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痣长在哪里不好:马晓伟:以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为中心 全面推进医疗管理工作(《卫生政务通报》第8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8:00:0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www.moh.gov.cn                         2011-04-13   14:05:05  

——在2011年全国医疗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2月14日)

 

2011年是深化医改的攻坚之年,也是医疗管理工作面临重大机遇与艰巨挑战的一年。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步伐,加强医疗管理工作,对于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坚定信心,攻坚克难,把医改向纵深推进,具有重大意义。根据部领导的建议,也听取了部分基层同志们的意见,2011年全国医政工作会议和医疗服务监管工作会议合并召开。我们还邀请了卫生部、教育部共建大学附属医院、省部共建医院、部分省级医院和省级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的院长参会,目的就是更好地落实2011年工作任务。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回顾“十一五”期间和2010年全国医政、医疗服务监管工作,交流各地医疗管理的成熟做法和成功经验,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为重点,部署2011年全国医疗管理工作。

下面,我讲三个问题,供大家讨论。

一、“十一五”工作成就和2010年工作回顾

(一)“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迅速。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医疗管理工作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是开创了医疗管理工作崭新局面的五年。

——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卫生的投入,医疗服务体系中长期存在的薄弱环节得到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从2005年底到2010年底,医疗卫生机构数增长6.4%;床位数增长41.5%;专业技术人员增长28.0%。2010年全国门急诊人次和出院人数比2005年分别增加42.4%和106.2%。护士队伍数量迅速壮大,2010年底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05万,比2005年增加70万人,占“十一五”期间卫生人员增量的40%,增幅51.9%。卫生资源分布的地区差距明显缩小。全国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明显提高,民营医院发展迅速。

——医疗改革不断深入,体制机制逐步理顺。在多年探索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卫生部等五部门发布了《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医疗体制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全国上下坚持公益性方向,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狠抓机制创新,对各项改革任务进行了大胆、有益的探索,为建立符合卫生发展规律和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体制积累了宝贵经验。

——医政管理法制体系不断健全,监管体制逐步完善。五年来,在进一步贯彻落实《执业医师法》、《献血法》等法律基础上,国务院颁布实施《护士条例》、《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等法规,卫生部制定出台一系列涵盖血液安全、技术准入、医疗安全监管、医院感染控制、对口支援等内容的管理规范,法制体系不断健全,服务行为更加规范。开展“医院管理年”、“医疗质量万里行”、“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等专项活动。 2008年,为进一步强化医疗监管,卫生部成立医疗服务监管司,各地纷纷加强医疗服务监管机构和能力建设,为加强医疗服务监管提供了组织保障。

——无偿献血稳步推进,血液安全得到加强。从2005年至2010年,自愿无偿献血人次由675万增加到1180万,年采血量由2295吨增加到3934吨,临床用血中自愿无偿献血比例由84%上升到99%。基本形成了覆盖省、市、县的采供血服务网络。采供血机构规范化管理和质量体系建设水平显著提高。2010年开展的血站核酸检测试点工作,进一步提高了血液检测技术水平。通过开展试点、树立典型和加强培训,要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了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水平,保证血液安全。

——医疗战线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重大活动开展。我们经受住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突发事件的考验,不畏艰险、不辱使命、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圆满完成了北京奥运会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卫生保障任务。妥善应对和处理了三聚氰胺奶粉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维护了社会稳定,展示了卫生行业的良好形象。

五年来我们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全国700万医药卫生工作者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维护人民健康努力工作,无私奉献,创造了出色的业绩。实践证明,我们的队伍经得起考验、值得信赖,是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

(二)2010年医疗管理工作成效显著。

2010年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正式启动之年,全国医疗战线以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为主线,全面推进各项医疗管理工作。

1.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根据国务院部署,去年2月卫生部等五部门出台了《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确定了16个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和37个省级试点地区。中央各部门、各省和试点城市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积极探索“四个分开”等重大体制机制改革,积累了一定经验。在改革管理体制方面,洛阳、北京市成立由卫生局管理的公立医院管理机构,对所管医院的人、财、物等实行全面管理,既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公立医院的治理,推进公立医院的精细化、专业化和科学化管理,提高公立医院管理绩效,也有利于维护卫生体系的完整性、协调性、连贯性,保证卫生政策的有效、统一实施。在改革治理机制方面,各地探索明确政府办医主体,合理界定所有者和管理者职权,上海、北京、潍坊、镇江建立公立医院或院长绩效考核制度,完善院长激励约束机制,探索实行院长年薪制;深圳、镇江、潍坊探索建立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在改革补偿机制方面,鞍山市和上海市对新建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由政府全额投入;北京、芜湖全额保障公立医院离退休人员经费;北京市建立以成本核算为基础的新型财政补偿机制,对公立医院政策性亏损进行合理补偿;鞍山、马鞍山市和陕西省子长县探索化解医院历史债务;鞍山市通过财政补助“四险一金”,广东省在6个城市开展药事服务费试点,逐步取消“以药养医”机制;安徽等省合理提高护理服务价格。北京、上海、镇江等地开展诊断相关群组付费、单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多种支付方式改革。上海等地探索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在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方面,昆明、厦门、潍坊、宝鸡和马鞍山市完善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

