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城南旧事在线观看:郎咸平:当孔子遭遇阿凡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7:28:38
文化大战:当孔子遭遇阿凡达 《阿凡达》只是瑰丽的3D效果吗?背后的三大理念我们不掌握。 《孔子》拍的就是官本位的思想,而孔圣人真正有教无类的传播自己的理想根本看不出来。孔子学院的生存空间令人尴尬。 背景提示作为虎年春节贺岁档的一部国产大片,《孔子》于2010年1月22日正式上映,成为第一部与《阿凡达》正面对抗的影片。在其他国产影片纷纷“闻《阿凡达》之风便逃”的大势所趋下,《孔子》却反其道而行,希望在《阿凡达》热潮慢慢退去的间隙里获得上佳表现。也许路开始已选错,结果还是错,《孔子》首周只有2800万的票房,而《阿凡达》仅用了38天的时间就将同门大师兄《泰坦尼克号》在12年前创造的单部影片全球票房18.45亿美元的纪录彻底变成了历史。 一、《阿凡达》:一个我们尚且站不到的高度            各位记不记得《阿凡达》的主角?是一个残障的美国海军陆战队退伍军人。读者不觉得很奇怪吗?传统美国大片里的英雄,就算不是施瓦辛格这类的猛男,或者莱奥纳多这类的帅哥,也应该是《2012》里的那些又聪明又勇敢的好男人吧!为什么《阿凡达》里的主角却是一个身体残废的退役军人呢?有些人说这是因为只有身为弱者,才会同情和帮助拯救弱者。可是这怎么解释那几个与他并肩作战的人呢?你要注意,这些人并不是被说服或者感染而去搭把手的,而是出于本能的或者内心的、与生俱来的价值观,这就是基督教的救世精神。而且这种基督教精神在片子当中被更深化地演绎。各位读者记得圣母树、爱娃吗?圣母树掌控一切的生命。爱娃是谁啊?爱娃就是天主教里面的圣母玛利亚的形象。这种西方宗教精神所塑造的大爱精神就是《阿凡达》这部电影塑造主角人物方面的第一个要素。         正相反,这个表面的弱者恰恰是最强大的人,因为他的意志最为坚强。比如学习意志,他是所有人里外星语言基础最差的,但是之后却是跟当地人沟通最好的。为什么?他在电影里一语道破:语言就是不断练习。也正因如此,他是第一个成功学习了全套外星人技能的地球人,并且通过了重重磨炼和考核。其实这一切都只是在说一个人的故事——美国总统罗斯福。罗斯福身残志坚,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而最传神的地方是什么呢?《阿凡达》里主人公没有双腿,可是却能纵横驰骋,掌控制空权,成为幻影骑士,而现实中的罗斯福虽然身患麻痹,但却在七年的海军助理部长和十来年的总统生涯中,建设了世界上最有作战能力的海军,使海军成为美国谋求强国地位的有力“大棒”,为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阿凡达》里演绎的种种冷嘲热讽,罗斯福都没少经受。罗斯福所代表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就是这部电影塑造主角人物的第二个要素。         可是,罗斯福身上并没有太多的为少数民族打抱不平的影子,那么,这又是哪里来的呢?这都来自于美国知名的民族学专家,美国民族大熔炉政策的切身推动者——摩尔根。他的《易洛魁联盟》开创了民族学这个学科,他的《古代社会》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社会科学界有关古代社会和社会进化的看法。         我相信各位读者朋友可能对摩尔根都比较陌生。他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类学家。他在1846年的时候就进入到印第安人的一个叫易洛魁人的部落,然后当他们的义子,在那边生活,一起玩,一起拜他们的神,参与他们的各种礼教、各种习俗活动。印第安人在美国混得是很惨的,他们等于是一个被上帝所遗弃的民族,美国白人欺负他们,骗他们的土地,骗他们的人,骗他们的钱,搞得他们一穷二白。摩尔根这个人的一生非常传奇,早年与志同道合的青年们一起组织了“大易洛魁社”,就专门给印第安人打抱不平,比如说打个官司夺回被诱骗出卖的土地啊,再比如说动员舆论界为印第安人的利益呼吁,筹款给塞内卡部落的子弟上学。摩尔根筹款资助的一个学生——艾利?帕克,学习能力非常强,也算是同时了解部落内世界和部落外世界的人才,所以他俩后来也结下了很深的友谊。这个学生呢,后来成为将军、被尊奉为印第安人的英雄。而电影《阿凡达》里呢?