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录歌比特率:法国汉学大师谢和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3:18:42

                 法国汉学大师谢和耐

谢和耐(Jacques Gernet)(1921一  ),法国现当代著名汉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谢和耐在长期研究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研究体系,他们最早在学院里培养汉语人才,创办各种刊物,出版了各种专著。在这样适宜的环境中,大批汉学研究人才应运而生,其中谢和耐便是很有影响的一位。

    谢和耐1921年12月22日生于当时法国的殖民地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其父路易·热尔内(Louis Gernet)(1882—1962)是古希腊研究专家,尤其在古希腊宗教和法律史上建树颇多,并担任过法国文学院院长一职。从其父身上,谢和耐汲取了虽传统却不保守的治学方法。

    谢和耐于1942年之前在阿尔及利亚完成其学业,获得了古典文学(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和语言学)的学士学位和高等教育文凭。1942年,美军在北非登陆,谢和耐应召入伍参加了抵抗德国法西斯及其同盟的正义战争。1945年退伍后,他便将精力转向中国研究。1945—1947年间、他在法国巴黎国立东方现代语言学院学习汉语,于1947年取得了相应文凭。1948年,谢和耐毕业于高等实验学院。1949—1950年在当时设在越南河内的法兰西远东学院学习,并后成为著名汉学家戴密微的学生。法兰西远东学院期间,他在河内居住两年,并多次赴中国和日本旅行和学术访问。1951—1955年间任国立科研中心的助理研究员。1951年还被任命为高等实验学院研究导师,l952年底完成学位论文《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获得文学博士学位。1955—1976年在高等实验学院从事研究导师工作。1957—1969年间,就教于巴黎大学文学院,开始时作中国语言和文化的讲师,1959年任该校教授。l969—1973年在巴黎第七大主持其亲自创设的一个东亚语言和文化教学与研究单位的工作。1975一1992年间任职法国最高学府法兰西学院的汉学教授,主持中国社会和文化史讲座。1977年后,就一直作为学院远东问题各个研究所的常务主持人直到1992年退休。1975—1993年,他与荷兰大学汉学院前任院长许理和(Erich Ziircher)教授共同主编创刊于1890年的国际汉学杂志《通报》。1980一1992年间,任由日佛会馆创办的佛学杂志《法宝义林》主编。l 984—1992年任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有关中、朝、日科学史的GDR798研究组负责人,离休后成为学院的名誉教授。出于研究的考虑,同样也是由于兴趣,他还来中国大陆和台湾进行学术交流。

    谢和耐教授在汉学领域内一直勤耕不辍、著述颇多,已出版的著作有以下九种:《菏泽神会禅师(680一760)语录》,《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蒙古入侵前中国的日常生活》,《帝国形成之前的古代中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所藏伯希和敦煌汉文写本目录》,《中国社会史》,《中国和基督教》,《唐甑及其(潜书)》(译自中文,附译音序言和注释,1992)和《中国的智慧、社会和伦理》等。这些著作每部都有多次重版或修订再版,并大都被译成西方多种文学出版。除专著外,谢和耐教授还有汉学方面的大量论文,计约80多篇。

    谢和耐对中国感兴趣并不是偶然的,作为一个从渊源家学中熏陶出来的学者,谢和耐崇尚理性,厌弃宗教。在中国文明中,存在着一种不同于西方的东西,西方信奉某个上帝作为精神支柱,而中国文明中,存在着一种并不依靠对某个上帝的信奉却仍得到高度发展的文明,这就引起他对中国研究的浓厚兴趣。关于这一点,在其为纪念利玛窦入华传教400周年而出版的专著《中国和基督教》中得到详细论述。该书不叙述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而把重点放在中国人对于基督教的反应上,从而指出中西方对人、对世界概念的根本不同。作者指出,在中国人的世界观中,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并不需要一个作为创始者的上帝。全书分为五章:1)由同情到敌视;2)宗教态度与同化现象;3)宗教与政治;4)中国人的道德与基督教道德;5)中国人的天,基督教的上帝。从这个很简要的目录中可以看出,作者主要是对中国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各个方面加以比较研究,通过中国人和传教士的自述,对比宗教以及社会形态、道德规范、政治、哲学、语言等方面的差异,表现了中西文化在第一次真正接触时所发生的强烈碰撞。

  成书于中国文革期间的另一部著作《中国社会史》可以称得上是汉学领域内,中国通史的扛鼎之作。谈及写作此书的目的时,作者曾指出,在于“指出在数干年的和不停顿的发展中,于其历史上的每个时代,中国的社会政治制度、法律、技术、经济和文化生活都互相影响”,虽然“中国以其幅员和气候的差异性而独自形成一个世界”,但在“不断地受远近不同国家的影响”的同时,“也不停地对世界上其他区域或直接或间接地施加最广泛的影响”。这种辩证的观点成为他写作这部作品的出发点。书中,谢和耐对于中国历史的评价,对于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的看法,都比较“客观公正”,特别是他对于中国近代史的论述,更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本书于1972出版,立即在西方汉学界引起极大的反响,并连续数次修订,先后又被译为英、罗、韩、德、西等文字出版。此书现已被许多西方大学作为中国通史的教科书。西方论述中国通史的大部分著作都是多位合作朝成果,这就不免有观点杂凑的不足;而这部书作为一代汉学大师的力作,无论观点还是内容,部流畅连贯,在论述和思路上都一致而清晰。“大家始终可以从中发现同一种灵感在启发着”这本书,这正是这本书区别于其他通史的重要特点。

    除了全面宏观的研究外,谢和耐也重视各个时代的微观特征。他80余篇汉学论述中,七成以上作于1975年后法兰西学院任教时期。因受中国明末社会和文化生活史的吸引,这一时期的谢和耐几乎将全部研究都集中于这一时代。他的研究涉及到这样一些方面:1)l6一17世纪的多位思想家,有王延山、刘献廷、唐甑,特别是王夫之;2)万历年间到康熙初年中国人与耶稣会士的接触;3)明末的会社、书院、教育观及科举问题。

谢和耐在法国汉学界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前面说过,谢和耐是法国汉学家、佛学家戴密微(Paul Demievi11e,1894—1979)的学生,也是其事业的继承人。戴密微本人非常重视于中国佛教、天主教、社会文化史等领域的研究,谢和耐一方面继承了戴密微的这一传统,同时也开拓了法国汉学界的一代新风。如我们所知,法国的考据学派在自19世纪以来的中国学中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这一学派的学很少写系统的专门论著,而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对古文献的注释上,像沙畹、伯希和、马伯乐、葛兰言、韩百诗等著名汉学家都是如此。谢和耐继承了考据学派重考据的传统外,又突破了他们不进行系统研究的框框,从而向现代史学迈进了一大步,这当然是指在方法上面。他客观论述、评判的方法为后来的汉学家们开辟了道路。他的学生和事业的继承人魏丕信(Pierre Eiemeivill)现任法兰西学院教授和《通报》的编辑——成为新学派的代表人物。

作为当代法国最具权威的汉学家,谢和耐教授曾长期主持整个法国汉学界的工作,在其五十余年的治学生涯中,获得多种的荣誉称号和奖章,如法国金石和美文学科学院的普通院士、翟理斯奖、儒莲奖、荣誉骑士勋章;一级教育勋章;东洋文库外籍院士等等。这些荣誉将和谢和耐教授著述一起,作为这位伟大汉学家在汉学界所取得的不朽成绩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