2.继续组织制定临床路径,稳步推进试点工作。制定了12个专业110个病种的临床路径。扩大了试点范围,全国已有30个省(区、市)共计1383家医院8292个临床科室开展了临床路径管理试点,累计治疗病例36万余例。辽宁、江苏、浙江等省组织了省、市、县三级试点。试点工作在保障安全、提高效率、控制费用方面作用开始显现。北京统计情况显示11家试点医院感染发生率控制在较低水平。部分疾病平均住院日缩短,诊疗费用开始下降。甘肃省各试点医院药占比下降了1.78%-16.33%。启动了试点基线调查、中期评估工作。

3.稳步推进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一是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项目受援医院由2005年启动时的600所县级医院扩展到目前的955所。全国三级医院与县医院普遍结成了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和协作关系。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2000余家支援医院派出了2.4万人次医务人员,接诊患者近千万人次。二是加大对县级医院的支持力度。2010年,中央继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891个县级医院业务用房建设。同时支持实施“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培训项目”。中央财政专项安排53.25亿元用于县医院设备购置和信息化建设,在中西部地区进行基层远程会诊系统建设和高端远程会诊系统建设试点。三是大力推动县医院持续发展,把县医院作为公立医院改革发展的突破口。推广陕西省子长县、神木县、河北省赞皇县推进县级医院综合改革、带动县域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发展的做法。

4.“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成效显著。在全国确定了国家、省级重点联系医院。截至12月底,全国共有4964所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21个省在辖区内所有三级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成效显著。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北京市卫生局对开展优质护理的医院和病房进行第三方满意度测评,满意度达到99.3%。家属陪护和自聘护工比例降低。福建省立医院在一个月时间内试点病区家属自聘护工比例由50%-60%降至10%。患者安全进一步得到保障,医患关系更加和谐,优质护理服务受到患者、社会和政府部门的赞扬和肯定。

5.推进一批便民惠民举措。全国1200所三级医院普遍实行预约诊疗和分时段就诊,部分有条件的二级医院也在逐步开展。北京市推行社区就诊患者转诊到三级医院的预约,和三级医院接受对口支援的区县医院的转诊预约,得到了广泛的欢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在医院”活动,合理安排门急诊服务,积极稳妥推行“先诊疗,后结算”模式,提供方便快捷的查询服务。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

6.启动电子病历试点工作。制定下发文件,为医疗机构开展电子病历试点工作提供政策指导。遴选25个省的96家医院作为卫生部电子病历试点医院,确定上海、厦门、无锡市作为试点城市。召开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现场会,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

7.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监管。一是规范血液透析管理。明确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基本标准,对血液透析室进行执业登记,制定《血液净化操作标准规程2010版》并委托中华医学会开展专门培训。开展血液净化病例信息登记工作。二是加强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管理。印发《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试行)》,对医疗器械采购、使用、维护、评价、安全管理规定予以明确并组织专项检查。三是编发《医疗质量安全警讯》。对收集到的医疗事故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编发《医疗质量安全警讯》。四是加强人体器官移植监管。活体肾、肝移植比例由去年的40%和15%下降到15%和2.4%,有效遏制了非法活体器官移植。

8.开展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评估工作。初步建立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评估制度,制定了评估办法和部分专科评估标准。完成了2010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评估工作,共评估236个建设项目,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48个医院。中央财政对每个专科给予300到500万元的经费支持,提高了专科医疗服务能力。

9.其它医疗管理工作取得明显进展。扎实做好 “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截至11月底完成35.05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提前完成全年手术任务。稳步推进提高农村儿童白血病、儿童先心病医疗保障试点工作。指导云南、广东、海南、北京和四川成都开展了医师多点执业试点。继续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制定三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进一步完善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标准及规范。规范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制、修订《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等规范性文件并开展培训。推进医院处方点评,制定了《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将处方点评作为药物应用评价和合理用药的重要手段,并与医师定期考核相结合。继续开展抗生素合理使用和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发布《国家处方集》。

规范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执业行为。制、修订部分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基本标准。制订港、澳、台服务提供者在内地(大陆)设立独资医院管理办法,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组织顺利完成2010年医师资格考试,在江西、甘肃等四省开展乡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解决了乡镇卫生院行医人员执业资格问题。加强医师定期考核工作。对医师定期考核的相关程序、标准等进一步细化,提高了可操作性。加强医疗广告监管和医疗美容服务监管。

加强部门协作,推动无偿献血。2010年前三季度自愿无偿献血人次与2009年同比增长4.5%,自愿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比例达99.62%。落实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完善采供血机构质量体系建设。在全国12个省14家血站开展核酸检测试点工作,提高血液检测水平。加强临床用血管理,促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血。

筹备医院评审和组织实施大型医院巡查工作。组织启动医院评审制度的修订工作,起草完成《医院评审办法》及《医院评审专家库管理办法》。《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已经部务会讨论通过。着手制订一、二级医院评审标准和各类专科医院评审标准。对20所部属部管医院开展为期3个月的大型医院巡查工作。

