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篮曲香香c调吉他谱:椰风古韵 风情海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3:11:16
城市的前世今生 12椰风古韵 风情海口发表时间:2011-12-08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8版#TRS_AUTOADD_1323337823678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0px; FONT-SIZE: 12pt}#TRS_AUTOADD_1323337823678 P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0px; FONT-SIZE: 12pt}#TRS_AUTOADD_1323337823678 TD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0px; FONT-SIZE: 12pt}#TRS_AUTOADD_1323337823678 DIV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0px; FONT-SIZE: 12pt}#TRS_AUTOADD_1323337823678 LI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0px; FONT-SIZE: 12pt}/**---JSON--{"":{"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p":{"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

 

    中国环境报记者 陈祖洪 通讯员 许海玲


  如果说,北京城透露的是一种皇家气韵,杭州城流溢的是一种温婉气质,西安城蕴含的是一种浑厚古朴气息,那么,“椰城”海口奏的却是一曲舒缓又略带慵懒的热带滨海风情小调。


  如果说,每座城市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故事,那么,海口的故事则融在椰树古楼深巷中,化入江海里。

  如果说,每个城市都可以用某种颜色去定义,那么,海口无疑是绿色的。

 

    史迹构筑城之魂


  对海口的赞美言词从来不缺,“阳光、绿意、热带风情”是人们的常用词。在这层华丽外衣下是海口厚重的文化内蕴。


  2002年,琼山市并入海口。海口的史卷由老海口和琼山共同编织。


  水,孕育文明。世界上的许多城市都是依托江河湖海发展起来的。老海口的发展,最初也源于它是南渡江的入海口,在于它沿江临海的优势。曾经的老海口湖塘星罗棋布,河叉纵横交错,水系发达。加上“北枕海安、南近交趾、东连七洲、西通合浦”的独特地理位置,老海口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南疆边陲海陆交通要道。海道四通八达,港口商埠林立。


  清波之上,舟楫聚泊。早在宋代,老海口商贸开始兴旺。宋朝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中载:“琼州白沙津蕃船所聚之地,其港自海岸屈直不通大舟,大舟多泊海边”,可见,宋代老海口就已有外国商船聚集,成为停泊借宿之所,商贸往来频繁。明代,“海口是为港门,帆樯之聚,森如立竹”,内外商贸盛况空前,老海口成为岛内外的水运中心以及“海上丝绸之路”中途避风港和补给站。单岛内,老海口就是各条水运的起点,明·正德《琼台志》记载,“郡东水路,半日至文昌铺前港,半日至清澜港,日至会同调懒港,半日至乐会博鳌港,半日至万州莲塘港,日至南山李村港,日半至崖州之临川港,俱无隐泊处;西水路,半日至澄迈东水港,半日至临高博浦港,日至儋州洋浦港,日至昌化乌泥港,日至感恩抱罗港,日至崖之保平港,俱有湾汊可泊舟”,可见当时水运的发达。


  水长流,然城常变。水,托起港口的繁荣,又悄然改变着陆上城中的面貌。


  近代,老海口成为对外通商口岸,而后渐成主要面向南洋(即东南亚)的一个繁华商贸中心。看到此景,部分早年“下南洋”的海南华侨,纷纷回乡筑屋建楼或者做生意。融合了中西文化的南洋事物之一的骑楼便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这些将西方建筑元素、南洋的建筑风格、中式建筑特色融为一体的骑楼,凝聚和记录了老海口沉甸甸的近代历史和故事,存留了一段珍贵的城市记忆。


  一位归侨老人曾这样描绘过骑楼风情:“整条街的骑楼,商铺很多,楼上有很好看的花墙头,楼下门廊畅通。骑廊下深深的楼影里,路人和小贩悠闲地享受着夏日的海风。偶尔,楼中木制百叶窗或花玻璃窗户上,还会探出一两个年轻姑娘的身影,感觉又像是回到了南洋。”


  寻一空日,行走在散发着古老气息的百年骑楼老街,遥想当年这里商贾云集、商铺林立、行人如织、“老爸”茶馆里的喧嚣,便徒生出“多少往事隐楼阁”之叹。2009年,海口骑楼老街荣获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理由是:海口骑楼老街是现今国内骑楼建筑保留规模最大、保存基本完好、极富中西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


