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g大调小步舞曲伴奏:浙江省畜牧兽医局:做大草食动物产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0:12:20

浙江省畜牧兽医局:做大草食动物产业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个新要求之一。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浙江省畜牧业尤其是草食动物产业大有作为。浙江省长期受到山多、耕地资源短缺的制约,但各地围绕生态高效循环农业发展,采取草山草坡的开发利用、农田种草、秸秆资源利用等措施,奶牛、湖羊、浙东白鹅及长毛兔、獭兔等草食动物稳定发展,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全省实际和具有地方特色的草食畜牧业发展之路。

  大力推进草食动物发展之经验和成效

  多年来,浙江省高度重视草食动物产业的发展,在多个五年畜牧规划中都强调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牛羊兔鹅等节粮型畜牧业,并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显着成效。

  以区域布局结构调整为导向,突出在欠发达山区拓展草食动物发展空间。

  据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草原普查,浙江省有可利用草地3113万亩,发展以山羊、肉兔为主的草食畜牧业条件优越。2001年浙江省提出畜牧业“西进东扩”发展战略并组织实施,在浙西、浙北等畜牧主产区重点实行产业档次提升计划,而在浙东南地区,则充分利用山区、海岛草地资源优势发展草食动物项目,逐步形成了奶牛优势产业区、湖羊南移区块、兔业产业带等新型草食动物发展格局。其中,连续实施的“百乡万户畜牧业奔小康工程”,到目前共实施山区海岛发展特色畜牧业项目74个,涉及29个欠发达县(市、区)37个乡镇和1万多农户,户均年可增收3000元,形成文成肉兔、常山土鸡、景宁山羊等特色畜牧业示范区(带)、专业村,成为浙江省重要的特色畜牧业和土畜产品生产区域。其中,文成县在项目扶持带动下,肉兔产业蓬勃发展,饲养量达到170万只以上,兔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以上,达到340元。

  以品种结构调整为导向,突出提升草食动物产业化水平。

  按照浙江省确定的稳定生猪、家禽,积极发展奶牛、兔、湖羊等草食动物的战略思路,全省上下积极以品种结构调整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不断推进草食动物的规模化、设施化、产业化建设。

  一是兴建畜牧小区,不断推动规模化养殖。仅2007年~2010年,全省共创建或新建、改扩建各类省级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1103个,带动各地发展2000余个,其中牛羊兔鹅等草食动物类规模场(小区)占10%左右,有效地推进了草食动物的规模化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到2009年,全省奶牛规模化水平达到了95.4%,羊和兔的规模化水平也接近40%,生产方式逐渐开始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新格局。

  二是强化良种选育,不断提升生产性能。加强畜禽种苗工程项目建设,普及应用奶牛人工授精技术,鼓励各地制定了湖羊、浙系长毛兔、浙东白鹅等草食动物品种的地方标准,实行标准化生产,举办赛羊会、赛兔会、白鹅节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积极普及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养殖技术,提高良种覆盖率和生产性能。如,羊出栏率由2001年的71%增至到2009年的102%;奶牛单产也由2000年的每头4173千克,增加到2009年的每头5364千克;长毛兔每只平均产毛量从1985年前的350克,提高到目前的核心群年平均产毛量2000克以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三是推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发展模式。各地积极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各个草食动物品种发展的先进生产技术和养殖模式,如临安正兴牧业有限公司在实践中探索出了“1+6”现代养羊模式,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养羊业的发展。“1+6”现代养羊模式,是指一个农户实现安全、优质、高效养羊,达到“六个一”指标,即基础繁殖母羊25只以上、离地羊舍80平方米以上、人工牧草基地2亩以上、饲料切草机1台、青贮窖10立方米以上,达到年出售商品肉羊60只、户均收入2万元以上。同时,推广楼层式养羊、分群饲养、放牧+补饲等“六推六改”技术。

  四是扶持龙头企业,不断提高产业化水平。充分发挥政策扶持的优势,积极实施奶牛良种补贴、后备母牛补贴、奶牛保险和各类项目等,加快培育现代草食动物生产经营主体,扶强扶大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效益和品牌效应,并逐步形成了象山的种草养鹅业,杭嘉湖地区的湖羊优势产业区,嵊州、苍南、宁波等地的肉兔、长毛兔和獭兔产业带,有效地促进了草食动物产业的健康发展。据统计,2009年,全省草食动物产业产值33亿元,占畜禽养殖业产值404亿元的8.17%。

  以畜牧业生态化建设为导向,突出草食动物发展模式与机制的创新。

  近年来,浙江省按照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发展的总体思路,积极探索实践,畜牧业生态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中,草食动物是以草为主要饲料,在规模化、标准化饲养的前提下,通过种草养畜等不同途径,形成了农牧结合形态和草食动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

