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广肖邦巴赫:李姓皇帝这么多为什么?李姓家族如何壮大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5:26:24

一。李姓皇帝这么多为什么?李姓家族如何壮大的?

来源:中国陵网  点击:179  发布时间:2010-11-17


        李姓自古以来就是大姓,体系庞大,英才众多。中国历史上有李姓君王60多人、宰相39人、状元45人。唐代,李姓为“国姓”,至显至贵,人口快速增长。李唐皇帝还常把“国姓”作为最高奖品,赐给那些有功的臣民。如今,海内外李姓人口约1亿,是名副其实的“大户人家”。

  说起李姓,你不用费脑筋,便可在最亲近的生活圈里找到许多人,通常在老师、同学、同事中就有很熟悉的李姓朋友——一句话:姓李的人太多了!据公安部最新统计,李姓人口已占汉族人口的7.9%,约1亿人。所有李姓之人并排站在一起,就能环绕地球一圈半。

  说起来,也真让李姓之人自豪:宋代问世的《百家姓》,后来出现了十几个修订本,这些版本都不断地调整各姓的座次,但调整来调整去,人家“李”姓总是稳居前4名——起初是“赵钱孙李”,李姓排第四名;继而变成了“张王李赵”,李姓排在了第三名;2007年,公安部重新为中华姓氏排序,李姓竟然排了个第一。

  李姓咋这么厉害?这个大家族是怎样壮大起来的?

  这,还得从商朝说起,从河南说起,从洛阳说起。

  嵩县河边伊侯墟 大李树下改姓李

  李氏家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往远处说,源出嬴姓,是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距今已经4000多年了。其部落属于东夷族,活动区域是河南东部,后来北迁到帝丘,即我省的濮阳市西南部。

  到了唐时期,颛顼部落已分为8个氏族,其中一族的首领皋陶,是尧帝的大理,拿现在的话说,就是最高法院的法官,负责掌管刑事诉讼和推断之事。那时时兴以官名为姓,谁做什么官,就姓什么姓于是皋陶就姓“理”。皋陶担任法官,执法严明,办事公正,他创制了5种刑罚,用来规范社会人心。相传他有一头独角兽,常常伴随左右帮他办案。说来也奇,独角兽能辨是非,明真伪,分善恶。每当一干人等被带到皋陶面前,独角兽就径直走向有罪之人,用兽角去冲撞对方。如果有人说谎了,它就两眼逼视,发出怒吼。皋陶有了此兽,如长了一双慧眼,处理案件高效准确,罪犯闻风丧胆,百姓交口称赞,皋陶声名远扬。

  如今看来,这是由于皋陶断案准、声誉好,后人才编出故事颂扬他。由于祖上英明,皋陶的子孙得以世袭大理职务,自然也都以“理”为姓,就这样一代传一代,走过了夏代,走进了商代,最后走到了商纣王统治时期。

  商纣王是个暴君,而这时的理氏家长理征,却是一位不懂阿谀逢迎的耿直之人。他办案不畏权贵,深得百姓爱戴,结果触怒了商纣王,被判了死刑,整个理氏家族受到株连。

  理征的妻子不甘坐以待毙,带上幼子利贞,匆匆逃出家门,来到洛阳西南的嵩县伊侯墟。伊侯墟就是伊侯曾经居住的地方,紧邻伊河。母子俩又饥又渴,四顾却无人烟,没有找到可以充饥的食物。正绝望之时,他们发现路旁有几棵果树,上面结满了成熟的果子,娘儿俩就摘下一堆果子充饥

  此果甜中带酸,很好吃。他们问了一个过路人,得知此树为李树,此果叫“李子”。于是娘俩就靠“李子”充饥解渴,熬过了最艰辛的日子。后来娘俩逃至苦县(今河南鹿邑县)长住下来,为铭记“李子”的救命之恩,遂改“理”姓为“李”姓——从此世代姓李,繁衍至今。

