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梳颜美容美发:算一算CPI中的“穷人经济” 浙江日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5 02:02:31

算一算CPI中的“穷人经济”

  2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5%,其中食品价格同比大涨10.5%,非食品价格上涨1.8%。食品价格拉动CPI同比上涨约3.29个百分点。

  浙江的情况也大抵如此:CPI同比上涨4.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2.4%,拉动CPI上涨3.6个百分点,拉动率达78.3%。

  显然,食品价格的上涨引人瞩目。此前全国CPI同比涨幅已连续5月下降,正是食品价格的上涨结束了这一走势。分析人士将此次CPI的意外反弹,归因于今年的春节在1月份,并乐观预言随着春节后CPI趋缓的走势不会改变。这或许令人稍感欣慰。

  然而这样的结构性上涨,其中也不无警示。它一方面提醒,食品特别是农副产品在CPI中的重要分量,所谓“农业稳则天下安”。

  另一方面,如此高幅度的食品价格上涨,也向社会抛出了一个民生“警讯”——民以食为天,各级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保民生”,但食品价格的上涨加重了民众菜篮子的负担。这样的“警讯”也引发社会思考:政府是否可以在特殊假期的农副产品供应上,发挥更好的调控和引导作用?以及,如何进一步健全低收入者对食品价格上涨的“保护网”?

  1月份的食品价格上涨明显。从全国来看,粮食同比涨6.1%,肉禽及其制品涨18.7%,其中猪肉涨25.0%,水产品涨13.2%,鲜菜涨23.0%(环比涨幅高达26.1%)。从浙江看,菜类价格同比涨25.6%,肉禽及其制品价格涨19.5%,水产品价格涨17.4%。而在一些大城市,新鲜蔬菜更是奇货可居。在杭州,25个被调查的鲜菜品种有24个上涨,涨幅超过50%的有韭菜和青椒,在30%~50%的有菠菜、油菜、黄瓜等6个品种。北京的鲜菜更是猛涨32.2%。

  数字再怎么起伏,也缺乏切肤之痛,而百姓的感受就生动多了。在杭州一些菜市场,节后的菠菜是4块5毛一斤,过年的时候就要7块,买个两三个青椒,就要五六块钱。我们都知道“恩格尔系数”,它指食品支出占个人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收入越低的人,食品支出所占比重越高,反之,高收入群体的恩格尔系数则较低。食品价格上涨,从绝对值来说,每天也许也就多个几块、十几块,但对普通百姓尤其是低收入人群来说,日积月累,就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因此,越是低收入者,越是害怕食品涨价。也许CPI总体上已是波澜不惊,但食品价格的高涨却能让他们“压力山大”。当政者不能不细细体味其中的微妙差别。

  在城市生活便利、经济繁荣的同时,食品特别是蔬菜、肉类等农副产品的保障却不时地“撒娇”。这里固然有天气寒冷的原因,也有过年期间商贩和菜农返乡过年的原因,但这样的情形屡次出现,折射的是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比如,运输费用的高企,场地费用的高企,由城郊进入城区“最后一公里”的“壁垒”,农业生产的不够规模化、产业化,政府指导调控不够科学、及时,农业中介服务组织不够发达,等等。这些问题,已经存在一段时间,不时地带来农产品价格的波动起伏,往往伤了农民又苦了市民,造成“两头哭、中间笑”。因此,保障农副产品供给,不让民生被CPI中的食品价格上涨所伤,政府还需要花大力气解决这些问题。

  实际上,关注价格对民生的影响,不止在一月一度的CPI数据发布中。在频繁出现的水、电价格听证中,能否少一些“被涨价”?油价的上涨,能否让民众少一些“涨得快降得慢”的感受?在更多的公共产品提供上,能否多体现一点公益色彩?这里很多都是跟民生密切相关的“CPI”,饱含民众的期待。为什么那么多网民热衷于对比中美、中欧乃至内地和香港的物价差异?其实不是真的要从科学上较这个真,而是在表达一种“价格焦虑”,这种焦虑应能为施政者所理解。

  对弱势者价格承受能力的关注,体现了一个政府施政温度。实际上,浙江已经编制了“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当月同比价格指数涨幅达到或超过3%时,启动价格补贴机制。但是,富裕的浙江并没有完全消灭贫困和贫富差距。我省最新扶贫标准是4600元,而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4600元的约有350万人。CPI的变动中,他们的感受值得关注。

  温家宝总理曾引用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一句话: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贫穷的,如果我们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也就懂得许多真正重要的经济学原理。同样,我们也可以说,如果政府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也就赢得了最大的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