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顿是哪个国家的人:《那树》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5:01:32
《那树》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 感知那树的形象,了解那树的价值、品质。
2、 赏析文章凝练而韵味深刻的语言,理解对比的写法。
3、 正确认识发展和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歌曲《好大一棵树》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然而生活中……
今天就让我们随台湾作家王鼎均去关注“那树”的命运。
二、检测字词
佝偻 引颈受戮 周道如砥
(指名上黑板,其余同学在座位听写)(音、形、义)
三、品读鉴赏
佝偻
(1)“佝偻 ”一词本义用来形容什么,这里说明什么,理解这个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指名上黑板,其余同学在书上批注)
(2)“那树”有多老,有多久?追问:“很久”“很久”为什么要重复,有什么作用?三个“当……它就立在那里”有什么作用?(指名读,点评,齐读)
(3)“那树有一点佝偻,但是……”
“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
“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
(任选一句赏析,在书上批注)
(4)因此,我们可以说那树虽老,但是坚固、生机勃勃。由此,我想到曹操的一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那树也有“志”“壮心”,浏览课文2-5节,“那树”的“壮心”体现在哪里?
①蔑视和抗击台风
②给人心理安慰
③给人阴凉、清静,给鸟儿栖身之所
④在夜晚,给情侣们以温馨的感觉
⑤荫庇土地
所以,我们说“那树”又是一棵无私奉献的树。
引颈受戮
(1)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可怜、悲哀、无奈)
(2)谁要杀它?(刽子手)为什么要杀它?直接原因是什么?“那树”被杀是偶然还是必然?
(3)“那树”真的必须要死吗?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4)有,可是人类到底是下毒手了,可见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且看人类是如何残忍的屠戮为他们无私奉献的“那树”的?读9-11节,找出人类屠戮“那树”的语句并加以点评。
(5)即使这样,“那树”也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即使这样,在倒地之前,它依然绿着,绿得更深沉,绿得很,依然“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可见,“那树”的胸怀多么豁达,它忍辱负重,对人类的情感至死不渝。由此,我想起一个故事:有一个青年,爱上了一位美貌的女子,青年不知这女子是魔鬼所变。为讨女子欢心,青年倾其所有,尽其所能。一日,魔鬼要青年将他母亲的心摘下让她吃,青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黑夜里,他捧着妈妈的心,匆匆赶回魔鬼身边。经过一片树林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母亲滴血的心被扔出去老远,青年费力地从地上往起爬时,听见那颗心在问:“我的儿,摔疼了吧?”
“那树”之于人类,犹如这个母亲之于儿子,人类之于“那树”犹如魔鬼啊!比之同样受“那树”荫庇的蚂蚁吧,读“老树是通灵的,……依依不舍。”蚂蚁有情,人不如蚁!“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那是一棵不幸的树,那是一出悲剧!
周道如砥
(1)读“现在……闷死”,体会这句话的情感。(平淡中隐隐透出悲哀、幽怨和愤恨的情绪)
(2)指名读,点评,齐读。
(3)“那树”死了,人类真的“周道如砥”了吗?(幻灯片背景为一天平,出示问题后即下课)
作业:完成《巨木之死》语段练习
课后反思:
本节课着重训练学生“理解重要词句在文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赏析文学作品的语言”以及“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和材料”的能力,课上学生思维积极,注意力比较集中,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用三个关键词语贯穿全文成为本节课的一个亮点,三个词语即是独立的又是相互关联的,它们暗示了“那树”早期、近期和现实的命运,“佝偻”是早期“那树”留给人们的容貌,“引颈受戮”是近期“那树”悲惨命运的写照,“周道如砥”是现时“那树”的灰飞烟灭,教者选择这三个关键词由理解它们的语境义入手,生发出一系列的问题,逐步完善那树的形象,课堂结构清晰,流畅。不足的是对“周道如砥”这个词的理解稍显浮浅,这也影响了对文章主题的挖掘。文章的主题似乎仅仅停留在要保护环境这一层面上了,对都市文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矛盾缺乏深层次的思考。作家王鼎均说:“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这一点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理解“周道如砥”这个词时可以在第三个问题前这样增设这样两个问题:人类追求“周道如砥”有没有错?为了达到“周道如砥”的目的杀死了“那树”值不值得?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三个词基本上都是由理解语境义入手进而生发出一系列问题,显得程式化,可以尝试着二三两个词让学生自己提问,筛选有价值的问题,自问自答自评,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学贵多思,学贵多问。
《那树》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 感知那树的形象,了解那树的价值、品质。
2、 赏析文章凝练而韵味深刻的语言,理解对比的写法。
3、 正确认识发展和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歌曲《好大一棵树》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然而生活中……
今天就让我们随台湾作家王鼎均去关注“那树”的命运。
二、检测字词
佝偻 引颈受戮 周道如砥
(指名上黑板,其余同学在座位听写)(音、形、义)
三、品读鉴赏
佝偻
(1)“佝偻 ”一词本义用来形容什么,这里说明什么,理解这个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指名上黑板,其余同学在书上批注)
(2)“那树”有多老,有多久?追问:“很久”“很久”为什么要重复,有什么作用?三个“当……它就立在那里”有什么作用?(指名读,点评,齐读)
(3)“那树有一点佝偻,但是……”
“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
“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
(任选一句赏析,在书上批注)
(4)因此,我们可以说那树虽老,但是坚固、生机勃勃。由此,我想到曹操的一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那树也有“志”“壮心”,浏览课文2-5节,“那树”的“壮心”体现在哪里?
