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谱里的各种符号大全:多才皇子落败于宫廷斗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1:32:43
揭开郧县唐王坟的尘封往事 多才皇子落败于宫廷斗争  来源:十堰晚报       加入时间:2012-2-12 8:41:59       进入 【秦楚论坛】

书中李泰的形象

李泰家族墓陪葬品--金虎

李泰家族墓陪葬品--骑马俑

李泰家族墓陪葬品--玉环

  在过去郧县县城有一个地方叫唐王坟,地名马檀山,就是今天郧县砖瓦厂附近。这里和其它地方没有什么不同,但在地下却埋藏一段历史的风云故事。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将这一尘封了一千多年的故事一页页地翻开陈列于博物馆,让我们这些观众去品味故事中的冷暖人生。
  所谓唐王坟就是魏王李泰及其家族的墓地。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砖厂在取土时发现大量墓砖,经省文物部门的鉴定和勘探后,先后发掘出4座墓葬。根据墓志记载确认这4座墓分别为李泰墓、李泰之妃阎婉墓、李泰长子李欣墓、李泰次子李徽墓。该墓地还有一些墓葬,但因为没有遭破坏所以就没有进行发掘。近年考古工作者发现在墓地的周围有围墙,推测整个墓地当时应该是用院墙围起来的。

  一

  整个墓地是以李泰墓为中心,当然李泰是这个家族的核心人物。那么李泰是何人?《新唐书》记载,李泰(619年—653年),字惠褒,小字青雀,母长孙皇后。按李世民十四个儿子排行其为四子,按其母排行为次子,即太子李承乾之弟,晋王李治之兄。李泰雅好文学,工书画,才华横溢,备受唐太宗宠爱,史载“宠冠诸王”,是太宗最宠爱的儿子。按惯例受封王子都应去往封地,不得长驻京畿,但李泰封王后,由于太宗偏爱所以长年留在身边。
  由于李泰自幼聪明好学,喜欢儒学,善写诗文,李世民为了栽培这个有才气的儿子,下诏在李泰的王府设置文学馆,招募大量文人学士研讨诗文,填诗作赋。由于有父皇的支持和厚爱,李泰也想表现自己的才华,于是上奏章要撰写《括地志》。消息传出,引来更多的文人学士,一些权贵也纷纷攀龙附凤,李泰王府一时间门庭若市。在这些人的努力下,李泰终于编成《括地志》一书,深受太宗的推崇。李泰招募来的这些人并不只是写书,也为李泰得宠于皇帝出谋划策,使李泰更加深得父皇欢心。当时,李泰的富有程度远远超过太子,得到太宗的宠爱也超过了太子,可见当时的太宗是非常地喜爱这个儿子。
  据《新唐书·卷八十》记载:“魏王泰有美名,帝爱重。承乾病足,不良行,且俱废,与泰交恶,泰亦谋夺之。”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的明争暗斗,相互攻击,之后太子施计诬陷李泰被揭穿,李世民见两个皇子如此,担心会再现玄武门之血灾(注:唐高祖武德九年,李世民在玄武门附近发动政变,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得立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位),最终决定将太子废除,李泰贬到均州郧乡,也就是今天的郧县。李泰死后葬于郧乡马檀山,当地将李泰墓地称为唐王坟,这就是唐王坟的由来。

  二

  在发掘的墓葬当中最大的为李泰墓,全长30多米,由墓道和墓室两大部分组成。墓室内设有放置棺材的棺床,墓顶部为蒙古包式的穹窿顶,顶部绘有星象图,即所谓的天象图,墓室内四壁以及墓门、甬道绘有壁画,壁画有花卉、人物等图案,以人物为主。
  这几座墓的壁画有所不同。李徽墓是将白灰直接抹在墓室砖壁上绘画。阎婉墓是先在砖壁上抹一层黄泥打底,再涂白灰,再在白灰上作画。李泰墓的墓室顶部绘有银河及星宿图,在甬道与墓道之间封门墙的上方,即墓室与甬道的落差处用石灰粉刷后绘有重檐歇山顶式的彩绘楼阁。
  李徽墓的壁画最为精致,在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四壁及墓室顶部均绘有壁画,都是在白灰底上直接绘制而成。壁画大部分保存较好,内容以人物为主,还有花卉、星象图、动物和建筑等。人物都为侍从,分为男侍和女侍。男侍戴幞头,穿红色圆领长袍,腰系带,双手拱于胸前,端正肃立。男侍中还有手执缰绳,牵高头大马。人、马均着红彩,周廓及眉眼等处以黑彩勾勒,人、马比例悬殊,特别突出了马的高大。女侍面部丰腴,着装华贵,是典型的唐朝风格。其上穿红衣,下着绿花黄裙,腰系带,头梳螺形髻,黑眉朱唇,面颊红晕,左手执扇犹如半抱琶琶。花卉纹多为唐代流行的缠枝花草,红蔓上间以绿叶点缀,色彩绚丽。建筑多为斗栱,斗栱上绘有圆叶状花纹或是桃形花纹,一一相连,上下排列。另为室内的屏风画面。星象图一般绘于墓室顶部,李徽墓现仅可看到散布于墓顶各部位的数十颗红点星宿。整个墓葬内部鲜艳华丽,同时也充满了神秘色彩。

