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波洛涅兹舞曲:用两句“教经”,六大原则,三种智慧打造课堂教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3:42:22

用两句“教经”,六大原则,三种智慧打造课堂教学

 

文/朗月清风

 

两句“教经”

教是为了不教”( 叶圣陶);“教师少教学生多学”( 夸美纽斯)。

 

  远在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教学制时就提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今天,我们研究有效教学,应当仍然要把“教师少教学生多学”作为基本纲领。

一、把学生可以多学的应有权利还给学生

1、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

学生在课堂上基本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我们认为应当是研读课本。当我们的教学往往用教师讲读取代学生对课本的研读,这是“教师多教学生少学”的表现之一。要颠倒这“一多一少”,就必须把课本研读全还给学生,变教师讲读为主为引导学生研读为主。具体的做法应该是内容而定,从结果上看,最好能做到三个“让”字:其一,一册书学完,能让学生通读一遍,并把重点反复研习几遍;其二,一册书用完,能让学生在书上有大量的圈点和批注;其三,一学期结束,能让学生将课本摸旧,一眼看去就能认出是自己用熟过的书。

2、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还给学生

学生“多学”的主要方式应该是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和“训练”。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有“三重意识”:其一,“学为主”意识;其二,“学而会”意识;其三,“学在先”意识。只有教师具有这“三重意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权才能得到保障。

3、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

学习是什么?答案是多元的,但从状态上讲,学习是学生生命的“知、情、意”统一的求知活动。而我们的教师总是喜欢用自己的苦口婆心的酣畅淋漓生命活动代替学生自我奋斗的生动活泼的生命活动,以“自我感觉”满意来取代学生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空间权的剥夺。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我们认为应当做到“四统一”:在活动空间上,做到自动与互动和谐统一;在内容空间上,做到“入书”与“出书”和谐统一;在范围空间上,做到“入(课)室”与“出(课)室”和谐统一;在教学的维度上,做到知识技能、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和谐统一。

4、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与“多学”相伴的是“多问”,在操作上,要设定“三个一”的评价标准:一是没有学生发问的课算不上好课;二是“答必正确”的课不是真正的好课;三是把学生教得“提不出问题”的课也不能算是好课。

5、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

学生“多学”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体验学习,传统教学全部问题的肯綮都在于体验的失败。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我们认为要确立“三个尊重”意识:其一,尊重学生的各种体验权利,创造条件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其二,尊重学生的体验学习方式,让学生适当走点弯路,允许学生犯点错误,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其三,尊重学生知识和能力获得的规律,千万不要将现成的果子摘下来还要削掉皮切成块甚至做成果汁然后再喂到学生嘴里,千万不要把教学视为一种恩赐行为。

二、把教师可以少教的办法定位教的法规

1、实行“五要五杜绝”,限定教师“少教”

 一要让学生脑、眼、耳、口、手、笔交相动起来,以杜绝“满堂灌”;二要摒弃缺乏思维价值的提问而激励学生发问,以杜绝教师“满堂问”;三要减少单一“看”屏幕的时间,以杜绝“满堂投影”;四要让学生动起来,以杜绝“满堂静”;五要给学生留出恰到好处的思考“空白”,以杜绝“满堂闹”。

2、实施“六讲六不讲”,促使教师“精讲”

六个讲:讲好重难点;讲好规律;讲好方法;讲好易混点;讲好易错点;讲好易漏点。

六个不讲: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在学生思考或做题时不讲打岔的话;在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时不讲刺激的话;在学生思考过程中不要太急于讲话。

3、为“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找好抓手

课堂教学中的“载体”,在传统教学中,凸显的是课本和黑板,在当代教学中,凸显的则是多媒体屏幕和展台。为了实现“少教多学”,我们作了如下的分类和排序:第一载体为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重组而编制的学案,或题案,或学、教、练三合一的课案;第二载体才是课本、试卷(套卷)、其他学习资料;而课堂练习簿、黑板、媒体展台,则列为第三载体。

4、“教”这要信奉两句“教经”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与夸美纽斯的“教师少教学生多学”可以说是两句“教经”。我们“少教”的主旨就是为了学生的“多学”乃至“不教”。

  如何实现这一主旨,又想起释迦牟尼留给弟子们的两句话:“自以为灯,自以为靠。”佛祖谢世,他传承给弟子们的法宝就是:自己点亮自己的灯,自己当自己的靠山。作为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我们教师该留给学生“多学”而至“不教”的法宝依然应该是“灯”和“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直接作用的无疑是智力,但能让智力更好的发挥作用的还有三种元素,一为非智力因素,二为元认知,三为强势智慧。教师应当着力促使学生点亮自己的三盏心灯,垒造自己的三座靠山,从而更好地生发智慧,达到“多学”而至“不教”。这应该是教师教与智慧之所在。

 

六大原则

 

