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笛子独奏曲:正确理解企业的改革整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04:06:16

正确理解企业的改革整顿

柳州机械厂组织部    高景富

《党课学习》讲稿

改革开放从1978年开始至今已有20年了。不知大家对这20年如何评价?有何感受?

但是,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发现最近我们的宣传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都在进行20年改革开放的总结,从各个方面、各条战线、各个阶层报道辉煌成绩,同时也在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今后深入改革的措施目标。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东方时空》都以“瞬间20年”为题进行长篇累续的报道,从中我们应有强烈的感受。不搞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实力难以强盛;不搞改革开放,我们在国际中的影响不会如此强大;不搞改革开放,我们的总体生活水平不会得到提高。

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志也会和我一样在关心国家的改革开放动态之时,也在就我们亲身经历的变革进行质疑、探讨、寻求答案。

改革开放20年了,我们的企业,特别是国企为什么经营还如此艰难?为什么还要继续进行深层次的攻坚战?我们的职工为什么还要面对转岗、下岗、待业的选择?今后的路怎么走?

对这些问题,我也很难做出正确而又圆满的估价和答复。既然要我讲这一课题,那就只能谈个人的认识和理解,权当抛砖引玉,讲错了的请批评指正。

今天的课分两部分讲,一是国企改革的历程及其艰难性。

二是如何认识对待改革整顿工作。

一、国企改革的历程和国企改革的艰难性

首先,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市机电系统所属企业的现状。机电局原有44家企业,现有37家,但其中工程集团包含5家、五菱公司包含2家、建机集团包含2家、联压集团包含2家,扣除这些因素,实有企业30家,也就是说原有的44家企业被破产、兼并的各有7家。(1998年10月份数字)

从机电系统的发展趋势看,还是呈上升的,按90不变价计,91年的产值是21.28亿元,销售收入20亿元。97年产值达66.51亿元,销售收入达到.98亿元,7年间的平均发展速度每年递增20%左右。但是从前面所介绍的机电系统所属企业的变化看,却出现两极分化,有的发展了,有的落后了、消失了。其中较好的是五菱、工程、联压三大集团。此外,建机、特汽和铸造厂也还可以。

在30个单位中还有许多企业的生产经营形势恶化,特别是电子电器厂家基本都陷入困境,其中,电器、电梯、磁电机、电机几个厂已四个月没发工资,从九月份的机电局经济指标快报反映,全系统亏损企业23户,占总数的62.2%,亏损额已达9184万元。其中亏损较大的有发动机厂3482万元、电机厂1000万元、开关厂429万元、电梯厂490万元、汽车厂755万元、造船厂577万元、林机厂369万元,这7家厂的亏损总额达7102万元,占全系统亏损总额的77.3%。

那么,为什么会导致如此后果,这正是我们要探讨的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深层次问题,就我的认识,想用六个字来概括:体制、领导、机遇。

一、我国工业企业管理体制是沿袭苏联经验建立起来的,存在不少弊病,这是影响企业改革不彻底的主要因素

苏联模式即是计划经济体制,从现在的角度看,其主要弊端就是条块分割、政企不分、管理权力集中过多,管得过死,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严重,失去了企业自身的活力。

我们常常感叹的就是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小社会,负担太重,这是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的,是先建立企业然后再对社会服务系统予以配套完善,还是先配套社会服务系统再建立企业,这就是西方市场经济和我们沿袭的计划经济方式的区别。

西方的方式:

建立企业后即一心一意扑在生产经营上,社会上的服务机构则主动为其服务,这些服务性机构在为企业服务的同时,也为自己达到赢利的目的。

东方的方式:

以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来免除企业的后顾之忧,保证计划指标的完成。

社会性服务机构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负,在市场经济时代是企业难以发展的重负。从中也可以看出政府管的过多,政企不分的弊病。那么,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就更严重:企业的建立及发展方向由政府确定,生产计划指标由政府下达,生产资料由政府统配(每年的计划会、协调会、材料分配会),生产出的产品由政府包销(也是分配),甚至连生产工人、管理人员的配备都有一套机械的计算公式,反正养活这些人是国家的事。工资有国家保着,企业管理者用不着多动脑筋,用不着担风险。所以在改革改制指导组来厂检查时,对我厂去年的定编定员仍沿用八几年机械部的计算方式提出异议,认为是保守的,所划定的3500职工还是太多,还是属于计划经济的模式。今后,企业的所作所为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前提、为原则,才是市场经济的作法。因此,党和国家一向把国有企业的改革当作重中之重来抓。这是因为“

