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腿抽脂后多久可以啪:[四两拨千斤]还是[四两拔千斤] 作者:王壮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0:45:51
                  [四两拨千斤]还是[四两拔千斤] 作者:王壮弘 
编者:本刊2007年第10期刊出王壮弘先生的《(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本具”涵义》一文,文中认为,现在人们在研究王宗岳《太极拳论》时经常说到的“四两拨千斤”的“拔”,实为“拔”字之误。为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作者的这个观点,王壮弘先生应邀做详细讲解。本文为王壮弘先生的传人王志祥推荐。推荐者认为,此文是王壮弘先生太极拳研究的理论核心。根据杆秤的四两秤砣能称起超过它数倍重量的物体的这个原理。用一个“拔”字,阐述太极拳是用重量,不用力量。因重量来源于地心的吸力,所以它是自然之能,不思而得,是无为法。此说解释了太极拳与自然的关系,改变了太极拳是以“小力胜大力”的观点。推荐者还说:此文曾略有删节后发表于《武林》2003年第1期。现将删节部分恢复,并由王壮弘先生亲自修订。     (一)
    《太极拳经歌诀》六首(依《太极拳谱》沈寿点校本转录):
    其一:顺项贯顶两膀松,束烈下气把裆撑。胃音开劲两捶争,五指抓地上弯弓;其二:举动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左右宜有虚实处,意上寓下后天还;其三:拿往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动分静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其四:忽隐忽现进则长,一羽不加至道藏。手快手慢皆非似,四两拨千运化良:其五:搠捋挤按四方正,采捌肘靠斜角成。乾坤震兑乃八卦,进退顾盼定五行;其六:极柔即刚极虚灵,运若抽丝处处明。开展紧凑乃缜密,待机而动如猫行。
    以上近定为张三丰传王宗岳《太极拳经歌诀》,亦名《乾隆手抄本太极拳经歌》六首。
    (二)
    第一首歌诀:顺项贯项两膀松,束烈下气把裆撑。胃音开劲两捶争,五指抓地上弯弓。
    据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年版《太极拳谱》沈寿点校本,谱后《注二》日:“束烈”不可解,别本有作“束肋”则可解。“束肋下气”即含有气沉丹田的意思;《注三》日:“胃音”不可解,别本有作“用意”可解。以上“束烈”、“胃音”肯定因辗转传抄而产生的讹错。姜容樵原注目“胃音”、“束烈”等字皆存原文。2001年同样是人民体育出版社刘嗣传著《武当三丰太极拳》认为“束肋”应作“束肋”,“胃音”应作“威音”。(五指已改正作五趾)。
    余以为其实“胃音”是“胸背”之误,“束烈”是“束敛”之误。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胸作“匈”,曰:“今‘智’行而‘匈’废也”。故前人“胸”字常写作“宵”。《辞海》“胷”是“胸”的异体字,即同字异写,同一字的两种写法。可能是转抄底本字迹,有些模糊,抄时把“胷”,误作“胃”;“背”字如中间模糊两旁清晰,极容易误作“音”;“敛”字繁体作“敛”,如上半模糊缺损而只见下面四点,也很容易被误认为“烈”(“烈”、“敛”音近):“指”(手指)和“趾”(脚趾)两字不能通用,应作“趾”为是。至于“胃音”作“用意”或“威音”。“束烈”作“束肋”或“束翥肋”,皆于义理不合,尤“威音”乃“威音王佛”古佛的简称。明曾凤仪《楞严经宗通》一书中有云:“若存也渠本非无,至虚也渠本非有,不灭而生,不亡而寿,全超威音之前,独步劫空之后……”此处之“威音”,亦即“威音王佛”也。如“释迦牟尼”简称“释迦”一样,与拳义毫不相涉。现按余意改正,则第一首应作:
    顺项贯顶两膀松,束敛下气把裆撑。胸背开劲两捶争,五趾抓地上弯弓。
    (三)
    如此,则其意甚明,就是“虚领顶劲,松肩沉肘,气沉丹田。开胯扩膝,涵胸拔背,似松非松,五趾贴地,脚心松空”,与拳意身法悉合。然余以为这些小小的谬误于太极拳实也非关宏旨,问题的关键是在此谱的第四首:
    忽隐忽现进则长:一羽不加至道藏。手快手慢皆非似,四两拨千运化良。
    其中的“拨”字。实在是事关重大,不知延误了多少孜孜于太极拳的芸芸众生,故今不揣愚昧,力辨如下:
    此篇歌诀与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渊源关系;此处暂且不论。但《太极拳论》在太极拳界的影响,较《歌诀》更大更为深远,而《太极拳论》中“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亦作“拨”,今于此一并论之。余以为“四两拨千斤”之句不通,应是“四两拔千斤”之误。如果按原句作“四两拨千斤,则即不合拳理又不合事理。也不合文理。

一、不合拳理
    太极拳和其它拳术的主要区别,是一个主张不用力,一个主张用力。不用力就是坚决地不用力,而是用重量和由重量转换成的浮量,及由沉浮间产生的扩散能量。反对用力既是它的原则,故决不会出尔反尔地,又提出“四两拨千斤”所谓以少力胜多力,以力制力方式去破坏自己的原则。因为以少力胜多力是其它拳术普遍常用的手段和目标,把它剽窃到太极拳中来,非但没有为太极拳增光,反而失去太极拳所以和其它拳术不同的特色,而承担垢名。
    太极拳主张用重量不用力量,主张力从人借。以自身的重量引出对方的力量,转换而借用之。这叫做借力打人。借力打人的条件必须自身通泰,没有丝毫僵滞之力,不但自身感觉灵敏,即使一羽、一蝇之轻微,也能借之使其落空,或翻转下坠。而“四两拨千斤”的“拨”字,本身就是力的象征,且“拨”字是手法,属于“有为法”。太极拳至高级阶段是物来顺应,“用之不必费心计”的“无为”法,属“有无界”,故绝不会用“有为法”来标榜自己。
    二、不合事理
    重量与重量之间的比较关系,只能是哪个比哪个重。决不能是哪个比哪个有力,故只能是“拔”,不能是“拨”,“拔”有提升和猝然拔地而起之义。此外,为什么是“四两”拔千斤,而不是二两、三两、五两呢?因为以前民间菜市场买菜所用的衡器,通常都是一秆秤,一个砣;常用秤具的权(即秤砣)大都是四两,用四两的秤。通过杠杆作用,拔起比四两重多倍的东西,是司空见惯的常理。相反如改为“拨”字,成了“四两拨千斤”,就显得莫明其妙。不合事理了。
    三、不合文理
    四两和千斤都是重量单位,如果没有力的参加,重量怎么可以拨动重量?如果解释成为以“拨动四两重的力量,去巧妙地拨动千斤的重量”,那么就不可以简单地说成“四两拨千斤”,犹如“十公斤拨廿公斤”一样,文义不通。因《王谱》“四两拨千斤”文义不通,故抄录者(或别有用心之人)妄加“之句”二字,把普通义理,变成前人之说:然既加“之句”,则必须在‘观耄耋能御众”之后,加“之形”二字,以期文句对应。实则更显其妄。如云“于戏院观赏《白蛇传》之戏”一样,“之戏”、“之形”同是衍文,岂是王氏文笔。故《王谱》“之句”、“之形”四字也应一并抹除为是。则“察四两拔千斤,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快何能为?”文顺意明。