全力做好青海玉树地震、王家岭矿难、舟曲泥石流、伊春空难等重大事件医疗救治工作,指导做好世博会、亚运会、亚残运会等重大活动的医疗保障工作。

二、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开创工作新局面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面临的最大形势是医改各项重点工作将继续深入推进。改革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既要改善外部条件,也要加强内部管理,两方面工作都要做。对卫生部门来说,要以改革总揽全局,通过改革解决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体制性和机制性的矛盾和问题。没有改革这个力度,有些问题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要通过改革逐步建立一些新的制度、机制、政策,变被动为主动,形成推动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已经破冰前行,通过近一年的试点取得了初步经验,开局良好,目前已进入点面结合、加快推进的新阶段。尽管在改革伊始,公立医院改革作为最复杂最艰巨的工作曾使人顾虑重重,望而却步,但通过一年的实践我们感觉地方各级政府和公立医院蕴藏着巨大的改革智慧和动力。尽管有挑战,也有机遇,总的讲,机遇大于挑战。目前公立医院改革至少面临以下四个有利条件:

(一)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公立医院改革,形成推进改革的政治基础。16个试点城市都建立健全了领导和工作机制,有12个城市专门成立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16个城市都制定了实施方案,出台了一批包括规划布局、社保和新农合支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县医院发展建设、财政补偿政策等配套改革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地方党委、政府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纳入城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大局统筹考虑,作为城市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医疗机构发展的资金、土地等问题。宏观上,医疗资源布局开始调整,结构逐步优化,基层服务能力和水平日益提高,公立医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需求的一致性增强。

客观地说,尽管在具体的改革路径、政策措施、效果预期上还有不同认识(中央和地方、部门之间),但不论是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各级财政的经费投入,对卫生事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上,我们都面临着建国以来公立医院发展比较好的历史时期,是我们的发展机遇期。同志们对此要有清醒认识,要倍加珍惜,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二)医保制度的建立使公立医院能够获得稳定、持续发展,提供了推进改革的经济基础。我们国家在不到13年的时间里逐步建立了覆盖全世界最庞大人口的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城乡12.55亿居民,保障范围逐步扩大,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医疗卫生个人支付比例由2005年的52.21%下降到2009年的38.19%。这次医改新增投入8500亿中有4500亿投入到医疗保障系统,2011年无论是报销比例还是门诊统筹都要扩面提标。医保经费增加的背后是国家财政对医疗卫生事业、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巨大投入。医保的发展极大地刺激和释放了群众的看病就医需求(2008年和2003年相比,两周新发病例未就诊比例下降7%,城镇、农村患病居民两周未就诊比例分别下降13%和8%,因经济困难出院比例分别下降53%和67.3%),从而通过医保的制度性建设培育了稳定的医疗服务市场。本轮医改的特点之一就是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方式以补需方为主,兼顾供方。医保资金将通过医务人员的服务流向医院,转化为对医院的补偿。可以说,这种补偿方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是政府投入医疗卫生服务的主要方式。而且医疗需求是刚性需求,医保是制度性建立,是一种社会福利措施,一旦建立,只能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而不是降低水平。因此,可以预期医保制度的建立将使医院发展获得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

(三)医疗资源的调整、优化与发展有利于医院按功能发挥作用,建立了推进改革的工作基础。“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医疗卫生资源从数量上得以补充,结构上开始优化,医疗技术水平有所突破和创新,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高。特别是县医院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在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大力支持县医院发展已经成为共识,并通过一系列房屋、设备等硬件建设、人才培养、对口支援等措施使县级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开始提升。2010年县及县级市医院诊疗人次达6.9亿,比2005年增长46.8%;出院人数4330万人,增长89.7%,年住院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病床使用率达到92.48%。2009年34.23%的县域居民首选县级医院就诊,县医院在分级医疗、分流病人方面的作用开始显现。县医院科室设置趋于合理,技术水平逐步提高,业务收入持续增长,运行状况明显好转。此外,通过开展城市支援农村、大医院对口帮扶基层医疗机构等措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部分二级医院的服务能力得到增强。因此,改革不仅有优势资源的调整问题,也有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壮大问题。只有基层发展壮大了,才能为宏观调整医疗资源的布局,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奠定基础,使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真正按照功能、任务各自发挥作用。

(四)医疗战线的同志们在改革中经受了锻炼,能力明显增强,是推进改革的人才基础。医改事关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举国瞩目,举世关注。从宏观上说既是卫生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微观上说既有政策制定问题,也有具体的管理、技术问题,对卫生系统的执政能力是一个重大考验。通过一年的改革实践,同志们精诚团结,勇于探索,攻坚克难,能够站在全局的高度谋划卫生工作,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弥合分歧,凝聚共识,逐步形成了有利于改革的社会氛围。在改革实践中逐步明晰思路,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改革的意识和动力明显增强,管理的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大家在改革中经受了历练,日益成熟,和勤于付出、甘于奉献的广大医务人员一道,是改革的主力军,是我们依靠的重要力量,是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