1、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经济的主要支柱,是国家财政收支的重要来源。

例:(91年数据)独立核算的大中型企业一万多个,只占全国工业企业总数的25%,但工业总产值却占全国产值的45.6%,上交国家的利税占60%以上。

2、在体制转换的改革中,国有企业由于前面所说的种种原因未能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模式,去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至于相当企业滞后或落后。

从企业的生产经营看,好中差各占三分之一;从企业活力看,比较活的25%、一般的50%、较差的25%;从经济效益看,盈利理想的占20%、不盈不亏的占10%、明亏的占30%、潜亏的占40%。

3、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就是既要搞市场经济,但又要摆脱资本主义的束缚,保证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的性质不变

国有企业是公有制的,如果全部私有化了,那就跟苏联的改革没有区别,就等于完全转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了。

为了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近二十年来我国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和改进,从我们所经历的大体有这么三个阶段:

(一)、19791983年。开始着手工业管理体制改革,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突破口,即以放权让利的形式进行。

1979年7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扩大国营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关于国营企业实行利润留成的规定》、《关于开征国营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税的暂行规定》、《关于提高国营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率和改进折旧费使用办法的规定》、《关于国营工业企业实行流通资金金额信贷暂行规定》等五个文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按照统一规定的办法选择少数企业试点。1980年7月,扩大自主权试点的试点企业达6600多个,这些企业占全国国营工业企业总数的16%多,产值和利润分别占60%和70%左右。

这个阶段的改革,使企业的留利水平得到提高,80年企业留利平均达11.9%,81年达13.2%,82年达15%。

但这个阶段的改革也带来一些问题:

1、一些企业留利稍有增加,就有满足感而疏于进一步深入改革。

2、由于政府的介入,造成留利分成比例不统一,存在企业只要叫苦就可增加利润留成的现象,既不利积极性的调动,也不利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

(二)、19841986年。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即推行计征55%所得税的利改税的办法。

1984年5月10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它规定在生产经营计划、产品销售、产品价格、物资选购、资金使用、资产处置、机构设置、人事劳动管理、工资奖金、联合经营等十个方面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管理权限。

1984年10月12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

1985年9月11日,国务院批准国家经委、国家体改委《关于增强大中型国营工业企业活力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强调要进一步贯彻国家既定的政策和赋予的权力,并指出要给部分大型企业直接对外经营权。

这一阶段的改革,虽然促进了企业的活力,虽然规定和落实了国家和企业的关系,但由于计征所得税的基础是利润,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

1、税务部门难以核对企业的利润现状,致使一些企业采取虚报少报的办法截留利润,影响国家收入。

2、国家针对以上情况逐步增收调节税以及其他税费来控制截留、增加收入,但影响了守法企业的积极性。

(三)、19871991年。进行以推选经营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增强企业活力的改革,采用签订合同的形式明确规定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利益分配关系,增强企业的自主意识和竞争潜能。

但由于承包期几年一定,容易使经营者产生短期行为,影响企业的发展后劲。

(四)、1992年以后。进行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这场改革提到了根本制度问题,涉及的面广,属于深层次的问题,难度较大,因此中央称之为攻坚战。

1992年开始经营机制转换的改革,中央下文明确规定了企业有十四项自主权。但这项改革推行二年后,在一项调查资料中表明,14项自主权中只有五项落实,五项半落实,四项没有得到落实。其中反映最大的是拒摊派权和进出口权无法落实,而且由于政府行为的干预,甚至出现权大于法的现象,企业对此反映尤为强烈。

针对以上问题,党中央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在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企业今后改革的方向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并明确确定现代企业制度的函义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关于这一点,经过几年的学习,大家都已了解。我曾在1994年为管理人员讲过这一课,从指导意义上讲,这是企业改革的方向。

但为什么经几年的实施,企业的起色仍不大,仍处于艰难的攻坚阶段呢?我认为主要是缺乏具体可操作性的文件,这既是影响我们进一步改革的原因之一,也说明了我们的经营管理者仍未摆脱计划经济的阴影,仍需要政府行为来推进,因此这是企业改革最大的弊病。

曹伯纯来广西工作后,经深入调查研究,针对广西的具体情况,主持制定了“企业改革整顿”的十二个配套方案:

1、《企业改革的总体方案》(桂发[1998]12号)

2、《组建企业集团的若干意见》(桂办发[1998]30号)

3、《加快小型企业改革的补充规定》(桂办发[1998]31号)

4、《国有企业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桂办发[1998]32号)

