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降e大调三重奏:<中国需要去马克思主义化>不过是老调重弹 - 党政时评 - 七一社区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2:26:45

<中国需要去马克思主义化>不过是老调重弹

   日前,一篇署名为张雪忠的题为《中国需要去马克思主义化》的文章,悄然出现在境外一家知名网站上,引起了一小部分“心有戚戚者”的呼应。作者自称站在对“中国社会的未来和中国人精神上的发展”关怀的态度,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意识”、“宗教”、“生产力”等基本概念进行指责,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哲学上的独断”、是一种“新神学”,在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对十三亿中国人“全民族的集体自虐”,宣称要“取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神学地位”。笔者作为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在拜读完这篇大作以后,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该文作者的论调不过是这些年来一直阴魂不散、飘荡不去的“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去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翻版,立论是荒谬的、眼光是狭碍的、论证是肤浅的,一句话,不过是一些老调重弹、了无新意,不过是在为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张目而已。
    试让笔者为读者诸君就作者甚为自得者略为辩驳之:
    一是作者把马克思个人的观点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刚刚闭幕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本土化,并将之作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首要任务”,也就是说,作为中国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把“凡是马克思说的话都当作真理,凡是马克思的观点都照搬照用”。对马克思这个老祖宗是尊重的,但也一直强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不断变化了的中国实践。而该文作者根本无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而是揪住马克思在特定时代下的只言片语不放,可见其目光的狭隘性和论证的机械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被实践证明并将继续发挥指导作用的科学理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科学的理论体系,不能也不应当将马克思的个人观点当作马克思主义的全部。
    二是脱离实际空谈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观点。该文作者就马克思对待宗教的态度进行了重点着墨,对马克思所强调“此岸世界的真理”即幸福大加诋毁,认为马克思在宗教问题上,是“赶走了一个旧神学,又迎来一个新神学”。其实,连作者也不得不认同马克思对于宗教本质是暴政和社会压迫帮凶的认识,那么他有什么理由反对马克思废除宗教的观点呢。更何况在马克思主义还只是一种学说、还没有上升到一种运动、一种指导思想的的时候,你怎么可能要求它破而不立呢?更何况马克思只是说“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这明显说明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并不象作者所强加的“哲学上的独断”,而是以辨证唯物主义为其哲学基础。作者一方面指责150多年前的马克思,一方面又呼吁中国现在去马克思主义化,实在有点关公战秦琼、堂吉珂德战风车的意味。中国政府充分重视宗教的影响和作用,充分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只要是中国公民,有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但要求其不能干涉国家的政治,也不接受外国宗教的干涉。作者这种不顾现实、妄加指责的恶劣文风实在要不得。
    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概念作强奸式理解。断章取义、取我所用,这是该文作者工具式功利思想的具体表现。比如,其在批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时,他根本没有认真领会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复杂系统性”特征的意蕴,竟然简单地把实践理解为“实践不过是五种通常的感知方式的统称,本身并不是什么比感官知觉更高级的认知途径”,但同时他又说,“实践的意义并不在于提供高于经验的知识,而是在于实现人的自由”。一方面,他把实践认定为感官感知,另一方面,他又把实践的意义无限放大。这就让人疑惑,这样一个简单的行为(实践)能承担起这样神圣的使命(实现人的自由)吗?所以,思考下去的结果,读者必然会站到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认识的阵营里去。类似这样强奸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自以为是地把意识定义为“物质在物质中的反映”,马克思何时用这种方法来论证过意识,这只不过是作者想当然的臆断罢了。
    四是作者以一种偏执的观点来支撑其站不住脚的论调。作者在文中想表达“马克思的社会政治主张不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唯一途径”,意思是还有其他路径可走。实际上,在中国有可能有其他道路可以走吗。在当今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繁荣发展中国。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客观事实。如果我们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上改弦更张,那就是红旗落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陷入万劫不复境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会成为水中月、镜中花。人民不愿意见到这个局面,但包括作者在内的一切反华、分华、仇华的敌对势力希望看到。
    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调整大变动的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多样、多变,但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状态下,我们都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在指导思想这个主心骨上动摇不得、麻痹不得。一句话,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化指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