同时应当看到,尽管我们身处发展的历史机遇期,面临着诸多有利条件,但是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未变(人多、病多、资源少、底子薄、基础弱),因此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未变,仍然是医疗服务提供能力与老百姓医疗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纵向看,我们提供的服务不论是数量、质量、结构都有了发展和优化,但横向看,服务能力提高的程度和速度跟不上百姓就医需求的释放速度,距离人民群众的期望,距离我们的改革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有媒体报道,北京一年“专家号”约有178万个,但北京去年的医疗总人次是1.38亿,其中大多数人都希望找专家看病。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医疗服务供求关系的矛盾。而且随着医改的深入和人们对改革预期的升高,这个矛盾正在呈现一些新特点:一是优质医疗资源严重不足,配置不合理的矛盾进一步显现,人才匮乏问题进一步凸显,需要长期面对;二是城市大医院长期超负荷运转,在现有体制机制条件下对服务效率的挖潜几近极限,极易给医疗安全带来隐患;三是群众在自付比例不断下降的情况下更愿意去大医院、找大专家看病,就医行为需要理性引导;四是在基本医疗需求尚未充分满足的情况下,随着老龄社会的提前到来,对康复、护理、养老等医疗延伸服务的需求将很快提上日程,两种矛盾、两种需求可能交织在一起,加上民营资本的逐步进入,将呈现需求差异化、服务多样化、市场多元化的特点,需要我们早做准备。

经过一年的改革实践,尽管我们已经形成了改革的基本思路,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但一些地区,一些单位仍持观望、甚至怀疑的态度,还过于强调体制、机制等外部政策环境的制约。我认为不应回避这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要积极推动解决这些矛盾,但是体制的建立、机制的转换和医疗机构加强内部管理、行业监管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相辅相成。有了良好的外部政策和环境,内部管理会更容易看到效果,但是没有规范的诊疗行为和强有力的行业监管作为基础,再有利的外部政策也难以落实,因为所有的政策最终都将通过每个医疗机构、每个医务人员具体的医疗服务行为来体现,用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感受来评价。过去的一年不能说外部政策没有改变,不论是财政的投入,还是医保制度的扩面提标,这种改变的速度甚至超过了我们的预期,今年还将以更大的幅度向前推进。与其我们被动地承受社会各界对医疗服务的种种质疑,不如充分利用改革的发展机遇期,集中精力解决内部管理和行业监管问题,争取主动。

就微观而言,医疗机构也要认识到,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释放了群众看病就医需求,这就需要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予以满足。如果公立医院还是高成本运行,高来高走,不能有效规范行为,控制费用,特别是不合理的费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给群众带来的好处就会稀释,就不能持续发展,甚至难以支撑。这是其一。其二,医疗保障制度不仅仅建立起了支持医院发展的经费投入机制,更是一种监督制约机制,通过支付方式的改革,用付费手段规范、约束医疗服务行为。这种监督制约机制将随着医保制度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得到体现和强化。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一个医保制度既建立了投入机制,也建立了监督制约机制,是支持,也是约束。当然,这只是监督制约的一部分,或者说是经济的部分。监督制约机制还包括卫生行政部门的行政监管、评审评价;学、协会的行业、技术监管;社会、媒体、患者的舆论监督和满意度评价等。以前我们谈到控制费用时,更多强调的是减轻患者不合理的医药费用负担,从自身让利于患者。今天,我们必须看到,提高质量、规范行为、控制费用、加强内部管理也是医疗机构实现自身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同志们要看到这个大势,要顺势而为,而不能再有短期的逐利行为,否则最终会影响事业的发展,带来消极的结果。

公立医院改革通过一年的试点取得了一些进展,同志们进一步明确了目标,理清了思路,增强了信心,但未来仍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有人说,医改是世界性难题。是的,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任何问题都可能成为世界性难题。但是,我们有克服这个难题的条件和基础。只要我们按照中央确定的方向和原则,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当,就能够逐步建立起符合卫生事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医疗卫生制度,就能够逐步破解这个世界性难题。

三、围绕中心,突出重点,以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带动医疗管理各项工作的开展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的攻坚之年,唯此为大。公立医院改革将贯穿“十二五”的全过程,全国医疗战线要紧紧围绕公立医院改革这个中心任务开展工作。

(一)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

今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将按照“点面结合、远近结合、边试边推、分阶段、有重点、依条件推进”的策略和“上下联动、内增活力、外加推力”的原则,紧紧围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鼓励指导试点城市以“四个分开”为核心开展重大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允许多种形式大胆探索,注意总结经验。一是推进管办分开,深化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卫生行政部门的全行业管理职责,建立统一、高效、权责一致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二是推进政事分开,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机制。探索建立以理事会等为核心的多种形式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理顺公立医院所有者和管理者责权,完善院长选拔任用、激励约束措施,研究建立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加强对公立医院的监管。三是推进医药分开。改革以药补医机制,研究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加大政府投入。四是推进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加强对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的监管。我们要专门开会进行研究和部署。第二,将优化结构布局、上下联动、优先发展县医院和信息化建设等从试点城市总结出来的结构性改革措施向全国推广,推进公立医院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今年我们将选择300家县级医院推进综合改革试点。实施医药分开,减少药品滥用,控制医药费用过快上涨,提高医疗安全质量;推行以聘用管理和岗位管理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以岗位绩效工资为核心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基本科室建设为切入点加强县级医院骨干人才培养,提高县级医院医疗质量和服务能力;推行一批便民惠民措施,改善医院服务。第三,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出台惠民便民措施,为群众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改善群众看病就医感受,减轻医药费用负担,努力为群众看好病。第四,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推动各项改革与管理措施的贯彻和落实,完善医院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合理确定公立医院人员编制,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条件,营造良好的医疗执业环境,促进医务人员合理流动,弘扬崇高的职业操守。第五,加快推进多元化办医格局,给非公立医疗机构留出合理发展空间,改善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执业环境,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健康发展。第六,切实采取措施,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将实施便民惠民措施与推进综合改革、建立长效机制紧密结合起来,使两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