5、《加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整顿和建设工作的办法》(桂办发[1998]33号)

6、《建立国有企业经营者经营目标责任制暂行办法》(桂办发[1998]34号)

7、《全面开展以产品质量为中心的企业整顿的实施方案》(桂办发[1998]35号)

8、《加快新产品开发办法》(桂办发[1998]36号)

9、《企业财务总监派驻暂行管理办法》(桂办发[1998]37号)

10、《国有企业经营者年薪制实行办法(试行)》(桂办发[1998]38号)

11、《建立企业社会保险制度的暂行规定》(桂办发[1998]39号

12、《实施再就业工程若干问题的决定》(桂办发[1998]40号

这十二个改革整顿的配套方案下达后,因具有可操作性而掀起了国企改革整顿的新高潮,这是从五、六月份起大家都经受过的,我不用多讲。

从广西来讲,这应是国企改革的第五个阶段的开始,这是一场深入进行的涉及每个员工的一场革命,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我们应坚信,用二、三年时间能完成国有企业的改革整顿,搞活企业,走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新路子。

二、企业领导(经营者)的观念和素质影响着企业的自下而上和发展,这是经证明了的正确的判断。

在进入市场经济后,企业的发展状况如何,与企业的领导有着直接的关系。国务院一位领导人关于企业领导人的评价已在民间广为流传,那就是“搞好一个企业需要一班人的共同努力,而搞坏一个企业则只要一个人就够了。”当然“这个人”指的就是企业的领导。从广义上讲,这个领导的涵义还应指企业的主管领导和政府领导,引伸开来说,一个企业的发展状况与他们也有间接的关系。因为企业领导是他们任命的,对这一点。我想大家都有深切的体会。

我们可以回顾几个问题“

1、如果不是领导的问题,柳机会不会走到这一步?

关于这一点,我在1997年参加西双版纳的一个学术交流会时,是参会的企业代表谈的最多的话题之一。

市委组织部一位退休的华副部长在和我谈起柳机的问题时,就不无遗憾的说,柳机如不是领导在自我问题上走不出误区,考虑个人得失太多,是不会遭此下场的。

2、磁电机为什么始终搞不上去,就是因为其领导换的太多、太密。(史玉成后的第一位任职三年,第二位任职11个月,第三位任职10个月、第四位任职只有100多天,)连他们的职工群众都说,这是造成领导短期行为的原因之一。

三、机遇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这个观点看似唯心主义,但却是客观中难以否认的事实。

我从一本杂志上看过一篇对世界有极大贡献的科学家及有影响力的政治家(国家元首级的领袖人物)的采访,当问到他们为什么会获得如此成功时,他们无一不说是机遇造就了他们。他们认为,世界上学识、能力比他们强的人多的是,只不过这些人没有好的机遇让他们得以发挥。

在实际中我们更可以举出许多例子:

如柳汽,1969年前叫农机厂,生产水泵产品,就在他们难以维持经营时,我厂二吨半的70式发动机试制出来了,当时按厂里的想法是连整车一起干,而且已经突击几十天拿出了二辆很不错的样车。但机械厅为了挽救这个厂,决定柳机只生产发动机,整车由柳州农机生产,这样造就了柳汽,现在他们的发展规模比我们大,效益比我们好。

柳微也是如此,这是1958年从柳机分出去的一个中吨位拖拉机制造厂,改革开放后,拖拉机难以销售而改生产织布机,但同样难以维持下去,1986年我厂又试制出270型微型汽车发动机,结果机械厅又决定扶持他们,让他们装整车,柳机仍生产发动机,这样又造就了一个五菱集团公司。现在看来,柳微也同样遇到了一个好的机遇,他们的发展趋势、经济效益比我们好。如果没有柳机的奉献,没有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而是完全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我想,柳机可能不会是现在的样子。所以说,机遇是一个难以预料的的问题。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机遇不能等,不能守株待兔,而是应该主动去寻找,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现在柳机尽管是中间产品的生产厂家,在市场、效益等方面受节制的因素较多,但也不是没有发展的机遇。柳机生产的微型汽车发动机有他的优势,那就是节油,且能做多种车型的动力配套,而且国家将出台取消养路费,提高燃油价格的政策,这将对消费者,对发动机生产厂家来说是一个新的机遇,就看如何在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市场销售和售后服务方面抓住用户,扩张生产经营。

总之,党和国家改革的决心是下定了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决不会倒退到计划经济时代,艰难险阻都不可怕,怕的是没有信心,怕的是束手无策。作为共产党员来说,世上怕什么?就怕认真,我们只能从失败中寻找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以利继续前进。