①蔑视和抗击台风
②给人心理安慰
③给人阴凉、清静,给鸟儿栖身之所
④在夜晚,给情侣们以温馨的感觉
⑤荫庇土地
所以,我们说“那树”又是一棵无私奉献的树。
引颈受戮
(1)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可怜、悲哀、无奈)
(2)谁要杀它?(刽子手)为什么要杀它?直接原因是什么?“那树”被杀是偶然还是必然?
(3)“那树”真的必须要死吗?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4)有,可是人类到底是下毒手了,可见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且看人类是如何残忍的屠戮为他们无私奉献的“那树”的?读9-11节,找出人类屠戮“那树”的语句并加以点评。
(5)即使这样,“那树”也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即使这样,在倒地之前,它依然绿着,绿得更深沉,绿得很,依然“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可见,“那树”的胸怀多么豁达,它忍辱负重,对人类的情感至死不渝。由此,我想起一个故事:有一个青年,爱上了一位美貌的女子,青年不知这女子是魔鬼所变。为讨女子欢心,青年倾其所有,尽其所能。一日,魔鬼要青年将他母亲的心摘下让她吃,青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黑夜里,他捧着妈妈的心,匆匆赶回魔鬼身边。经过一片树林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母亲滴血的心被扔出去老远,青年费力地从地上往起爬时,听见那颗心在问:“我的儿,摔疼了吧?”
“那树”之于人类,犹如这个母亲之于儿子,人类之于“那树”犹如魔鬼啊!比之同样受“那树”荫庇的蚂蚁吧,读“老树是通灵的,……依依不舍。”蚂蚁有情,人不如蚁!“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那是一棵不幸的树,那是一出悲剧!
周道如砥
(1)读“现在……闷死”,体会这句话的情感。(平淡中隐隐透出悲哀、幽怨和愤恨的情绪)
(2)指名读,点评,齐读。
(3)“那树”死了,人类真的“周道如砥”了吗?(幻灯片背景为一天平,出示问题后即下课)
作业:完成《巨木之死》语段练习
课后反思:
本节课着重训练学生“理解重要词句在文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赏析文学作品的语言”以及“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和材料”的能力,课上学生思维积极,注意力比较集中,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用三个关键词语贯穿全文成为本节课的一个亮点,三个词语即是独立的又是相互关联的,它们暗示了“那树”早期、近期和现实的命运,“佝偻”是早期“那树”留给人们的容貌,“引颈受戮”是近期“那树”悲惨命运的写照,“周道如砥”是现时“那树”的灰飞烟灭,教者选择这三个关键词由理解它们的语境义入手,生发出一系列的问题,逐步完善那树的形象,课堂结构清晰,流畅。不足的是对“周道如砥”这个词的理解稍显浮浅,这也影响了对文章主题的挖掘。文章的主题似乎仅仅停留在要保护环境这一层面上了,对都市文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矛盾缺乏深层次的思考。作家王鼎均说:“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这一点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理解“周道如砥”这个词时可以在第三个问题前这样增设这样两个问题:人类追求“周道如砥”有没有错?为了达到“周道如砥”的目的杀死了“那树”值不值得?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三个词基本上都是由理解语境义入手进而生发出一系列问题,显得程式化,可以尝试着二三两个词让学生自己提问,筛选有价值的问题,自问自答自评,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学贵多思,学贵多问。
《那树》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 感知那树的形象,了解那树的价值、品质。
2、 赏析文章凝练而韵味深刻的语言,理解对比的写法。
3、 正确认识发展和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歌曲《好大一棵树》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然而生活中……
今天就让我们随台湾作家王鼎均去关注“那树”的命运。
二、检测字词
佝偻 引颈受戮 周道如砥
(指名上黑板,其余同学在座位听写)(音、形、义)
三、品读鉴赏
佝偻
(1)“佝偻 ”一词本义用来形容什么,这里说明什么,理解这个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指名上黑板,其余同学在书上批注)
(2)“那树”有多老,有多久?追问:“很久”“很久”为什么要重复,有什么作用?三个“当……它就立在那里”有什么作用?(指名读,点评,齐读)
(3)“那树有一点佝偻,但是……”
“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
“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
(任选一句赏析,在书上批注)
(4)因此,我们可以说那树虽老,但是坚固、生机勃勃。由此,我想到曹操的一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那树也有“志”“壮心”,浏览课文2-5节,“那树”的“壮心”体现在哪里?