主人公是当地公主的学生,学习能力非常强,也算是同时了解部落内世界和部落外世界的人才,所以他俩后来也有了很深的感情。当然了,成为幻影骑士的那一刻,他也就成为当地人的英雄了。靡尔根所展现的就是美国强势文化之下这么样一个理解落后民族、帮助落后民族的人。这影射的不就是潘多拉的纳维人吗?《阿凡达》的主角也是被纳维人接受之后,成为他们的一部分,才展开一系列的活动。摩尔根所代表的探索如何保护弱势群体的投影就是这部片子的第三要素。         而这个三位一体的男主角就构成了整部片子的中心。但是这部电影为什么能这么触动我们的心灵呢?因为不管你是基督教里面的玛利亚,还是佛袓,或者是其他教派的先知,它们讲的都是一种跟自然的通灵的关系,就是跟自然是合一的。这种合一因为现代科技的发展、文明的发展被阻断了。以前的这些古人写的《黄帝内经》、《易经》的内容,实际上都跟《阿凡达》里边的理念是一样的——对自然的珍惜。在电影中,当他们杀死一个动物的时候,你看他们在膜拜,说“你是勇敢的”,“谢谢你把你的身体给我”。你看,甚至为了救这个阿凡达,女主角杀死了几只狼,她说,狼不该死,就是你的愚蠢让这些狼死的,这代表她珍惜自然所孕育的万物,也就是它透过这个电影表达环保的一种态度,从而感动了我们。         中国的这些导演,比如冯小刚,就说《阿凡达》这个故事,实际上在他看来很一般。他说得也对,也不对。《阿凡达》的故事元素,实际上以前都用过了,比方说《与狼共舞》、《最后一个武士》也是类似的故事,因此故事毫无新意。而且,卡梅隆导演在《泰坦尼克号》十四年归来之后用重金砸出潘多拉的3D瑰丽世界也不是个重点,这种砸重金的做.法,在中国导演身上包括张艺谋等人都体现得淋漓尽致,但这都不是重点:其实中国导演的可悲之处包括冯小刚等人没有搞清楚的就是《阿凡达》的真正灵魂就是让基督教这种大爱,加上罗斯福这种奋斗,再加上摩尔根这种救世情怀,帮助落后民族维护属于他们的大自然。我很担忧我们中国的导演看不到灵魂,而将注意力都放到了时尚的3D的话,那就太遗憾了,因为3D只是技术的空壳,没有灵魂。         此外,当我在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我一看,我心里就笑了。笑什么,你知道吗?纳维人不就是落后民族吗?男主角不就是一个罗斯福的化身、怀揣一个基督教的救世情怀、一个摩尔根的救世情怀,来帮助落后民族吗?我们中华民族(请作者注意:中国人不能接受,请改为阿富汗或伊拉克)不就是美国人心目中的落后民族——纳维族吗?男主角杰克来拯救我们这些落后民族了,然后我们这些落后民族的人看这部电影还看得挺高兴,你说是不是很讽剌、很好笑。         我想让读者了解一下美国的几次对外战争,包括打日本、打伊拉克、打阿富汗,都有它的先头部队。先头部队不是海军陆战队,而是一帮人类学家,也就是电影中那个女科学家的形象,他们先去研究这个民族的民族性,这一招很厉害。我再给各位读者举个例子,美国打日本之前,美国军方就资助本尼迪克特对日木人的民族性作了深入的科学调研,从而写出一本巨著《菊与刀》,成为人类学研究的伟大文献。 二、创造力与艺术情怀:中国文化人的悲哀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孔子》这个电影。我们不要讲它的拍摄技巧,不要讲它的故事情节,《论语》里面怎么讲,它就怎么拍,那些我们不谈了,都是技术性的细节。我想请问你,《孔子》跟《阿凡达》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你把阿凡达这个人转化成为罗斯福,拍了一个《罗斯福传》来宣扬美国文化,这就是我们《孔子》在干的事。我请问你,如果你拍个罗斯福传记的话,有没有人会看这个电影?基本没人会看。我们还会像疯子一样每天排那么长队看3D的《罗斯福传》吗?         所以《阿凡达》它把罗斯福升华了,升华成阿凡达。但是我们呢? 是把阿凡达退化了,变成罗斯福,变成了拍罗斯福的纪录片。这就是《孔子》不受欢迎的原因。我们是在用一种非常现实、毫无创造力的手法,想用“孔子”这两个字来传达我们的文化,是绝对失败的。想想看为什么会失败呢?你会不会去看《耶稣救世》?会不会看《罗斯福传》?会不会看《摩尔根传》?你不会看,你觉得无聊。但是我们《孔子》干的就是这种事。         我们的《孔子》是把《阿凡达》给世俗化了,把阿凡达回归成一个凡人,叫做摩尔根,叫做罗斯福。而且即便是回归,它回归得也不好。即便还原,也还原得不好。那种《论语》片段化式的处理,存在好多硬伤,有好多技术性的问题我都懒得说了。举例而言,片子中有一个噱头,叫“子见南子”,把周迅跟周润发作为主角。