  一江春水支流多 发展壮大渊源深 

  关于李姓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更具神话色彩。《史记·正义》引《玄妙内篇》说“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迄今我省鹿邑县仍有民间传说:老子的母亲在李树下生下老子,他诞生时已经白发苍苍。其母亲惊呼道:“我的老儿子!”他因此而得名“老子”。他一落地,便用手指着李树,认“李”为己姓。

  以上传说,生动有趣,却不免让史家生疑。史家认为这些传说必然起于唐代,是李唐宗室为了抬高门第和出身,故意搞的宣传广告。因为理征、利贞等人的事迹,从未见于先秦典籍。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李姓名人已经很多:李耳、李悝、李冰、李斯等,名字享誉海内,踪迹遍及列国,其实李唐宗室大可不必做广告宣传。

  可是,拥有1亿之众的李姓氏族,并非都出自3000年前的“李氏家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李姓融进了许多新成员。这一江春水里边,支流繁多,河沼密布,十分复杂。文献记载,从商末到东周二百年间,李氏一直居住在河南东部。到了西汉,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内。自东汉始,又有李氏族人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

  为李姓首次输进新鲜血液的是北魏王朝,“输血”地点在洛阳。孝文帝尽管是鲜卑血统,但他为了推行汉化,迁都洛阳城,下了死命令,命令迁入洛阳的羌人、鲜卑人、匈奴人,统统放弃祖宗姓氏,改姓汉姓。这些少数民族中的很多人,当时就改姓李了。

  到了唐朝,李姓对外姓又进行了一次大收编。

  唐朝开国者李渊在举事之前,隋炀帝杨广做了一个梦,梦见十八个小孩儿在搬他的腿。醒后他问大臣此梦何意,有大臣说:这“十八子”合起来是一个“李”字,搬你的腿就是要颠覆陛下,看来必须提防姓李的人夺权造反。果然,数年之后,唐国公李渊起兵造反,率领十万将士推翻了隋朝,建立了唐朝,自己当了皇帝。跟着他作战立功的许多将士,都以姓李而感到荣幸。

  这对于李渊来说倒也方便,他索性把自己的姓氏当作奖品,赐给那些立功之人,让他们与皇族同姓。譬如唐末沙陀部首领朱邪赤心,战功卓著,被赐李姓,改名“国昌”,他的后代从此就姓李了。到了五代时期,他的后代李存勖建立后唐,国都就建在洛阳。

  在唐朝被赐李姓的,汉族有徐、邴、安、杜、胡、弘、郭、麻、张、董、罗等姓,少数民族有鲜于、阿布、阿跌、舍利、朱邪氏等姓。史载李渊登基三年,即封李耳(老子)为始祖,并在老子的出生地鹿邑县,按帝王宫殿规格,为老子建庙宇。其后的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都到鹿邑拜谒先祖李耳。据说李白也为自己姓李而感到自豪,写诗道:“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可见在唐朝的时候,李姓已经分布很广了。

  到宋代,李姓发展到560多万人,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7.2%,为宋朝的第二大姓。元朝战乱,李姓损减了一些人口。到了明朝,李姓还有510万人,为明朝第三大姓,主要集中于江西山西、山东三省。当代李姓有1亿人口,集中分布于河南、四川、山东三省。

  诗书传家名人众 海外伸枝花果繁 

  据一些李姓老人回忆,旧时李姓家族祠堂前常挂这样两幅楹联:一联是“陇西世族,柱下名家”,一联是“经传道德,名重谪仙”。

  两幅楹联的内容均涉及西汉飞将军李广、道家始祖李耳、建立唐朝的李氏宗族,还有诗仙李白。 其中还提到了“陇西”两个字。陇西,指的是今甘肃省东南部以陇西县为中心的地域,唐朝的李姓皇帝,认为李姓源于陇西,因此陇西被认为是李姓家族的郡望,故李姓的门额上,往往刻上“陇西世第”4个字。