①蔑视和抗击台风
②给人心理安慰
③给人阴凉、清静,给鸟儿栖身之所
④在夜晚,给情侣们以温馨的感觉
⑤荫庇土地
所以,我们说“那树”又是一棵无私奉献的树。
引颈受戮
(1)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可怜、悲哀、无奈)
(2)谁要杀它?(刽子手)为什么要杀它?直接原因是什么?“那树”被杀是偶然还是必然?
(3)“那树”真的必须要死吗?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4)有,可是人类到底是下毒手了,可见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且看人类是如何残忍的屠戮为他们无私奉献的“那树”的?读9-11节,找出人类屠戮“那树”的语句并加以点评。
(5)即使这样,“那树”也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即使这样,在倒地之前,它依然绿着,绿得更深沉,绿得很,依然“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可见,“那树”的胸怀多么豁达,它忍辱负重,对人类的情感至死不渝。由此,我想起一个故事:有一个青年,爱上了一位美貌的女子,青年不知这女子是魔鬼所变。为讨女子欢心,青年倾其所有,尽其所能。一日,魔鬼要青年将他母亲的心摘下让她吃,青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黑夜里,他捧着妈妈的心,匆匆赶回魔鬼身边。经过一片树林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母亲滴血的心被扔出去老远,青年费力地从地上往起爬时,听见那颗心在问:“我的儿,摔疼了吧?”
“那树”之于人类,犹如这个母亲之于儿子,人类之于“那树”犹如魔鬼啊!比之同样受“那树”荫庇的蚂蚁吧,读“老树是通灵的,……依依不舍。”蚂蚁有情,人不如蚁!“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那是一棵不幸的树,那是一出悲剧!
周道如砥
(1)读“现在……闷死”,体会这句话的情感。(平淡中隐隐透出悲哀、幽怨和愤恨的情绪)
(2)指名读,点评,齐读。
(3)“那树”死了,人类真的“周道如砥”了吗?(幻灯片背景为一天平,出示问题后即下课)
作业:完成《巨木之死》语段练习
课后反思:
本节课着重训练学生“理解重要词句在文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赏析文学作品的语言”以及“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和材料”的能力,课上学生思维积极,注意力比较集中,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用三个关键词语贯穿全文成为本节课的一个亮点,三个词语即是独立的又是相互关联的,它们暗示了“那树”早期、近期和现实的命运,“佝偻”是早期“那树”留给人们的容貌,“引颈受戮”是近期“那树”悲惨命运的写照,“周道如砥”是现时“那树”的灰飞烟灭,教者选择这三个关键词由理解它们的语境义入手,生发出一系列的问题,逐步完善那树的形象,课堂结构清晰,流畅。不足的是对“周道如砥”这个词的理解稍显浮浅,这也影响了对文章主题的挖掘。文章的主题似乎仅仅停留在要保护环境这一层面上了,对都市文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矛盾缺乏深层次的思考。作家王鼎均说:“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这一点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理解“周道如砥”这个词时可以在第三个问题前这样增设这样两个问题:人类追求“周道如砥”有没有错?为了达到“周道如砥”的目的杀死了“那树”值不值得?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三个词基本上都是由理解语境义入手进而生发出一系列问题,显得程式化,可以尝试着二三两个词让学生自己提问,筛选有价值的问题,自问自答自评,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学贵多思,学贵多问。
《那树》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 感知那树的形象,了解那树的价值、品质。
2、 赏析文章凝练而韵味深刻的语言,理解对比的写法。
3、 正确认识发展和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歌曲《好大一棵树》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然而生活中……
今天就让我们随台湾作家王鼎均去关注“那树”的命运。
二、检测字词
佝偻引颈受戮 周道如砥
(指名上黑板,其余同学在座位听写)(音、形、义)
三、品读鉴赏
佝偻
(1)“佝偻 ”一词本义用来形容什么,这里说明什么,理解这个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指名上黑板,其余同学在书上批注)
(2)“那树”有多老,有多久?追问:“很久”“很久”为什么要重复,有什么作用?三个“当……它就立在那里”有什么作用?(指名读,点评,齐读)
(3)“那树有一点佝偻,但是……”
“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
“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
(任选一句赏析,在书上批注)
(4)因此,我们可以说那树虽老,但是坚固、生机勃勃。由此,我想到曹操的一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那树也有“志”“壮心”,浏览课文2-5节,“那树”的“壮心”体现在哪里?
