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自己看见自己的脸:孙禄堂引诗解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0 15:00:38

孙禄堂引诗解读

沈君来访,赠我一条幅,上面写有孙禄堂先生的一首引诗:“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净净最难求;得来万法皆无用,身形应当似水流。”
   沈君名顺林,早年体弱,一心想增长体质,就拜镇江著名拳师杨友俊为师。杨友俊从师于吴子造。吴子造是泰州军阀李名扬的保镖,号称“打遍黄河无敌手”。沈君得杨友俊多年教导,受益匪浅。后又从师于我岳父陈健侯的再传弟子宋金云。他潜心于研究武术,颇有所得,曾发表过《孙式太极拳的技击练习法》(《少林与太极》,1994年第3期)。《演练太极拳必须“气沉丹田”》(《少林与太极》1989年第5期)《学练太极拳之要津》(《武魂》2010年第3期)等文章。他不仅擅拳,而且擅长书法,把拳理融入书法之中。他的字体龙飞凤舞,笔力雄浑,有立体感。
   沈君对孙禄堂最为佩服。他认为孙禄堂所以在他的文章①中,引这首诗,是因为这首诗体现了孙禄堂先生的武术思想。
   沈君既然把这首诗抄赠给我,其用意不言而喻。要实践孙禄堂祖师的思想,首先要理解这首诗的深刻含义。我遍查有关资料,虽然也不乏高见者,但读后总觉得玄之又玄,似在云里霧中。
   孙禄堂先生是现代内家拳的代表人物之一,创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的孙太极。而孙太极是以《易经》和《老子》为思想基础的,我偿只有从传统文化的体系中寻找答案,再注入“现代意识”,结合现代科学知识,用科学发展观来统帅它,才能获得比较好的解读。下面是我的解读,浅薄之见,抛砖引玉而已,希高明指正。
道本自然一气游
   “道本自然”源《老子》中的“道法自然”。原文是这样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②任继愈教授的翻译是:“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它自己的样子为法则。”
那么,道是指什么呢?“道”的本义是道路,后经引申,被赋予丰富的含义。在老子的《道德经》里,一是指物质世界的实体,二是指物质世界变化发展的规律。“道法自然”的“道”是指第二种解释,即是规律的意思。什么规律呢?《周易·系辞上》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这两种物质变化成万物,这就是一切事物的自然规律。
何晏《无名论》说:“自然者,道也。”所以孙禄堂引诗,把“道法自然”直接说成“道本自然”。其意思是说,“道”本身就是“自然”。
   自然又是指什么呢?就是指没有外力作用,自己而然。东汉王充在《论衡·谈天》中说:“天地,含气之自然也。”以元气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形成了元气自然论,这是一种唯物主义的宇宙生成论。
“一气游”中的“一气”是指什么?“一气”,又叫“气”、“元气”、“精气”、“太素之气”、“中和之气”等,名异而实同。其本义,一指天空流动洋溢的云气,一指生物吸吸之气。《老子》用“冲气”说明万物的变化,孔夫子用“血气”说明人的修养。到了战国、秦汉时期,人们开始以“气”作为万有的本源,出现了“元气”自然论、“元气”一元论。例如《枢言》说:“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也。”《太平经》说:“三气共一,为神根也,一为精,一为神,一为气。此三者,共一位也,本天地之气,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这就是说,“气”不仅是万物的本原和本质,而且具有精神属性,是主客体的统一。
   “游”,是游动的意思。“气”的聚、散运动是它的普遍规律。所以,“游”也就是聚、散的意思。这种聚散运动中既不会产生,也不会消失,它是不生不灭的。“气”不断的聚散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道本自然一气游”,这句话可以概括如下:道就是自然,而自然就是一气。俗话说:“人活一口气。”《枢言》说:“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气是维持我们生命的最根本的东西, “气”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础。
   从现代科学来理解“气”一是指呼吸之气(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二是指水谷之气,这种气是从食物中获得能量的;三是肾气,也就是精气,这种气是与生俱来的,是先天之气。概括起来说,这个气是指,受于父母的先气之气(肾气)和后天的呼吸之气及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之气有机结合而成的“元气”。这三种气是可以互补的。
   有了这元气,人体才能有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功能;“正常的功能”也能促进“气”的发展。所以我们说“气”与“正常功能”是互为因果的。
空空净净最难求
   人是有七情六欲的,“食色,性也”。人活在尘世,到处充满了污染与诱惑。导致人欲横流,生命脆弱。孙禄堂先生在《太极拳学·自序》中对此有精辟的分析:“人自有知识情欲,阴阳参差,先天元气渐消,后天之气渐长。阳衰阴盛,又为六气所侵(六气者,即风、寒、暑、湿、燥、火也),七情所感。故身躯日弱,而百病迭生。古人忧之,于是尝药以怯其病,静坐以养其心,而又惧动静之不能互为用也,更发明拳术,以求复其虚灵之气。”
   “静坐以养其心”是静功,是气功;拳术是动功。二者结合就是“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怎样做到这一点?就要做到“空空净净”。
   空空净净有三层含义。一层是指气场要空空净净,也就说人生活的环境要好,空气新鲜,干干净净。古人往往到深山老林中去修炼,是有道理的。而现代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空气受到污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种陶渊明式的隐居环境再也找不到了。另一层意思是指人的心灵要“空空净净”。人的贪欲心、自私心、名利心……无不充塞着我们的心灵。要修身养性,就首先必须净化我们自己的心灵。而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第三层意思是指 “气”本身的特点就是“空空净净”。王充在《论衡·自然》中说:“谓天自然无为者何?气也,恬淡无欲,无为无事者也。”王夫之说:“虚空者,气之量;气弥沦无涯而希微不形,则人是虚空而不见气。`凡虚空皆气也,聚则显,显则人谓之有,散则隐,隐则人谓之无。”(《张之正蒙注·太和》)打拳练气功,就是要还原“气”的自然本色,以养天年。静坐、吐纳,导引、内功,都要求气沉丹田,也就是要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用呼吸这一念头来替代一切杂念,使自己达到入静状态。入静了就能进入无所思、无所忆的“空空净净”状态。这是一种自我催眠状态,通过良性的心理调整,使体内的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包括神经系统的功能,能趋向协调,病变的状态实质也得以修复,从而达到修身养性、袪病延年的目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实为不易啊!由于上面三个方面是不易做到的,所以说“空空净净最难求”。

