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趣福利宅男第一导航:漫说《中阿含》(三)~F伽蓝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4:59:53

六、伽蓝经

业相应品伽蓝经第六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伽蓝园,与大比丘众俱,至羇舍子,住羇舍子村北尸摄惒林中。
  尔时,羇舍子伽蓝人闻:沙门瞿昙释种子舍释宗族,出家学道,游伽蓝园,与大比丘众俱,来至此羇舍子,住羇舍子村北尸摄惒林中。彼沙门瞿昙有大名称,周闻十方,沙门瞿昙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彼于此世,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彼若说法,初善、中善、竟亦善,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若见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尊重礼拜,供养承事者,快得善利!“我等应共往见沙门瞿昙,礼事供养。”
  羇舍子伽蓝人闻已,各与等类眷属相随从羇舍子出,北行至尸惒林,欲见世尊礼事供养。往诣佛已,彼伽蓝人或稽首佛足,却坐一面;或问讯佛,却坐一面;或叉手向佛,却坐一面;或遥见佛已,默然而坐。彼时,伽蓝人各坐已定,佛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默然而住。
  时,伽蓝人,佛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各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世尊曰:“瞿昙,有一沙门梵志来诣伽蓝,但自称叹己所知见,而呰毁他所知所见。瞿昙,复有一沙门梵志来诣伽蓝,亦自称叹已所知见,而呰毁他所知所见。瞿昙,我等闻已,便生疑惑:此沙门梵志何者为实?何者为虚?”
  世尊告曰:“伽蓝,汝等莫生疑惑。所以者何?因有疑惑,便生犹豫。伽蓝,汝等自无净智,为有后世?为无后世?伽蓝,汝等亦无净智,所作有罪?所作无罪?伽蓝,当知诸业有三,因习本有。何云为三?伽蓝,谓贪是诸业,因习本有。伽蓝,恚及痴是诸业,因习本有。伽蓝,贪者为贪所覆,心无厌足,或杀生,或不与取,或行邪淫,或知已妄言,或复饮酒。伽蓝,恚者为恚所覆,心无厌足,或杀生,或不与取,或行邪淫,或知已妄言,或复饮酒。伽蓝,痴者为痴所覆,心无厌足,或杀生,或不与取,或行邪淫,或知已妄言,或复饮酒。
  “伽蓝,多闻圣弟子离杀断杀,弃舍刀杖,有惭有愧,有慈悲心,饶益一切乃至昆虫,彼于杀生净除其心。伽蓝,多闻圣弟子离不与取,断不与取,与之乃取,乐于与取,常好布施,欢喜无悋,不望其报,彼于不与取净除其心。伽蓝,多闻圣弟子离非梵行,断非梵行,勤修梵行,精勤妙行,清净无秽,离欲断淫,彼于非梵行净除其心。
  “伽蓝,多闻圣弟子离妄言,断妄言,真谛言,乐真谛,住真谛不移动,一切可信,不欺世间,彼于妄言净除其心。伽蓝,多闻圣弟子离两舌,断两舌,行不两舌,不破坏他,不闻此语彼,欲破坏此;不闻彼语此,欲破坏彼;离者欲合,合者欢喜,不作群党,不乐群党,不称群党,彼于两舌除其心。伽蓝,多闻圣弟子离粗言,断粗言,若有所言,辞气粗犷,恶声逆耳,众所不喜,众所不爱,使他苦恼,令不得定,断如是言;若有所说,清和柔润,顺耳人心,可喜可爱,使他安乐,言声具了,不使人畏,令他得定,说如是言,彼于粗言净除其心。伽蓝,多闻圣弟子离绮语,断绮语,时说、真说、法说、义说、止息说,乐止息说,事顺时得宜,善教善诃;彼于绮语净除其心。
  “伽蓝,多闻圣弟子离贪伺,断贪伺,心不怀诤,见他财物诸生活具,不起贪伺,欲令我得,彼于贪伺净除其心。伽蓝,多闻圣弟子离恚断恚,有惭有愧,有慈悲心,饶益一切乃至昆虫,彼于嫉恚净除其心。伽蓝,多闻圣弟子离邪见,断邪见,行于正见而不颠倒,如是见,如是说:‘有施、有斋,亦有咒说;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有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彼于邪见净除其心。
  “如是,伽蓝,多闻圣弟子成就身净业,成就口、意净业,离恚离诤,除去睡眠,无掉、贡高,断疑、度慢,正念正智,无有愚痴。彼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如是,伽蓝,多闻圣弟子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便得四安隐住处。云何为四?有此世彼世,有善恶业报,我得此正见相应业,受持具足,身坏命终,必至善处,乃生天上。如是,伽蓝,多闻圣弟子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是谓得第一安隐住处。复次,伽蓝,无此世彼世,无善恶业报,如是我于现法中,非以此故为他所毁,但为正智所称誉,精进人、正见人说其有。如是,伽蓝,多闻圣弟子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是谓得第二安隐住处。复次,伽蓝,若有所作,必不作恶,我不念恶。所以者何?自不作恶,苦何由生?如是,伽蓝,多闻圣弟子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是谓得第三安隐住处。复次,伽蓝,若有所作,必不作恶,我不犯世怖与不怖,常当慈愍一切世间,我心不与众生共诤,无浊欢悦。如是,伽蓝,多闻圣弟子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是谓得第四安隐住处。如是,伽蓝,多闻圣弟子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是谓得四安隐住处。”
  伽蓝白世尊曰:“如是,瞿昙,多闻圣弟子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得四安隐住处。云何为四?有此世彼世,有善恶业报,我得此正见相应业,受持具足,身坏命终,必至善处,乃至天上。如是,瞿昙,多闻圣弟子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是谓得第一安隐住处。复次,瞿昙,若无此世彼世,无善恶业报,我于现法中,非以此故为他所毁,但为正智所称誉,精进人、正见人说其有。如是,瞿昙,多闻圣弟子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是谓得第二安隐住处。复次,瞿昙,若有所作,必不作恶,我不念恶。所以者何?自不作恶,苦何由生?如是,瞿昙,多闻圣弟子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是谓得第三安隐住处。复次,瞿昙,若有所作,必不作恶,我不犯世怖与不怖,常当慈愍一切世间,我心不与众生共诤,无浊欢悦。如是,瞿昙,多闻圣弟子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是谓得第四安隐住处。如是,瞿昙,多闻圣弟子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是谓得四安隐住处。瞿昙,我已知。善逝,我已解。世尊,我等尽自归佛、法及比丘众,惟愿世尊受我等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
  佛说如是,一切伽蓝人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说法地点:拘萨罗国羇舍子村伽蓝园