  如果说老海口以水为根而兴,那琼山却因人文之韵而旺达。幽幽古意藏深巷。踏寻琼山(主指府城)发展的历史踪迹,就不能不走走那些已逾千年的小巷,特别是北胜街、绣衣坊、马鞍街等基本保持原有的格局和走向的小巷。如建于明代的北胜街,是古时府城北面通往老海口的必经之路,上世纪80年代前路面还留有古时独轮手推车的复辙痕迹,约深3厘米。


  不到五公祠,枉来海南境。五公祠,海南现存最大的古建筑群,遗迹颇多,是为纪念唐宋时期贬谪到海南的5位名相名臣李德裕、李纲、李光、赵鼎、胡铨而建,故名。祠内建筑古色古香,庭院古木参天、花朵吐香、环境雅静,素有“琼台胜景”美誉。而真正让人千百年来都惦念五公祠的原因,实际上是五公的高尚气节,“唐嗟末造,宋恨偏安,天地几人才置诸海外;道契前贤,教兴后学,乾坤有正气在此楼中。”“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优,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读罢,叹哉!


  城之事、城之物,构筑着海口城之记忆、城之神魂。

 

    发展途中遇波折


  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在向前行走,任凭两旁舞台上争奇斗艳也绝不停留,滑行而过,驶向下一页篇章。


  水具生命,它灵动,它滋养万物而无怨。自古人们就亲水、赞水,将水视若母亲。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曾给海口带来繁荣的河湖之水处境变得艰难起来。水污染成了这座城最直接的伤痛。1993年~2004年间,海口主要河流的多数河段氨氮呈现上升趋势,表明了全市主要河流的有机污染范围不断扩大和污染程度日趋严重的态势。有例为证,上世纪90代初开始,海甸岛进行大面积开发,溪流两旁的高楼如雨后春笋般冒起,人口激增加上人的环境意识薄弱,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和污水,全部装入碧水缓流的江河中,污泥积滞,河道变窄,水流不畅,一条条美丽河流变成了藏污纳垢的场所。“作为海甸重要河流的海甸溪,那时可谓臭气熏天。每到夏天,烈日炙烤之下的污水、垃圾便会迅速发酵,就是隔很远,也能闻到空气中飘散的恶臭,让附近居民苦不堪言。那段时期,即便是在大海里捕的鱼虾,但只要一听说上岸点是在海甸溪边,有的人就会坚决地摇头不买,这让卖鱼的渔民们苦恼不已。”一位家住海甸的市民在接受采访时如此说道。除了河流,一些湖泊也污染严重,东西湖也留给人们“垃圾成堆、湖水发臭”的印象。由于海口有多条河流与海相连,河流的污染也给海洋环境带来隐患。


  此外,蕴含浓厚历史文化韵味的一些景区环境也让人担忧。骑楼老街地下管道等市政基础设施落后,一些骑楼年久失修并破损严重,骑楼表面看上去斑驳不已;五公祠园区卫生脏乱差、部分建筑有待修缮,园区周边的算卦、乱摆地摊和其他一些违法行为打扰着五公的清净;明代著名理学家、海南四大才子之一丘浚的陵墓被包围在由几个废品回收站和汽车修理站构成的脏乱之中;曾为海南抵御外侵立下汗马功劳的秀英炮台,景区内杂草丛生、难觅人迹。此情此景,让人不免心痛。


  历史古迹是一个城市独有的印记,“铭记历史、传承文明”并非一句空话,而是一种责任。


  椰子树是海口的市树。椰风海韵是海口城的对外“名片”。但这融入了市民情感的树木,自建省后,却因城市道路改造或换种其他树种而屡遭伐移,许多有几十年树龄的椰树就这样颓然倒下。椰树的每一次倒下,都会触痛人们的神经,让市民们有着手足被伤害的感觉,一次次的“椰树保卫战”,一次次看着渐少的椰树,“痛心”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

 

    痛楚之后再扬帆


  痛之极而思良策。于是,海口开始以各种方式进行以环境为主题的整治,这个过程虽有起落、有进退,但终归在朝前迈进。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海口再次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就在两天后的1月6日,海南向世界作了这样的“绿色表达”:“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重要或者说主要内容。良好的生态环境正是海南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一个基础和前提。我们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保住了绿水青山,后面就有金山银山。”随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出台,确定2010年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年”,海口的环境整治开启了新的一页。


  海口在历史文化遗迹保护上也有所突破。2010年8月31日,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综合整治工程启动,拉开了骑楼老街保护和整治的序幕。目前,正在实施中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行动的其中一项内容,便是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保护的是市域内与历史文化名城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风貌。对五公祠、秀英炮台周边环境的整治也在规划的范围内。