(二)继续深入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临床路径管理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既是我们加强医院管理,推动工作的有力抓手,也为支付方式的改革奠定基础,可以说一手托两家,意义十分重大。临床路径作为一项新的工作任务,不论对卫生行政部门还是医院管理者,包括医务人员,都面临着许多挑战,有一个从不熟悉、不适应到逐步熟悉、适应的过程。目前临床路径试点工作面临的问题主要有:第一,对实施临床路径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工作流于形式。第二,内在动力不足。目前还有一些医院处于观望状态,认为实施临床路径影响了医院、科室和医生个人的收入。第三,目前的临床路径没有解决基本医疗与非基本医疗的问题。临床路径是医务人员临床执业活动的遵循,不同级别、不同规模的医院,同一级别医院中医保病人与商业保险或自费病人的诊疗要求都要兼顾。但其约束的不只是医疗行为,还有费用控制的问题。临床路径要与支付方式的改革挂钩,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否则容易流于形式。有些问题需要与大家商榷:如何明确诊疗活动中的基本医疗与非基本医疗?是按照诊疗手段划分还是强者就医需求划分?是按照医院层级划分还是按照医保是否付费划分?基本医疗在多大程度上受地区经济状况影响?是全国统一标准还是由地方根据各自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百姓就医需求自行确定?这些问题希望同志们能开动脑筋,大家一起研究、思考。第四,医院和科室绩效考核机制需要转变。绩效考核制度是卫生行政管理重要的指挥棒,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现在部分医院仍然以科室收入作为首要的考核指标。第五,临床路径管理需要进一步与电子病历建设相结合。

这里还想跟大家强调一下临床路径对于改变付费方式的重要影响。在医保经费成为我国医院财政补助的主要方式的背景下,付费方式一旦转变,将使医院的经济基础发生结构性改变。因此,归根结底,临床路径这项工作我们是在为自己做,做好这项工作对我们自己有利。而且,早做早适应,早做早主动。

今年,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将全面提速,深入开展,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扩大病种,细化内容,分级管理。2011年,卫生部将继续组织制定100个病种的临床路径,到2011年底将达到300个病种,扩大试点病种范围。卫生部110家试点医院要进一步加大临床路径推行力度。各省也要继续做好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配合县医院综合改革工作,2011年卫生部将制定县医院常见病种临床路径,在县医院推行临床路径管理。

第二,深入推进试点工作。一是继续扩大试点医院范围。2011年,全国50%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二是扩大试点专业数。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不少于10个病种,二级甲等综合医院不少于5个病种实施临床路径管理。三是提高患者入组率。各试点医院对试点病种中符合入径标准的患者入组率不低于50%,入组后完成率不低于70%。四是与“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医院信息化建设试点”、“医疗质量万里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院务公开等各项重点工作相结合,稳步推进。

第三,针对重点病种制定路径,规范行为。按照“明确目标,分类指导,重点治理,务求实效”的原则,针对重点医院、重点科室、重点病种、重点人群,选择神经外科、骨科、心内科、心外科、肿瘤、口腔外科等科室的神经介入、心血管介入、关节植入手术和肿瘤性疾病,制定基本临床路径,并提出最高限价标准,重点在三级医院使用,通过规范行为控制费用。

第四,300所县医院综合改革试点要先行一步,如何制订方案,还要深入调查和研究。

(三)实施两项“工程”一个“治理行动”,建设与规范并举。

1.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工程。

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和公立医院改革加快推进的历史时期,中央财政对三级医院的专科建设进行大规模投入,对于落实公立医院公益性,调动积极性,加强医院“以病人为中心”的内涵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这种投入方向、投入重点和投入的规模建国以来罕见,因此举国震动,行业振奋。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评估既是发展专科能力、调动医院积极性的有力武器,也是完成医改任务、推动公立医院改革、落实医院公益性的重要抓手,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关于这项工作卫生部还将专门召开全国会议进行具体安排部署。这里我简单就2011年工作提几点要求。

第一,要制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规划。在总结今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组织调研,掌握各专科的资源、能力、需求和存在的问题,明确各专科发展方向。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也要对本省的专科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提出发展规划,与卫生部一起共同制定未来五年的专科建设和发展规划。

第二,以临床重点专科评估为抓手,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评估和建设要始终围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的大局。重点专科所在的医院必须首先积极落实医改任务,推动公立医院改革,这不仅仅是个态度问题,更是体现公益性的重要方面。在优质护理、对口支援、预约诊疗、临床路径、抗生素合理使用、医药费用控制等方面应当有所作为。难以想象一个不能正确认识改革、不能自觉将工作服务于改革大局的医院会在专科发展、建设上有所建树。不落实医改要求的医院没有资格参评,也不会有专科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第三,评估既要鼓励先进,又要兼顾公平。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评估既要建立在专科整体实力强、具有发展潜力的专科和医院基础上,也要适当向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和中西部地区的医院倾斜。这也是优化医疗资源布局,缩小地区、城乡之间差别的要求。通过评估打造一批国家队,促进学科发展,同时扶持一批办院方向端正、技术水平高、管理规范、诚信服务的民办医院。

