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钢琴诙谐曲曲谱:听老一辈讲文革时的城管与小贩的战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2:40:30

吃晚饭的时候听到的故事

那时候,一条小河把古城分成了城市和乡村两片,河的这边是早出晚归干着革命工作的工人们,河的那边是三不管地带,有一片杂乱破败却远比城里的国营商店更有生气的小集市。

越过狭窄的集市区,就是广柔的乡村。

那时的农民是没有收入的,虽然可以吃自己地里种的食物。但油盐酱醋要钱,过年过节吃顿肉要钱,生病小孩上学要钱,所以需要把自己种的菜挑到城里换成人民币满足日常用度。

那种菜可不是现在的化肥菜农药菜毒水浇灌的菜,是真正纯天然的,而且那都是农民伯伯平时舍不得吃,为了换钱特意省下来的。

现在的菜有的是种菜人自己不吃的,这个不吃和那时的舍不得吃可是天渊之别完全相反的概念。

从民国到共和国,每天傍晚,一些城里的居民乘着小船去河对岸的小集市洗澡。而到了清晨,薄雾中,对岸的村民们则划着澡盆进城卖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直到割资本主义尾巴运动的到来。。。。。。。。。

老一辈喊那时的城管叫做红卫兵,戴着红套套,威风一时无两。

他们看见了卖菜的农民就呼啦一群打仗一样冲上去,秤什么的全砸掉,菜没收。

有免费的菜吃,又能满足喷薄而出的革命激情与正义感,他们乐此不彼。

有文艺青年这么形容:像一群发现了火焰的飞蛾。年轻的生命犹如优质的劈柴,总希望在燃烧中显示自己的价值。

实际上不过是肆意抢夺农民伯伯辛辛苦苦自家种的菜而已,同时满足了他们贪婪的胃。

倒是居民们看不过去,经常给农民通风报信。红卫兵来了就给农民指路,让他们往后面挑,藏身到各家的院子。

自家种的菜怎么成了资本主义尾巴呢?讲故事的老人笑着说,在我们那一片,会让农民先把菜放在我们的院里,一小批一小批的拿出去卖,这样即使给红卫兵抓住了损失也小些。

于是中国特色的游击战又上演了。。。。。。而且这一打就是十年。。。。。。。。。。。。。

我也是第一次听说,有过这样的历史。

大概没多少人知道的,再过一代人或许就彻底消逝在记忆的尽头了吧。

人们只会记得那些想记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