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顿c大调双簧管谱子:采写新闻用故事说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4:11:59
采写新闻要用事实说话,一直是新闻工作者坚持的原则。没有事实的“新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随着人们认知事物能力的不断提高,对新闻事实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要求。时下的新闻已不仅仅满足于用简单的事实作例子了,而是希望用比表达事实更直观的小故事来说话。

  “小故事大道理”、“小故事大智慧”,精彩的小故事是新闻作品中难得的细节。从某种意义上说,故事就是不折不扣的事实。故事反映事实,故事说明事实,特别是人物新闻,如果缺乏故事,就没有细节和灵气,更凸现不出人的个性特点。认真研读著名记者穆青的作品,就不难发现,他笔下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无不有感人的故事让人铭记在心;是一个个小故事支撑、丰满了新闻主人公形象,也是人物自身的故事让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穆青是把根扎在最厚的土层里,他能用最底层的事感动最高层的人。

  对于北大教授季羡林的了解,众多百姓是从他曾经为一个新报到的学生照看行李这个故事开始的。只有几句话的小故事,不知震撼了多少人。大学者的人格魅力,因这个小故事而大放异彩!

  记者需要挖掘故事,文章需要运用故事,受众更需要欣赏故事。

  用故事说话,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深入生活第一线,努力掌握第一手材料特别是故事情节。事件可以搜集,事迹可以选自汇报材料,评价可以从领导和群众口中获取。惟独新闻发生时的细节、故事想像不出来。一般来讲,作者如果不亲临现场、不到生活的最前沿用自己的眼睛观察,靠“二传手”恐怕写不出生动的文章来。新华社记者张严平采写的《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打动了万千读者的心,潮湿了人们的眼睛,就连文中主人公王顺友都流着泪对张严平说:“你写的,我看了。你最明白我心头。”为什么?因为文中有细节、有故事、有真情实感。而这些故事是在路途险恶、危险重重的情况下,采访组要求除摄影摄像记者继续跟进、文字记者都要撤下时,张严平经过争取破例随队坚持采访而获取的。

  用故事说话,必须坚持做到用“心”采访,“身入”更要“心入”,练就一双慧眼。新闻工作者只有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随他们的脉搏而跳动,他们才肯把心里话说出来,把最真实的一面向你敞开,你才能捕捉到别人难以觉察的新闻故事。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专栏记者坚持用事实说话,用故事说话,与采访对象零距离,采编的许多故事追求本色、原汁原味,10年来没有引发一起侵权官司。范敬宜在辽宁日报当记者时,在一个公社的办公室里睡了一觉,竟“睡”出了《两家子公社干部睡上了安稳觉:夜无电话声,早无堵门人》的新闻。如果不是有心人,睡三夜也“睡”不出新闻来。用心采访,要把新闻当事业做,时刻保持在临战状态,没有8小时内外之分,也没有在班上与家中之别。否则,一些新闻故事不是看不出来,就是在眼皮子底下溜掉。

  用故事说话,必须面向受众,改进文风,善于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具体说要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一篇新闻不能总是记者在那儿唠唠叨叨,也不能总是有关部门的领导在喋喋不休,关键要看群众是怎么说的,最好用群众的语言把新闻事实讲清楚。湖北电视台的《往事》栏目,立足于百姓自己讲述历史故事,2001年全票通过摘下了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社教类栏目一等奖桂冠。这就是因为《往事》确立了自己的独特定位:小人物,大命运;人生况味,往事情怀。

  写新闻就是写故事,更具体地说,是着重写人的故事。因此,记者一定要增强讲故事的能力,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当然,满足于浮在上面,沉不下去,是永远发现不了故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