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舞九天阿阳:终南山隐士的清修生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02:15:19
巍巍终南 空谷幽兰
——本文系末学参考《空谷幽兰》一书所写
有些人什么也不想要,而只想过一种简单的生活:在云中、在松下、在尘廛外,靠着芋头和月光过活。除了山之外,他们所需的不多:一些泥土、几把茅草、一块瓜田、数株茶树、一篱菊花、风雨晦明之时地片刻小憩。他们留下的东西不多,或是几个仙方或是几首诗词。他们吃野菜听鸡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的住处活在叠嶂的峰峦,或在幽深的沟壑,或是携水伴湖梅掩竹映,或是依桃傍柳暮霭晨烟,这就是终南山隐士生活的真实写照。
终南山,历来被文人墨士所称道。不仅是因为它悬崖峭壁翠峰插天,也不仅是因为它古刹佛寺星罗棋布,人们之所以熟知终南山更多的是因为它的隐逸文化,终南山似乎成了隐士的象征。历史上终南山曾出现很多著名的隐士,这些人在中国历史上都或浓或淡的抹上几笔,像姜子牙、老子南山四皓、张良、孙思邈、吕洞宾、陶渊明…….. 这些著名的隐士因其在中国历史上特殊的作用和地位,让终南山这座被称为“天下修道终南为冠的大山”多了几分神秘,更让很多人神往。
然而终南山却始终不为现代人重视,直到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的一部空谷幽兰横空出世,人们才知道终南山依旧保持着古有的价值和魅力。如今的终南山已成为为数不多的还存在隐士的地方,在这个红尘喧嚣物欲横流的时代,仍有相当多的修行人毅然舍弃世间的一切繁华来到这片静谧的山林隐居苦行,他们食仅果腹衣仅蔽体,饥吃山果渴饮山泉,过着“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的日子。但他们隐居以求其志,从事儒释道的研究,巡山以察天理,冥坐以究人道,徜徉逍遥,怡然自得,沉浸在天人合一的境界里。
历来学者对隐士都持反对态度,认为隐士逃避现实,应负国家衰亡的责任。也有人说隐士表面超脱,实则内心都有无穷的痛苦,但我认为我们都是以小人之心揣测他们。在中国历史上隐士分很多种:有真隐、有先官后隐、有半官半隐、有忽官忽隐、有为走终南捷径而隐、有明哲保身而隐…这里面很多都不是真正的隐士,
他们虽然身在深山,心居闹市,眼睛看着山林美景,心中想着人情世故,这样的隐士怎能得高远超脱之妙呢?
当今的终南山隐士是真正的隐士,他们隐居不是求升官发财,他们隐居是为了修身弘法,为了摆脱世俗的纠缠和污染,获得心灵的纯洁宁静,为了体悟生命和自然的真谛,从而使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有人说隐士是不负社幷会责任的,而我却认为他们想当负责。不论早期还是后期,隐者都是弱者,他们不能面对现实拍案而起,或者反抗,或者钻营取巧,只好退隐追求内心的宁静祥和,并以此鞭挞警醒社幷会,用这种方式反抗社幷会黑暗的一面。古语云:“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虽然当今社幷会是太平之世,国家发展蒸蒸日上,但我们耳闻目见的人心巧诈与腐化残忍之事不绝如缕。
隐士们不是看不到社幷会好的一面,他们只是更关注社幷会的另一面,更关注怎样使社幷会更和谐,他们目睹人们的自作孽而无能为力,只有退居山林自守清高。当我们羡慕山里的飘逸高远淳朴宁静的气息时,我们不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恶言恶行,奇巧钻营之心让社幷会多了几分污垢吗?如果我们之是看到他们所弃,看不到他们所得,只看到他们归隐,看不到他们之所以归隐,那我们就是病根之深无可救药了。
面对人生问题见诸笔端和人们口头言论的最频繁的恐怕就是积极和消极了,这两个反向意义的词其所反应的生活模式早已在人们头脑中固话了。对于终南山那些隐士们凡尘俗世中的人们给他们最多的评论就是消极遁世,而却给我们自己积极的美名,山中消极,山外积极,即使我们偶尔消极一下,也只是积极中的消极,胜过隐士们百倍了,千百年来大概人们都是这样认为的。我们善于对已有的词汇信手拈来的引用,可又有谁真正思考过词语背后的人生真谛呢?