  李姓有过多次向外地迁徙的经历,在唐代有两次:第一次是河南李氏,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并在此定居;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北方李氏大量迁往南方。到了五代,天下大乱,中原李氏又大量南迁,定居福建莆田、晋江等地。

  李姓还有移居海外的。唐太宗之子曹王李明的后裔李公蕴,曾建立安南国(今越南)李朝,首都为河内,历8主共216年。另由辽东迁至高丽的李氏后裔李成桂,于明洪武25年(公元1392年)建立李氏朝鲜,历27代共500余年。明、清以来,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福建、广东海南等沿海地区的部分李姓,移居东南亚诸国谋生计甚众。更有许多李姓之人远涉重洋,到欧美各国发展——李姓后裔已遍布世界五大洲。

  由于李姓人口众多,所以郡望也很多:陇西、赵郡、顿丘、渤海、中山、襄城、江夏、范阳、南阳等,都是李姓的郡望,其中以陇西郡最有名,因为李渊祖籍陇西成纪,隋末天下大乱时,他留守太原,统率十万关陇军,南下洛阳荡平天下,推翻隋朝建立了唐朝。

  提起“郡望”,还需交代几句:“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表示居于某地域的名门望族。郡望之外,还有堂号,旧时各姓祠堂大门上有匾额,上写 “××堂”。如周姓是“爱莲堂”,杨姓是“四知堂”,王姓是“三槐堂”等,各有来历典故,是家族的重要标志。

  俗话说“树大分杈”,随着氏族的繁衍,家族会不断壮大,家族成员会形成分支,分支会陆续迁移而另开基业,因此形成新的宗族,建立新的祠堂,供奉最亲近的祖先,于是就产生许多新的堂号。

  郡望和堂号不同,其区别在于:一姓的郡望只有几个,最多也就数十个,而堂号往往成百上千个。也就是说“郡望”是一棵果树的主干,只有那么几根;而“堂号”却是这棵树上结的果实,可有成百上千个。李姓的堂号,主要有陇西堂、赵郡堂、平棘堂等。

  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12个政权。另有宰相39人,状元45人。历史名人有:春秋时期道家始祖李耳;战国时期水利专家李冰、赵国大将李牧、秦国政治家李斯;秦汉之际著名谋士李左车;西汉名将李广;东汉名将李膺;隋末瓦冈军首领李密;唐太宗李世民,名将李靖,大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书法家李邕;南唐后主兼词人李煜;北宋名相李纲;南宋史学家李焘,女词人李清照;明代医药家李时珍,思想家李贽,诗人李东阳,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明清之际的哲学家李颙;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数学家李锐,洋务派领袖李鸿章,太平天国名将李秀成。近代、现代及当代著名学者李叔同,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老一辈革命家李富春和李先念,爱国人士李嘉诚等。

  综述李姓,我有诗赞曰:经传道德是老子,名重天下称李白;一自陇西出山后,将相王侯联袂来。

二。李姓感激木子而改姓

大公网 2008-4-22

李姓自古以來就是大姓。《百家姓》修訂本有十餘個,各個版本都不斷地調整姓氏的排序,而李姓幾乎均位居前四名,現時則為全國第二大姓,僅次王姓。姓氏專家指出,李姓、王姓不相上下,兩姓「頭名之爭」還將繼續。

李姓的起源頗具傳奇色彩。據《新唐書.宗室世系》,李氏源出嬴姓。堯舜時期,嬴姓顓頊之後皋陶任大理之職(掌管刑法),當時盛行以官職為氏,是為「理」氏。皋陶後裔理徵因直諫觸怒紂王而被處死,其子理利貞逃難至伊河流域,靠吃木子(李樹果實)充飢保命。為銘記「木子」的活命之恩,又因理、李同音,遂改理氏為李氏。道家始祖李耳(老子)據稱就是李利貞的第十一世孫。