今天,教师正在改变过去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的做法,正在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教学怎样面对全体学生,怎样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全面提高,已成为教育管理者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有教师说:现在的课越来越难教、越来越不会教了!这是一种教学观念尚未更新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在学习中更新自我,用现代教学理念构建高效课堂。一节课教学质量高不高,用什么衡量?我认为,要体现六个原则

  1、体现学生主体的参与度原则。

  教师上课要以全体学生为本,要体现在学生主体的参与度上。首先要看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符合学生特点、受学生欢迎的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而非领着少数生围着教师教学。课上得好不好,先要看动手、动口、动脑的学生多不多,看有没有遗忘的角落。其次,要看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未知欲。教学中,要看学生能不能向教师提问题,同学之间能不能争论问题。如果上完一节课,学生都了,要么呈现出教学的假象,要么是教学没有深度。

  2. 体现学生心理的调适度原则。

  教师上课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老师精心备的课,教下来效果不好的现象,有的老师常找学生不配合的原因。其实任何一次教学的不成功,原因都应从教师自身上找。教师备课要备学生,备知识技能以外的东西。其中,怎样对学生课堂学习进行心理调适,是教师重点备课的内容之一。课堂上,教师能否激发学生饱满的情绪,引领学生形成积极紧张的心境,帮助学生消除心理干扰因素,是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当学生答错问题,如教师一句就你笨!那么学生这节课的学习会就此停滞。相反,如果教师引导激励恰当,学生心境会出现积极兴奋状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效性会增强。

  3. 体现学生思维的有效度原则。

  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训练,产生思维共鸣。因此,教师要根据学习目标,精心设计问题,适时提出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中,教师要少提是什么的问题,多提为什么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要精提做什么的问题,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引领学生把思维过程转化为智能的积淀和学习方法的运用。

  4. 体现学生情感的内化度原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标要求的教学三维目标之一,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还要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埴和内化。专家研究证明:学习的成功,情感因素占80%,智力因素占20%。这充分表明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教学中,学生热爱学习,对学习知识的迷恋,被教学内容所感动,为探索真知而追求……这是学生情感内化的表现。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采用创设情境、启迪心智等方式,不失时机地促进学生情感的迸发和内化。没有情感推动认知的教学,不是真情实感的教学;不能引起师生心灵共鸣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

  5. 体现学生语言的鲜活度原则。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课堂教学的智能信息的传递,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因此,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鲜活度,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有的老师课堂上只注意学生答问的对错,而不太注意学生答问语言的流畅性和表达方式的鲜活性。这样的教学是应试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答问知识的正确性,还要评价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性、规范性、流畅性,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语言,倡导学生说话:敢说,敢问,敢争。中小学正是学生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课堂教学不能忽视学生语言训练这一重要内容。

  6. 体现学生能力的形成度原则。

  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形成学习能力,学生能力形成的程度是教学检测的终极指标。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是教师长期科学施教、求实训练、充分落实上述五个的结果。教学中,教师要能紧扣知识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看准疑点、突出特点、展示亮点,把知识技能的学习训练有机转换成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要努力消除学生纸上谈兵高分低能成为考试机器的现象。我们不排除学生考试能力的培养,如考试心理素质、记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抓住要点言简意赅表达的能力、书写规范卷面整洁的习惯等,但更重要的是把考试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终生发展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教育的根本目标。课堂教学的六原则应成为教育管理者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的基本标准。

 

三种智慧

 

一:学习就是“学走路”

没有一个父母糊涂到不教孩子“学走路”,但却有多少老师不教学生“自主学习”呢?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我们需进一步思考:为了“不需要教”,应该“怎样教”?

故事:孩子问父母:蜜蜂为什么能嗡嗡地飞,而蝴蝶却飞起来没有声音呢?父母的态度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去一边去,正忙着呢!二是:孩子啊!蜜蜂嗡嗡地飞是因为它的翅膀震动地快,而蝴蝶震动地慢啊!三是:拿起一张纸,慢慢地扇,然后快速的扇动,让孩子在观察中体会空气中物体振动的快与慢产生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思考:有知识,然后还得教会学生去学会观察、思考,这才是一种好的处理方法。

教师发展的三个阶段:讲不清楚、讲得清楚、不讲清楚。知识不是老师讲清楚的,而是学生想清楚的。学生只有通过有意义的活动才能实现对知识的高水平理解。

二:教学就是“挠痒痒”。

教学要挠到学生的“痒处”,也就是要“瞄准”学生的认知障碍,关注学生的困惑之处、疑问之处,否则会造成学生“痒的地方没挠到,不痒的地方使劲儿挠,结果还是痒。”

课堂就是学生犯错误的地方。要实施开放式教学,暴露学生的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思考:课堂上学生说真实的话与说正确的话哪个更有价值?

三:教师角色就是“挑动群众斗群众”。

课堂教学的关键是“交流——互动”,学生正是在群体互动、充分参与的过程中理解新知的。

在多向互动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做好“引导者”的四个关键词:选择、调控、升华、激励;而做好“组织者和合作者”也有四个关键词:多倾听、少打断、高尊重、低控制。唯如此,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