咱先不说历史上有没有“子见南子”这回事,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一个情节就是当时周迅跟周润发交流,说《诗》三百篇里面很多都是描述男欢女爱的,然后周润发是这么响应的,他说,《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叫“情思绵绵,没有邪念”。其实你回过头来真的去读《论语》的话,就发现它的还原都有问题。《论语》中“思无邪”的思,其实是一个发语词,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他把“思”一个发语词解释为情思绵绵,真是误读无处不在。而且整部片子对于“圣人”的解读竟然是从我们可笑的官本位的角度出发的。孔圣人为什么是圣人,就是因为他非常坚持自己的理想,有教无类传播自己的思想。你再看看这部电影呢?孔子丢了官位,就受不了了,驱驶着马车在雨中狂奔,然后车子陷在泥里了就仰天大哭,你不觉得这是什么韩剧里面的情节吗?韩剧啊,还是为了爱情呀什么的有点理想的东西,你这里却就是为了官位,你想想看,这还是圣人吗?这是我们官员干的事。         正是因为导演连这个都没搞清楚,所以下面的情节都是非常荒谬的。孔子明明是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思想,在这部电影里却被拍成逃难的了。圣人在没饭吃的时候,把最后一碗汤跟同志们分了。这个不是圣人的作为,所以你发现孔子又被拍成了一个跟手下同甘共苦的大官了。圣人的神圣在哪里?不在于这时候给大家兄弟般的关怀,也不是为人处世的哲学,这是我们官员们想的事。而圣人就是要坚持并且有教无类的传播自己的理想。         而且你想想看,我们现在是一个讨厌说教的时代。我看这个电影,看得都睡着了,痛苦不堪。片子中的孔子在任何时候都站在一个高处,用一种说教的语言来跟你讲话,你说烦不烦人呢。你再看《阿凡达》里面,它不是用说教的形式,而是用现代的科幻,用一种最直观的方式,把它想表达的理念,透过这几个人物,非常深刻地表达出来。这就是水平的差别。而且说到故事,其实只有简单的故事才可以传播。《阿凡达》里面的人物关系非常简单,就那么几个人。但因为孔子的学生“四科十哲”,子路啊,子贡啊,太多了,而且长相都差不多,看《孔子》的观众,看了半天也没有搞清楚谁是谁。         周润发讲了一句话,你还记不记得?他说,看《孔子》不落泪者不是人。你晓得我什么感觉?周润发这一群人看起来就像地产开发商,没有学者儒雅的气质,他这么说只是让我感到一丝的恶心。         咱们平心而论,从《孔子》这部片子,我是能够感觉到中国这批文化人内心的这种焦虑。现在这个社会,我们已经离我们原来基本的价值观走得太远了,完全是跟着西方的生活方式走。那我们怎么办呢?于是去拉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来救我们。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荒唐的命题。即便找孔子救你,你也应该是在自己能够对孔子的内涵有所发现的前提下,这样才能找到一种跟现代的人对接的口径。         而且我们现在的艺术家,包括一些导演,已经到了什么地步?就是没有一点艺术的情怀。比如说张艺谋,拍了《三枪拍案惊奇》之后,那么多人骂他,那完全是商业片。你发现他没有任何反思,反而他觉得恨正常。他的目的完全就是要赚到钱。你赚钱没有错,可是你有没有想到,以你如此地位崇高的一位导演,到最后你做的事情是这么样的拜金主义,你能拍出什么片子?你能拍的片子,差不多就是我们讲的像《孔子》这类的片子,用非常世俗的眼光来看这一切,没有办法带领中国的艺术产生一种创造性的思维的高度。而这种高度是我们的导演、我们的艺术家基本做不到的。          而且张艺谋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不仅仅是奥运会的开幕式,还有包括之前那个《英雄》。他是非常典型的找出几个中国文化的标识,几个“logo(商标)”,然后把它们攒在一起,搞个琴棋书画、刀光剑影。         其实它没有灵魂,至多也就是中国文化的装修。所以他接下来很可能干什么?他会去拍3D,搞的也是非常复杂的武侠片,什么刀光剑影啊,就在那3D片里面杀来杀去,缺乏灵魂。就等于把《阿凡达》这个电影分为《三枪拍案惊奇》,第一枪,拍摩尔根,第二枪,拍罗斯福,第三枪,拍圣母,三个合在一起,上中下三枪,构成了一部电影,然后找小沈阳和赵本山来拍。         