①蔑视和抗击台风
②给人心理安慰
③给人阴凉、清静,给鸟儿栖身之所
④在夜晚,给情侣们以温馨的感觉
⑤荫庇土地
所以,我们说“那树”又是一棵无私奉献的树。
引颈受戮
(1)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可怜、悲哀、无奈)
(2)谁要杀它?(刽子手)为什么要杀它?直接原因是什么?“那树”被杀是偶然还是必然?
(3)“那树”真的必须要死吗?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4)有,可是人类到底是下毒手了,可见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且看人类是如何残忍的屠戮为他们无私奉献的“那树”的?读9-11节,找出人类屠戮“那树”的语句并加以点评。
(5)即使这样,“那树”也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即使这样,在倒地之前,它依然绿着,绿得更深沉,绿得很,依然“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可见,“那树”的胸怀多么豁达,它忍辱负重,对人类的情感至死不渝。由此,我想起一个故事:有一个青年,爱上了一位美貌的女子,青年不知这女子是魔鬼所变。为讨女子欢心,青年倾其所有,尽其所能。一日,魔鬼要青年将他母亲的心摘下让她吃,青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黑夜里,他捧着妈妈的心,匆匆赶回魔鬼身边。经过一片树林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母亲滴血的心被扔出去老远,青年费力地从地上往起爬时,听见那颗心在问:“我的儿,摔疼了吧?”
“那树”之于人类,犹如这个母亲之于儿子,人类之于“那树”犹如魔鬼啊!比之同样受“那树”荫庇的蚂蚁吧,读“老树是通灵的,……依依不舍。”蚂蚁有情,人不如蚁!“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那是一棵不幸的树,那是一出悲剧!
周道如砥
(1)读“现在……闷死”,体会这句话的情感。(平淡中隐隐透出悲哀、幽怨和愤恨的情绪)
(2)指名读,点评,齐读。
(3)“那树”死了,人类真的“周道如砥”了吗?(幻灯片背景为一天平,出示问题后即下课)
作业:完成《巨木之死》语段练习
课后反思:
本节课着重训练学生“理解重要词句在文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赏析文学作品的语言”以及“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和材料”的能力,课上学生思维积极,注意力比较集中,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用三个关键词语贯穿全文成为本节课的一个亮点,三个词语即是独立的又是相互关联的,它们暗示了“那树”早期、近期和现实的命运,“佝偻”是早期“那树”留给人们的容貌,“引颈受戮”是近期“那树”悲惨命运的写照,“周道如砥”是现时“那树”的灰飞烟灭,教者选择这三个关键词由理解它们的语境义入手,生发出一系列的问题,逐步完善那树的形象,课堂结构清晰,流畅。不足的是对“周道如砥”这个词的理解稍显浮浅,这也影响了对文章主题的挖掘。文章的主题似乎仅仅停留在要保护环境这一层面上了,对都市文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矛盾缺乏深层次的思考。作家王鼎均说:“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这一点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理解“周道如砥”这个词时可以在第三个问题前这样增设这样两个问题:人类追求“周道如砥”有没有错?为了达到“周道如砥”的目的杀死了“那树”值不值得?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三个词基本上都是由理解语境义入手进而生发出一系列问题,显得程式化,可以尝试着二三两个词让学生自己提问,筛选有价值的问题,自问自答自评,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学贵多思,学贵多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