在中國歷史上,李姓君王超過60人、宰相39人、狀元45人。唐朝的建立,大大促進了李姓的發展。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後,詔令編纂《氏族志》,將天下氏族分為「上上」至「下下」共九等,李姓為上上國姓,至顯至貴。李唐皇帝還常把「國姓」作為最高獎品,賜給有功勞的臣民。唐代詩人李白寫有豪壯詩句:「我李百萬葉,柯條遍中州」,可見唐時李姓的分布已很廣。時至今日,海內外李姓人口約1億;有人說,所有姓李的人並排站在一起,就能環繞地球一圈半。

李氏家族開枝散葉,極其龐大,成了許多地方的名門望族,包括隴西、趙郡、渤海、襄城、范陽等,李氏皆為當地的大族,其中以隴西最出名。唐朝以隴西(今甘肅省東南部)為郡望(郡望指居於某地域的名門望族),天下李氏共奉「隴西堂」,「隴西」遂為李氏宗族的標識。

與李氏相關的歷史文化遺蹟很多,如陝西關中的「唐十八陵」、咸陽巿禮泉縣的李世民昭陵、四川江油巿青蓮鄉的李白故里等地,既可尋根溯源,亦可領略盛唐風采。 (百家姓.三)

子薇

三。李氏在中国历史上的伟人

(红杉树 2009-01-21 21:46:46) 转载
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12个政权。另有宰相39人,状元45人。历史名人有:春秋时期道家始祖李耳;战国时期水利专家李冰、赵国大将李牧、秦国政治家李斯;秦汉之际著名谋士李左车;西汉名将李广;东汉名将李膺;隋末瓦冈军首领李密;唐太宗李世民,名将李靖,大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书法家李邕;南唐后主兼词人李煜;北宋名相李纲;南宋史学家李焘,女词人李清照;明代医药家李时珍,思想家李贽,诗人李东阳,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明清之际的哲学家李颙;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数学家李锐,洋务派领袖李鸿章,太平天国名将李秀成。近代、现代及当代著名学者李叔同,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老一辈革命家李富春和李先念,爱国人士李嘉诚等。
  综述李姓,我有诗赞曰:经传道德是老子,名重天下称李白;一自陇西出山后,将相王侯联袂来。

四。李姓族谱

山西李氏族谱 山东李氏家谱 山东莱芜李氏族谱 德州李氏家谱 德州李氏家谱 德州李氏家谱 李姓族谱测试 李振亚家族 李氏 汶上苑庄李氏 李氏大家族 李氏家谱 李氏家谱 李姓建谱 李氏族谱 六世族谱 

 

 

五。江西李姓主要有五大世系

 

发布时间: 2010-08-15 14:11:56来源: 江南都市报

   

改理为李的李姓,自老子以来,像《道德经》一样广泛流传于世间。从旧时的赵钱孙李,到最新颁布的百家姓,李姓都是全国的大姓。据公安部统计,目前李姓是全国第二大姓,有9207.4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19%。在江西百家姓中,李姓同样排名第二,有228.3万人,占全省户籍人口总数的5.22%

    那么,作为华夏传统的大姓,李姓又是怎样进入江西并繁衍成200余万人口呢?

    李氏网版主李良缘是南昌的一名交警,真名叫李华林,据他介绍,李姓应该为改理为李而成。这有三种说法,其一是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皋陶,尧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其二为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

    理徵之子利贞随母逃难,改理为李,名李利贞,李氏后人尊他为得李姓第一始祖,李耳自称李利贞十七世孙,因《道德经》而流传于世。

    据《广韵》记载,李氏共有十三个郡望,如陇西郡、赵郡、江夏郡等等,多为战国及两汉时期设立。如今散见各地的李姓常常以陇西世家自称,这与李姓的发展不无关系。李耳之后世在东周、战国时期封侯者不少,历任朝廷高官。战国时,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在今甘肃省东乡以东至临洮县一带的陇西地区设郡,堂号陇西堂。秦时,大将军李信因破燕国,虏获燕太子丹而闻名天下,秦亡后,李信后人归汉,始封陇西侯,从此以陇西世家自称。