  水治理方面,今年4月,耗时一年多的海口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基本完工,市中心区水网动力工程实现通水,这将进一步改善市内的水环境。

  “绿”在海口是一种实实在在可直观的东西。海口绿色的主旋律从未丢失。绿木相依,碧涛荡漾,绿色海口,并不虚传。


  2010年7月28日,《海口绿色慢行休闲系统规划》(简称《规划》)通过专家评审,此《规划》意在建立覆盖全市的慢行休闲绿道网络,以江、河、海及无缝公交体系为蓝脉,以绿道为骨架,打造一个完整的休闲、生活、娱乐的城市绿色慢行休闲系统。目前,这套绿色慢行休闲系统已初具雏形,为市民的低碳出行提供了新的空间。


  良好的绿化,自然带来洁净的空气。根据《海口市2010年环境状况公报》中关于2006~2010年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显示,二氧化硫年均值有明显下降趋势。今年,喜报传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首份全球城市空气污染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空气最清洁城市是海口。


  今年6月28日,海口“环保法庭”在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成立。这使海口有了专门的环境案件审判力量,推动了海口生态文明建设。


  见证了海口几十年来发展历程的许女士,说起海口显得有些激动,“变化真的太大了。东西湖以前可是一片破败之相,湖水浑浊、奇臭无比,行人路过,掩鼻而走。可如今,岸绿水清,已无臭味,晨练、下棋、遛弯、唱琼剧、坐船游湖的市民随处可见。”从她的脸上,能感受到她生活在海口的幸福。


  矗立高点,推窗鸟瞰,滨海大道旁的椰树长龙宛若一条绿飘带沿着蜿蜒的海岸线在海风中欢快地舞动。飘带中间,是星星点点移动的汽车;飘带两侧,一边高楼林立,一边碧海蓝天、沙滩绵延,再远,海天连一线。如此美景,使人有走近的冲动。


  徒步在椰树掩映下的绿色慢行休闲道上,看着令人心喜的椰果,感受着椰衣绿篷带来的凉爽,享受着这种慢调生活,突然间就产生了与丘浚同处一时空的错觉,“千树榔椰食素封,穹林遥望碧重重。腾空直上龙腰细,映日轻摇凤尾松。山雨来时青霭合,火云张处翠阴浓。醉来笑吸琼浆味,不数仙家五粒松。”偶有单车骑行的大人和踩着滑轮的孩童从身边经过,沉迷在椰风中的醉意便更浓了。


  这座城,有着属于自己心底的那份独特,有过发展中的欣喜和痛楚。而今,它正披着新绿衣裳,坚石般伫立在大海边,向朝它注目的人们展露着自信的微笑。


  椰城海口,正在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步伐,向国际性、生态型滨海旅游度假品位名城目标前行。


    问道

 

穿越千年寻净土

李松


  以前,人们地理知识有限,以为天有涯,海有角。中国的天涯海角就在海南。对于中原人来说,处于天涯海角的海南,远隔千山万水,遥不可及。当时在海南只有少数民族生活,再有就是从中原流放到那里的犯人。在唐宋时期,苏东坡、李纲、李光、赵鼎等忠臣被流放到海口,据说先后有近50名官员被贬流放于此,在海口度过余生。


  当年,海南是荒蛮之地,也被称为绝地。远离中原,远离文明。千年一瞬,涛声依旧。1988年时我到过海口,当时海南正在建省。海口几乎没有工业,市区没有公共汽车,时常停电。海滩上椰林摇曳,仙人掌生着红色的果子。当时内地环境污染已经十分严重,海口依然保留着纯美的原生态状态,人们称它为中国最后一片“净土”。


  近年来,海口也被卷入了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怪圈,城市扩建和经济发展带来了生活和工业污染,海风不再清新,海水不再纯净,环境污染正在侵蚀着千年净土。


  发展如同盖楼,基础越牢,楼盖得越高,越长久。基础就是当地的资源优势,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选择发展道路,才会越走越顺,越走越快。海口的资源优势是独特的南国自然风光,优美的环境,走旅游休闲度假城市的路子。如今海口走上了正路,大搞环境治理和环境建设,努力改善环境质量,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海口成为了当今中国环境质量最优良、自然环境最优美的城市。


  如今的海口不再是荒蛮死绝之地,而是中国最纯美的净土。穿越千年,今更胜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