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回忆钢琴谱简谱双手:聚焦干部下基层系列报道① 下基层,改变村貌也改变自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0:13:06
聚焦干部下基层系列报道① 下基层,改变村貌也改变自己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2011-09-03 07:13:01         分享到: 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更多

    编者按 今年5月,我省下发《关于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的意见》,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深入农村,驻村住户,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聊家常、谈形势、话发展,受到广大群众欢迎和社会好评。全省各地纷纷开展多种形式的下基层活动,迅速掀起新一轮干部下基层热潮。

  干部怎样下基层?下到基层做什么、怎么做?在基层又有哪些收获和思考?围绕这些问题,本报组织记者深入联系点,对话基层干群,跟踪下基层的脚步,聆听下乡干部心声,并从今天起推出“干部下基层”系列报道,希望能对推进这项工作有所裨益。

  “真实的农村,与心目中的农村大不一样。”“离基层越近,就越发现过去很多想法还是太简单了。”

  近年来,淮安各地选派了大量机关干部下乡,深入火热的“三农”第一线。农村天地宽,基层大熔炉,从办公室到田间地头,变换的不仅仅是地点。这些下乡干部,经历了哪些不寻常却耐人寻味的心路历程?

  下乡第一天,遭遇下马威

  2008年9月的一天,天降暴雨。盱眙县民政局党委书记、副局长吴谨然驱车赶往管镇双黄村,他将在此任职为期三年的驻村指导员。岂料报到第一天,老天爷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暴雨中,单位的车子进不来,在离村口一两里的地方不能动弹!

  农村真穷,这是吴谨然的第一个“没想到”。进村后他第一件事是围着村子跑一圈,发现有一对父子冬天只有一件棉衣,谁出门谁穿;很多农民盖的被子也很薄。他花钱买了20多床被子一一送上门。这是他为村民做的第一件事。“无水泥路、无村部、无集体经济收入”,后来他发现,全县256个村居,这样的“三无村”还不少。

  基层干部真辛苦,这是吴谨然的第二个“没想到”。村干部在下面忙些什么?他对这点很好奇,第二天仔细一观察,发现村支书从早上到黄昏,屁股落到板凳上的时间不到3小时——东家丢猪、西家打架,都找他。以前羡慕村镇干部,以为他们什么大事也不用干,却能从东家吃到西家,下去后发觉错怪他们了:全县这么多条口,落到下面都压在村里,而村干部就三四个人。仅民政一条线,就要忙活低保、五保、医疗救助、社区建设、殡葬改革等工作。工作太杂而报酬太低,村“三大员”每人一年工资五六千,不敌好单位一月的收入,而他们一干就是十几二十年。

  农村工作真难做,是吴谨然的第三个“没想到”。

    下去第一年他负责秸秆禁烧。上面签责任状容易,而要让农民不烧太难。守着东家,西家冒烟,而北家又说:西家能烧我为什么不能烧?他晚上睡不着觉,生怕哪家趁黑偷偷点火。半夜醒来给村干部打电话:“某某家你再去看看!”天亮一个翻身,赶紧下去督查。吴谨然说,过去在机关,一接到农民来信、上访就怪村干部,认为是他们工作没做好。“基层工作难做,进入具体角色才体会出来。”维稳、计划生育、拆违……类似禁烧的事农村天天有,基层干部天天绷满弦!

  3个“没想到”,颠覆了吴谨然多年来对农村的印象:“下基层让我认识了一个真实的农村,他们的确还需各方扶一把!”进村忙3年,蓝图变现实

  “这是3年前的3张规划,现在已变成一条条路、一栋栋厂房立在眼前。”3年前,淮安市楚州区委组织部办事员赵德美作为农村党建指导员到楚州钦工镇马堡村蹲点,年轻的他用3张图纸忐忑地构画着这个当地最贫穷村落的未来。3年后他再次捧起这3张一一变身现实的蓝图,自己也没想到,3年干成了这么多事!

  2008年市县选拔机关干部下乡蹲点,赵德美被推荐上去。“人家多少年都那样,我一个人,没这方面特长,跟经济部门又不熟,去了两眼一抹黑,能改变什么?”赵德美坦言,他当时心里有抵触情绪。

  分到了负债40多万元的马堡村,赵德美睡不着觉。这里是老家,不做点事怎么交代?责任和义务涌上心头。赵德美盘点了一下自己手中的资源,第一件事,就是为村里做了3个发展规划。先修路,区委组织部的董部长跟自己一个系统,他也挂钩这个村;跟市交通局“一把手”曾在一个办公室呆过,区交通局前阵子也去考察过——利用这“两局一部”关系,村子历史上第一段4公里长的水泥路终于有了着落。接着,利用村里大户赵世平母亲做八十大寿的机会,他硬是请赵世平赞助了70多万元。掰手指算一下,赵德美前后竟拉回500多万元,修了20公里的水泥路。

  复制了水泥路“户户通”经验,村里便有了企业,有了标准化厂房,休闲农庄、宾馆也开起来了。一通百通,村民和村集体经济收入在全区从谷底爬到波峰,不仅集体经济有了10多万元盈余,几十户贫困户也全部脱贫,村里完成了脱胎换骨式“裂变”。

  从初进村的青涩畏惧到后来的轻车熟路,赵德美深有感触地说,在基层,大家都憋着一股劲相互较劲,压力大渴望也大,过去隐藏的潜力都迸发了——原来自己还有谈判的潜能,招商引资的能力也不错……角色的变换,责任的背负,让很多下基层干部跟赵德美一样,一直处于奔跑状态。3年时间,不但改变了自己,更改变了村庄。
热心冷思考,做事先“对表”

  “挂钩了五星村,才觉得过去我们很多做法过于简单化。”每个月要去挂钩村三四趟,盱眙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国民深有感触。

  前几年县里为五星村配双强型村干部,农民积极性却不高。他到五星村跟老百姓一聊,再一查看数据,明白了:尽管256个村居如今双强型村干部比例达到100%,虽然这些村干部顶着“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光环,但村集体收入超10万元的只有74个,比例是29%。配了双强型村干部,村集体经济也不一定强,再加上如果他们在这个平台上只顾自己谋利而忘了集体,老百姓怎能支持?根子在哪里?“我们没从他们的角度为他们选当家人!”

  陈国民说,下去的过程,就是思想不断碰撞实际、基层观不断修正的过程。过去各地建村部,都强调要大、要气派。在五星村他却发现,很多村民在镇里买了房,临街的是上面自己住,下面或开店或租出去。由此得到启发,五星村建村部时他便亲自设计,就两层,楼上办公,尽量小;楼下出租或搞经营,要大。村部一盖好,群众果然叫好,说这一届村领导还像是干事的人。

  “跟农民贴得越近,越能发现问题,政策越不会‘留白’。”这是金湖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张争总结出来的下乡体会。他去年在金北镇新街村扶贫,发现133户农民还是自己挑水吃。原来公共自来水管道只进乡镇,“进村入户”这一段要自建,而这一动手就要二三十万元,穷村哪建得起?“这是制定政策时没注意农村实际而留下的一个难题。”在他建议下,今年县里给旧政打“补丁”,出台配套政策,下拨1840万元铺了180公里的入户管道,全县3万多偏远村民终于全部喝上了自来水!

  “无论是制定政策还是办实事,要落地快、求实效,就要不断跟下面‘对表’——这是基层给我的最大法宝。”张争说。