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鹰改灯和超杰改灯:易道与茶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3:00:10
易道与茶道  一 前言 道,在《古代汉语词典》里有十二种注解:(1)路,道路;(2)途径,方法;(3)规律,道理;(4)学说,主张;(5)道义,正道;(6)道家所说的万物之源;(7)说,谈论;(8)取道,行;(9)从,由;(10)祭祀路神;(11)古代行政区划名;(12)指道家或道教。 易道,易道阴阳两仪,四象八卦,易分三易:一曰归藏,二曰周易,三曰连山。 《周易•系辞上》把所有关于天道的说法概括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道的定义对后人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尤其汉代以后思想家,只要一提到《易》,都会提到这句话。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也相当深奥神秘,它看不见摸不着,不可言说,不可描述。而《易传》则明确提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朱子语类》亦有:“道是道理,事事物物亦皆有个形迹,有道须有器,有器须有道,物必有则。”这里所说的道,指一阴一阳,一阴一阳是事物变化的规律,所以是无形的,而器是有形的,是具体的东西。只有认识了道,才可以掌握“器”驾驭“器”。   茶道,茶源于中国,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对茶饮的认识均源于我国,所以说,茶道属于东方文化的一部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不同,它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没有一个科学准确的定义,犹如中医医病的道理一样,中医能医病,也能治好病,但却不能说出你具体得的什么病,病灶在哪里。所以,对茶道的理解也是靠各人凭借自己的悟性,用心去贴近它,理解它。   我国最早在唐代就有了“茶道”一词,如《封氏闻见记》中载:“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唐代大诗僧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有:“孰知茶道全而真,唯有丹邱得如此。”的千古绝句。从史料上看,“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经使用了一千多年,至今日,我们翻开《新华词典》、《辞海》、《辞源》等工具书,查找对茶道的注解而无果。   究竟什么是“茶道”呢?由于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思想的影响,历代茶人都没有给茶道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佛家讲:“道由心悟” (《坛经》),我们学习茶道,宜把精力放在茶道的起源、发展过程、精神内涵以及哲学基础等方面,同时应用心多参与茶事活动,而不是陷于名词之争,只要这样去做,每一个热心于茶文化研究的人,对于茶道的认识自会水到渠成,让自己在茶事活动中品悟茶道的内涵,比别人告诉你什么是茶道要美妙得多。   所以说,我们不一定非要给茶道下一个定义,把“茶道”当成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时也限制了茶人们的想象力,淡化了通过用心灵悟道时所产生的玄妙感受。   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易道与茶道究竟有什么关系呢?通过读经,我们知道,在易经中,仅八经卦中就有三卦与茶道有关:坎、离、巽,而易经64卦中竟有四十二卦与茶经有关系,至于连山易4096卦则更与茶经有千丝万缕的关联了,所以我们讨论:“易道与茶道”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二  茶圣陆羽与《易经》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奉为“茶圣”,祀为“茶神”。   陆羽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原是个被遗弃的孤儿。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陆羽3岁,被竟陵龙盖寺住持僧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之滨拾得。据说,当时因群雁哀鸣,引起了禅师的注意,慈悲为怀的禅师前往看个究竟,发现在大雁羽翅下护着一个被遗弃的婴儿,智积禅师把婴儿抱回寺内,即以《易》卜筮一卦,恰恰占得“渐”卦,“渐”卦上九爻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 由于婴儿是在陆地拾得,故定姓为“陆”,取名为“羽”,以“鸿渐”为字。在“渐”卦的六爻辞中,共有两句“鸿渐于陆”,智积禅师取上九爻辞乃因上九位处全卦的最高位,穷上反下,鸿雁从高陵返回到大陆上,进退有序,故取上九爻辞而不取九三爻辞,从此茶圣陆羽就同易经结下不解之缘。   《易经》为博大精深的人生哲学,陆羽以《易》得名,其人生之成长事业之成功,均得益于易道。   