  一是就地利用的金华伊康模式。养殖规模与周边种植业相适应或配套,种植业完全消纳养殖场产生的粪便、污水,实现生态循环。金华市伊康奶牛养殖场,常年存栏奶牛2000多头,产生的粪便经过专用污水管排放到污水处理中心系统,经过固液分离、沉淀、熟化处理后用于农田灌溉。大部分固液分离后的奶牛固体粪便,提供给有机肥厂作为加工原料,其余部分施用于1500余亩的青绿饲料基地,既有效减少了粪尿污染,又起到了沃土肥田的作用,同时还为奶牛场提供了充足的优质青饲料。

  二是梨园养羊的余杭三水模式。借鉴种草养畜模式,成功探索出“梨园-草-羊”循环的新模式。杭州余杭三水果业,2001年承包荒山坡500亩,开垦后主要种植水果(梨、桃)。为解决果园有机肥和青草资源的利用,2002年开始在果园建造羊舍,养殖湖羊。利用梨(桃)园留草及套种牧草(黑麦草等)作为湖羊的饲料,湖羊粪便经无害化处理后作为梨(桃)树的有机肥。如今,昔日的荒山坡变成了有机蜜梨和无公害湖羊的生产基地。2009年公司获利69.32万元,其中,果业利润28.5万元,湖羊利润40.8万元,主业副业双丰收,原来的副业收入甚至超过了主业。

  三是用一枝黄花喂兔的宁波兴荣模式。就是利用繁殖率极强、对农业生产危害极大的一枝黄花,经过成分科学鉴定,根据其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高,有利于增加兔子营养和消化道健康的特点,调整饲料粮配方,化害为利,变废为宝,降低生产成本。宁波市镇海区兴荣长毛兔专业合作社饲养巨高长毛兔600只,收割兔场周围一枝黄花并加工草粉2吨多。通过调整日粮配方,用一枝黄花料粉替代米糠和麦芽,豆粕和玉米从当初的75千克降低为50千克,麸皮从12.5千克降低为10千克,米粉从2.5千克降为1.5千克,每只兔子成本从每天0.30元降到0.20元,年可节约成本2万多元。

  四是“鹅-沼-藕(草)”循环的象山模式。就是在种草养鹅的传统模式基础上,运用鹅粪堆积发酵和沼气工艺,形成“鹅-沼-藕(草)”循环模式。位于象山的宁波市郎德农牧有限公司兴建的涂茨种鹅基地,目前存栏种鹅5000多羽,鹅粪堆积发酵后作为100多亩配套牧草地的有机肥,污水经沼气发酵后作为草地灌溉用水和肥料,多余的放入藕池,沼液经20多亩藕地净化,达到排放标准,实现了“零排放”目标。

  以市场需求为动力,推动草食畜禽的快速发展。

  从全省实践看,群众投资发展草食畜禽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市场拉动。从多年产销情况分析,由于牛羊兔肉产量有限,价格一直保持上涨趋势。义乌市场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外商众多,牛羊肉供应十分紧缺,特别是活牛羊的需求,拉动周边地区发展部分湖羊场,价格也高于其他地方。文成县的肉兔市场也从小到大,肉兔价格多年保持每千克20元以上,产品一直供不应求。杭嘉湖的湖羊专业市场也是从少到多,20多年来一直保持兴旺的买卖行情,并形成周年市场。由于行情好、价格高,饲养草食畜禽的效益也越来越好,吸引、促动了许多工商资本的投资加盟。

  发挥市场和政策优势进一步做大草食动物产业

  虽然浙江省在推进草食动物发展方面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比重偏低,落后于生猪和家禽产业发展的水平。今后一个时期,浙江省加快推进草食动物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发展肉羊、皮毛兔、鹅等草食动物为重点,以规模化、设施化和良种化为突破口,以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品牌建设为纽带,以现代农业园区和畜牧业生态化建设为平台,通过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和项目扶持,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品牌产品和优势产区,提升草食动物产业整体素质,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省草食动物产品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提高到5%以上,草食动物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比重提高到10%以上,实现在奶牛基本保持数量稳定的同时,肉牛、羊、兔和鹅的饲养量分别突破40万头、400万只和1200万只以上,形成草食畜牧业整体协调、功能完善的和谐生态产业化格局。

  突出规模化重点,加快生产方式转变。

  重点要以“两区”建设为平台和主战场,以建设规模化草食动物养殖场(小区)为载体,全面提升规模化养殖水平,努力打造10个省级重点草食动物重点区域、20个重点县,力争到2015年,全省奶牛存栏2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比重,从目前的80%提高到85%以上,年出栏100头以上的肉牛、肉羊养殖规模化水平分别达到15%(现为7.9%)和25%(现为16.5%)以上。