(四)
    为了进一步地说明,现在不妨再回过头来看看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整篇拳论闸述了“体、用、理”三个内容,“体”就是“中正安舒,不偏不倚,支撑八面”;“用”就是“用之不必费心计”的“偏沉则随”:“理”就是达致懂劲的“阴阳相济”。而重点是在“用”,全篇都是围绕这个“用”为中心而展开论述。   《太极拳论》之“体、用、理”分析如下‘: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以上等句讲的是太极拳之“体”。
    “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杏,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以上等句讲的是太极拳之“用”。
    “察‘四两拨(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以上讲的是太极拳之“理”。
    然“体”中含“用”,“用”中含“理”,离了“体”则无“理”可说。“体、用、理”三者也是不能截然分割的。
    王宗岳《太极拳论》的主要重点在“偏沉则随”,这是全篇中关键的关键。沉有顺随之义,这边偏沉,那边就浮起,这是由点及线。偏有侧之义,左侧偏沉右侧偏浮,上下左右浮浮沉沉,由线及面,由面及体;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就这样形成了一个三维空间的动态圆体,“立如平准,活似车轮。无过不及,随屈就伸。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等意也都包含在其中了。而其第一点的能量(动能之源)是由自重量(即地心吸力)开始的。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由面及体,中间是不能有丝毫力的参加。只是在中正安舒的基础上,顺着对方的来力用意向一侧偏沉,这是太极拳所以用意不用力的根据,而偏沉却又是“四两拔千斤”之“理”的形象化体现。

(五)
    除了此篇赫赫有名的拳谱外,我还要提醒和推荐给大家一篇较少为人注重,与“四两拔千斤”有关的好拳谱——《八法秘诀》,1981年香港出版的《吴家太极拳》列此篇为诸拳谱之首。《八法秘诀》全文如下:
    掤劲义何解,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全身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飘浮亦不难。
    搌劲义何解,引导使之前,顺其来势力,轻灵不丢顶,力尽自然空,丢击任自然,重心自维持,莫为他人乘。
    挤劲义何解,用时有两方,直接单纯意,迎合一动中,间接反应力,如球撞壁还,又如钱投鼓,跃然声铿锵。
    按劲义何解,运用如水行,柔中寓刚强,急流势难挡,遇高则膨满。逢洼向下潜,波浪有起伏。有孔无不入。
    采劲义何解,如权之引衡,任尔力巨细,权后知轻重,转移只四两,千斤亦可平,若问理何在,杠杆之作用。
    捌劲义何解,旋转若飞轮,投物于其上,脱然掷丈寻,君不见漩涡,卷浪若螺纹,落叶堕其上,倏尔便沉沦。
    肘劲义何解,方法有五行,阴阳分上下,虚实须辨清。连环势莫当,开花捶更凶,六劲融通后,运用始无穷。
    靠劲义何解,其法分肩背,斜飞势用肩,肩中还有背,一旦得机势。轰然如捣碓,仔细维重心。失中徒无功。
    《八法秘诀》估计所作年代不会太晚,而且文浅意明,实用性强,对初学更有莫大的帮助。而其中“采劲”之诀,正是太极拳“四两拔千斤”的最好佐证。它形象而具体地讲说以权引衡,产生一沉一浮的采拔之劲的道理,虽然没有明说是四两“拨”千斤还是“拔”千斤,但是“拔”不是“拨”,是用重量而不是不用力量之义,是再也明显不过了。


 自武禹襄发现及公开王宗岳《太极拳论》以来,拳界奉为圭臬。由于“四两拨千斤”传抄之误长期没有得到改正,致使学太极拳者对“无力打有力”与“少力胜多力”无所适从。有的甚至把“四两拨千斤”当作座右铭,造成太极拳理论混乱不纯的局面,以致太极拳最高理论著述。其论述范围也并不全面,仅仅局限在推手方面。对于太极拳“有无界”的理论,及十三势的“体”(包括《十三势行工心解》),皆语焉不详,没有具体地讲清楚。对太极拳散手更是只字不提(可能是另有论述而遗失不存,至为可惜),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我们生活在有界,凡事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而太极拳的境界是“见相非相”的“有无界”,不是“没有”和“有”那么简单,而是“没有的有”及“有的没有”,如不知两者之间的不同是很难掌握太极拳的。说太极拳属于“有无界”,是因为太极拳以超越“有界”的思维作指导。我们所熟知的物质世界是“有界”,而“有无界”的思辨方式与“有界”大不相同。太极拳的“根”是“无根之根”。其“方向”是“无向之向”,“中”是“不中之中”。所利用的“能量”是“不用力的能量”等等。
    “有根即是无根,无根即是有根。”一个平底的茶杯有根,一个圆球无根。如果根的作用是稳定的话,圆球八面圆转而不倒,所以无根反如有根般稳定。茶杯的稳定有范围的限制,超出范围便如无根般倒下。太极拳舍己从人,根是活根,是“无根之根”。
    “不中乃中,中乃不中。”中正安舒乃太极拳之“体”,但在用时一定要偏。因为是顺地心吸力的,故同时也一定要沉,这叫“偏沉则随”。设对方从上、下、左、右任何一方向你进攻,试图破坏你的中心。你一定要顺着对方进攻的方向,用负负得正、动态平衡的道理,在不中正求中正。这时你的身体看斜而不正的,实际上是平衡的、中正的,这叫做“斜中正”。如果错误地用力顶住对方来力来维持中正,因为中心受力,一定不中正安舒,终至失去中正。
    太极拳以“不用力”为最效率的方式调动能量。能量的最大来源是地心吸力,即自身重量及对方的力量和体重。自己用力,就不能很好地借地心吸力和来力,而且容易被对方利用。太极全身松沉,饱满开张,不用力就能顺利地利用地心吸力(即自重量),而用力者反而容易被人利用。所以太极拳是“无力打有力”。
    (六)
    太极拳这种“有无界”的思辨方式,称为“太极思维”,是讲阴阳的辨证关系,即分阴阳又彼此独立的,它们的关系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即是阳,阳即是阴”。阴不能离开阳而单独存在,同样阳也不能离开阴而存在。阴阳是互相依存的,就是说阴阳之间还含有“中”的存在。这个隐而不显、客观存在维系于阴阳之间的“中”,是“活眼”。是生生不息之“机”。“太极思维”来源于中华文化的深层,与孔子“太和至中”、“中庸之道”:老子的“有为有所不为,无为无所不为”的思维相一致;也与佛家释迦牟尼的“不空之空谓之空”相类似。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拳谱中“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有人把“动静之机”一句删去,则不智之甚。因为此乃是自然界(即万有世界)化生、对待、流行的三大规律之一。“太极者,无极而生”讲的是“无生有”的“化生”道理。“动静之机。阴阳之母”是讲由“化生”而带来的“流行”和“对待”的道理。一而三、三而一,是不能分割的。如果说“化生”中本含“流行”和“对待”,那么连“阴阳之母”之句也可一并删去。既存“阴阳之母”之句,必有“动静之机”,其义乃备。不然连“太极者,无极而生”之句也可不说,因无极自生太极,那岂不成了无字天书?谱中“动静之机”和“阴阳相济”同样讲的是“中”和流动的道理。即生生灭灭、灭灭生生,生中有灭、灭中有生,有、无、生、灭地流变。如果没有流变,这个世界也就不存在了。
    (七)
    世界是不会凝住的,永远是动态的。太极讲的是阴阳,然有“阴、阳”必有“中”。流行的道理是既不常住于“阴”。又不常住于“阳”,也不常住于“中”。而是无常地流行于“阴、阳、中”三者之间。所以说“常”必须由“无常”来维持。换句话说,有“无常”才有“常”。同样地,“阴阳之母”的太极也必须由“动静之机”来维持。犹如人体内细胞不断地新陈代谢的“无常”。才能维持我们每个人的“常”。由于每个人生灭、灭生的“无常”,才能维持人类长时期地存在。这就是“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的道理,也是本文所提及“无根之根、不中之中、有即无、无即有”的“有无界”的道理一样,是太极的深层内涵。唯其如此,所以太极拳耍仿效水、风、气体,练成流动不居的松柔之体,使对方固体之力“触之即散”,达不到其预期的效果(因为作用力如果没有反作用力,那么这个作用就等于零),反而变为一股“合之即拢”的冲击流动能量。回馈于自身。所以清代太极拳名手杨禄禅,除了“杨无敌”、“杨搬拦”之外,更有一个绰号叫“软十三”(即练八门五步柔拳者),江湖上称作“软十三不敢沾”。就是说一旦沾惹上了就会进无门退无路,动弹不得,任其摆布了。
    以上讲的是常和非常,有和无的道理,非常粗浅。关于散手及主动、被动、后动先动的道理,以及学习太极拳的方法,笔者1985年在上海为《陈式太极拳图说》所写的《序》中。曾约略提到。
    (八)
    现在还得回到本文的主题“拔”字上,应该说,太极拳至高深境界,更容不下“拨”字有容身立足之地。
    太极拳至高深境界是“无为法”。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你生什么心,我生什么法,心灭则法灭,也就是《道德经》中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即“万法归于一法,一法归于无法,无法才是真法”。如按佛家《金刚经》的说法,最后还得加一句:“我说真法,即非真法,是名真法”,那就是“道法自然”,回归到自然境界中去了,哪里还有“有为法”、“拨”字的影子?此外哲学上的“无”,不等于绝对的“零”,而“隐”,是“隐而未显”的意思,这也是必须明白的。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唐韩愈《师说》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工,如是而已”。我对师长和前人留下的学说,十分尊敬渴求。但从小就养成辨一辨、想一想、参一参的习惯,订下了依理不依人;依智不依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圆通不依不圆通:依究竟不依不究竟之例。而对于难以实证的怪异之说。如“彭祖寿八百余(或云以一甲子六十日为一年)”、“张三丰能日行千里,或两三月一食,单丁杀敌逾百“等,常以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之义,一笑置之。未知读者以为然否?












