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又好听的儿歌:『经济论坛』 中国不宜向私有制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20:18:56

『经济论坛』 中国不宜向私有制发展

点击:3310  回复:296 作者:姜悠  发表日期:2004-1-1 17:13:00
回复 
    中国不宜向私有制发展
  
  公有制比私有制先进,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过是在山的两面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向山顶的共产社会攀登。这是很多人的观点,有区别的是,有人认为人类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或共产主义社会必须经历资本主义阶段,而有人则认为不必,我属于后者。
  
  世界上没有纯粹的公有制或者纯粹的私有制,现代社会有三种经济制度:公有制、私有制和混合制度。公有制意味着公有产权占主导地位;私有制意味着私有产权占主导地位;混合制度则指公有产权和私有产权平分秋色。我认为,混合制度是最糟糕的经济制度,我国目前是正在快速向私有制发展的混合制度,可以说处在比较糟糕的状态。
  
  评说什么制度优越,不能片面地从局部分析,而要从整体分析。一个国家适用什么样的制度,也要从这个国家的具体情况来考虑。1949年前,中国如果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可能有积极意义,因为那时中国的工业基础极其落后,资本主义对发展工业的作用是显著的,但到了1979年,我们国家的工业有了相当的基础,公有制也已经形成了、稳定了,再去搞资本主义显然地是完全不必要的后退、是非常有害的,让中国经济进入了可怕的混乱阶段。
  
  公有制比私有制优越,之所以很多很多国家选择私有制,是因为选择私有制的国家首先是因为建立公有制难度太大,其次是由于私有制也有它自身的魅力。
  
  所谓建立公有制难度大有两方面:
  
  一是,自古以来财产都是私有的,将私有财产收归国有极其困难。中国成功地做到了,虽然其中有不少人的辛酸泪,但总体来说还是让大多数人满意。
  
  二是,在经济还不是很发达地区,公有制不能保证社会中的先进优良分子享受到他们应该享受的生活,也不能保证社会底层可以享受到足够的福利保障。中国曾经在后一点做得不差,但前一点存在很大问题,不过这些问题是可以通过艰苦努力去一步一步解决的。
  
  我们说公有制比私有制优越,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私有制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解决不了的问题,使我们认识到,公有制比私有制好。对于承认公有制比私有制好的人,我们就只需要解释为什么现在的中国不宜去走资本主义。
  
  (一) 公有制比私有制整体效率高
  
  
  私有制有利最早源于斯密,按照斯密的理论,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而最终全社会达到利他的效果。不妨让我们重温一下这位经济学圣人在《国富论》中的名言:“通过追求(个人的)自身利益,他常常会比其实际上想做的那样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可从“纳什均衡”我们引出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一个悖论: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两个囚徒的命运就是如此。
  
  所以在理论上,认为以追求私利为目标的私有制高效是不真实的。那么从实际来看呢?
  
  
  人人都可以举出例子来说明,国有企业贪污腐化严重、亏损严重、资产流失严重等等,我却可以举出成千上万的例子来说明私有企业浪费资源严重、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危害社会严重、破产损失严重……
  
  可以说90%的私有企业在三年内破产,国有企业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这个水平啊!很多人只看见成功的私有企业的风光,却不知它背后是多少累累白骨啊!没有人做过统计,真要整个统计起来,私企的整体效率哪里能够赶上国有企业?如果继续认真统计私有企业的有害产品对人民的危害造成的损失、以及危害环境给后代留下的灾难性损失,私企的效率是不是负数都很难说。
  
  都说要做大蛋糕,这个道理谁都懂。建国以来,我们国家一直在力图做大蛋糕,改革前30年国家经济的年增长率7%(也有说10%),而且是在几乎没有外资又受到世界封锁的情况下做到的,这充分说明了公有制的高效和强大优势。改革前30年的经济发展虽然多次被政治运动中断,但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庞大的基业,没有外债也没有内债,人人心里踏实,而改革后二十多年,虽然我们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还削弱了国防、削弱了国家高科技投入、放弃了国民道德规范的维护和培养……结果如何呢?年经济增长也不超过10%嘛!
  