得来万法皆无用
   万法,是指各种技击法和养生法,如果这些方法,不能养我浩然之气,做到“人本自然一气游”,进入“空空净净”状态,就是无用之法。这句话其实是进一步说明“一气”的重要性。也许有人会说,有的健美者,肌肉练得健美无比,他的身体不是很好吗?有的练硬气功者,腹部坚硬如石,能鼓腹内之气,仆人丈外。这难道无用吗?我们说它“无用”,是从修身养性角度来说的。如果只“外练筋骨皮”,而不注意“内练一口气”,那么就会应了“练拳不练(气)功,到老一场空”这句俗话了。只有把练功与练气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孙禄堂本人的实践就有力证明这一点。孙先生青壮年时,“初蒙世俗之见,每日积气于丹田,小腹坚硬如石,鼓动腹内之气,能仆人于寻丈之外,行止坐卧,无时不然。”③后来他得前辈宋世荣的教导,懂得了养我“浩然之气”的重要,开始养气,“道本自然一气游”。我岳父陈健侯曾亲口对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孙禄堂收他为徒后,有一次孙师向他显露真功。孙师平卧于铺有地毯的地板上,屏气一会儿,嘱陈健侯摸他的膀臂。陈健侯遵师嘱摸触他的膀臂,感觉到有麻感似的一股电流触在身上。触模哪里,哪里都棉如气球,有电流感。孙师讲:“‘大匠以人予规矩,不能以人予巧。’方才你触摸到的电流感,是我多年来‘内练一口气’所积累的神妙之处。不像外家拳只硬在一块地方。这是巧。你若能苦练也可达这境界也。或许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
   孙禄堂先生内功如此卓绝,正是抛开“万法”,而专练“一口气”的结果啊。
身形应当似水流
   “身形应当似水流”,这个比喻的意蕴十分丰富而深刻。水在《易经》中为坎(     )卦,外面是两个阴爻,里面是一个阳爻,表示外柔内刚。现代科学实验证明,水虽是柔软无比的,但若加上了巨大的压力,水珠就能穿透钢板。这是水的第一个属性。《庄子·山水》)中说: “君子之交淡如水”。揭示了水的第二个属性:水之“清莹明澈”。 《论语》中说:“逝者如斯夫”,揭示了水的第三个属性:水之“流逝疾速”。刘禹锡《竹枝词》说:“长恨人心不如水”,揭示了水的第四个属性 水之“平正不倾”。
   这四个属性,集中体现了打拳练功的特点要求。水的第一个属性外柔内刚,启求我们修练功法,要把身体练得外柔如棉,内坚如钢。水遇刚退,遇柔则进。与人较技就要善于引进落空,避实就虚,柔化刚发。水之第二个属性“清莹明澈”,启示我们修练功法,要做到无欲无忧,清心欲,真正做到像水一样清清净净,明明亮亮。水的第三个属性“流逝疾速”,启示我们身体要灵活,动作要敏捷,“学拳千招一速为先”。水之第四个属性 “平正不倾”,启示我们立身要中正,处处注意平、直、圆。
   这种思想是完全符合老子的养生思想的。《老子》云:“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稿。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④练功者,就是要把身体练得像水流那样柔软,练得全身206块骨头之间的筋腱,能松开,这样就能祛病延年。
   《老子》又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知。”⑤这就在太极拳克敌制胜的原理。
   水流者水在运动也。俗话说:“户枢不橐,流水不腐。”用现代的话来说:“生命在于运动。”我们只有像水流那样不断运动,生命才能长存。
    总之,“身形应当似水流”这个比喻,生动地精辟地说明了练拳练功的要津。

[注]
   ①孙禄堂著、孙剑云编,《孙禄堂武学录》,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年,第295页。
   ②任继愈译,《老子今译》,古籍出版社,1956年,第19页。
   ③孙禄堂著、孙剑云编,《孙禄堂武学录》,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年,第378页。
   ④任继愈译,《老子今译》,古籍出版社,1956年,第56页。
   ⑤任继愈译,《老子今译》,古籍出版社,1956年,第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