参加人员:众多伽蓝族人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游化在于羇舍子村的伽蓝,伽蓝人听佛的盛名,多来见佛。佛便为他们随喜说法:凡夫由贪瞋痴,因习本有,心不厌足,故作十恶业。圣弟子则当离十恶,而行十善,而修四无量心,得四安隐的住处。听佛说后,大家都皈依三宝。

 

在一般人的脑际中,“伽蓝”一般指僧人所居的园林,后来特指寺院。而此处的“伽蓝”,却是一个种姓的名称,这让我破感到意外。这个伽蓝族处在什么地方呢?答案是处于拘萨罗国。拘萨罗国是一个新兴的国家,各种宗教派别都拥有各自的势力范围。作为国王的波斯匿也很崇敬佛陀,因此佛陀在一生之中,主要就是在摩揭陀国和拘萨罗国两个国度里弘扬佛法。

曾经有一个时期,佛陀游化于伽蓝园,也就是伽蓝族人所修建的林园。这一天,佛陀以及众比丘一起,到了羇舍子村北去弘法。当大众行至尸摄惒林中时,佛陀招呼大家休息片刻,然后接着前行。

而羇舍子村里,所住的居民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伽蓝族人。他们老早就得到讯息,知道佛陀今天要经过他们村子旁边,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宣讲佛法。大伙都是欢喜雀跃,认为亲闻佛陀说法,实在是因缘殊胜。佛陀今天的弘法目标地并不是羇舍子村,而是到该村北部的一个地方,只是需要从该村的旁边经过。村里人听说佛陀等众正在村南的树林里休息,都认为机不可失,然后大家相互报讯,然后扶老携幼,一起朝尸摄惒树林疾步走来。

闲话少叙,大家拜见过佛陀后,村民中便有一些善知识,出面向佛陀讨教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讲的是过去曾经有一些非佛教弟子的外道沙门,他们也来到伽蓝园宣传教法。这些人的教法都无一例外地称颂赞叹他们自己的所知所见,而对他人的所知所见却大加呰毁。由于各个外道沙门的观点互不相同,结果把伽蓝族的人都搞得无所适从,不知道谁是谁非,“我等闻已,便生疑惑”,“何者为实,何者为虚”?因此他们想就这些问题,当面向佛陀请教,请佛陀予以评判,指点迷津。

那么佛陀对伽蓝族所提的这些问题是持何种态度呢?

佛陀首先明确地对伽蓝族的人说:你们不可以生起疑惑。那么为什么不可以生起疑惑呢?佛陀的解释是,一旦生起疑惑,那么就会生起犹豫。根据佛陀的分析,伽蓝族人的疑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否真的有前世与后世,也就是三世因果轮回之说;第二,就是我们平时所作的业——无论善业还是恶业,是否会遭受到相应的果报。当然,这里重点是指我们所行的恶业,是否会受到罪报。

对于上述两个问题,在没有获得“净智”之前,普通凡夫众生是无法辨别清楚的。佛陀在解答这些问题之时,重点阐述了我们凡夫制造种种罪业的根源,那就是源于三种因习——与生俱来的习气或毛病,那就是无始以来难以根除的三毒——贪、嗔、痴。

首先,佛陀在谈到三毒时,讲到了正是由于我们内心深处所潜伏的这些剧毒的因素,才使得我们所有的智慧以及觉悟都被其覆盖了,使我们的内心不再感到厌足,从而才会去杀生、去盗取、却邪淫……去广行十恶,使我们都将邪恶的种子深深地埋进我们的罪业里。当业缘成熟的时候,就会遭受到相应的罪报。

佛陀在谈到十恶时,还相应地谈到了十善。认为人们只有断除十恶,广行十善,那么才会抛弃邪见,而净除其心。接着,世尊还引导人们要在行十善的基础之上,继续去修习四无量心,就能够远离此欲界,便能为成就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关于十善和四无量心的相关内容,上面的一些文章已谈及,此处就不再展开阐述了。

在经文的最后,佛陀重点谈到了“四安隐住处”。它们分别是:

1、坚信有此世和他世,有善恶的业报,我得此正见相应之业,都受持具足,身坏命终之后,必定会往生而至于善处,也就是往生于天上。

2、如有人否定此世与他世以及否认善恶的业报,而我却不为所动,不为所毁,能够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认为此世和他世、善恶报应是真实不虚的。

3、如果按照佛陀的教导去做,那么就一定不会再继续作恶,心中只存有善念,而不生恶念。如此一来,恶业断除,苦报自消。

4、正因为不再继续制造出恶业,因而对于世间的种种色相,均能看破放下,身心无所怖畏,祥安慈悦,无结无怨,无恚无诤。(界定  200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