  二十多年的私有化改革给国家留下了什么?坦率地说,是毁了建国30年留下的基业,是将国家的利益拱手让给了用枪炮没能征服我们的外强势力,是将中国人推向了一个没有目标、没有希望、没有凝聚力、没有自尊心、没有爱心、没有同情心、没有快乐的混乱之中。
  
  中国的实践事实上也证明了私有制并不能带来高效。
  
  
  
  (二)公有制是公平竞争的社会,私有制下竞争是不公平的
  
  好像人们一直认为私有制下的竞争是自由的、公平的竞争,我却总也搞不懂!其实一个很简单的比喻就可以表现私有制下竞争的实质:谁看见过一大伙人开着各种性能的汽车与一大群赤足的人一起参加马拉松比赛?这样的比赛在竞技场上是不可能出现的,可私有制下的竞争不就是这样的一种比赛吗?亿万富翁与赤贫的农民同在市场经济中对抗,你说这叫什么竞争?他们在同一起跑线上吗?他们的结果不是明摆着的吗?哪有什么公平可言?倒是公有制才能给人人平等的竞争机会,每个人都是凭自己的本事和贡献取得收入,改善自己的生活,真正有创造力的个体最终能够公平地获得最好的生活条件。公有制虽然一直都有不完善的地方,有时也会遏制一部分人的积极性,但总体上是绝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得到了保护。
  
  
  (三)私有制必然带来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源于社会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也就是供过于求。
  供求不平衡的真正含义是:有效需求远小于有效供给,或者有效需求远大于有效供给。后者很少成为问题,因为可以通过提高商品价格或迅速扩大生产能力使该类商品供求平衡,难解决的是前者。造成供大于求的原因一般有两种,一是商品生产能力过大,超出了绝对需求,比如袜子,一个人每年需要的袜子是有限的,袜子的数量超出了最高限,即使甩卖也没人要,这就需要通过减产来解决;二是产品并没有达到社会的真正需求量,比如住房,还有很多人需要住房,可又有很多商品房卖不掉,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真正需要动脑筋解决的是这类问题。要解决它,我们必须先了解产生的原因,其原因就在于私有制。理由是:
  
   在私有制下,社会中的无产者因为不考虑或者无能力考虑积累,其收入基本上全部用于消费,所以无产者的消费总额就是收入总额。社会中的有产者或者准有产者,虽然其消费额也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他们消费占收入的比重却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低。
  由于科技的进步、管理水平的提高、人类的不断积累和积累率的提高以及通货膨胀,社会收入中,劳动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愈来愈低,而无产者的收入在社会总收入中比重下降速度更快,也就是说,有产者收入占比愈来愈大,而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越来越小,无产者因收入占比减少导致消费总额在总收入中占比减少,所以,整个社会有效需求愈来愈远离有效供给。结果,轻者造成产品积压、开工不足,重者造成严重失业、投资浪费、资本闲置,进而使社会总需求继续缩减,恶性循环。
  
  从另一角度来看也一样,在私有制下,社会的全部收入用于扩大再生产和储蓄的部分占比越来越大,实际可以用于生活消费的收入占比愈来愈少,而生产出的生活消费品占比却愈来愈大,两者不是在不断地协调平衡,而是距离愈来愈大,到了一定程度,必然爆发经济危机。当然许多国家在经济危机发生之前,采取各种办法来增加社会有效需求,可结果却又必然造成货币流通量过大,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同时爆发,也就是通常说的滞胀。
  
   在私有制下,经济发展速度越大的国家,经济危机出现的可能性越大,国家调节力度越大的国家,滞胀的可能性也越大。可以说私有制下,没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除非掠夺其他国家,或者限制私人资本的扩大,实行个人占有资本的均衡,但却又遏制了个人潜力的充分发挥,也不适应现代企业的规模经济特征。
  在公有制下,因为资本掌握在国家手中,国家可以通过降低资本收益率和将资本收入转移支付给劳动者的办法来增加用于消费的收入,也可以将国家资本的收入用来提高公共事业的水平,如教育、卫生健康、养老保障、失业救济等等,从而增加社会有效需求,使社会生产良性循环。
  
  
  
  (四)中国不宜走资本主义道路
  
  如果一个国家为了实现工业化,宁愿不考虑整体效益,走资本主义道路自然是很快捷高效的,事实上很多发达国家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其中底层百姓的辛酸血泪根本无法述说。但中国已经有了很好的工业基础,也就完全没必要再去尝试那种不人道不公平的方式。
  
  当然,中国的国有企业的确存在很多问题,可这些问题是可以克服的。中国国有企业的最大问题是,虽然生产资料和产品已经市场化了,但劳动没有市场化,资本没有市场化。劳动市场化是很容易实现的,资本市场化的难度要大些,但绝不是不能解决。
  
  中国还有一个非常头痛的问题,就是就业,就业的困难导致了劳动力生产水平的提高速度受到极大的阻碍。其实,这也是不难解决的,完全可以通过一岗二人、缩短劳动时间、减少劳动日等等来解决。不过在私有制下,中国的就业就是天大的难题了,最终会演变成灾难。
  
  所以,中国不宜向私有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