王先生在这一文中就太主观了一些.....

余以为其实“胃音”是“胸背”之误
此其主观之一误——未有真切的感受,即主观臆断前人传抄有误。
其实“胃”音是放松的一个非常管用的口诀! 它并不要你用多大的聪明去“解”......

王壮弘先生的文章是以学术讨论的形式,参加网上研讨,不存在什麽主观意见,欢迎大家可发表不同意见。


先问一句,什么是“千斤”。然后再论“拨”与“拔”。认指为月!误人误己。

拳谱云:察四两拨千斤,显非力胜。“四两”与“千金”的关系很清楚,“四两”“千金”所指的是什么?练太极拳的都应该懂得。然而关键是显非力胜这句话,也就是说不是用力量来取胜的。那么不用力量用什么来取胜?如果我们还是在“力”字上研究,终究脱离不了“用力”,哪怕仅用四两?!王壮弘老师为了阐明“不用力”,所以认为用“拨”字还是有"用力"之嫌?然而用“拔”却是另一个概念。古人称秤砣为拔,称物时随着重量的增加,只要把四两之秤砣移动就可以平衡称物了。秤砣还是“四两”只是移动而已,没有“拨”动用力之嫌。太极拳谱:“拳者,权也,犹如称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为什么?就是练太极拳的感觉不能用文字来准确表达,所以只能够打比方而已----。

拨的中文解释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部首笔画部首:扌  部外笔画:5  总笔画:8五笔86:RNTY  五笔98:RNTY  仓颉IVE笔顺编号:12153544   四角号码:53047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62E8
基本字义
1. 用手指或棍棒等推动或挑动:~动。把钟~准了。~冗(推开繁忙的事物,抽出时间)。~云见日。2. 分给:~发。~款。~付。3. 治理:~乱反正。4. 掉转:~转马头。5. 量词,用于成批的,分组的:分成两~儿。
详细字义〈动〉1. (形声。从手,发声。本义:治理)2. 同本义 [administer]撥,治也。——《说文》玄王桓拨。——《诗·商颂·长发》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公羊传·哀公十四年》3. 又如:拨烦(治理烦杂的事务);拨乱(治理乱政;平定祸乱);拨畦(整治田畦);拨通(开导;启发)4. 拨动东西;分开;拨开 [stir;poke]香炉风雪拨帘看。——唐· 白居易《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题东壁重题》乃奋臂以指拨眦。——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聊斋志异·促织》5. 又如:拨风(像拨开大风的样子,速度异常之快);拨火儿(拨动火种使火烧得旺,比喻挑拨);拨置(挑拨);拨嘴(拌口舌);拨正(拨动使正;曲与直)6. 调拨 [allocate]吾与汝二万五千精兵,再拨一员上将,相助你去。——《三国演义》7. 又如:拨款;拨降(发下);拨发(调拨发运);拨换(调换);拨兑(调拨;掉换)8. 废弃 [abandon]秦拨古文。——《史记·太史公自序》9. 又如:拨置(废置;挑拨);拨弃(抛开,丢弃);拨捐(犹泼弃,倾弃)10. 排除 [get rid of]虽然如此,早晚定拨冗而来。——毕魏《三报恩》11. 断绝,折 [break]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诗·大雅·荡》12. 弹拨 [pluck a stringed musical instrument]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13. 碰撞;撞击 [impact]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14. 掉转 [turn around]。如:拨转(掉转;转动;回心转意);拨转文词(调转话题)
常用词组1. 拨动 bōdòng
(1) [stir]∶翻动某物微粒或部分的相对位置用拨火棍拨动壁炉的柴火,使它重新燃烧(2) [prod]∶手脚或棍棒等横着用力,使东西移动他用姆指拨动烟斗2. 拨付 bōfù[appropriate] 划拨给付拨付科研基金3. 拨给 bōgěi[authorize] 主管当局拨与为建筑新桥梁所拨给的一百万元4. 拨号 bōhào
(1) [dialing;dialling](2) 打电话时的转动号码盘(3) 拨动电话号码盘5. 拨火 bōhuǒ[poke a fire] 拨动燃烧材料,使火更旺6. 拨火棍 bōhuǒgùn[poker] 一条装手柄,另一头变曲或带钩,用来调整或翻动燃烧的木柴或煤炭(如在壁炉)或类似的燃烧材料7. 拨开 bōkāi[push aside] 把人或物向一边或两边推开8. 拨款 bōkuǎn[allocate;allot;appropriate money] 政府或上级拨给款项给海军拨款9. 拨浪鼓 bōlanggǔ[rattle-drum] 一种带把儿的小鼓,拿在手里来回转动时,两旁系在短绳上的鼓槌击鼓作声,沿街叫卖的小贩使用,或作小孩的玩具用10. 拨楞 bōleng[shake] 〈方〉∶摆动;摇动;拨气得脑袋直拨楞11. 拨乱反正 bōluàn-fǎnzhèng[dispel chaos and restore peace;bring order out of chaos] 治理混乱局面,恢复正常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汉书·高帝纪》12. 拨乱反治 bōluàn-fǎnzhì[dispel chaos and restore peace] 同“拨乱反正”13. 拨慢 bōmàn[set back] 将钟的指针向后拨14. 拨弄 bōnong
(1) [move to and fro;fiddle with]∶用手脚或棍棒等来回地拨动拨弄算盘子儿(2) [manage]∶摆布由人拨弄(3) [stir up]∶挑拨,有目的地挑起;故意造成拨弄是非15. 拨云见日,拨云睹日 bōyún-jiànrì,bōyún-dǔrì[clear the air;dispel the clouds and see the clear sky] 比喻驱散黑暗,见到光明今日投至见大人,似那拨云见日,昏镜重明。——《元曲选·佚名·神奴儿》16. 拨正 bōzhèng[set right;correct] 治之使正17. 拨子 bōzi[plectrum] 用来弹拨拨弦乐器(如里拉琴,曼多林)的小薄片沉吟放拨插弦中。——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拔bá  中文解释 - 英文翻译 拔的中文解释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部首笔画部首:扌  部外笔画:5  总笔画:8五笔86:RDCY  五笔98:RDCY  仓颉IKE笔顺编号:12113544   四角号码:53047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62D4
基本字义
1. 抽,拉出,连根拽出:~腿。~草。~牙。~苗助长。2. 夺取军事上的据点:连~数城。3. 吸出:~毒。~火罐儿。4. 选取,提升:提~。~擢。5. 超出,高出:海~。挺~。~地(山、树、建筑物等高耸在地面上)。~尖儿。出类~萃。6. 把东西放在凉水里使变凉:把西瓜放在冰水里~一~。7. 改变:坚韧不~。心志不可~。


