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篮曲舒伯特钢琴曲:“90后”大学生钟道然:我对教育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1:19:10

         美国纽约,-13℃的冰雪中,一位后来被网友称为“裸跑弟”的四岁男孩,仅仅穿着裤头,在父亲的强迫下跑步。这段视频在网上流传甚广,小男孩带着哭腔求爸爸抱抱他,他的爸爸却只是催促他快跑。这位爸爸名叫何烈胜,南京某企业的负责人。因为这段视频,他被网友称为“鹰爸”。在此之前,“虎妈”、“狼爸”也掀起了一轮轮关于中国教育的探讨。有这样一位“90 后”的年轻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大三学生钟道然,在他的《我不原谅》中,探讨起一个年轻人眼中的“ 中国教育”。钟道然的言论引发强烈反响,易中天也在博客上力挺。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钟道然。

         好孩子反思中国教育

       钟道然,1990 年生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三年级学生。今年1 月,他的首部作品《我不原谅—— 一个90 后对中国教育的批评和反思》由三联出版后,就引发了强烈反响。他在书中写下对于教育制度的反思:中国的学生,是背书做题造就的,是考试卷子造就的,是《五年模拟三年高考》造就的,是一道道题的标准答案造就的,但绝对不是天性造就的……

        在书中言辞激烈的钟道然在接受采访时非常腼腆。读了他的文字,很多人也许会觉得他是一个言辞激烈的“愤青”,而钟道然却说:“我希望别人能把我看做一个艺术爱好者,而不只是一个愤青或者教育批判者之类的。”钟道然喜欢王尔德,对美术、建筑、音乐都有一些心得,最近热爱踢球的他在球场上受了伤,腿部骨折,只能拄着双拐行走。

        钟道然本人与书中所呈现出的性格大不相同,书中他叛逆、反抗、言辞激烈,在生活中他成绩不错,当过班干部,算一个老师眼中的“好孩子”,但是他也有“怪异”的时候,初中时曾带领全班同学反抗班长,高中时因为不满老师对同学的罚站给校长写信。周围的同学不理解他的想法,觉得他是异类,但在钟道然看来,他只是他自己。对上小学时的钟道然来说,考试没得一百分与世界末日来临无异。当他目睹了亲戚的孩子改成绩欺骗家长的事情,他意识到也许教育对孩子的伤害并不只是简单的剥夺了快乐。钟道然有一对宽容的父母,他们给了他很多自由和空间,也非常尊重钟道然的想法,他们只是不确定一个十九岁的小孩子能写出什么。

        2010 年的一个下午,正在上大一的钟道然逃课到校外的一个广场。他自己质问自己过去20 年干了些什么,却发现自己什么都没干,他与周围所有人一样,与坐在教室里的千千万万的学生一样,在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自己”。于是他想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他并不只是在剖析教育问题,更想通过它探讨一下青年人应当如何去生活。也许钟道然的很多观点还有很多值得商榷之处,然而,一位90后的学生勇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这样的精神我们应该包容与鼓励。同时钟道然的观点也许能够给老师与家长更多启示。

 国外教育的最大特征是尊重天性

        挤过高考的独木桥,上了大学,钟道然却发现,原来大学和想象的不太一样。在钟道然看来,学生仿佛是流水线上的产品,从小学、初中、高中一路被加工,到大学这个车间按照“人才”的标准被制造成为千篇一律的机器人,包装出厂。

       华商报:你认为我们的教育是有问题的,有哪些问题?

       钟道然:我们现在批评的普遍都是高考,比如:必须改掉高考指挥棒等。但问题并不在于指挥棒本身,而在于拿着指挥棒的这个人,也就是大学。高考指挥棒,是大学选拔学生的考核方式。大学的单一造成了考核方式的单一。所以我在书中提出的最终解决方式就是要让大学多样化,不仅是数量,还有种类。大学多样了,才能改变“高考独木桥”的状况,才能改变用一次考试衡量所有人的状况。才能改变目前中小学的现状,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这些问题都会改变。

       华商报:你所受的教育中,你认为有哪些是可取的?

       钟道然:如果说好处也可能有微小的几个,比如让学生吃苦耐劳,有定力,有耐心,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大后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比如教他们如何尊敬领导,尊敬师长,尊敬上级,锻炼记忆力等。

       华商报:那你如何评价国外的教育制度呢?

       钟道然:一言以蔽之就是人性化。尊重天性,给出更大的自由空间,都是它的重要特征。在对学生思维的培养,精神的促进方面,同样是“对待人的方式”,比如批判性思维、人文精神等等。

       华商报:你的同学也会和你一样抱怨吗?抱怨后他们会怎么做?