或许有人思考过,但只是浅层的思考,定势的思考,世俗的思考。依照大众的理解:逃避现实是消极,面对现实积极;脱离生活是消极,融入生活是积极;无所追求是消极,拼命钻营是积极…….总之一切向下的、晦暗的、功能低下的、静止的….都是消极,一切向上的、明亮的、功能亢进的、运动的….是积极。既定了消极和积极的归类,在掺入个人情感:消极的人们就去否定厌恶,积极的人们就去肯定喜爱。
大自然的真理果真这样吗?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要我们不相害,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上是自--由的。有人喜欢宁静,有人喜欢喧嚣,如同大自然的明暗阴晴冷暖…..它们是不分好坏的,天道如此,人道亦然。人们总是说顺应自然规律,但很多时候我们看待事物却不能契合天道掺杂过多的个人情感,根据个人喜好和由来已久的生活观念去判断事物。我们允许自然界的多样化,运行无常,而我们的生活模式却因循相袭,不容出新。我眼中的积极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注重精神而非物质,保持一颗平常心。我们总说现实逼我们怎么怎么样,
好像这这个社幷会大家都知道现实,其实最大的现实就是现代人对物质的疯狂追求让很多人失去了精神重心,传统道德体系的打破而新的未形成让很多人迷失了道德底线,沉沦腐化萎靡之事在你我身上接踵发生,却百思不得其解愈加茫然。仔细想一想隐士们是身在山中深知山外事,他们跳出迷圈,而我们还在把剑四顾着。这样说并不是让我们每个人都去做隐士,而是让大家勒住物欲的不羁脚步,反观一下内心世界。如果我们都注重精神修养,人人向善,以平常心对待事物,世界就会更加和谐。
正如佛家言:我们的一切痛苦源于对世界的无明和执着,唯有内心的平静和慈悲才能让我们脱离苦海。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我们虽不能遁迹山林,却能在内心找一片宁静之地,让疲劳的身心在其中绽放出一枝幽蓝!




















我给个视频吧。这些才是修行之人。
',1)">
在中国的神山或名山确有不少修炼上百年的道人,他们处于一种半人半仙的状态,他们修炼的不是当今的道教法门,而是先天道、或太极道、或无极道等,他们不入道观,再说与道观道士们的修炼是格格不入的,因为他们修炼的都是在太古、远古、上古时代的修炼法门,他们的门派往往都是单传或少传,他们常年隐居深山深洞闭关修炼几十年或上百年,然后再出关,或云游天下,或访天下同道,然后再回来闭关修炼,他们未必老态龙钟,当悟道通关时,一生将会保持悟道通关时有容貌而不变,这就是道家所说的炼丹,即长生不老丹。他们看上去有的像三四十岁、有的像五六十岁、有的像七八十岁,其实他们的真正年龄可能上百或上千岁,道行也在百年或千年之久。当他们云游天下或访天下同道时,从不会干涉世事,因为干涉世事将会改变因果,他们也将会背负业障,障碍他们的修炼,他们大都在夜间行走,可以日行千里,脚轻轻沾地,或腾空行走。
在太古时代,是人神共存的,属于同一维次空间,随着这个空间被人类的污染,到了远古时代人神开始划分,也开始划分了人与神各自的空间层次,到了上古时代人与神彻底的分成两个维次不同的空间,分成了“世间”与“仙境”,当然在上古时代还能看到一点神仙的影子(神话传说),之后的人与神便存在于不同的维次空间里。即古代流传的“太古神人、远古圣人、上古贤人”,而“古有奇人”也是屈指可数,那么“今有异人”更是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