  一是继续调整优化草食动物的区域布局。在农区依托冬闲田、海涂和农作物秸秆等资源,推进冬闲田养鹅、种草养畜和园地养羊等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规模化、高效化、生态化的草食畜牧业;在山区和丘陵地区,继续实施山区海岛特色畜牧业扶持项目,提升草食畜禽比重,并作为老、少、边、穷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二是全面推进草食动物规模养殖场与小区建设。按照市场运作、业主投入和政府适当扶持的方式,大力推进标准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努力使规模养殖场和小区建设与农业综合开发、贫困村扶贫产业开发、高效生态农业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结合起来,统筹布局、选址、设计、建设和管理,完善和提升规模养殖场(小区)的农牧结合发展模式,创新畜牧小区运作模式和监管机制,从而形成以规模养殖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方式。

  突出草业发展重点,充分挖掘饲草资源。

  目前,我省仅奶牛养殖的牧草(按干草计算)年需求量在4万吨左右,推进草食动物规模化养殖,解决牧草资源问题是关键。加快牧草基地建设步伐,重点是推进平原农区人工种草、黄土丘陵草山草坡和沿海滩涂牧草三大区块的草业发展。力争到2015年,重点在黄土丘陵、平原农区和沿海滩涂新建10个2000亩以上的优质牧草示范基地,在金华、杭州、温州及绍兴等地新建1个省级牧草良种场、3个牧草配套繁育场,为全省规模养殖场农牧配套园地、饲料与牧草基地100万亩以上。同时,全面推广农牧结合、循环利用技术,根据土地面积和农作物产量,合理布局牧场,充分利用园区内种植业的茎秆和下脚料作为草食畜禽的青粗饲料,畜禽粪便就地还田,达到综合平衡。

  突出种业发展重点,加强草食动物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是发展草食动物规模养殖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省里正在制定《浙江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规划》和《浙江省十二五畜禽种苗工程建设规划》,明确将继续加大对列入省级以上草食动物畜禽遗传资源名录中湖羊等的保护和利用力度,坚持杂交改良和引进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对本地优良品种的选育工作。希望各地积极调查研究,尽快制定当地的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种苗工程规划,把草食动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完善草食动物遗传资源场、扩繁场和动物胚胎移植中心等良种繁育体系;要加强科研协作,围绕胚胎移植、人工授精的受胎率、产子数等影响草食动物规模养殖发展的关键技术环节,强化草食动物的疫病防治工作,开展联合攻关。在总结奶牛人工授精经验的基础上,扩大推广羊、兔、鹅等人工授精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完善草食动物良种推广网络,不断提高科技应用水平和社会化服务能力。

  突出产业化重点,加快经营方式转变。

  重点要以培育草食动物新型产业体系为切入点,以合作化为载体,逐渐建立起产业化经营机制,拓展产业链条,提高畜产品附加值,增强产业竞争力。

  一是大力培育以合作社、龙头企业和规模养殖场为核心的新型草食动物产业主体。积极发展各类草食动物专业合作社,创新合作社运行机制,以合作化巩固规模化,以合作化推进产业化,以合作化带动专业化,切实提高草食动物生产和经营的组织化程度;突出培育壮大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龙头企业,并将其作为畜牧业产业化的突破口来抓,扶持一批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大中型畜产品加工企业,充分发挥其在产业培植中的带头作用。同时,积极探索和实践以加工型龙头企业、饲料与兽药等加工企业与草食动物养殖场户的利益连接机制,形成2个~3个新型产业体系建设的试点模式,推动产、供、销相配套的生产模式,以点带面,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带动农民致富和区域经济发展。

  二是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努力打造草食动物产品品牌。重点打造湖羊、浙系长毛兔、宁波路獭兔和浙东白鹅等优质产品品牌,以名牌效应促进草食动物规模养殖的发展。依托全省畜牧业信息体系和种畜禽网络平台等,加强草食动物产品供求信息交流平台和交易网络的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和农民建立稳定的饲草供求关系和养殖业产品网络购销体系,推进草食动物产品品牌的信息化建设,扩大品牌的市场知名度与竞争力。

  三是大力推进草食动物设施化建设。探索和实践黄牛、羊、兔和鹅等草食动物生产环节的设施化模式,与科研院校加强合作,研发一批适合浙江省草食动物发展特色的机械设施,提高草食动物应用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型现代装备的设施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单位产出率,实现节本增效。

  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发挥草食动物的文化传统优势。

  目前,草食动物难以打开市场、拓展品牌空间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烹饪,就是消费群体。国外经验证明,消费市场是可以培育的,而这种培育往往与历史文化密切关联,通过大规模和有导向性的宣传与弘扬草食动物悠久的历史文化,再通过适合大众口味和独特层次消费的烹饪,将文化有机融入到菜肴、食谱中去,再通过延伸加工、品牌,拓展市场空间,做大做强草食动物产业。今后,各地要积极争取当地宣传、旅游等部门的支持,更大规模地组织和推广湖羊赛羊会、赛兔会、浙东白鹅节等经验和模式,结合农家乐、乡村旅游、休闲农庄等,展示和弘扬悠久的草食动物地方品种资源文化。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各类草食动物交易会、展示展销会和博览会等,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品牌效应,推进草食动物的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