第四,在评估方法上要更加科学客观,有所创新。医疗服务专业性高,评估难度大。准确区分出不同医疗机构在同一临床专科能力上的差异,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2010年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主要采用了专家现场评估和答辩的方式,这也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方式。最近我了解到北京市卫生局开展了基于医院实际服务的产出,即从病历首页采集数据评估各临床专科的研究工作,并与传统的专家评估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我认为很好,对下一步临床重点专科评估和医院评审评价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尽管这个方法还有待于完善,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用客观指标评价医院质量、绩效、控费等技术性难题,可以对医院的临床服务能力进行相对客观的横向比较,与专家评估的结果比较也证明是可信的,且省时省力,成本低,主观因素少。因此在未来4年的重点专科评估中要充分借鉴、完善这种方法,在指标设定和分值权重上充分体现公立医院改革的要求,并通过评估把坚持公益性的要求落到实处。

同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对已经评出的临床重点专科进行动态的追踪管理,医院也要落实相应的配套经费,承诺要兑现。不能拿了钱不办事,办不好也不行。对不落实工作要求的医院卫生部不受理其他专科评估的申请,已经评出来的专科予以取消、摘牌。

2.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

2010年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已经成为公立医院改革的亮点。李克强副总理去湖北调研时对这项工作印象深刻,并给以高度评价。公立医院改革千头万绪,部门协调任务重,分歧也不少。但这项工作大家都积极支持,给以充分肯定。这项工作我们也不需要跟外部要政策,自己完全可以做好。更重要的是它不仅可以改善群众看病就医体验,也极有可能成为医院人事分配制度等微观机制改革和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的突破口,意义十分重大。要从护士收入与医生收入挂钩,转变为护士收入与护理服务质与量挂钩;从简单的功能护理,转变为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整体护理;从创收机制下形成的少聘用护士,转变为聘用合格护士提供优质服务,并逐步提高护理价格,为医疗服务价格政策的调整奠定工作基础。

通过2010年的工作,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仍然存在思想认识误区,开展工作动力不足。有的仍然将“优质护理服务”简单地等同于“无陪护”,认为加大了经费支出,加重了医院负担,态度不积极,工作流于形式。第二,工作开展不平衡,实施广度、深度需要进一步推进。从全国情况看,不同省份工作开展不平衡,医院之间也存在认识层面和工作层面的差距。这种状况不行。要让优质护理服务惠及更多的患者,形成强劲的行业风尚,就必须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巩固成果。所有的医院都要积极行动起来,医院前进一小步,行业的面貌就会前进一大步,群众和社会就会有深刻的感受。第三,简单地将护理收费低与实施优质护理工作对立起来。有的医院工作还没做就强调护理收费低影响了优质护理的开展。现行的护理服务收费标准过低是各地普遍反应的问题,也是长期以来医疗服务价格低于成本支出的一个方面。扎实推进优质护理服务才能为提高护理收费标准提供条件。各地的实践已经充分说明,只有在大力推进优质护理服务,不断扩大工作范围和影响的过程中,才能为提高护理费标准创造理想的外部环境。通过一年的实践,安徽、河北、江苏省和山东省济宁市已经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护理费标准。

今年,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将以不可逆转的形势坚定不移地向前推进,巩固和扩大覆盖面,实施目标化管理。全国所有三级医院全部启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至少50%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覆盖50%以上的病房。二级医院中,至少40%的地市级医院、20%的县级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争取全国至少有100所三级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覆盖80%以上的病房。下面提出4点要求:

第一,坚定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改革护理模式,改变排班方式,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是推行优质护理服务的核心。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院要准确把握工作实质,突出工作重点,切实将功能制护理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使责任护士人人分管患者,为患者提供全程、全面、规范的护理服务。创建“无陪护”病房只是一个理想化的最终目标,是一个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地不可盲目追求“无陪护”。

第二,切实履行护理职责。履行护理职责是每一名护士的法定义务,也是《护士条例》和《护士守则》明确规定的护士职责。护理绝不仅仅是打针、发药,护士要运用专业知识完成对患者的生活照顾、病情观察、治疗处置、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等多项护理任务。每一名护士都应当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在为患者提供全程、全面、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中实现自身的职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第三,进一步稳定和充实临床一线护士队伍。医院要增加临床护士数量,依据护理工作量和患者病情配置护士,病房实际床位数与护士数的比例必须要≥1:0.4,每名责任护士平均负责患者数量不超过8个。到2011年底,全国所有三级医院必须达到卫生部有关要求,护士数量配备情况将作为评价优质护理服务和国家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重要依据。

第四,加大对临床一线的支持和保障力度,充分调动护士积极性。医院要加大投入,薪酬分配向临床一线倾斜,提高一线护士福利待遇,真正体现收入与工作的质与量挂钩。要在护士培养、使用、职称晋升以及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充分发挥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全院围绕临床,临床围绕患者的工作格局。