14# whw 

详细字义〈动〉
1. (形声。从手,犮( bó)声。本义:拔起,拔出)2. 同本义 [pull out;pull up]拔,擢也。——《说文》拔,引也。——《苍颉篇》确乎其不可拔。——《易·乾》。郑注:“移也。”拔河。——《封氏见闻录》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力拔山兮气盖世。——《史记·项羽本纪》3. 又拔剑切而啖之。4. 又拔剑撞而破之。拔刃奋起。——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5. 又如:拔毛;拔草;拔秧6. 选拔;提拔 [promote]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出师表》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 李白《与韩荆州书》7. 又如:拔用(提拔任用);拔补(提拔补官);选拔(挑选);提拔(挑选人员任更高职)8. 突出;超出 [stand out]势拔五岳掩赤城。—— 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9. 又如:拔绝(卓越);出类拔萃(才能出众)10. 突起 [rise high]皆峭拔险怪。——宋· 沈括《梦溪笔谈》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11. 又如:挺拔(直立而高耸);拔立(耸立;挺立)12. 脱身;脱离,摆脱 [escape from]。如:拔哨(偷偷溜走);拔身(脱身);拔不出腿(事多摆脱不开)13. 攻取 [seize;capture]拔石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已拔赵。——《史记·魏公子列传》14. 又如:拔城;连拔敌人四个据点15. 移动 [move]亮拔县千余家。—— 罗贯中《三国演义》16. 把东西放在凉水里使它变凉 [cool in water]。如:把西瓜放在水里拔一拔17. 吸出 [毒气等] [draw out]。如:拔火罐;拔毒
常用词组
1. 拔本塞原 báběn-sāiyuán
(1) [abandon sources] 拔掉树根,堵塞水源。比喻自毁灭根本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原,专弃谋主,虽戎 狄,其何有余一人。——《左传》(2) 后亦比喻从根本上解决我们现在的要求,难道不应该从拔本塞源做起吗?——郭沫若《为“五卅”惨案怒吼》2. 拔不出腿 bábùchūtuǐ[cannot get away] 比喻陷入困境或杂事缠身而一时无法解脱3. 拔步 bábù[get going;take a step] 拔脚;迈步鲁提辖早拔步在当街上。——《水浒传》4. 拔城 báchéng[capture city] 攻克城池5. 拔除 báchú
(1) [pull up by the roots;eradicate]∶连根去掉拔除葡萄的根茎(2) [wipe out;remove]∶完全除去拔除了敌军哨所6. 拔萃 bácuì[outstanding] 才能出众出类拔萃出于其类,拔乎其萃。——《孟子·公孙丑》曾不能拔萃出群,扬芳飞文。——《后汉书·蔡邕传》7. 拔刀相助,拔刀相济 bádāo-xiāngzhù,bádāo-xiāngjì[draw one's sword to give assistance;help to set right a wrong;to help another for the sake of justice] 路见不平之事或遇人危难,仗义相助,是见义勇为的豪举 8. 拔地 bádì
(1) [firmly;resolutely]∶狠狠地拔地瞅了一眼(2) [rise above the ground]∶在地面上陡然耸立拔地孤峰拔地而起的高楼9. 拔毒 bádú[purge;draw out poison] 通常是敷药膏或贴膏药于患部以促进化脓或排脓10. 拔高 bágāo
(1) [raise]∶提高拔高嗓子唱(2) [unnatural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n essay,etc.;unduely praise]∶故意抬高某些人物、作品或成绩等的地位 给他拔拔高11. 拔罐子 báguànzi[cupping] 指用减少杯罐内空气以产生负压并使其吸附体表的治疗方法。古称角法、火罐气。又称“拔火罐儿”12. 拔海 báhǎi[elevation;be above the sea level] 同“海拔”。以平均海水面做标准高出海平面的高度这雪峰、绿林、繁花团结着的天山千里牧场,位置在拔海两三千米以上。——碧野《天山景物记》13. 拔河 báhé[tug-of-war] 一种体育比赛,两队在一条大绳的两端用力拉,拉过规定的界线为胜14. 拔尖 bájiān
(1) [tiptop;top-notch]∶超出一般,在次序、等级、成就、价值等方面位于最前面的、居领先或优先地位的(2) [push oneself to the front]∶超过别人的自我标榜他这个人爱拔尖15. 拔节 bájié[jointing] 茎秆农作物的主茎各节在生长期一定阶段长得很快的现象16. 拔举 bájǔ[select people for promotion] 选拔推荐拔举贤才17. 拔茅连茹 bámáo-liánrú[promote good men who will bring in their associates] 茅,即白茅。拔起茅草,根相牵连。比喻互相引荐,一人提升就连带引进许多人。茹:植物根部互相牵连的样子拔茅茹,以其汇。——《易·泰》。王弼注:“茅之为物,拔其根而相牵引者也。”铲除封建思想的呼声喊得震天价响,然而亲戚故旧还不是拔茅连茹地登庸了么?——茅盾《蚀·幻灭》18. 拔苗助长 bámiáo-zhùzhǎng[pull up the rice shoots with the intention of helping them to grow;try to help the shoots grow by pulling them upward] 即揠苗助长,嫌禾苗长得慢而用手向上提,以助其生长。比喻不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搞坏 他还是个孩子呀,可别拔苗助长哟!19. 拔群 báqún[stand out among one's fellows] 指才能高出众人拔群出类20. 拔树寻根 báshù-xúngēn[race to very roots] 把树拔起来,寻究它的根本。比喻追根究底,彻底搞清问题你可也休将咱盘问,则管里絮叨叨拔树寻根。——《元曲选·无名氏·碧桃花》21. 拔腿,拔脚 bátuǐ,bájiǎo
(1) [take to the heels]∶快速起步;迈步他答应了一声,拔腿就跑(2) [get free]∶抽身;脱身他事情太多,拔不开腿22. 拔营 báyíng[strike camp] 拔除营寨,指部队全部人马迁离原驻地23. 拔擢 bázhuó[specially advance;promote] 提拔蒙荐举拔擢,常思有以报恩。——《后汉书·岑彭传》

