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城香山里四期:长江连续发现中华鲟尸体:多种珍稀物种临绝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35:24
自4月29日湖北省宜昌市镇江阁长江边旅游码头发现一具中华鲟死亡后,5月2日下午,在上海市崇明县长兴岛附近也发现一条长达3米多的巨型中华鲟尸体。中国农业部渔业局官员表示,中国需重点保护400种水生动植物,其中白鳍豚、长江鲥鱼已濒临绝种。

中新社报导,中国渔业局官员说,近年来中国水利水电工程、围湖造田、航道航运等建设增多,破坏水生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及其生存环境,造成大量物种生存空间被挤占、?游通道被切断、产卵场遭到破坏。他表示,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现有规定无法适应当前保护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对一些违法行为的性质界定和处罚标准不明确,相关规范管理工作难以落实。

同时,中国执法力量薄弱,执法不到位,以致发生捕杀、非法经营水生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中国官员坦承,其他困难还包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对各地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制造压力,一些地方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现象,食用野生动物风气盛行,缺乏关爱水生野生动植物观念。中国官员说,今后将加强立法、完善法律法规,规范管理自然保护区,并加强宣传,提高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新闻晚报报导,4月25日傍晚,上海崇明岛马家港边防派出所曾接到群众报警,称在隧桥工程引桥西侧1000米浅水处发现一条长约3米的大鱼被渔网钩住,疑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接报后马家港边防派出所官兵马上赶往事发水域,但与渔政、中华鲟保护协会的工作人员联合搜救17个小时后,始终没有发现大鱼的踪影。


长江发现死亡中华鲟

事隔近十天后,马家港边防派出所再次接到群众报警,在同一水域再次发现一头中华鲟,但已经死亡多日,尸体已轻度腐烂,散发阵阵恶臭,而且鱼体从后四分之一处断为两截。经有关专家鉴定,这条中华鲟为雌性,长约3.37米,重212公斤,是迄今为止长江口发现的最大中华鲟。估计是产卵后回游途中因数月没有进食,导致体力不支误撞渔网,其身上断裂处可能是被来往船只螺旋桨打到所致。

经现场初步检测,此尾中华鲟已死亡3天左右,已失去制作标本的价值,保护处工作人员将中华鲟运回团结沙,在冰库中予以保存,计划在下阶段进一步研究,通过对胃容物的分析以推断出其食性,通过对骨板的分析以推断出其确切年龄、性腺发育程度、具体死亡原因等。

宜昌日报报导,4月29日湖北省宜昌市镇江阁长江边旅游码头发现一具中华鲟尸体,死亡原因定为船舶螺旋桨击打致死。宜昌市渔政处29日上午11时接到当地一货轮水手报告,城区大通码头附近发现一头死亡的中华鲟。宜昌市渔政处工作人员迅速赶往现场,经检查,这头中华鲟体长3米,体重约300公斤,属雌性,已腐烂,鱼鳃部发现有机械重创伤痕。

据宜昌市渔政处工作人员分析,这头中华鲟大约在10天前死亡,创伤为船舶螺旋桨击打造成。经请示湖北省渔业主管部门后,宜昌市渔政处工作人员已将其掩埋。据宜昌市渔政处介绍,这是去冬以来在城区江段发现的第3头死亡的中华鲟。

中华鲟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是中国一级保护动物,被称为“活化石”。据悉,每年5月1日起,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封区管理,此阶段大部分中华鲟在此滞留小段时间后游入大海,所以5月至9月,长江口中华鲟极易被渔民误捕或意外伤亡。近年来,作为由大海向长江洄游产卵的珍稀鱼类,中华鲟受到工业废水污染、渔民误捕、船舶运输等多种伤害。中华鲟研究所科研中心主任刘灯红说,中华鲟野生种群资源在不断减少,监测显示,每年洄游至长江葛洲坝下产卵的野生中华鲟已由1981年的3500多头锐减为不足500头。

中华鲟所属的鲟鱼类都是在距今约1.4亿年的中生代末期的上白垩纪出现的,现在世界上的鲟鱼类共有25种,它们集中分布于北半球。近代分布于近海及长江、珠江、闽江、钱塘江、黄河等大江河。目前黄河、钱塘江均已绝迹,闽江口偶尔可见,珠江数量极少,仅长江的现存量较大。国外朝鲜西南部和日本九州西部有记载。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最大个体曾记录过一尾约重680公斤。中华鲟平时生活在东海、南海的沿海大陆架地带,在海中生长发育。当雄鱼长到9至18岁,体长为170厘米,重为50公斤以上,雌鱼长到14至26岁,可达到初次性成熟。这些性成熟的中华鲟在7-8月间由海洋进入江河繁殖。产卵场都在江河的上游。中华鲟进江后,必须在江里滞留一年,于第二年10月到达产卵场所。在这一年里,中华鲟并不是一直溯江而上,而是时游时停,有时在河道坑洼处潜伏几天不动。

据渔民说,当刮南风,江中水位稍有涨落时,鲟鱼就往上游;而当刮北风,水位涨落大时,鲟鱼就潜伏在江中深水处。古人有“?出江、淮、黄河、辽河深水处”,“其居也在堆石湍流之间”的记载。中华鲟在长江里要溯游三千多公里,到达金沙江下段,在四川省宜宾市往上的600公里的江段里繁殖。生殖季节在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鲟鱼卵受精后被江水冲散并粘附在江底的石头上,一星期后孵出幼苗。幼鱼随江水漂游而下,第二年夏天7月份到达长江口,进入海洋生长发育,待长大后再回到它的出生地繁殖下一代。产完卵的亲鱼和幼鱼一样仍然返回海洋生活,过几年后再回到江河作下次繁殖旅行。

20世纪80年代初期,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修建后,截断了中华鲟由海入江繁殖的洄游通道,对中华鲟的生存带来严重的影响。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长江流域规划时,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必须对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修建对鱼类的洄游及产卵场的影响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当时有一批科技人员和主管部门领导坚持要在大坝上开一个口子,增加一个12米宽的过鱼设施——鱼道。

而当时中科院院士伍献文、曹文宣两位科学家则提出“葛洲坝枢纽修建不会对家鱼产卵场带来明显影响”,“葛洲坝枢纽阻隔了中华鲟的洄游通路,对这一鱼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必须加以救护”,“主要应采用人工繁殖放流措施而不应当修建过鱼设备”。“中华鲟个体大,上溯时对水流条件要求十分苛刻,何况相对于宽阔的江面和湍急的江水,中华鲟是无法找到12米宽的鱼道”。根据长江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水文资料,大胆推断大坝修建后,中华鲟有可能在坝下形成新的产卵场,进行自然繁殖。这就是当时轰动全国的“葛洲坝鱼道之争”。

伍献文院士将这一观点写成建议书上报中央,得到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采纳。这一建议为国家节约了5300万元的投资,成为当时科学家、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特大新闻。事实证明,进江繁殖的中华鲟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在葛洲坝下江段形成了新的产卵场。

葛洲坝水利枢纽修建后,虽然中华鲟有了新的产卵场所,但这个繁殖场所已今不如昔,从过去的600公里江段变成只有7公里的江段。而随着三峡工程的启动,一旦工程建成运行,10月份的三峡水库的大量蓄水,水库水位提高到175米,那么下泄的水流量将减少41%,这么一来,中华鲟宜昌产卵场将会受到严重影响,产卵江段的面积也将再一次缩小。世界自然资源保护监测中心公布的报告称,如不采取有效措施,10年后中华鲟可能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