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迅雷国语版:推进党建科学化 着力化解“四大危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0 17:47:38
【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推进党建科学化 着力化解“四大危险”


日期:2011-08-10 作者:刘宗洪 来源:文汇报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刘宗洪
    
    中国共产党建党已经90周年,执政已经62年,但完成复兴中华的伟业还任重而道远。如何使我们党保持先进性,长期执政并完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敏锐地指出:“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敏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要着力化解“四大危险”,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化解“精神懈怠的危险”
    
    精神懈怠是任何长期执政的政党都要面临的重大考验。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在研究了世界政党现象后指出,一个政党在革命时期充满理想,夺取政权后往往兴高采烈,继续为理想而奋斗,但这不过是一个“惯性”运动,不久就会出现激情的消退。延安时期,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为共产党的精神状态所折服,但也善意地提醒毛泽东同志:“余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世界上一些老党大党之所以在连续执政70多年后迅速垮台,重要原因是党内出现了普遍性的精神懈怠。我们党执政已经62年,党内也有了精神懈怠的迹象。一些党员干部没有理想信念,只关注个人的利益,甚至以权谋私;有的党员干部追求生活安逸,甚至过上了奢侈腐败的生活;有的党员干部缺乏工作激情,工作上求稳怕变,失去了开拓创新的精神;还有的党员干部皈依宗教甚至参与迷信活动。可以说,党内的精神懈怠已经影响到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化解党内精神懈怠的危险,从根本上说,要在党内倡导理想信念,把思想和力量统一到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上来。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的奋斗目标,是党员干部保持激情的动力源泉。实践证明,没有理想的政党是挺不直、走不远、站不稳的。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一方面要使党员干部认识世界发展的大势,把握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另一方面要使党员干部认识中国的国情,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在解放初,毛泽东同志向全党提出,我国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这激发了全党的忧患意识和工作的激情。我们党执政62年后,应当提醒全党“崛起的中国”所面临的挑战,加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工作的激情和奋斗精神。
    
二、创新人才竞争机制,化解“能力不足的危险”
    
    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主线。我们党要站在时代前列,领导人民建设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提高执政能力。提高执政能力,既要提高领导干部的知识水平和管理水平,更要通过人才竞争机制使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不能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能不能实现伟大的复兴,要看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更要看能不能让各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已经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培养了大量的人才。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党能否通过科学的干部人事制度使各类优秀人才走到各级领导岗位上去?苏共垮台的一大教训,是党组织通过全盘委任制把许多优秀人才排挤出干部队伍。苏共选拔干部基本上是“一把手”说了算,因而苏共干部有“听话、圆滑”的特点。苏共的经济战略目标之所以难以完成,除了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外,还与干部的“能力不足”有关。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逐步推进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把竞争机制引入干部选拔中去,使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提高了全党的执政能力,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全面贯彻。但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违反党内民主原则、“一把手”直接决定领导干部升迁的弊端,有的地方还存在“跑官买官”的现象。解决党内“能力不足”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创建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创新人才竞争机制,要完善选举制度、提名人制度、公示制度和罢免制度,“让能干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可以说,党内民主发展越充分,越能化解“能力不足的危险”。
    
三、发展人民民主,化解“脱离群众的危险”
    
    我们党的最大优势是联系群众,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实践已经证明,政党执政的时间越长,脱离群众的危险也就越大,因而,化解“脱离群众的危险”,是大党老党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党联系群众,可以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着手,使领导干部传承革命时期的工作作风;可以从党性教育着手,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可以从构建联系群众的机制着手,使领导干部与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毫无疑问,上述方法一定能促进党群关系的和谐。但从共产党执政的经验来看,密切党群关系仅仅依靠领导干部的主观努力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外在的“压力”。我们党在革命时期,由于有外在敌人的威胁,因而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才能生存。在执政的条件下,党员干部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外在的威胁已经不突出,因而容易出现官僚主义和脱离群众的问题。密切党群关系,必须给党员干部制造一定的“压力”,使领导干部的政治生存状态与群众的满意度结合起来。对领导干部产生“压力”的基本方法,就是发展人民民主。现代民主有多方面的政治内涵,但实质是让人民群众通过广泛的政治参与对领导干部实行真正的监督,使领导干部不能有精神上的懈怠和工作上的官僚作风。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管理,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可以说,发展人民民主,重在落实人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四项权利。实践证明,发展人民民主,通过制度体系保证群众对领导干部监督,有助于领导干部自觉地联系群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一方面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通过制度设计保证群众对领导干部有一定的“压力”。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对黄炎培先生所说:“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四、构建权力制约体系,化解“消极腐败的危险”
    
    在社会转型期,出现消极腐败是难以避免的历史性现象。如果执政党不能遏制腐败,就会亡党亡国。苏共的垮台,中东国家出现的“茉莉花革命”,都与官员腐败有密切的关联。目前,我国反腐败斗争的形势十分严峻。不少地方出现的不稳定因素也与领导干部搞腐败有关。党内出现腐败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既有体制上的漏洞,也有领导干部在思想上的变质;既有腐败文化的影响,也有监督不力的因素。从根本上说,严重的腐败现象是由不受监督的高度集中的权力造成的。英国剑桥大学历史系教授阿克顿爵士曾经指出:“权力使人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使人腐败。”我们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体制在反腐败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在权力监督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制衡的效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经验表明,遏制腐败的关键因素是提高监督机构的执行力。一般来说,监督者与被监督者需要在权力的能级上对等和利益上相分离。由于党的纪委受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的双重领导,因而各级纪委对本单位“一把手”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督。因此,加强反腐败斗争,必须从权力制约体系着手。笔者认为,构建权力制约体系,既要发挥党内纪检机构的监督作用,也要发挥国家机关的监督作用;既要发挥体制内的监督作用,又要发挥人民的监督作用;既要重视科技手段的监督作用,又要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我们应当构建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廉政体系,使任何权力都处在无所不在的监督之中。也只有这样,腐败分子在党内才真正没有藏身之地。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