《孔子》这部电影跟《阿凡达》同一个档期上映,也被看作是中国本土文化人的一次反击。问题在于咱们是没有境外野心的,美国人是有境外野心的。它拍的《阿凡达》是未来的视野、全球的视野,甚至都已经超出地球了,这是一个境外的野心。咱们还是一个民族的叙事,最多是围绕着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围绕着春秋战国那个礼坏乐崩的时代,囿于民族,囿于自己的文化,哪里有国际化的视野呢?         而且我们这个《孔子》应该以《阿凡达》为我们的目标,如何用这种卡通化、幻觉式的人物把孔子的思想非常清楚地表达出来,这个比什么都重要。你可以请章子怡去表达,你也可以请更漂亮的明星去表达,表达的手段是无所谓的,问题是你能不能够把中华文化的理念跟精神,透过这些人,这些传达者,像《阿凡达》一样用所谓三位一体的创造性方式表达出来呢。         我们的《黄帝内经》、《易经》里边所表达的人和自然那种关系,要比《阿凡达》这个电影表现的深刻得多。但是如何把它影像化、艺术化,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是什么?真正的高科技!真正的高科技不是3D这种高科技,是如何把理念跟精神完全升华,用一种特殊的形象表现出来。这就是我们做不到的,这是真真正正的高科技,叫软件的高科技。         其实关于传播效果和表达效果之前有过公案,就是北大中文系的张颐武,一位文化学者,他前两年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他说,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论语》都有效果,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中国文化才有未来。他这前半部分讲的是对的,后半部分是胡说八道。话不能这么说的。不是说重视章子怡是因为章子怡代表中华文化,而是章子怡本人透过她的演技,把中华文化像《阿凡达》一样表现出来,这才是你该追求的事,而不是追捧个人,张教授完全搞错了。还是回归到我刚才一再批评的,你又把这个人当成了一个目标,讲到的还是个表面现象,而没有讲到真正灵魂的问题。章子怡不重要,问题是章子怡如何透过演技,把孔子用最简单而且愉悦、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让我们老百姓能够接受。         其实,教授文化要用一种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孔子怎么数码化?至少要在理念的表现方式中减少说教,这是一个关键。实际上以前我们很多的文化人也做过类似的尝试,比如说台湾的漫画家蔡志忠,他画了一系列的《老子》、《列子》、《孔子》,都很好啊,用简单的故事来讲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些东西都是属于喜闻乐见的。我觉得新一代的西方人看了这种东西,是可能接受的。         孔子和他的弟子之间,实际上是有很多有趣故事的。比如说,他们周游列国,最后落魄街头的时候,孔子让他的弟子去化缘。到了一个饼店,孔子说你们谁去把饼要过来?第一个弟子就去了,然后饼屋的老板就说,我写一个字看你认识不认识。这个老板写了一个“真”字,真假的真,然后这个弟子就想,这个问题太简单了,我想他肯定不会是让我就真说“真”字吧,他肯定是在考验我,类似于脑筋急转弯的,于是这个弟子就说,这是个“假”字。那个老板说,你走吧走吧,连“真”字你都不认识,你还配当孔子的学生?这个饼你吃不着了。弟子回来跟孔子说了事情的经过,不行,饼没要回来。孔子说,哎呀,连“真”字你都不认识啊!下一个谁去?另外一个弟子去了,那个老板又说了,这个字认识不认识?还是那个“真”字。这个弟子这时候就两难了,心想怎么又拿出这个“真”字来,他不敢说,答不出来。弟子回来以后,孔子说,哎呀,都已经到这个地步了,“还认什么真啦”!实际上这个是对他自己周游列国十四年的一个总结,一个反讽。这个故事把孔子“累累如丧家之犬”推销不了自己的理念,影像化了。用这种故事方式来表达,比《孔子》这个电影的表达要更高一个境界。但是这种表达离《阿凡达》还是有一大段的距离。但是如果能够用《阿凡达》的方式,那观众的兴趣会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