3.抗菌药物专项治理行动。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是个老问题,而且正在呈现一些新特点。从我们监测的情况看,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临床应用抗菌药物品种多。部分疗效不确切或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在国际上被反复警示甚至取消注册的药物仍在我国部分医疗机构中使用。二是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高,用量大,结构不合理。一些医疗机构在抗菌药物应用选择上求新、求贵、求广。5年来监测结果显示,喹诺酮类、三代头孢菌素和二代头孢菌素一直占据我国抗菌药物使用总量的前三位。另外,我国I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较高。三是不同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同样是三甲综合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品种数最大差距达6倍以上,I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最大差10倍以上。四是细菌耐药形势面临严峻挑战。我们要对各级医院抗菌素使用提出明确要求,将来还要建立科学、合理、可持续的长效机制。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以药养医的机制问题、我国合理用药的管理体系和监管能力问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的能力和水平问题,也有公众合理用药意识的培养问题。这些问题需要综合治理,并非短期内能够得以根本解决,但我们绝不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针对这些问题,结合2011年“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卫生部将在全国开展“抗菌药物应用专项治理行动”。具体内容包括:

一是医疗机构要贯彻落实《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国家处方集》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全面梳理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和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加强处方、医嘱点评和不合理用药预警监测工作,完善日常监督机制。

二是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卫生部统一部署和统一标准,组织开展本辖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检查。采取突击检查、现场点评等多种形式,在全面梳理整治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问题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环节,针对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滥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等医疗机构不合理用药最为严重的问题进行集中整治。

三是卫生部组织专项检查组,不定期对全国部分医疗机构的处方、医嘱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飞行检查。对于检查结果不合格的医疗机构,将进行全国通报并协调地方政府给予机构主要负责人和有关当事人诫勉谈话或行政处分。同时,继续做好合理用药的培训工作。

配合“治理行动”,卫生部将尽快起草并以部门规章形式下发《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进一步明确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责任人,明确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处方点评等相关制度,并从几方面入手,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一是通过限制医师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处方权的获得,加强医疗机构高级别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管理;二是通过加大对开具不合理抗菌药物医师的处理力度和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三是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与临床重点专科和医院评审工作结合,对于抗菌药物管理和使用存在严重问题的医疗机构,要一票否决;四是通过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强度情况进行排名和公示,引入社会监督机制,督促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不断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同时,结合《办法》的组织实施,进一步加大有关文件的执行力度。

(四)继续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第一,优先发展县级医院。一是组织实施以“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为重点的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包括省(区、市)范围内的对口支援工作、东西部地区医院省际对口支援工作和军队医院支援西部地区县医院等。要着眼于受援医院能力提升和水平提高,抓好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今年要重点加强考核评估,要建立医务人员支农信息报送制度和信息公示制度,要将考核结果与医院评审评价、与重点专科评估相结合,与医师定期考核、医院和个人评先评优结合。二是组织实施好中央财政支持的几个项目。要组织实施好远程会诊项目,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基层远程会诊系统和高端远程会诊系统,用好城市优质医疗资源。要组织实施好县级医院能力建设项目。各地一定要用好这笔经费,按照“突出重点、填平补齐、工作必备、适当提高”的要求配备一批医疗设备,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建设县级医院的信息化系统,尤其是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要组织实施好骨干医师培训项目。严格落实“导师制”和“一对一”培训,对学员实行注册管理和严格考核,确保培训效果。三是围绕建立县级医院评审评价体系,开展县级综合医院等级评审和优质县医院评审工作。人口超过30万的县(市)在今年年底前基本建成一所二甲及以上水平的公立医院,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考虑建设三级县医院,使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危急重症和部分疑难复杂疾病在县域能够得到基本解决。

第二,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完善规范有序就医的引导政策,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就医格局。其中包括城市医院支援县医院、城市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医院支援乡镇卫生院。要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在发挥公共卫生职能的同时,具备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医疗服务能力,提高能力建设。宝鸡采取团队支援的方式加强对县医院的帮扶指导,深圳、厦门市在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采取“政府主导、院办院管”的模式,镇江、芜湖、马鞍山市采取组建医疗集团的方式促进医疗资源的纵向流动,取得初步成效,各地可借鉴这些做法和经验。

(五) 稳步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医院信息化建设。

建立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是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提高服务效率,发挥最大效益的重要手段,也有利于实现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减轻患者费用负担。

做好这项工作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要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减少资源浪费。目前,大多数医院的信息系统建设还处于各自为战的阶段。卫生行政部门要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第二,要解决互联互通问题。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方便信息的利用,而信息在不同系统之间能够流动就是前提,有了这个前提,远程医疗、检查结果互认才有基础。目前医院之间、地区之间无法共享信息,形成信息孤岛,甚至医院各部门之间都不能进行信息交换,形成一个个信息烟囱,缺乏规范化的接口。第三,要与临床与管理实践相结合,服务临床。电子病历从设计到实施,都必须与临床医疗实际相结合,一方面要在设计阶段就将关键环节的质控结点嵌入电子病历,变人工控制为信息化控制,提高敏感性,另一方面,以方便、实用、高效为原则,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医务人员工作负担。第四,要保障信息安全和患者隐私。医院信息系统除了保存大量医疗信息外,还有医院日常运营的大量经济信息,包括现金流等。因此信息安全不容小觑。此外,进入电子病历阶段,患者的信息集中保存,信息更加全面、详细,随着数据量的增加,患者的隐私保护问题将日益严峻。系统安全、信息管理、网络共享将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带来新挑战。第五,加大政府投入。当前,大多数医院的信息系统由企业先期投入建立,长远看,这种企业资金投入的模式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机制,长此以往会产生不良影响。医院信息化建设需要政府增加投入,把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作为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与其他医改工作同步安排、同步推进。