    从皇室贵胄到普通百姓

    据李华林介绍,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也就是在唐后,李氏进行了三次主要的南迁。

    第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

    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副教授李似鸿对李姓的迁徙进行过详细的研究,他说,李姓从长安到建昌、再到宁州,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从通州大邑到偏远山区,从皇室贵胄到普通百姓的迁徙和发展的过程,这种迁徙,既是历史运行的必然规律,更是人口增长和战争动乱的必然结果。

    李姓入赣唐时已有记载

    江西的李氏主要来源于第二次和第三次迁移,李华林说,迁移在江西并且在江西形成望族的李氏,如从时间上推断,有史记载进入江西最早的当属宜春的西平堂李氏。

    唐时李晟十八岁以功授左金吾卫大将军,他一生戎马,为唐德宗平定了半个中国的叛乱,官至太尉、中书令,爵封西平郡王。李晟有十五个儿子,其中十二个掌握了兵权,李愿、李宪、李愬、李听等都颇有名望。因功高震主,贞元三年,唐皇剥夺了李晟的兵权,十二儿子也被分散到全国各地,李宪因此就被调到江南西道的洪州(今南昌)任刺史。其后裔子孙为了日后相见,都以西平郡王作为自己家谱的标志,一律使用西平堂作为他们的堂号。

    宜春的西平堂李氏,其开山祖虽然是李宪,但是,它的后裔供奉他的父亲西平郡王李晟为一世祖。李宪,生于公元774年,卒于公元829年,家居洪州西山,有子七人,长子李游,时任袁州刺史,迎柩奉旨葬于江西分宜红花仰,其六子赴袁奔丧,依兄居于袁州。兄弟七人的后裔形成了现在的江西宜春西平堂七大房系,其子孙遍布江西、湖南、湖北。公元882年,李游的长子李服为避黄巢之乱率部分家族成员徙居庐陵(今吉安)。李游的三世孙李唐在后唐年间(即公元927年间)定居吉州之吉水盘乡,村名谷村。在李唐的带领下,谷村李氏人丁迅速发展,成为当地望族。该地现在的乡名就是取原盘乡的盘,取谷村的谷,而命名,即为盘谷乡。

    江西西平李氏主要分布在宜春地区、吉安地区,上饶地区一部分,外省主要在湖南大部分地区,四川一些地区。

    江西李氏的五大世系

    李华林曾经考证过,除西平堂李氏外,江西还有4个主要的李氏世系,分别是:丰城的曹王世系李氏、丰城的滕王世系李氏、永修的吴王世系(磨刀)李氏和福建上杭李氏。

    丰城的曹王世系李氏,即唐太宗幼子曹王明后裔。曹王明五子李偲的后代李崇在唐昭宗景福二年(即公元892年)出任荆州刺史,乾宁元年(即公元894年)改洪州刺史,乾宁三年遇兵变身亡。葬洪州新建县至德观生米山之阳。在这次突变后,李崇的家人无心于官场,从子李枢,就是李暕的三世孙,游学来到丰城县广丰乡之葛山,求学于葛天旻,居家葛山,其四世孙李贵再迁居丰城县长宁乡之罗田,逐成当地望族,俗称丰城罗田李氏。李崇的儿子李蓬弃仕隐居江西临川大岗之乔上,子李胜迁居丰城县正信乡即现在的段潭乡,二世孙李从,字伯顺,择地依湖建村,逐成当地望族,俗称丰城湖茫李氏(即下李)。

    丰城的曹王世系李氏,在丰城约2万余人,主要分布在宜春、抚州,以及南昌周边县区。外省主要在湖北大部分地区,福建的南平地区、广东的英德地区,四川一些地区和山东的定陶地区等。