回头上上小学语文课还是很新鲜的。惭愧惭愧!!!
王壮弘老师说的:古人把秤砣称之‘拔’,在这个前提下写的文章‘拨’与‘拔’之区别。你没查到这层意思,难道就等于没有这种解释?而且,文章立意很清楚,就是想说明太极拳“不用力”。

非常佩服王先生的功夫,据说东南亚的政府首脑保镖中都有他的徒弟,可见功夫厉害。
但是功夫的事往往读万卷书不如几句甚至几个字的真传,所谓“真传一张纸”诚不虚也。
道家也有得仙诀即能成仙的夸张表述,宗旨不过强调不拘泥文字和表面功夫。佛家禅宗更甚,不立文字而只传 “心印”即武术中的 心法。所谓 诀 或 心法 都是前人的经验,真的口诀 心法 往往是超越逻辑或者个人的想法,因为逻辑和想法不等于经验,得真传者=“体悟”前人的经验的人,不一定嫡传就是真传。 
最近看了王先生的水性太极拳光盘和这篇文章,前者想是强调 “心法”的重要,这篇文章则是在意“理法”的理解。所谓理直才能气壮 呵呵 想必是希望透过玩文字游戏来破除习武者的成见,来刺激新的思考和灵感,用心良苦。但是万不可沉迷其中,否则是习武者舍本逐末的大忌。此是玩文字游戏的弊病。文字游戏的巅峰莫过于禅宗的 “参话头”,那个才叫水平呀,如有兴趣的不妨Google一下。用“繁”来破“简”是很无聊的,用“最简”来破“简”才是正道啊。
就如今写论文和做文章的方式来看,都是用“理论”来解释“理论”,越解释越多,越解释越难理解,而往往也会有这样的现状和认识,在文章中引用其他人或者其他书的理论越多的,越能证明自己高明,但是往往看到最后对于论题的结论是“没有结论”,岂不贻笑大方。其实懂了就是懂了,不是文字的多少来证明自己懂了,一两句话就能透露出来。
说了半天也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也不是证明鄙人比较懂什么,我也是井底之蛙,所说的是希望能 “抛砖引玉”让高人们来以我为目标或者踏板发表他们的心得。
用了些说明吧 鄙人也来发表些对于 “拨”与“拔”的看法。大道至简,太极拳是入道的基础其理也一定是简单的。鄙人认为大家都上了王先生的当了,我的理解是 拨和拔 就是 开与合 是能量转换的方向,无所谓用力不用力,也无所谓千金或万斤, 开与合 是理法,开(拨)的时候是能量向外 合(拔)的时候能量往内流动。四两和千金的差是功力,功力不光是力量。 这样就不难理解 有人认为是 四两拨千斤 也有人认为是 四两拔千斤,其实两边都没有错。文字不能表达全部的意思,看透文字想要表达的意思才是理解王先生用意的关键。
推手的时候 拨和拔是在迅速的转换,转换频率越高功力越大,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不测谓之神。而已。应此王先生是在玩文字游戏,其望吾辈成龙心意是我辈的榜样呀。
原本想几句话解决的问题,没想到还是看起来很繁琐,毕竟文字所能够表达的实在是很有限的,看来还是等高人前辈来斧正小子的论调好了。收笔。
王壮弘老师说的:古人把秤砣称之‘拔’,在这个前提下写的文章‘拨’与‘拔’之区别。你没查到这层意思,难道就等于没有这种解释?而且,文章立意很清楚,就是想说明太极拳“不用力”。何为太极 发表于 2009-8-23 20:53 
古人把秤砣称之‘拔’-----俺确实是查不到这层意思,而且是从先生在10楼的回帖中首次学习到!
先生能进一步讲讲是哪一位古人将秤砣称之‘拔’的,好吗?
谢谢先生啦.....

支持得励先生的看法!
四两拨千斤在向外拨动时是能量向外。向内拨动时呢?就是能量向内。向上拨动时就是能量向上,向下拨动时是能量向下,很自在的,哪个方向都顺溜!
四两拔千斤就不那么自在,他只能往自己怀里拔。这时侯能量往内流动,能量是冲着自己怀里来的,不顺溜啊......


拳,听劲,不多不少,秤力,拨动,一点一点,一羽不能加,一蝇不能落。


所以是四两拨千斤。


拔,专对玉米。直接连根起。熊不管其他,掰都不要了,硬来之。
支持得励先生的看法!
四两拨千斤在向外拨动时是能量向外。向内拨动时呢?就是能量向内。向上拨动时就是能量向上,向下拨动时是能量向下,很自在的,哪个方向都顺溜!
四两拔千斤就不那么自在 ...whw 发表于 2009-8-24 21:55 