(六)启动医院评审评价工作,全面加强医疗机构监管。

今年要启动医院评审评价工作,重点是印发《医院评审办法》等有关文件,制订下发各级各类医院评审标准,继续开展医院满意度调查工作,健全医院评审标准体系,加强对各地医院评审评价工作的指导,规范评价活动,引导医院开展自评,完善内部管理,加强内涵建设,持续改进服务质量。配合重点专科建设,启动包括重点专科在内的临床各专科评价标准制订工作,试点启动临床各专科评价工作,逐步构建周期性评价和日常评价相结合,专科技术评价体系和医院综合管理评价体系相结合的符合我国医院等级管理特点的医院评审评价体系。二是开展优质医院创建活动。紧紧围绕公立医院改革中心任务,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加强医院内部管理,提高医院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改善群众看病就医体验,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为重点,组织开展优质医院创建活动。到今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创建100所“国家级优质医院”,300所“省级优质医院”和500所“优质县医院”。三是继续做好大型医院巡查工作。今年卫生部将完成剩余22所部属部管医院的巡查工作。各地应按照卫生部要求,继续做好辖区内大型医院巡查工作,未启动此项工作的省区市,应制定工作方案,尽快启动巡查工作,我部将对各地巡查工作情况和巡查效果进行检查督导。

(七)继续巩固、推进便民惠民举措。

继续推进预约诊疗,将其作为改善三级医院就医秩序、引导形成社区首诊的诊疗模式的手段之一。今年要实现所有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预约诊疗全覆盖,不断丰富预约形式,稳步提高就诊预约率。社区转诊预约占门诊急诊量的比例达到20%,本地病人复诊预约率达到50%,其中口腔科、产前检查、术后病人复查等预约率达到60%。继续开展便民门诊,采用购买服务和执业医师多点执业等政策,实施三级医院医务人员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执业活动、双休日及节假日门诊等多种形式,有效方便患者特别是在职患者就医,分流病人,同时通过鼓励和支持医务人员在基层执业,促进病人下沉。加大推行先诊疗后结算、志愿者医院服务、便民门诊等便民惠民措施力度,在全国推广优化医疗服务先进经验。继续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

(八)深化医疗服务监管体系建设,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监管。

在监管体系建设上一是以《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为龙头,逐步细化、完善医疗服务监管的法规体系。今年重点要出台《医疗服务监管办法》,对医疗服务监管的内容、程序等作出明确规定。配合医改工作,要着重研究制定民营医院监管的针对性政策措施,健全信息公示制度,引导民营医院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将管理措施落实到位,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健全日常监督检查与抽查相结合的监管模式,探索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执业行为监管的有效手段。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要依法处罚,决不姑息。对于多次违法的医疗机构和个人要按照规定从重处罚,该整改的整改,该吊照的吊照。三是逐步建立医疗服务监管信息报送系统,为开展监督、评价和政务决策提供有力数据支持。

在医疗质量安全监管上一是健全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制度。各地要按照今年初印发的《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的要求,做到发现及时、报告迅速、处置有力、防范有效。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将医疗质量安全事件信息报告情况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医疗机构等级评审和医院评优的指标体系,对于瞒报、谎报、处置不力的,要从重处罚。二是实施医疗质量安全告诫谈话制度。在去年的医疗服务监管工作会上,我提出要坚决遏制医疗安全事件抬头的趋势,关键在抓好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要实施医疗质量安全告诫谈话制度。卫生部已经印发了《医疗质量安全告诫谈话制度暂行规定》,各地要做好贯彻实施工作,告诫谈话的对象和主要内容要在系统内公布,形成行业内狠抓医疗质量安全工作的高压态势。对于未履行职责的卫生行政部门,卫生部要在全国作出通报。对于告诫谈话后整改不到位的医疗机构,要按照相关规定从重处理。三是建立医疗质量安全专项检查制度,加强药品和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管理。每年确定3个左右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重点领域,开展飞行检查。要以处方点评为抓手,加强医疗机构药品临床使用管理;加大《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试行)》贯彻执行力度,促进医疗器械临床安全使用。四是逐步建立人体器官移植医师的注册、培训、考核体系,继续开展飞行检查。五是进一步加强平安医院创建工作力度。各地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协调配合,抓好政策落实,力求取得实效。要继续推进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还没有开展这项工作的地方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力争今年取得突破。在平安医院创建工作考评中,要对未开展这项工作的地区实行一票否决。要继续配合公安机关做好医疗机构治安秩序整治工作,配合做好医患矛盾纠纷的排查工作。

此外,继续为45万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累计三年完成100万例手术。组织开展农村儿童白血病、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等重大疾病医疗救治工作,会同新农合基金管理部门开展单病种费用控制。扩大医师多点执业试点。组织开展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试点。进一步推进院务公开。鼓励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推进国家和重点专业质控中心建设,组织开展质控工作。继续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提供“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医疗服务。继续推动无偿献血和血液核酸检测试点工作,健全采供血服务网络,加强采供血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设,建立临床用血考核评价体系,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希望同志们紧紧围绕今年卫生工作会议和医疗管理工作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精诚团结,奋发有为,共克时艰,通过扎实努力的工作实现医改阶段性目标,为改善和增进人民群众健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