第二部分:如何认识目前进行的改革整顿?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的考验转岗分流或下岗待业。

关于如何认识目前的改革整顿,我想这是不用我讲的话题,因为这是一个大趋势,是谁都知道的,改革只会使社会进步而决不可能倒退,这是一场势不可挡的潮流。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是依靠的主要力量,绝不会让我们再回到水深火热之中。但是,既说是革命那就避免不了“牺牲”,当然,这绝不是战场上的流血牺牲,而可能是局部利益、个人利益的牺牲,而且会是代价不小的牺牲。关于这一点,我厂在进行改革整顿的测试中所收到836份答卷,绝大部分人都能有所意识,表示持积极的态度参与。对企业改革与整顿中出现的转岗、下岗现象,心理承受能力也比较强,80%的人理解、支持和拥护改革。

在对118名中层干部的答卷分析中可以看出:

1、认为下岗、转岗是国有企业改革旧制,振兴发展措施的占93%。

2、当革命革到自己头上时,如何对待?有98%的人愿意以大局为重,服从组织安排。

3、没有做回答的占2%。

当然,除80%持理解、支持、拥护态度以外的那20%的人也并不是反对改革整顿,持消极态度。

这部分人存在几种心态“

1、持无所谓态度。这存在于学校、医院和临近退休的人员中。

2、持优越感。这种心态多表现于技术人员。

3、身不由己、顺其自然、听天由命,持此心态的人多是在技术、技能方面竞争能力较差的人。

4、害怕下岗待业。持此心态的多是年龄偏大、身体较差的人。

为什么会有如此心态呢?我看主要是对改革整顿的目的意义还不明确,他们的思想意识观念仍旧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还把企业当成福利企业。

企业对员工应有什么样的保障和承诺,在职代会小组长会议讨论三项制度改革的文件时,就有人认为待岗人员的工资比例低了;对下岗人员应尽快安排重新上岗工作,接收单位不能拒收;保证工人有工做、有工资拿。其实这就是对改革不理解的一种具体表现。

企业进入市场经济后,考虑的最根本问题是生存和发展,企业兴则员工富,企业衰则员工散。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就是有技能、有竞争意识,对那些无技能而无法竞争上岗的人,经培训后仍达不到要求时,只好予以淘汰,让其到社会中去寻求适应其发展的空间。

今后企业已没有对个人保证终生的承诺,这一点早就已有改变。最近已有相关文件规定不再有享受6个月劳保照拿工资一说了,计划科韦天爵就在病休近六个月时回来上班,否则按新规定执行,他将面临能否保住岗位的问题了。

因此,我希望任何人都不要祈望这次改革整顿能停止下来或放弃不搞,以保住铁饭碗,再吃大锅饭。工厂的决心已定,改革整顿虽因特殊原因开展得迟了些,但由于态度坚决,操作紧凑,认真负责,使改革整顿工作在总体上已跟上了全市的进度。十月二十日最后经职代会小组长会议审议,原则上通过了《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富余职工下岗分流安置及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改革整顿即将进入实施阶段。

这次改革整顿从三项制度开始,而三项制度改革又以劳动人事制度打头,主要是精简机构、压简管理人员,核定生产服务人员,进行转岗分流,达到精干高效,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对这次改革,工厂领导下了很大决心,要从上至下进行改革,现在管理机构按七部一办一公司整改,先动中层管理机构,这部分工作人员和中层干部也与全体员工一样面临转岗分流,面临竞争,面临抉择的考验。工厂领导班子在学习改革整顿方案时,所有领导成员都明确表态,服从组织决定和分配,中层干部和一般管理人员更是不用说,都在测试答卷内表明了态度,我在前面已有叙述,这里就不用多说了。

现在我想说的是,在改革整顿中,共产党员应该怎么办?改革整顿以后的企业还要不要加强政治工作?党组织应发挥什么作用?关于这些些问题,我想大多数党员都应该较为清晰了。因为今年我们组织了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习班,还组织了领导干部学习班,其中心内容就是围绕企业改革整顿工作如何做,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发挥什么作用,这些我也不想多讲了。在这里我只想就共产党员应竞争上岗还是谦让下岗这个有争议的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权当抛砖引玉,错了的请批评指正。