陆羽三岁入龙盖寺,在黄卷青灯、钟声梵呗中学文识字,习诵佛经,还学会煮茶等事务。但他不愿皈依佛法,削发为僧。9岁那年,有一次智积禅师要他抄经念佛,他却问积公曰:“释氏弟子,生无兄弟,死无后嗣。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家人能称有孝吗?”并公然称:“羽将授孔圣之文。”积公恼他桀骜不驯,藐视尊长,就用繁重“贱务”磨炼他,迫他悔悟回头。要他“扫寺地,洁僧厕,践泥污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陆羽并不因此气馁屈服,求知欲望反而更加强烈。他无纸学字,以竹划牛背为书,偶得张衡《南都赋》,虽并不识其字,却危坐展卷,念念有词。积公知道后,恐其浸染外典,失教日旷,又把他禁闭寺中,令芟剪卉莽,还派年长者管束。12岁那年,他乘人不备,逃出龙盖寺到了一个戏班子里学演戏,作了伶人。他虽其貌不扬,又有些口吃,但却幽默机智,演丑角很成功,后来还写了三卷笑话书《谑谈》。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州人聚饮中,看到了陆羽出众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和抱负,当即赠以诗书,并修书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       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礼部郎中崔国辅贬为竟陵司马。是年,陆羽揖别邹夫子下山。崔与羽相识,两人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陆羽为考察茶事,出游巴山峡川,行前,崔国辅以白驴、乌犁牛及文槐书函相赠。一路之上,他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目不暇接,口不暇访,笔不暇录,锦囊满获。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陆羽来到升州(今江苏南京),寄居栖霞寺,钻研茶事。次年,旅居丹阳。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陆羽从栖霞山麓来到苕溪(今浙江吴兴),隐居山间,阖门著述《茶经》。   三  《茶经》与《易经》   《易经》是中国文化的哲学,易为“群经之首,百家之渊”,诸子百家所有经典都含着易学的哲理踪迹。   《茶经》著作,从形式到内容都与《易经》密切相联。   《茶经》分上、中、下三卷,以天地人三才为纲。内分十章,上卷三章,中卷一章,下卷六章。三为天,六为地,一为太极。陆羽所著《茶经》核心内容在中卷这一章里。   《茶经》全文近8000字,这在唐代堪称鸿篇巨著,但这洋洋洒洒8000字的鸿篇巨著却篇无赘句,句无赘字,字字珠矶,字字千金。例如开篇第一句:“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嘉”者美好之意;“木”者指茶是木本植物。陆羽言简意赅,开宗明义,仅用了8个字就概括出了茶是原产于我国南方的珍贵的木本植物。其文风之简约、语句之劲健、气势之夺人,堪载入《古文观止》。再如在第五章写到煮茶时“水的三沸判定法”时,对于这个后人要写一篇论文才能讲清楚的问题,陆羽写道:“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他用比喻的手法,仅用28个字就生动形象地把“三沸判定法”讲透彻了。陆羽为文,可谓惜墨如金,但正是惜墨如金的陆羽却在中卷《茶之器》中不惜用了244个字来描述他所设计的风炉,其中的道理值得我们深思,可见“风炉”专论,是学习《茶经》的关键。   风炉:用铜或铁铸造,像古代的鼎。炉壁厚三分,边沿宽九分,比炉壁多出的六分让它虚悬在口沿之下,用于涂泥。风炉共3只脚,铸古体字21个。一只脚上铸:“坎上巽下离于中”;一只脚上铸:“体均五行去百疾”;另一只脚上铸:“圣唐灭胡明年铸。”在鼎的三足之间,设置三个窗户,底下再开一窗用来通风漏灰。3个窗户上共铸6个古体字:一只窗上铸“伊公”二字,一只窗上铸“羹陆”二字,一只窗上铸“氏茶”二字,连起来读就是“伊公羹”、“陆氏茶”。炉口放置一个可堆放东西的支垛,内分三格:一格上铸一只野鸡,野鸡是火禽,铸上离卦的符号“ ”。一格铸上一只小老虎,虎属于风兽,铸上巽卦的符号“ ”。一格上铸一条鱼,鱼是水族,铸上坎卦的符号“ ”。巽代表风,离代表火,坎代表水,风使火旺盛,火把水煮沸,所以窗上铸这三卦的符号。炉壁上还铸上连缀的花朵,垂悬的草蔓,回曲的水波或者方块图案等作装饰。风炉可以用熟铁制作,也可以用泥塑造。至于灰承,是制成3只脚的铁盘,承托着风炉。   细细分析,我们认为陆羽藏在风炉中的奥秘,在于所铸的27个古体字。“伊公羹,陆氏茶”隐喻了陆羽写《茶经》的目的以及《茶经》这本书的性质;“坎上巽下离于中”以及“体均五行去百疾”是《茶经》的理论基础。学习《茶经》的重点在这一章,而精华又都记录在“风炉”上的27个古体字中。   这里的“伊公羹”指商汤时的宰相伊尹善于通过烹调美味羹肴必须做到五味调和,并且火候要恰到好处等道理,来阐发他治国平天下的良策,故有伊公“以羹论道”,“以味说汤”的典故。陆羽在风炉中刻上“伊公羹”、“陆氏茶”,将“陆氏茶”与“伊公羹”相提并论,其用意十分明显。陆羽在此是以茶论道,通过著《茶经》来阐发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明白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们懂得了陆羽著《茶经》的目的,就不会简单地把《茶经》当作一般的茶艺书籍去看,就能从《茶经》的字里行间读出陆羽暗喻的深奥哲理,就能从“陆氏茶”中品出物外高意。   “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所反映的是《周易》和道家学说中“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道理,这是《茶经》的哲学思想基础。在《茶经》中陆羽用离(火)巽(风)坎(水)为纲使风炉在使用功能上同易共理。   陆羽在《茶经》中写得很明白;风炉的口放置一个可堆放东西的支垛,内分三格。一格上铸一只野鸡;一格上铸一只小老虎;一格上铸一只鱼,分别代表了“离”(火)“巽”(风),“坎”(水)3个卦相。在烹茶时,风炉放在地上,从土;风炉内烧的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炉上安放的鼎是金属所制,从金;鼎中有水,从水。煎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风炉,使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而煮出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茶汤的过程。所以陆羽在风炉的一只脚上铸有“体均五行去百疾”7个字。   风炉的尺寸,“壁体厚三分,缘阔九分”,中间留六分用于涂泥。这三、六、九也是选用道家喜爱的“易数”。明白了这一点,懂得了“和”是《茶经》的哲学思想基础,我们才有可能学深、学透、学好《茶经》。   此外,风炉另一只脚上铸的“圣唐灭胡明年铸”,是讲这只风炉是在大唐平息了安史之乱之后的第二年铸造的。在铸风炉时,铸上这7个字,足见陆羽对国家兴亡的关心程度。从这7个字我们可以看出陆羽“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的精神,同时也可以看出陆羽在“风炉”中铸入了儒家的积极入世的思想,和茶人以身许国的高尚情怀。   从上述可知,“风炉”是陆羽用心血为我们精心铸造的、供后人在学习《茶经》时登堂入室的入门钥匙。   所以,今天我们学习《茶经》不仅要学习《茶经》中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及深奥的茶文化知识,还要理解融汇其中寓意深远的茶道理论及深奥的哲学思想。   四  茶道易道交融互通   “易经是生活中的百科全书”。孔夫子说《易》“范围天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是说天地之中无论是什么都无一遗漏。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之一。“百姓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从理论对象上看,茶道与易道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下面,我们按《茶经》风炉所指三经卦为纲,以《易经》64卦为目,分别将纲目结合起来看。   首先是煮茶用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幅员辽阔,分布各地的水质不同,泡茶有很大区别。在《易经》64卦中,与水有关的卦象有:   泽水兑卦、水风井卦、山水蒙卦、地水师卦、水天需卦、天泽履卦、水雷屯卦、天水诉卦、水山蹇卦、水地比卦、雷水解卦、泽天  卦、泽水困卦、风水涣卦、地泽临卦、水泽节卦、水火既济卦共十七卦。例如:泽为水,可为山水、江水、井水,这些水都可以用来煮茶。   其次以“火”为纲,在《易经》64卦中有:火风鼎卦、风火家人卦、山火贲卦、雷火丰卦、火泽睽卦、火山旅卦、火地晋卦、火天大有卦、火水末济卦等十卦。   例如:家人过日子,离不开以火通风,以火通风则有鼎卦。火天大有卦可否寓指利用太阳能呢?也是更广阔的思路。   最后,以“风”为纲,风是流动的氧气,火只有用风不断供氧才能助燃,所以叫“风炉”,风在煮茶时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以“风”为纲看64卦的卦象有:风地观卦、天风垢卦,泽风大过卦、风山渐卦、雷水恒卦、地风升卦、风天小畜卦、风雷益卦、山火贲卦、风水涣卦、地泽临卦等十一卦。在实际生活中,风是无孔不入的,所以,我们什么风都要利用。天风、地风、山风还可以用来发电,用电来煮水泡茶。   另外,从人的日常生活需要,请客吃饭需用茶,婚丧嫁娶要用茶,这里含需卦、归妹卦,生活安逸时才可能敬茶、请茶含颐卦,虽不列入风炉三卦的纲目也与茶有关系。(共三卦)。   再加上风炉三卦,五行(土、木、金)三卦又六卦,总共有四十七卦与饮茶有关。   同时,《易经》又是通往儒、道、佛三教的桥梁。佛家的“空”、“禅”,道家的“无”、“玄”,儒家的“仁”、“德”,都是提高人的心境,达到人的最高境界的修炼方法。而保证三教的修炼又离不开“上善至水”,因此,饮茶是三教修炼的物质保障。   综上所述,《易经》与《茶经》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关联,《茶经》之中确实寓意有深刻的《易经》的哲学思想,我们只有站在易道和高度,才能深刻理解《茶经》中所蕴含的深刻奥义。  


國家博物館藏唐代白瓷風爐,注意背面與前面爐口對應的爐窗,兩組兩條直欞形孔,和前面的爐口呼應成隱形的一門兩窗的建築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