谢谢 whw 的支持,第一次发表意见就有人支持也挺紧张的, 谢谢了。
小子浅见所谓能量的流动就如拳论中“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譬如人是以丹田为中心的一个立体的球体,假设“拨”是能量向外,即是拨时球体是成扩张运动。 “拔”是能量向内运动,球体是成收缩运动。但是事实上两者都是不能独立运动的,拨的时候必有拔, 拔的同时必有拨,只是在能量转换的过程中两者角色有所不同。应此一个矛盾就是 在球体扩张的同时也是球体也在进行同样幅度的收缩。其实也不矛盾呵呵,他们是循环的。
应此往内拔 也一样很顺的,要不则么做到退之则弥深? 简单的说就是 在内是个黑洞,在外是宇宙的扩张,两者都是同时存在的,看则么用了。
最后还是老话,其实问题不在于对拨或者拔在字面上的理解,而在于每个人自身对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的理解,玩文字游戏毕竟不能拿来当饭吃。我和其他人一样都在玩文字游戏,如 阿諾舒華倖仂嘎 先生的观点。目地都只是想王先生一样给各位的脑子里原来的旧有的文字 带来新鲜的感觉,从而希望我自己和各位同道都有所收获。从这一点来看,玩玩文字游戏也是不亦乐乎的事情呀 哈哈。
王先生的理论不一定完整,但却是从体会中来,非臆想。他认为只要给秤砣适当的距离就可以把比自身重几倍的重物称起。这是事实。在太极拳中,对外力的化解,普遍是用动作化解,其结果是一部分是顶住一部分是移动外力。这就是在实践中体会不到四两拨千斤的一个体现。那秤砣称物,为什么?那是因为秤砣占了更大的空间。太极拳讲的是虚实平衡,虚的难表达,试试看讲实化。触点为阳,其余为阴,可以试试看触点化解会顶,非触点化解会变轻,且用离触点越远的部位指挥化解就越轻。而触点顶得也越少。如能在试劲中体会到些许,就能明白空间的重要,因为自身条件不能改变,而空间运用则是可变的。能力有限,只能讲这些。想想看,为什么自己已经很松了,同样的动作有的老师不顶,自己顶。
王先生的理论不一定完整,但却是从体会中来,非臆想。他认为只要给秤砣适当的距离就可以把比自身重几倍的重物称起。这是事实。在太极拳中,对外力的化解,普遍是用动作化解,其结果是一部分是顶住一部分是移动外力 ...太极立方 发表于 2009-8-25 11:20 
你如何判断出王先生的理论是从体会中来,非臆想?

非常佩服王先生的功夫,据说东南亚的政府首脑保镖中都有他的徒弟,可见功夫厉害。
但是功夫的事往往读万卷书不如几句甚至几个字的真传,所谓“真传一张纸”诚不虚也。
道家也有得仙诀即能成仙的夸张表述,宗旨 ...得励 发表于 2009-8-24 14:17 
————非常佩服王先生的功夫,据说东南亚的政府首脑保镖中都有他的徒弟,可见功夫厉害。
但是功夫的事往往读万卷书不如几句甚至几个字的真传,所谓“真传一张纸”诚不虚也。
道家也有得仙诀即能成仙的夸张表述,宗旨不过强调不拘泥文字和表面功夫。佛家禅宗更甚,不立文字而只传 “心印”即武术中的 心法。所谓 诀 或 心法 都是前人的经验,真的口诀 心法 往往是超越逻辑或者个人的想法,因为逻辑和想法不等于经验,得真传者=“体悟”前人的经验的人,不一定嫡传就是真传。 
最近看了王先生的水性太极拳光盘和这篇文章,前者想是强调 “心法”的重要,这篇文章则是在意“理法”的理解。所谓理直才能气壮 呵呵 想必是希望透过玩文字游戏来破除习武者的成见,来刺激新的思考和灵感,用心良苦。但是万不可沉迷其中,否则是习武者舍本逐末的大忌。此是玩文字游戏的弊病。文字游戏的巅峰莫过于禅宗的 “参话头”,那个才叫水平呀,如有兴趣的不妨Google一下。用“繁”来破“简”是很无聊的,用“最简”来破“简”才是正道啊。
就如今写论文和做文章的方式来看,都是用“理论”来解释“理论”,越解释越多,越解释越难理解,而往往也会有这样的现状和认识,在文章中引用其他人或者其他书的理论越多的,越能证明自己高明,但是往往看到最后对于论题的结论是“没有结论”,岂不贻笑大方。其实懂了就是懂了,不是文字的多少来证明自己懂了,一两句话就能透露出来。
说了半天也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也不是证明鄙人比较懂什么,我也是井底之蛙,所说的是希望能 “抛砖引玉”让高人们来以我为目标或者踏板发表他们的心得。
用了些说明吧 鄙人也来发表些对于 “拨”与“拔”的看法。大道至简,太极拳是入道的基础其理也一定是简单的。鄙人认为大家都上了王先生的当了,我的理解是 拨和拔 就是 开与合 是能量转换的方向,无所谓用力不用力,也无所谓千金或万斤, 开与合 是理法,开(拨)的时候是能量向外 合(拔)的时候能量往内流动。四两和千金的差是功力,功力不光是力量。 这样就不难理解 有人认为是 四两拨千斤 也有人认为是 四两拔千斤,其实两边都没有错。文字不能表达全部的意思,看透文字想要表达的意思才是理解王先生用意的关键。
推手的时候 拨和拔是在迅速的转换,转换频率越高功力越大,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不测谓之神。而已。应此王先生是在玩文字游戏,其望吾辈成龙心意是我辈的榜样呀。
原本想几句话解决的问题,没想到还是看起来很繁琐,毕竟文字所能够表达的实在是很有限的,看来还是等高人前辈来斧正小子的论调好了。收笔。————
1据说东南亚的政府首脑保镖中都有他的徒弟,可见功夫厉害。 到底有没有?先搞清楚再跪服不迟。
2道家佛家你都有研究? 杨路蝉吃肉是俗家。
3说了半天你也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那你还说干什么?
4拨和拔是在迅速的转换,,转换频率越高功力越大。 这是谁教你的? 哪式太极是这么练的? 
 接下来你还说: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不测谓之神。 结合你的上半句:一阴一阳就是一拨和一拔。太极拳的阴阳就是拨拔? 阴阳不测谓之神,阴阳都测不出来还能怎么神?
————非常佩服王先生的功夫,据说东南亚的政府首脑保镖中都有他的徒弟,可见功夫厉害。
但是功夫的事往往读万卷书不如几句甚至几个字的真传,所谓“真传一张纸”诚不虚也。
道家也有得仙诀即能成仙的夸张 ...Georgy-Malenkov 发表于 2009-8-25 16:26 

小子说的观点,兄如反对,倒是很想听听兄的高见。
所谓的文字游戏就是怕理解的不同导致矛盾。道家佛家也可以吃肉啦,引用他们的意思不是要说明其他,只是要说明经验是不能用文字传承的,人的思想无法用文字完全表达,所以我说 “我也不知道我说了什么”别无他想。既然兄你不高兴就一笑置之我这些废话吧 呵呵。
拨和拔是太极中的阴阳,没说阴阳就只有拨和拔吧。 另外确有笔误多谢兄的提出,“转换频率越大功力越大” 应该是 “功力越大转换频率越大”,此话的解释 “阴阳不测谓之神”和王先生的保镖徒弟的出处兄去google一下方只小子所说的不是没有根据了。


两力相较即为“顶”。拨与拔可知也。
两力相较即为“顶”。拨与拔可知也。大漠独行 发表于 2009-8-26 08:31 

小子认为  "顶" 与“不顶”的判断标准是在于是否 “我独知人,而人不知我”,大漠独行兄以为然否?



既为拔,人即知也!
俗话说“拔出萝卜带起泥”,“拔”是不用力、省力还是费力,只有平头百姓们才知道!!!