  三

  对于李泰,后人多有评说,是非功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史书记载,李泰聪明且长于心计,表面上无欲无求,实际上一直觊觎太子之位,希望有一天能登上皇帝宝座。他以习文治学为名,暗中招贤纳士。每每朝中议事他事先揣摩父皇意图,再表自己意见,深得父心。另一方面,他还唆使他人抵毁太子。一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斗争在表面平静的皇宫内上演。
  太子李承乾的德与才虽不如李泰,但早已被立为太子,若再有人撼动这个位置,对于王室乃至国家都是大事。太子绝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他身边的谋臣积极献策,伺机扳倒李泰一方。两方明争暗斗,直至出现“诬陷”一事,引发皇室“地震”。
  成语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那么谁是渔翁谁是鹬蚌?这里鹬应该是太子李承乾,蚌自然就是李泰了,而渔翁就是李治。李治,长孙皇后的三子,李泰弟。李治并不是对皇位没有兴趣,只是因为其年龄还小,也看到两个哥哥争得你死我活时,他不动声色,没想到心想事成了。其实他早就有安排,他为晋王,地处山西,他让人做了一块石头,上书“治万吉”三个字。此治即李治,李治让人将这块石头送给太宗。当唐王室出现这种斗争时,太宗皇帝李世民因为太原石文有“治万吉”之说,又在长孙无忌的劝说下将李治立为太子。
  其实两位皇兄明争暗斗这些事情,李治是知道的,李泰篡太子之位的事李治也是知道的,东窗事发后,李泰也告诉过李治。李治知道事情重大,就把两个哥哥的事告诉了父皇,皇帝恍然大悟,知道了李泰的不轨。

  四

  李泰被贬到郧阳,连父皇去世都没有机会回长安。死时才34岁,被安葬在郧县马檀山。
  李泰墓出土了大量的精美文物,为什么李泰墓会出这么多的好东西?根据志文记述原因是李治“赐东园秘器”且“从优厚谥,曰恭王礼也。”根据发掘资料可知,李泰墓出土文物300多件,其中不乏唐朝宫廷之器,如三彩器、金狮、玉器等都是精美的上等艺术珍器,但到了其子李欣、李徽墓的随葬品少得可怜,尤其是其妻阎婉墓,完全不能与王妃的身份相匹。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李泰死了不长时间,李治登基。这个弟弟对客死他乡的嫡亲兄长厚葬,既表兄弟之情,亦可服他人之心,此等既有美名又安自己之心的事李治何乐而不为。
  现在学术界一直不能解释的是,李泰被贬郧乡之后为什么一直都没有回到过长安呢,根据唐朝被贬皇子事过之后是可以回长安的,李泰为什么就不能回去?文献记载有太宗辞世时有明令不准李泰为其父皇归京奔丧,但没有明令其永远不得入长安。我们分析,李泰在长安之时与一些朝中重臣有隙,李治登基后,这些大臣免不了在新皇帝面前说李泰的不实之词,阻挠李泰回到长安。另外,李治也会考虑大哥李承乾之虞,还是让李泰不回长安为好。
  自李泰死后,李泰家族成员再未入长安,死后聚葬于郧县马檀山。李泰家族墓地是严格意义上的李唐皇室家族墓地,是在全国唯一一处葬于京畿之外唐王室家族墓地。它演绎一段悲情的史事,反映出王室的繁荣与惨烈,同时也让人反思人性。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二句诗: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似乎写的就是李泰站在汉江边,迎着迎着瑟瑟秋风北眺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