       钟道然:人应该为他的每一个决定负全部责任,更重要的是,我觉得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掂量掂量哪边轻哪边重,两边儿差不多重的时候呢,就会纠结郁闷,彻夜不眠。然而大多数人醒来之后都继续了之前的生活,因为他们仍旧觉得那边重一点儿,自己还是想要那个更多。

 很多老师其实并不想让学生吃苦

 在教育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另一部分参与者的感受,那就是家长和老师。在和学生的关系中,他们在很多时候被视为是对立方。相信在很多人的童年回忆里,“叫家长”无疑是最恐怖的经历。

        华商报:那你认为,在目前的教育制度中,家长、老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钟道然:当然老师从很大程度上说是既得利益者,但至少我认为,相当一部分老师并不是想让学生这样吃苦。而家长则根本没有利益,只有痛苦,还要赔上钱财,他们都无奈。

        华商报:对你的教育中,有没有被父母武力对待过,怎么理解这种教育方式?

        钟道然:记得小时候被打过一两次而已。我父母还是很开明的。我非常不赞同棍棒式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我觉得这个问题比能不能上北大要重要得多。我学过一点儿心理学,这样的教育,可能演化成孩子对父母的不满甚至仇恨,或者压在心底无法发泄。另一方面,会造成孩子的病态心理,比如恐惧,比如受虐倾向,或虐待倾向等等。虽然我并非专业人士,但我认为这样的孩子有心理疾病的概率将大得多,而总有一天父母会后悔。

        华商报:从你的角度看,你认为家长怎么做,才能起到更好的作用?

        钟道然:我觉得家长首先要想一个问题,就是孩子是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而把他或她当成人。那么家长的一切话语,都是且只是建议,而不是命令不是决定,一旦家长给孩子做出决定,那么家长就已经把孩子当成了物品当成了财产,只能给孩子建议,而不能替他们决定。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属品,他们首先是完整的人,在望子成龙之前,首先要“望子成人”。

青年人,去做最好的自己

       钟道然说,年轻是极其奇妙的,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在一张张卷子中看着青春流逝吗? 用无价的青春换来一个和“ 其他人一样”的乏味无聊的生活?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值得尊重,都应该去做我们认为最正确的事,去做真正的自己,最好的自己。

       华商报:什么是最好的自己?

       钟道然:我觉得一个健康的生活就是按照自己心中的渴望行事。在做一件事时,我们要问问自己怎么想的,而不是不得不去做或者是别人都这样等。其实这才是我通过整本书最想说的东西。整本书并不只是剖析教育问题,我更想通过它探讨一下青年人应当如何去生活,不要去倾听枯燥乏味的说教,也不要试图去补救无望的过失,别浪费你的生命。按照自己的渴望去行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这样的生活,才是做最好的自己。

        华商报:怎么做最好的自己?

        钟道然:就是找到自己的渴望,并且“ 对接”上,只有这样,人的潜能才能“ 井喷”。通过尝试、体验,然后才能找到。

       华商报:你写书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影响到其他人吗?

       钟道然:我希望青年人思考教育,思考如何生活这个宏大的哲学命题。至于同不同意我的观点,一点儿都不重要,但最终的目的,我还是希望能通过这本书改变一些人。所以我特别希望能够引发社会对于教育问题,对于解决方式的思考和探讨。

 钟道然说

■教育,应是像卢梭阐释的那样,“其目的,是让人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是像马斯洛说的那样,“帮助人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

■教育,也应是帮助人自我实现,让人能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这是自苏格拉底以来所有教育家们呼唤的,是所有学生企盼的,也是现在美国等国家的教育在做的。李开复让青年学生“做最好的自己”,别看就六个字,道出了教育和人生的完美状态。

■概括说来,小学这一阶段的老师家长就像是拿块黑布蒙上了你的眼睛,说你小孩懂什么,听大人的没错,让你干啥你就干啥。然后你就盲从地跟着他们,走过那本无忧无虑自由快乐的童年。等到有一天把布摘下,你发现你已同自己的天性分道扬镳。

■自此,“非好即坏”的两分法思维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深入我们的心里,你我的头脑被简化成鸳鸯火锅一分成两半,一边是“绝对真理”,一边是“绝对谬误”,这对我们的思维的侵蚀难以预测,而中国学生的所有问题大概都能在此找到影子。

■中国老师对上课的理解从来就是“我把我的想法”输入你的脑袋。中国上课实际就是你当水桶,老师拿着水管往你脑袋里灌水的过程,说得露骨点儿,上课就是老师在做一个“大脑置换术”,把自己的大脑嫁接到各位同学的头盖骨里。

■回头想想,你那“了不起”的学习意味着什么呢?就意味着那两件事,一是背书,二是做题。

■要说为啥中国学生如此痴迷于考试,原因很简单,“考试是检验学生的唯一标准”。从小到大,就卷子上那两位数(有时是三位或一位)成了所有人活着的意义。

■你若问我理想的教育是啥样?我则会说,教育就应该是能让人触电的那个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