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houette翻译:云冈早期造像(昙曜五窟)特点(未完待续)(20P)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2:00:04

云冈早期造像(昙曜五窟)特点

更多精彩内容请到:http://blog.sina.com.cn/dtxxgz

 


大家记住,2001年,也就是十年前,云冈石窟就已经是世界文化遗产。 

 

1961年,也就是五十年前,云冈石窟就已经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昙曜五窟外景及20窟照片


昙曜五窟前的石碑。



    开凿时间为460—470年,由昙曜主持开凿,故称为昙曜五窟,即现编号的第16—20窟。
                        
    昙曜五窟是云冈石窟的开山之作,规模宏大,造像雄伟,气势磅礴。昙曜五窟从东到西长达一百米,在形制上比较统一,昙曜五窟特征十分明显,平面为马蹄形,穹窿顶,仿印度草庐形式,一门一窗外壁满雕千佛(下图的龛像群  第16窟,从北魏佛教源流特点来说,主要来源于凉州佛教。造像题材以三世佛(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为主要题材。佛像最重要的特点是佛陀帝王化和帝王佛陀化的“人佛合一”特征。据专家分析和考证,五个洞窟的五尊主佛分别对应了北魏王朝开国以来到文成帝的五位帝王。 

龛像群  第16窟

 


19窟外景平面为马蹄形,穹窿顶,仿印度草庐形式,一门一窗外壁满雕千佛

 

    根据主像在石窟中的布局,16—20窟可分为二组。一组是以19窟为中心的18、19、20窟,19窟是一个中心窟,从它的布局和形制中可以看出,中间是一大像窟,两边各开一耳洞。中间是坐佛,耳洞各一倚坐佛,组成三世佛;

 

    另一组是16、17窟,17窟题材也是三世佛,不过是以交脚的未来佛弥勒作为主像,16窟主像是释迦。这两个窟主像总的布局在昙曜时期已经完成,但工程一直沿续到中期。昙曜五窟是为太祖以下五帝而设计开凿的,16窟主像释迦是现在佛,象征当时在位的文成帝,17窟主像是未来佛,应相当于还没有继位就死去的景穆帝,18、19、20应分别为太武帝、明元帝和道武帝而开凿。


    第16窟是单一的释迦牟尼佛立像。主尊佛像高13.5米,顶天立地,着褒衣博带式佛装,赤脚立于莲花台上。大佛身材修长,英气逼人。胸前结带下垂,很像现在的领带。右襟甩向左臂,衣服有飘逸的动感。大佛的左手手指自然逼真,刻划得真实精巧,栩栩如生。据说,此尊造像对应的正是当时在位的文成帝拓跋浚。拓跋浚是拓跋晃的儿子,他在祖父太武帝“灭法”之后很快“恢复佛法”,使佛教在遭受重创之后得以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另外他还下令开凿云冈石窟。遗憾的是这们年轻的帝王只活了26岁。


     

 
第16窟是单一的现在佛释迦牟尼佛立像。主尊佛像高13.5米,对应文成帝拓跋浚。



16窟主佛带的领带可以吧?


                     

第17窟主尊大佛是弥勒造像,高15.5米,是云冈石窟中第一交脚大佛。佛像的面部、胸部、腰部风化严重,已经面目全非。据考证,这尊主像对应的是北魏还没有即位就去世的景慕帝拓跋晃,他是文成帝之父,太武帝之子。当年太武帝灭法,身为太子的拓跋晃却丝毫没有动摇遵奉佛教的信心和决心,他私压“灭法诏书”,故意走露消息,尽可能地保护僧人和佛教典籍,反复劝说昙曜逃难避祸,可说得上是护法有功。只可惜他因忧郁过度年仅24岁还未继位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但是拓跋晃对佛教始终不渝的热忱和崇信、对僧人的爱护和亲和却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儿子拓跋浚。在文成帝拓跋浚发起的“复佛造像”中,昙曜以帝身待之,为景慕帝雕造了巨大佛像。但是因为拓跋晃未即位即夭折实际上并非帝王,第17窟与其他几个洞窟比起来就显得低矮了许多。


对应的是北魏景慕帝拓跋晃



第17窟主尊大佛是弥勒造像,高15.5米,是云冈石窟中第一交脚大佛

 

 

    第20窟的露天大佛是云冈石窟的标志。起初修建的时候,这个洞窟也有洞壁和门窗,佛像藏在洞中。但是窟前立壁在洞窟竣工后不久就坍塌了,究其原因是明窗所开的间距跨度过大,无法承受来自上部的重压。庆幸的是洞窟中的主佛和东边的胁侍佛仍然完好地保存了下来,而且由于不再受洞窟空间的限制,在开放的空间里反而更利于人们的观瞻、礼敬和欣赏。主尊佛像高13.7米,身着袒右肩佛装,单盘吉祥坐禅定印相,呈跏趺坐,因石头略呈白色,也称“白佛爷”。大佛身姿伟岸,胸部厚实,身体略微前倾,大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和君临天下的豪情。佛像头顶肉髻,眉间白毫,面相方圆,两耳垂肩,广额丰颐,长眉细目,双眼有神,嘴角深嵌,微笑中自然流露出豪迈、自信、脱俗和超拔。据考证,主尊佛像对应的是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这位年仅15岁就登基的皇帝,历经千难万险,建立了北魏王朝,并且确立了佛教的国教地位,开创出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

 


第20窟的露天大佛是云冈石窟的标志,主尊佛像对应的是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

 


仔细看下,第20窟左上角局部放大。



第20窟右上角局部放大。


第20窟右边胁侍佛局部放大。




第20窟右边胁侍佛局部放大。

    佛像高大,面相丰圆,鼻高,眉眼细长,主像释迦牟尼蓄八字胡须,这是印度造像的特点。双肩齐挺,身体粗壮,所著服装有两种:一种是袒右肩,一种是通肩衣。比较有特点的是袒右肩式的服装,里边穿内衣,外披袈裟。内衣一般画方格纹,袈裟边缘雕连珠纹和折带纹。菩萨像,一般是圆脸,短身,头戴宝冠(三珠新月冠),宝缯内收,裸上身,胸佩项圈,短璎珞、蛇形饰。下著羊肠大裙,戴臂钏、手镯,这种菩萨装饰是当时印度贵族的装饰。
                              
    雕刻技法方面,衣纹雕刻比较浅,在凸起的衣纹上刻阴线。雕刻比较细腻、匀称、轻薄、贴体。总之,昙曜五窟有以下几个较为明显的特点:A、草庐式的窟形;B、大像后壁开隧道;C、以三世佛为主要的造像题材;D、肩宽体壮,深目高鼻,短粗身材,八字须,火焰纹的背光,佛光上雕飞天及浅、密、贴体的服装。这些特点都显示出一种挺秀、劲健、浑厚、朴实的作风,既不同于凉州,也不完全同于犍陀罗造像,形成一种新的造像风格。

 

 云冈石窟未解之迷: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6ef8a30100lxj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