    丰城的滕王世系李氏,是唐高祖李渊幼子滕王李元婴的后裔,李元婴曾封滕王,遥领洪州都督。唐朝末年五代初年,滕王李元婴的裔孙李荣,居家山西上党,生有五子,次子李神福携三子承鼐、承鼎、承鼒来豫章平乱,唐哀帝天祐三年(即公元906年),李承鼐领偏帅印至江西丰城杨梓洲象牙潭溺水阵亡。李神福痛失长子,无心回上党老家,带领幼小的长孙,为儿子守墓居家枫林。次子李承鼎居家白州,二世孙李安乏嗣,立李承鼒三世孙李士玑为嗣。三子李承鼒居家丰城湖茫南头历上,二世孙李霸定居湖茫,逐成当地望族,俗称丰城湖茫李氏(即上李),其开基祖李承鼒。李霸四子李士玑过继到白州为嗣,白州李氏与湖茫上李同脉。

    丰城的滕王世系李氏,在丰城人数不多,约2千余人,但迁居在外的后裔特别多,目前主要分布在宜春地区、南昌周边县区。外省主要在湖北大部分地区,四川一些地区等。

    永修的吴王世系(磨刀)李氏,即唐太宗三子吴王恪的后裔。吴王恪的九世孙李衜(dao音)辅佐唐朝末帝唐哀帝,任太子太傅,但当时朝政已被梁王朱温控制,公元905年六月,爆发白马之变。此时唐哀帝已知道自己的命运,密召李衜,令其携带皇家族谱逃离西安。李衜带领少部分家族成员先是到湖北,随后逃到江西永修县的深山里名叫磨刀的地方隐居下来。一说开始就没有磨刀这个地名,是李衜为了不忘记国破家恨,时刻教育子孙们学文习武,恢复李唐政权,就在家门口的一块大岩石上磨刀磨剑,外姓人称他们为磨刀李家,开基祖为李。

    永修的吴王世系(磨刀)李氏,原是人数众多的望族,现在磨刀村的人数不多,约200余人。但是,迁居在外的后裔特别多,从磨刀李村迁分出去后裔,在外建村都成为当地的望族,李后裔号称有40万之众。

    永修的吴王世系(磨刀)李氏主要分布在九江、抚州,以及南昌周边县区,外省主要在湖北大部分地区,四川部分地区以及长江以北部分地区。

    福建上杭李氏,就是李火德公世系,李火德是南宋抗金名臣李纲的后裔。南宋末,李纲的孙子李燔为躲避金兵南侵战乱之祸,携五子逃到江西赣州石城定居,幼子李孟成家立业后,为了生机,又携四子迁居到邻省福建宁化县石壁村定居,李孟次子李珠生有五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次子木德和四子火德从宁化县石壁村再迁福建上杭县定居,渐成望族,俗称福建上杭李氏,开基祖李火德,其后裔大批迁往两广、海外,以及回迁江西。

    福建的上杭李氏,在明清两朝期间,有大量的人员回徙江西,建村开基,逐成望族。主要分布是在赣州地区、宜春的南部地区、新余、分宜两地区、上饶地区,李嘉诚、李光耀、李登辉等都是改支后裔。

    湖南、湖北李氏出江西

    南昌市委党校李睿教授介绍,李姓在江西的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集中聚居点,如吉安市盘谷乡现有人口3万左右,而谷村李氏就占1万有余,此外,地处赣江支流锦江河延的新坊村,280余户,1000多人口,全部为李姓,南昌市进贤县、新建县也有这样的类似村庄。江西李氏在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发展成了全国李氏的集散地,在民间便有湖南李氏出谷村湖北李氏出湖茫等等说法加以佐证。据李华林介绍,民德路状元桥附近曾经有江西李氏总祠,曾经是南来北往李姓后人的中转站,后来在战火中被焚烧了,如今已成了南昌工艺美术厂,而磨刀李的一些古迹也经常被鄱阳湖水淹没,令人惋惜。

    李似鸿说,与其他大家旺族一样,建昌(今永修)李氏在两宋间人口增加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教育了。办书院、兴教育乃是家族第一要务。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为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为了教育族乡子弟,建昌李氏创办了弘斋书院、景星书院等数所书院,吴王世系的李燔还应邀担任白鹿洞书院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