既为拔,人即知也!大漠独行 发表于 2009-8-26 12:06 

大漠独行 兄,因为文字表达的问题让您产生误会不好意思,小子说的 拔 并非表面上或者字典上的解释,好像很容易让人以为 拔 就是用手或身体硬拉硬拽似的。如前文说的 拔 也是能量的转换,简单点用太极拳经典语言来说比较似“引进落空”。在此表示歉意。

既然小子说的“ 拔 并非表面上或者字典上的解释,好像很容易让人以为 拔 就是用手或身体硬拉硬拽似的”,那么就请换一个准确的字眼,来说明你如何以“能量的转换”完成“引进落空”的。
得励先生已经确认王先生的“拔”是不准确的,能如此理解吗

看来一些东西真的是只可意会啊!四两化千斤似乎更丰富些。至于怎么化,那就个人发挥了。


whw 兄您太抬举我了 呵呵 我哪里有那个资格来评论王先生理论的对错呀 呵呵。而且所谓的“文字游戏”其实也就是寻找到两个人或多个人思想的交集,因为每个人都是由自己的理论系统就和指纹一样不可能有一样的,(然而在心里面所要表达的可能是同一个意思即是思想的交集),这样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一步深化自己的理解。因此小子我通常都是尽量来理解对方的想法和反思自己的想法,希望能找到彼此的共同点(努力学习中 呵呵)。从太极理论来讲不就是用“听劲”(虽然听劲的功夫有深浅小子我的功夫也有限)来达到知己知彼的目的吗。
比如在这篇文中,我和王先生的交集就是对于“四两拨(拔)千斤”的理解。王先生的拨拔辩论很精彩,可以看出他对理论研究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小子我是属于比较懒的那种,不会引用很多经典来更好的诠释,只能把自己的真实体会用我的语言尽量表达出来。因此在用词方面可能就会被认为比较另类,也希望各位能够谅解。
从字面上来看,小子的理论和王先生的理论好象没有共同点,甚至有反其道而行之的样子。
如果非要找一个字来形象的勉强表达这个“交集”的话,恐怕只是太极十三势中的“势”字。太极“无招法,只有身法”“引进落空,四两拨(拔)千斤”就是 观势-合势-用势 的过程。
小子我也是一直坚信一句话的“任何伟大的理论都是出自一些小小诱因”而找到这个小小的诱因就可以理解原作者的真正意图,即使他为了阐明他的理论长篇大论写了多本厚书,如果能准确理解了这个“小小的诱因”(即使只看了他的标题),那他的书就可以不用看了,没有必要看了(假如您能如此天才的话 呵呵)。
小子我首先要尝试解析一下王先生的想法(如有不对请各位指正为上):太极拳需用意不用力,那即使是用一点力也是力。写到这里又要废话一下“力”了。拳论说不用力的原因是“在力则滞”(小子认为跟外力较劲是顶,那么跟自己的内在较劲则为滞)。那么“力”如果不滞的话不就可以了吗?那此“力”就非原来的上文的力了。如果把此“力”解释为“势”更加接近(虽不完全相同,小子的解释是 能量转换,大漠独行 兄的是一个化字,经典拳论直接讲效果“引进落空”)。同样的“力”字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文字“力” 可以按照字典的标准解释,也可以附加上笔者的意思被赋予新的意义。但是千变万化总不离其宗。目的很明显就只是为了表达笔者下笔时的“意图”。
因此如果王先生的文章的探讨拨和拔意图之一是为了表达 太极拳的“力”是不“滞”的力,应该是很顺畅的“势如破竹”没有一丝停顿的意思。那么就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小子的能量转换理论,大漠独行 兄的 四两化千斤理论也是同样的目的。
又是大篇幅的说明 呵呵 希望大家谅解小子,因为还是想着玩玩文字游戏,同时也是锻炼自己,大家见谅了。现在来回答  whw 兄的问题:
如何以“能量的转换”完成“引进落空”的? 当然是用意啦 呵呵。 “用意不用力”是很经典的理论,如果用小子自己的话来解释的话就是,前文提过的 观势-合势-用势 的过程。不知道whw兄满意这个解答否 呵呵~

先生聪明之至!
那个“势”又被先生蒙上了。
什么“浮量”“沉量”,确实都不如老论的“势”更加确切。当然将“拨”更新为“拔”,就更加体现了王先生的食古不化却又怕落于泥古不化的陷阱而采取弃旧图新的推陈出新的策略。
还是他的师叔李雅轩先生来得本分:本着老论练功夫吧!    
那个“势”是什么意思?

先生聪明之至!
那个“势”又被先生蒙上了。
什么“浮量”“沉量”,确实都不如老论的“势”更加确切。当然将“拨”更新为“拔”,就更加体现了王先生的食古不化却又怕落于泥古不化的陷阱而采取弃旧图 ...whw 发表于 2009-8-27 13:57 

whw兄已经察觉小子在取巧了 才以这个问题来为难小子我 呵呵 惭愧惭愧。其实说实话那个“势”字包含了太多的意思,用来回答这个问题,小子是取巧了。见谅。
小子我的水平有限,只能简单解释一下“势”字。 其实最简单的和最高深的回答都是 “气势”二字。若要详细解释估计就是等于您让人解释“太极拳”三字,无从下手啊 呵呵。倒不如讲写更加针对性的问题会简单点 呵呵。


王壮弘老師《“四兩撥千斤”還是“四兩拔千斤”》一文裡面有關「拔」與「砣」的原文是這樣的:
「重量與重量之間的比較關係,只能是哪個比哪個重,决不能是哪個比哪個有力,故只能是“拔”,不能是“撥”,“拔”有提升和猝然拔地而起之義。此外,爲甚麽是“四兩”拔千斤,而不是二兩、三兩、五兩呢?因爲古代民間菜市場買菜用的衡器,通常都是一秆稱,一個砣,常用稱具的權(即稱砣)大都是四兩,用四兩的權,通過杠杆作用,拔起比四兩重多倍的東西,是司空見慣的常理。相反如改爲“撥”字,成了“四兩撥千斤”,就顯得莫明其妙,不合事理了。」


菜市場買菜用的那一秆稱,对被称物体起到“提升”作用的并非是那个并不被称谓为“拔”的秤砣,而是人们在秤毫上形成的对秤杆两端的被称称物体以及称杆和秤砣形成的“作用力”。
你以为是你拨一下秤砣就“拔”起了秤毫那一边的“千斤”,那是拨秤砣的“管家先生”对提秤毫的“雇农”的功劳的一种严重剥夺!
即使你将你拨一下秤砣就“拔”起了秤毫那一边的“千斤”当成事物的本质,也只能说成是“拨四两拔千斤”才更加贴切。
你把提秤毫的“雇农”打发到一边去看看,那躺在地上自己都升不了天的秤砣能“拔”其其他物体的“重量”吗?
将人人都明白的“四两拨千斤”改成“四两拨千斤”才真“顯得莫明其妙,不合事理了”!!!

称物者左手提秤,右手移动四两之秤砣(古人称:权,又称“拔”)只是移动“四两”就可称物,不用加力,以此来比喻太极拳不用力。如果用拨,还是有用力之嫌?哪怕四两之力?


太极拳很忌讳力吗?
左手不提秤就难堪啦........

