多东西过去,回盘(回盘:回礼)一定不少吧?”我问阿旺婆婆。阿旺婆婆想了想,扳着指头说道:“其实也没什么,娘家会回盘一对活鲤鱼、三条生菜、蒜苗、芽菇等做回盘,而旧新抱因为不用挑一担东西来,所以就不用回盘了。”


     大年初三俗称“朱雀”,是招惹是非的意思。人们一般不出门会友,只是在家里烧香拜神。从初一到初三每天烧香叫“三朝香”,旧时东莞很多地方的长工等“三朝香”一过就要正是开工了。


    大年初四是旧时长工开工的日子。开工这天,士头(士头:雇主、老板)就会给利市准时回来开工的旧伙计。而伙计们也免不了对士头说一些吉利的话。



莞春拜神





大年初八人们在黄旗古寺烧香祈愿(本照片由网友时尚坊主提供,特此鸣谢!)




     东莞人喜欢以拜神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大年初六是财帛星君诞。一大早,我们接财神去!摆出糖果、水果,奉上清茶,燃点神袍、元宝、金银纸,喜欢会拜神的阿福77岁了,只见她手拱线香在戙船澳的一间杂货店门前念叨着:“财帛星君老爷保佑我们生意兴隆,财星高照……”如此简单的仪式在莞城平常人家也随处可见,美好的祝愿在袅袅香火中神圣起来。


   初七是“人日”,传说女娲创造苍生,依次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并于第七天造出人来,故此初七为人的生日。在这一天莞城人往往煎鱼龙庆祝。


    初九这天是玉皇诞,旧时莞人喜欢在这天在家门前对天烧香拜神。祈求玉皇大帝降福消灾。


    关于“玉皇诞”,明代已经有此一说。据明代王逵的《蠡海集》记载:“神明降诞,以义起者也。玉帝生于正月初九日者,阳数始于一,而极于九,原始要终也。”明代黄道周的《月令明义》也说道:正月初一日,天神地祇朝三清玉帝;初九日,玉皇大帝圣诞。”


   大年初十是地主诞,在家中地主神位前摆下供品拜神、烧神袍纸钱和元宝。


    莞人过年禁忌很多,例如在除夕拜神之后,家里就不许扫地和扔垃圾出去了,古老的东莞人认为扫地和扔垃圾都是把好运扫走、把财气、福气扔掉了;过年不能洗头发,也不理发。正所谓:‘担冬担矮细,担年担富贵。’这句话的意思是冬至过后剃头人就会长不高了,所以旧时东莞人从冬至过后都不理发,到过了正月才去剃头等等。而最忌讳的是摔破了陶瓷器皿。若是不小心摔破了就要马上说:“岁岁平安!花开富贵!”等吉利话,并且把碎片用红纸包裹起来放上神台,或者放到房子的最高处,等来年扫舍的时候一起扔掉。


   自然这些禁忌都带着迷信的色彩,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些禁忌也渐渐消失了……








莞缘十五





    正月十五乃元宵节,莞邑之地,人们总会张灯结彩,舞龙舞凤,舞麒麟舞狮子,燃烧烟花爆竹,做汤圆,赠香丸……喜庆的气氛洋溢于闹市和深巷中。

   做好了香丸结缘去!结缘,一般从十五前几天就开始,人们相互赠送香丸,以示亲近友好、和睦相处。那些红的、白的香丸是用面粉做的,抓一把放入口中却如“老虎食蚊”。

   东莞“结缘”之俗到底从何而来呢?原来这与厕神紫姑有关。紫姑原是一户人家的婢妾,因被主妇所嫉恨,总让她干脏活加以折磨。正月十五那天,紫姑愤死于厕。当年的紫姑的死皆因妻妾之间相妒所致。那么后人就用香丸祭拜紫姑神,并开始在妇女之间相传开来,寓意妻妾、妯娌、姐妹等等之间应该和睦相亲,不能相妒相害。


   自称兴隆街人家女的77岁张婆婆,回想起当年往事如数家珍:“小时候,我的邻居家里比较殷实。有一年,他们的女儿出嫁了,到了正月十五前两天,他们就使人担了一担礼物给新亲家结缘。俗话说,‘银花银仔结银球’,那担里装了丸仔(香丸)、盼菊团(也说盼菊花,其实是爆谷团)。‘银花’说的是盼菊花、‘银仔’说的是‘丸仔’,‘结银球’就是结缘。寓意兴旺富贵吉祥和多子多福……哦,对了,除了鱼龙、屋堆这些粉果之外,还有宝苶(莞音niē)、白榄、玖囊、香蕉、大桔、柑这些新鲜水果。”——摘自巨野子木、醉红颜文《正月十五,我们结缘去》。

    俗话说,“有心不怕迟,六月也是拜年时”。其实东莞人一般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才相互拜年。正月十五过去,那就是过完年了!


   正所谓,“一处乡村一处例”,在五里不同音十里不通调的东莞,各地的风俗也存有差异。希望今年过年的脚步不再匆匆,相约走进原汁原味的莞邑特色的新年,醉倒在风情万种的年味中!



温馨提示:【麒麟合创】系列作品均属原创,转载请注明“总策划:舞者  ,作者:巨野子木、醉红颜”。谢谢关注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