首先想说明的是,这个话题我在厂内还少听见,我是在一个党建学会的理事会上听其他单位说的,因为他们已经存在下岗和处理下岗争议的问题,不象我们尚未真正面临这个危机。这些单位在岗位的竞争中有一种论调,即共产党员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在各项工作中要起先锋模范作用,因此在岗位竞争中也应退出来,首先安排非党群众上岗工作。我认为这种论调是极端错误的。因为,竞争是工作技能的竞争、工作态度的竞争、工作业绩的竞争,而不是党员和群众的竞争。试想,如果一个党员的工作技能和工作业绩都很强时,我们应选谁上岗?如果所有的共产党员都谦让下岗,党组织还有存在的可能吗?还能有战斗力吗?群众的工作又由谁来做呢?难道共产党员就不是人,就该无原则的让吗?当然,在共产党员技不如人,没有竞争能力时,就应有自知之明,主动退让,或是在与群众同等的条件下主动谦让,另谋出路。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更加努力的学习技术、学习业务,加强政治思想的休养,培养强盛的竞争能力,保证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企业、为国家作出有益的贡献。

另一个话题是,在企业“三改一加强”的改革改组改造中,相当企业都忽略了党组织的作用,忽视了政治工作的作用,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把党委所有的机构合并为一个政工科(处、部),由一个工作人员管理,有些甚至是由一个行政工作人员兼管。试想,如此改革能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党组织能在这里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能能起到党管干部的作用吗?更有甚者,个别股份合作制企业中的党组织负责人出市里开会、学习,竞提出要给“工分”,否则回去不好交待,这个问题能不发人深省吗?在一些企业,特别是一些服务性行业,由于党组织作用的削弱,政治工作的不正常,组织发展不起来,已有十多年未发展一个党员,党员的平均年龄已达五十多岁,一些单位发展党员不作政审、不委派培养人,不进行培训学习,只要交了入党申请书就批准,这样做不是比群众组织发展成员还简单了吗?这样做怎能保持党组织的先进性和战斗力呢?当然,值得欣慰的是以上现象在我厂虽有苗头,但没有表现。这两年我们处在如此困境之中还能保持职工思想稳定,保持职工队伍不乱不散,就是党组织发挥了作用,党员发挥了作用,关于这些大家都有亲身经历,我就不多说了。特别令我感动的是在6—7月份的共产党员提合理化建议活动中,我们共收到349条合理化建议,其中有61份直接明确的向党委、党支部提的,有要求加强党员学习、党课教育的,有要求加强对青年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做好组织发展工作的;有要求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严格党纪、查处违纪现象的;有要求加强民主管理,开展党员劳动竞赛的;有要求关心群众生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有要求给党员挂牌上岗,接受群众监督帮助的,象这样直接给党组织提的建议,占合理化建议总数的17.5%。这个数字不包括要求加强干部管理,严厉惩治违纪,做好群众工作、宣传工作、监察工作、福利工作等党委职责工作范围的建议。如果加上这些部分,那么所占的份额将更大,这说明党员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说明他们对政治工作威力的理解,也体现了当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自豪感。

我还想告诉大家的是,不但我厂群众在实践中感到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重要性,用行动在维护党的威信、维护党员的形象和尊严,而且我前面所说的那些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好的一些单位,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和验证后,也开始有所感悟,认为党组织不能散,党的政治工作不能丢,那位曾为开会要“工分”的党委书记在党建学会理事会上也深有感触的说:“党组织和党员在企业的作用是保证企业正常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是中国特色,不能丢。今后我还是要排除困难,认真地抓好党建工作,抓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否则,企业的性质真要变了。”

最后,我想对在座的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提几点要求“

1、对改革整顿,思想一定要通,如果遇到问题想不通怎么办?我希望再深入学习党的政策文件,看一看,了解了解全国改革开放的形势,把视野放宽些,思想开拓些,多找领导、找组织谈一谈、聊一聊,解除心中的疑问,即使找朋友、找同事聊聊也可以,不要闷在心中,那样容易走极端。

2、自己通还不行,还要协助组织、帮助领导做好宣传发动、思想疏通工作,因为我们党员的义务就有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有做好群众政治思想工作的规定,每个党员都发挥了作用,就能保证群众队伍的稳定。工厂党委和领导一再强调保证职工队伍稳定的重要性,不能有意外事故发生,否则,党支部书记是第一责任人。那么,作为共产党员应尽或是应负什么责任呢?,我希望大家都能好好想一想。

3、今后,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全心全意的干好工作,用行动而不是用空话来体现,要不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要让群众对我们说:共产党员是好样的。

 

 

 

 

1998.10.22

 

 

 

此为1988年10月—11月分别给黑铸、林机、泡沫、内配、穿汽配五个党支部的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所上党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