一般人都会认为太极拳是少用力,用小力。如果这样想就还是没有跳出一般人的思维模式,即武术离不开力。可我知道而且见过感受过太极拳真的不用力!千真万确。

所以说王先生的上善若水写得很好!但是一落文字相,就显露出王先生的瑕疵。毕竟力学上的事情与金石学上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很正常!术有专攻嘛.........
从用力上说,拔是一点都不省力的,这应该是一个定论!更遑论完全不用力。所以王先生的“拔”论事与愿违。
对于约定俗成的“拨”它也肯定不是丝毫不用力,但是它省力确实肯定的。从理论上说,随着双方功夫差距的增大,高手在拨上面所花的力度将会愈来愈小以至于趋近于零。这就又只有经过高数训练的大脑才容易理解。

“可我知道而且见过感受过太极拳真的不用力!千真万确。”------确有其事。要么是你被借力了,要么是象凌空劲一样意念受控,要么是对手出的东西太细微而你听不出来,等等。如果你的身体被对手作用,肯定是他发了某种能量的东西。是身体发力也可能,是精神意念作用也可以,都可以从力学的角度解释。

遥想当年被王先生击打时如触电.......斯人远去,至少还能争议,学拳用身体去试-------比用脑子推断-------来得-------重要

[quote]从用力上说,拔是一点都不省力的,这应该是一个定论!更遑论完全不用力。所以王先生的“拔”论事与愿违。
移动四两“拔”指的是秤砣,不是拔萝卜的“拔”的意思。


“拨”是名词呼?谢谢详细介绍.......
目前的理解是,太极拳适合于任何人士,力大力小的人都可以练习,只是不主张以力降人,同时自己的力不能成为对手的把柄。
有道理。是一种不用力的方法

力是怎么产生的?不用力是对的,不用力时用什么

有力而不用,或用最少的力战胜对手
有力者当然好,没有力气不就站不起来啦?太极拳强调不用力,不是没有力。不用力用什么?问得好!这也是我们学习太极拳的要研究探讨的问题。如果我们真的有心,应该往着方面话题来讨论,来谈写体会,即使错了也是探讨,可以提出不同看法,而不应刻薄地批判,甚至攻击。

哈哈,检讨检讨!!!在下恶习难改,也望谅解!
在下在认同王先生拳学思想的同时指出其文字相上的瑕疵,也是为了大家不至于盲目地将瑕疵当珠宝,老毛都是三七开,何况俺们这些习拳的文人墨客呢?是吗?
真心地盼望一起回到问题本身。谢谢!!!


前人的拳论是他们认识的记录和体会,不是语文教材,所以重在了解一个意图和味道,而不是逐字逐句斟酌文字。如果王宗岳听到我们这样的“文字较劲”,我想他会摇着头走开,呵呵!

王先生的理论不一定完整,但却是从体会中来,非臆想。他认为只要给秤砣适当的距离就可以把比自身重几倍的重物称起。这是事实。在太极拳中,对外力的化解,普遍是用动作化解,其结果是一部分是顶住一部分是移动外力。这就是在实践中体会不到四两拨千斤的一个体现。那秤砣称物,为什么?那是因为秤砣占了更大的空间。太极拳讲的是虚实平衡,虚的难表达,试试看讲实化。触点为阳,其余为阴,可以试试看触点化解会顶,非触点化解会变轻,且用离触点越远的部位指挥化解就越轻。而触点顶得也越少。如能在试劲中体会到些许,就能明白空间的重要,因为自身条件不能改变,而空间运用则是可变的。想想看,为什么自己已经很松了,同样的动作有的老师不顶,自己顶。我们练太极拳不用力,其结果是因为肌肉放松不把骨骼抓死,而骨骼就得到了释放,骨骼就有了更大的空间。有了空间就产生了延伸........是不是一不小心有了内劲。大多数人体会到的是内气,不是内劲。有了内气,就感觉有了内功,内气越足就感觉功力越大,可还是要顶。那是因为不舍得肌肉里的内气,而完不成骨肉分离,能使用内劲就不一样了。骨骼有了延伸,就可以用"拔”的方法,利用空间近距离接触,远距离发动、指挥.......把来力称起。而这空间是内在的,不是外形的大。外形的大是有限的,内部的延伸是无限的。就是说“拔”可以移得很远。

其实这么简单的东西,聊这么一大堆!!!
“拔”是意念的细微的假借,你‘拔’的时候一定意念在那个点,意念放远了,不在身上,容易使出“杠杆劲力”,意拳里都是这个东西;
“拨”是太极的意法,守中用中,没什么不对,只是一般人作不出来而已;
练得通了,不都是一样的东西,不同的应用而已~~文人练拳真是麻烦,唉!马马虎虎没什么不好!



我体会练太极拳必须有理论支持,必须对理论理解正确,要把文字记载的理论在实践中(包括打拳架和推手)如何运用逐步想通,不断想个明白,这对练拳者是大有好处的。

解释得很有道理

也来咬文嚼字“何为太极”有两种意思之一:不知到什么是太极拳。之二:何某人的道理就是太极
其实这么简单的东西,聊这么一大堆!!!
“拔”是意念的细微的假借,你‘拔’的时候一定意念在那个点,意念放远了,不在身上,容易使出“杠杆劲力”,意拳里都是这个东西;
“拨”是太极的意法,守中用中,没 ...马马虎虎 发表于 2009-9-2 00:52 

支持!先生的见解非常独到。
不错 “练得通了,不都是一样的东西,不同的应用而已”,虽然角度不同,说的都是同一个东西。就是所谓真传的那一层窗户纸,点破了就通了,通了心里就比较清明了,有就不在乎形式上样子了,虽马马虎虎了,但是练的却是真功。
小子认为,和意拳不同,太极拳的 “拔”更倾向于 守中用中,“拨”更倾向于 先生的“杠杆劲力”。其实它们之间也是可以互换的。


绕吧,玩文字游戏也是乐趣之一,不管说什么,练出东西才是真的,不知道前辈高人们在拨还是拔上花了多少功夫分辨清楚后出了真工夫?不知道是否有人在摸到烟头后先去想下我是用挥还是用抽让手离开这个烟头?

还有第三层意思:你懂得什么是太极拳?何为太极 发表于 2009-9-4 21:38 
有待身体证道无奈口水先聊何为太极立方缘来晚饭太饱怀念壮弘拳好留下话题拔拔练成伯伯再拔
绕吧,玩文字游戏也是乐趣之一,不管说什么,练出东西才是真的,不知道前辈高人们在拨还是拔上花了多少功夫分辨清楚后出了真工夫?不知道是否有人在摸到烟头后先去想下我是用挥还是用抽让手离开这个烟头?读书不识字 发表于 2009-9-4 13:51 

支持!玩文字游戏确实乐趣无穷,绕来绕去就是饶不回来. 
在论坛没有条件玩真功夫切磋,就如拳击比赛规则就是要带拳套,要不就是犯规.文字就是"拳套".如果说要不带拳套那就只能去黑市凑热闹了.
太极拳练得就是心法,用老拳师的话就是"练拳练的脑子",在就是在论坛这样的环境中不就是实践自己 心法和脑子 比较好的地方吗?(应该是吧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